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青岛市技术管理规定.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4432259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技术管理规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青岛市技术管理规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青岛市技术管理规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青岛市技术管理规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青岛市技术管理规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篇 总则1.1 为加强和规范青岛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青岛市城市规划条例以及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规定,按照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青 岛市城市规划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三个阶段,其内容及深度要求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执行。 1.3 本规定是青岛市城市规划条例的配套文件,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必须执行本规定,本规定实施以前制定的有关规定如与本规定不一致,按本规定执行。第二篇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第一章 城市用地的适建与相容范围

2、2.1.1 青岛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2.1.2 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对尚无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 区,应根据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确定 建设适建性,并符合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见附表一)的规定;未列入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的,应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核定适建范围。 2.1.3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1.4 建设用地 的相容性一般分为相容性和可相容性两种情况;相容性为用地性质用途可直接由规划编制与审批部门确定;可相容性是

3、与原用地性质用途的相容,须经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的。 2.1.5 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 第二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2.2.1 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根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一般按 表2.2-1 的规定执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表 2.2-1建设基地类型 建筑密度(Max) 容积率(Max)别墅(独立) 15% 0.3低层(联体) 25% 0.5多层 25% 1.0中高层 20% 1.8居住用地 高层 18% 3多层 25% 1.5办公建筑高层 20% 3.5多层 50% 3商业建筑高层 45% 4

4、.5公共设施用地 综合建筑 多层 40% 2.4高层 30% 6.0低层 20% 0.3多层 0.8中高层 1.8休疗养度假建筑高层2.5单层 50% 0.5多层 40% 2.4工业仓储用地工业仓储建筑单、多层 45% 1.5公共绿地 5% 0.05绿地防护绿地 0 0注: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建设基地计算,混合用地按不同性质用地比例折算。2.2.2 建筑容积率、 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规定的指标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设用地。对混合类型的建 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设用 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设用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

5、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2.2.3 对 未列入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的科研机构、教育设施、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除满足表中指标外,还应符合有关专业规定。 2.2.4 扩建工程一般不得超出规划已批准确定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2.2.5 建设工程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容积率,但不得超过原规定的 5%。 第三章 城市风貌保护区2.3.1 城市风貌保护范围分为风貌保护范围、保护区和保护点三个层次,详见附件 6.2。 2.3.2 在风貌保护范围内,要保护和恢复原有 风貌特色。逐步

6、完善保护区功能;不再新建高层建筑,建筑檐口高度原则上控制在 12 米以下;有计划地拆除与原有风貌不和谐的建筑;整理保护区环境,编制环境设施专业规划。 2.3.3 在保护区内,应当保持特有的风貌和建筑特色。对保护建筑要加强养护维修,严 禁拆除、改建、扩建。除必需的公共设施外 ,不得插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要注重街区的整体保护。严禁减少现有的绿地面积。要编制保护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对保护区功能进行更新完善,并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 2.3.4 在保护点内的建筑物维修时,应当保持和恢复原有建筑形 式。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与其相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应的地形、地貌、植被等不得随意改变。对经房屋安全鉴定

7、机构鉴定须拆除重建的倒危建筑物,必须按原状进行原貌翻建。 保护点 的控制 范围原则上确定为保护点所在街区及相临街区,并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周围环境的建筑物的性质、体量、高度、造型、色彩、质感等,应与保护点相协调,不得遮挡景观视廊。 2.3.5 保护好青岛市已有的“红瓦绿树黄墙”的老城区城市风貌特色。2.3.5.1 保护好海洋、岛屿、沙滩、礁石、古树名木、山体、水体等自然特色。 2.3.5.2 在保护范围内的建筑以点式坡屋顶形式为主,建筑色彩屋顶为红色调,墙为黄色调为主。 2.3.5.3 保护因历史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道路环境,包括自由灵活的道路格局、茂密的行道树、宜人的道路尺度以及道路两侧灵活

8、多样的围墙、挡墙等。 2.3.5.4 环境设施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其形式还要满足风貌保护的要求。 第四章 城市海岸带使用2.4.1 城市海岸带的范围:胶州湾及青岛市其它近岸海域和毗邻的相关陆域、岛屿。其具体控制范围见附则。 2.4.2 严格保护海岸带自然风貌,禁止非法填海、挖沙、采石、占压礁石和砍伐风景林木与防护林等行为。2.4.3 滨海地区分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严禁在非建设用地内开发建设。 海岸带 范围内的建设用 地应作为公共绿地、国防设施、港口、修造船舶、海洋科研、旅游设施和必要的公共设施等用地,不得安排其它非用海单位。非建设用地可作为农、渔业生产用地及生态保护用

