收藏 分享(赏)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4478256 上传时间:2018-12-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

2、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二、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昄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二)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的教育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

3、活动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原理。(三)生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性的。 (四)劳动(社会)起源说观点: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其智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三、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

4、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这种教育形式又称制度化教育。在制度化教育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比较典型的学制是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 20 世纪初。1904 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 年,我国颁布

5、了“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四、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古代教育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1、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师没有阶级性。(儿童公有、

6、公育)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西欧中世纪的主

7、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三个层次。共同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确立终身教育体系,要求构建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是社会的所有组织都能使其成员获得学习与发展机会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实现的基本条件。3、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

8、;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3)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规律是教育内容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古代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孔子是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所强调的主要含义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墨子以“兼爱”和“非公”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学习。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达,开而弗达”。(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中。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

10、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个教育专著。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独立1、夸美纽斯的 1632 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贡献主要体现在:(1)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提出了“泛智”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卢梭教育代表作爱弥尔,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3、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

11、天赋力量,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4、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白板说”和绅士教育。(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 1806 年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1835 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

12、思想。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1939 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三、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指导)、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活的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

13、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三)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指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

14、次科学的发展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四)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人是舒尔茨。所谓人力资本,即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

15、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其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口的质量,将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口质量的经济价值。其二,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增长源泉主要是人力投资的结果。其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投资可以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其四,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追加。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向人力资本,并且逐渐增长。其五,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其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16、是 33%。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

17、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教育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教育成为文化本体。二、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的定义与构成提出了“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是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观念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

18、、校风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是学校发挥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二)学校文化的特性与功能1学校文化的特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2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三、学校文化的形成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

19、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四、学生文化(一)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二)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四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二)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三)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四)教育

20、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也对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第五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二)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

21、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四)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二、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当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二)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三)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四)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

22、体制。(五)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六)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一)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 (二)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三)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 (四)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即现代化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队伍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制度

23、现代化。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述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的发展。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的本质是指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4、人的特点是指: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5、。(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

26、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身心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再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个别差异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高尔登和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教育”。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一打健全的儿童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3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是吴伟士和施泰伦。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遗传是长,环境是宽,发展就是长乘宽。孟子是内发论者,荀子是

27、外铄论者。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一、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二)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三)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四)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二、环境及作用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一)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8、二)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三)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康德“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

29、任务普通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少年期。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少年期。初中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少年独立的要求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特殊任务是解

30、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个体身心两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青年期。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的

31、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二)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包含着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两种对立的观点: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

32、本性之需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代表人物孟子、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代表人物是荀子、柏拉图、康德。(二)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1.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这就使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2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四、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以下内容:1.人

33、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构成一、教育目的的不同陈述1957 年,毛泽东同志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生产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首先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

34、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2 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

35、事业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起着基础作用。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是

36、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二、素质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37、(一)理论创建于实验研究阶段(85-97 年)(二)区域推进阶段(96-98 年)(三)全面实施阶段(99 年开始)三、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和师生观)(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四、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

38、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是对考试的误解)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

39、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二)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二、教师的角色和劳动特点(一)教师

40、的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榜样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教师的权利是得到法律的许可和保障的,具有不可侵犯性。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四、教师的职业素养(一)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

41、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善于与同事、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修炼、言行一致)(二)专业素养1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2专业能力素养包括: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三

42、)个性素养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一)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首先,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其次,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3勤于反思 4勇于实践第二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发展

43、中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二、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与义务(一)学生的社会地位及其保障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学校、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二)学生的合法权利1.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加入收藏】 【打印此页】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师资格考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