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琵 琶 行 并 序,湓 贾 思 嘈 舫 虾蟆 钿 篦 呕哑 嘲哳,字词正音,pn(江名) g(商人) s(名词,思绪) co(声音粗重) fng(船) hm di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b(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uy(象声词,乐声嘈杂) zhozh(象声词,声音细碎),请给下列字注音 铮铮 挣揣 铮亮 诤言 峥嵘 琵琶 蚍蜉 毗邻 砒霜 纰漏 浦口 黄埔 苗圃 匍匐 蒲扇 胸脯 果脯 沦丧 抡刀 腈纶 纶巾 论语 无与伦比 精妙绝伦 天伦 憔悴 谯楼 樵夫 打醮 挑剔 挑拨 轻佻 窈窕 眺望 嘈杂 漕运 马槽 画舫 彷徨 作坊 牌坊 妨碍 脂肪,官职的任免升降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
2、词语: (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 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提升官职。 (4)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降级。 (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 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9)孝廉。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白居易生平与诗作,相关知识,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
3、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2、关于小序: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为君翻作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移船相近邀相见,东船西舫悄无言,又闻此语重唧唧,江头送客闻琵琶,千呼万唤
4、始出来,曲终收拔当心画,整衣敛容叙身世,月夜船上弹琵琶,整体感知,艺术特色:音乐形象描写真切动人。对好音乐的描写与赞叹有: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用语言表现音乐形象,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为使语言能表现音乐形象,诗人使用了摹写弹奏动作、巧用比喻、体会弹奏感情、运用和谐的韵律等多种手段,通过联想从视觉听觉、韵律变化等方面,帮助读者在无声的文字之中,体味动人的“情声”。,采用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正面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
5、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问“江州司马青衫湿”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也为侧面烘托,拓展延伸: 明湖句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
6、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问:这几句描写音乐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以形赋声。“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
7、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歌在描写音乐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侧面烘托渲染: 空山凝云颓不流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3)通感和夸张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
8、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琵琶女的形象,诗歌的第三部分:通过琵琶女自诉身世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门庭若市,年轻貌美,昔日欢笑,独守空船,今日辛酸,年长色衰,一个现在飘泊江湖却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伎。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
9、天涯沦落之恨。,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主题,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体会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