9、地。 2.4.4 海岸带范围内禁止新增工业项目,已建的非用海工业项目要限期迁出。 2.4.5 海岸带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对风景区内规划保留的村庄应结合旅游进行规划改造,强化完善旅游功能,并体现地方特色。其他村庄应近限远迁。 2.4.6 要保持滨海岸线视线的连续性与通透性,严禁遮挡观海通廊,并确保重要景观节点的可视性。 2.4.7 滨海岸线范围内新建建筑的体量、形式、色彩等要与滨海自然环境及周围建筑物相协调,并不应遮挡原有建筑物的景观。其建筑物平面对角线长度一般不得大于 35 米。 2.4.8 滨海设施的设置应满足游人的亲水需求。2.4.9 滨海旅游服务设施要配套齐全,完善步

10、行通道、公共停车场、公厕、防护设施等,加强标识系统,提倡无障碍设计。 第五章 城市停车场2.5.1 一般规定2.5.1.1 城市停车场的设置应同时满足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与机动车配建停车场的建设指标要求。 2.5.1.2 城市停车场的规划应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指导下进行,并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规范要求。 2.5.1.3 城市停车场的设置应遵循节约用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原则,并符合城市环境和车辆出入口不妨碍道路畅通的要求。 2.5.1.4 城市停车场的面积应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数计算:地面停车场每车位宜按 25-30 平方米计算;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 积,每车位按 30-35 平方米计算

11、。2.5.2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设置2.5.2.1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分为路外公共停车场(库)和路内公共停车场两形式。其控制比例为: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按总停车需求 的 80%-90%控制;路内公共停车场泊位按总停车需求的 10%-20% 控制。 2.5.2.2 路外公共停车场应采用地面、地上和地下相结合的停车场(库)或停车楼。路内公共停车场应设置在交通量不大的城市支路上, 城市主次干道一般不得设置路内公共停车场,在有辅道时可适当设置。2.5.2.3 城市市级行政办公、金融、商业商务、文化娱乐等中心区,必须设置独立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不同市级中心区相临或相近 时,可合并设置,停车场规模以 300

12、个停车位为宜,具体规模以交通规划为准。 2.5.2.4 城市区级商业中心区,必须设置独立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规模以 200 个停车位为宜。 2.5.2.5 滨海风景游览区,应沿交通游览线路 每隔 500 米左右设置一处小型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规模一般为 25 个停车位,最小不应少于 10 个停车位。在主要旅游景点应设置大型旅游车泊位,一般不小于总泊位的 15%。 2.5.3 机动车配建停车场的设置2.5.3.1 居住区、商业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宾馆、公园、办公楼、影剧院等公共设施,必须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机动车停车场(库)及供本单位职工的自用停车场,配建停车场(库)的停车标准应符合表2.5-1

13、 的规定。 配建停车场标准 表 2.5-1类型 单位 技术规定指标01 住宅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0.5-1.002 行政办公楼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0-3.003主要外贸、金融、合资企业办公楼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0-1.504 普通办公楼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0.6-1.005 商场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0.6-1.006 农贸市场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0.6-0.907 展览馆、图书馆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0.7-1.008 文化娱乐场所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0-1.509 大型体育场馆 车位/1

14、00 座 2.5-3.010 小型体育场馆 车位/100 座 1.0-1.511 市级影剧院 车位/100 座 2.0-3.512 一般影剧院 车位/100 座 0.8-1.013 会议中心 车位/100 座 3.0-3.514 幼儿园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0.15-0.215 中小学校 车位/100 学生 0.5-0.616 大中专院校 车位/100 学生 0.6-0.817 旅游区、度假村 车位/1 公顷占地面积 10.0-20.018 城市公园 车位/1 公顷占地面积 2.0-5.019 医院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0-3.020 休、疗养院 车位/100 平方米建

