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坻区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 将相和第一课时知识目标学会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能力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遇事多替别人考虑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教学难点 同上教学媒体 投影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听课文朗读录音,导入新课,边听边想:(1)“将、相”分别指谁?(2)这篇文章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2自由小声读课文,看看将相和是分哪几个小故事来写的?完璧归赵(1 一 10 自然段)渑池之会(11 一 15 自然段)负荆请罪(1618 自然段)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
2、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3小组学习(1)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2)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生字新词。(3)质疑。二、了解时代背景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 475前 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 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
3、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四、交流小组学习情况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教学后记:宝坻区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 将相和第二课时知识目标 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
4、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二、交流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三、学习“完璧归赵”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5、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
6、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四、学习“渑池
7、之会”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
8、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五、学习“负荆请罪”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