15、筑面积 0.7-0.821 饭(酒)店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2-3.022 高中档宾馆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0.5-0.723 普通宾馆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0.4-0.624 车站、客运码头 车位/高峰日千旅客 3.0-4.025 客运航空港 车位/高峰日千旅客 5.0-8.026 货运港(站) 车位/100 辆标准车 15.0-18.027 工业厂区、仓储区 车位/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0.2-0.62.5.3.2 居住区内配建停车场(库)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低层高档住宅区、别墅区,应结合住宅建筑单体配建停车库。2、多层住宅区,应在小区交通出入口附

16、近配建集中的机动车停车场(库),住宅和停车场(库)之间要用绿化防护带隔离,隔离带宽度不应小于 10 米。 3、高层住宅区,应结合建筑单体配建地下停车库,地下停车位数不得少于总数的 70%,住宅窗户距车库出入口的距离应不小于 15 米。 2.5.3.3 各类公共建筑, 应采用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方式配建停车场(库),地面停车位应控制在总停车位的 50-70%。地面停车场地宜结合绿化方式设置,如嵌草铺装等。 2.5.3.4 配建地下停车库在住宅和公共建筑 下面时,应设置隔音、隔气、和防火防爆楼板,在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小区广场和道路下面时,应满足绿化种植和地下管线敷设的覆土深度(覆土深度不得少于 1

17、.5米)要求。 2.5.3.5 配建停车场(库)的建设应和住宅及公共建筑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其工程费用和用地计入所属单 位工程之内。 2.5.3.6 配建停车场(库)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不得挪为它用。2.5.3.7 配建 停车场(库)要有完善的标识系统,便于导行。城市主要的交通枢纽处应在显明处应设置电子泊位显示装置。 第六章 名词解释2.6.1 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2.6.2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2.6.3 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2.6.4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

18、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6.5 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6.6 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2.6.7 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2.6.8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

19、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2.6.9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6.10 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2.6.11 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2.6.12 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2.6.13 仓储用地: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20、。 2.6.14 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于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2.6.15 开放空间:在地块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空间(包括平地、下沉式广场和屋顶平台)。 2.6.16 风貌保护区:是依据城市风貌的主要保护内容划定的风貌保范围;城市风貌的主要保护内容是:1. 映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建筑物、构筑物、名胜古迹、古树名木; 2. 岸海滨风景保护线范围内的沿海道路、滩湾岬角、红石礁、海水浴场、山头景点、园林绿地等景观和环境;3. 反映本市独特风貌和建筑特色的风景点、建筑物、主要道路对景点和疗养区、住宅区、街区;4. 市人民

21、政府确定的其它保护内容。 2.6.17 海岸带:是指胶州湾及青岛市其 它近海海域和毗连的相关路域、岛屿。其控制范围自海岸线 量起:海域至 10 海里等距线;路域未建成区一般至 1 公里等距线;路域建成区一般以临海第一条城市主要道路为界;特殊区域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海岸带规划控制范围为准。 海岸线是指沿海岸黄海高程系 2.2 米等高线。2.6.18 用海单位:是指国防设施、港口、修造船舶、及必要的公共设施等,必需沿海岸带或在海域中设置的单位,不包括可采用管道运输使用海水的单位。 第三篇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第一章 建筑间距3.1.1 建筑的间距必须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环保、卫生、工程管线和

22、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3.1.2 遮挡建筑高度不超过 24 米时,与被遮挡建筑的间距按日照间距系数法进行日照分析和测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1.2.1 两建筑的长边相对时,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 1.5, 间距最小值为 18 米3.1.2.2 遮挡建筑的短边与被遮挡建筑的长边相对时,遮挡建筑高度在 12 米及以下的,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 0.8;高度在 12 米以上至 18 米的,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 0.7, 间距最小值为 9.6 米;高度在 18 米以上至 24 米的,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 0.6, 间距最小值为 12.6 米。3.1.2.3 两建筑的短边相对时,以遮挡建筑为准,间距可按 3.

23、1.2.2 条的规定减少 2 米, 间距最小值为8 米;两短边均有居室窗户、阳台或开门的,间距最小值为 10 米。 3.1.2.4 遮挡建筑的长边与被遮挡建筑的短边相对时,被遮挡建筑的短边居室无斜照条件的,按 3.1.2.1条的规定执行;可获得一侧斜照的,按 3.1.2.2 条的规定执行, 间距最小值为 8 米。3.1.2.5 被遮挡建筑使用功能为居住与非居住混合时,按建筑地面层(首层)地(楼)坪测算日照间距。 3.1.2.6 遮挡建筑为 低层时,与相邻建筑的 间距最小值为 6 米。3.1.2.7 两建筑的长边相对但不平行时,其夹角小于 60 ? 的,以其最近端为准,按长边对长边计算建筑间距,

24、等于或大于 60 ? 的以另一相对边计算建筑间距。3.1.2.8 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平行相对时,以被遮挡建筑最凸出部位窗口的外墙边缘测量与遮挡建筑的间距。 3.1.2.9 遮挡建筑背面有二处及以上凸出部位宽度之和超过 12 米且超过建筑总长的 1/3 时,应按凸出部位宽度超出 12 米且超过建筑总长 1/3 处外缘为准测量间距。 3.1.3 遮挡建筑高度超过 24 米时,与被遮挡建筑的间距按日照时数测量法进行日照分析和测算,保证被遮挡建筑的居室大寒日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最小入射角 15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3.1.3.1 两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 遮挡建筑与北侧被遮挡建筑的

25、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 0.3 倍,间距最小值为 24 米; 2. 遮挡建筑与东(西)侧被遮挡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 0.25 倍,间距最小值为 18 米; 3. 遮挡建筑位于被遮挡建筑前方的位置不超过正南偏东(西)45时,按前 1 款执行;等于或超过正南偏东(西)45时,按前 2 款执行。 3.1.3.2 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垂直布置时,间距最小值为 13 米。3.1.3.3 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被遮挡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间距最小值为 15 米。 3.1.3.4 遮挡建筑与被遮建筑以其他形式布置时,按 3.1.2.7 条的要求测算间距 最小值。

26、3.1.4 非居住建筑( 3.1.5 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3.1.4.1 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 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0.3 倍,间距最小值为 18 米;2. 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 0.25 倍,间距最小值为 13 米;3. 建筑位置不超过正南偏东(西)45时,按前 1 款执行;等于或超过正南偏东(西)45时,按前 2款执行。 3.1.4.2 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最小值为 13 米。3.1.4.3 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最小值为 10 米。 3.1.4.4 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

27、行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间距最小值为6 米。 3.1.4.5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3.1.5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托幼园所的教室、活动室、卧室和老年服务设施(老年公寓)的住宿、活动用房以及学校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3.1.5.1 多、低层建筑的长边与上列文教卫生建筑的主要日照朝向的长边或短边相对时, 按日照间距系数法进行日照分析和测算, 其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 1.8。多、低层建筑的短边与上列文教卫生建筑的主要日照朝向的长边相对时,其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 1.5;与短边相对时,其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 1.0。 多、低层建筑的长

28、 边与中小学、托幼园所的活动场 地的主要日照朝向相对时,以活动场地外缘为准算起,其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 1.5;多、低层建筑的短边与上述活动场地的主要日照朝向相对时,其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 1.0。 3.1.5.2 高层建筑与上列文教卫生建筑的间距, 按日照时数测量法进行日照分析和测算,保证被遮挡的 上列文教卫生建筑 大寒日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少于 3 小时(最小入射角 15 ) ;与中小学、托幼园所的活动场地(以场地外缘为准算起)按 连续日照时间不少于 2 小时测算。 3.1.6 挡土墙等构筑物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满足住宅日照和通风要求,其日照间距参照 3.1.2 条的有关规定控制。 2. 建筑物

29、退让3.2.1 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界线距离应符合以下的规定:3.2.1.1 沿建设用地界线 (规划 用地红线)布置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应符合消防间距要求,并按表3.2-1 规定控制离界距离。界外是居住建筑时,首先必须符合 3.1.23.1.3.4 条的有关规定。 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 表 3.2-1居住建筑(含规定的文教卫生建筑)非居住建筑 建筑类别建筑朝向 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最小距离(米) 建筑物高度的倍数 最小距离(米)低层 0.5 5 3多层 0.5 9 5主要日照朝向高层 0.25 13 0.15 9 其他朝向低层 0.25 3 3 多层 0.25 5 5 高层 0.125 9 6.5

30、 3.2.1.2 构筑物(围墙、大门除外)最小离界距离参照表 3.2-1 控制。3.2.1.3 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距离)的0.5 倍,且最小离界距离为 3 米;人防工程离界距离另行规定。 3.2.1.4 建筑物后退城市绿线的距离按 表 3.2-1 控制。3.2.1.5 沿道路的商业建筑,因功能需要和街道景观要求,在符合建筑防火规定时,则用地界线两边的建筑可毗邻建设;具体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 3.2.2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绿线(指城市道路绿线)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 3.2.2.1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

31、,应按道路功能、路幅宽度以及建筑物类别、高度,确定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线的距离,最小后退距离按表 3.2-2 控制。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绿线最小距离(米) 表 3.2-2后退距离道路 建筑高度宽度小于 24 米 2450 米 大于 50 米40 米以上 10 12 1530 米40 米 8 12 1520 米以上30 米 6 10 1520 米及以下 5 10 15注:高低层组合的建筑后退距离按建筑不同高度分别控制3.2.2.2 围墙或挡墙不得超出道路规划红线、绿线建设。3.2.2.3 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线以建筑物最凸出的外墙(包括立柱、台阶、采光井等)边线计算。建筑物的挑檐、

32、雨蓬、阳台、检查井和水表池设置不得超出道路规划红线、绿线。 3.2.2.4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绿线要求执行;必要的公路设施用房除外。 3.2.2.5 平面道路交叉口曲线段范围内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表 3.2-2 规定数值的 1.5 倍。 3.2.2. 6 城市高架桥和 立体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线的距离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一般不小于其主要道路红线宽度的 1/2,且最小值不得小于 15 米,其间还应设置隔音设施。 3.2.2.7 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如影剧院、展览馆、大型商场、体育馆、

33、车站、码头等,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线距离不得小于 15 米。 3.2.2.8 用途为传达、警卫的小型单层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线的距离不小于 3 米。 3.2.2.9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线的距离按 3.2.1.3 条确定。3.2.3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临建筑物最近轨道中心线的距离按表 3.2-3 规定的距离控制。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最小距离 表 3.2-3铁路等级 建筑物后退距离(米)铁路干线 20 铁路支线、专用线 15 3.2.3.1 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10 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 3 米。 3.2.3.2 沿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两侧

34、的建筑物后退距离参照表 3.2-3 规定的距离控制。 3.2.4 沿城市河道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符合有关规划外,最小后退距离不得小于 8 米;同时建筑物后退蓝线距离还应符合防洪有关规定。 3.2.5 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对于已有的建筑要立即拆除。 第三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3.3.1 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城市空域、风景旅游、文物保护、建筑间距、城市景观、城市防灾通道和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3.3.2 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控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规定。3.3 .3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及其技术影响范

35、围内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高度控制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3.3.4 建筑层高的控制按使用要求而确定,一般应符合以下规定:3.3.4.1 居住建筑层高为 2.7m3.0m;3.3.4.2 办公建筑层高为 3.0m3.3m; 3.3.4.3 商业建筑层高为 3.3m5.5m3.3.4.4 文教卫生建筑层高为 3.0m3.5m; 3.3.5 建筑室内共享空间(跨层的厅、堂),未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在共享空间内进行加层建设或改造。 第四章 建设场地3.4.1 场地交通组织要求:3.4.1.1 场地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与城市主干道应尽量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 75 o。3

36、.4.1.2 各类场地出入口位置:1、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 70 米,距次干道不应小于 50 米。 2、 场地界线距道路交叉口不足 50 米时,场地和建筑物的出入口位置应避免直对城市道路的交叉口。 3、 距桥隧坡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 30 米。4、 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 5 米。 5、 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 10 米。6、 距公园、学校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 20 米。3.4.1.3 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时,出入口宜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3.4.1.4 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 150 米或总长度

37、超过 220 米时,应设置净高与净宽不小于 4 米的消防车通道及出入口。 3.4.1.5 场地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 80 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 80 米时,应在建筑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3.4.1.6 场地内应设通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场地; 当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3.4.1.7 有大量出租车进出的交通枢纽、商场、酒店、旅馆、娱乐场所等公共建筑,停车数大于 80 辆时,应在人流出入口处设置专用候客车道,其长度不小于 20 米。 3.4.1.8 地面(包括首层)停车位控制在总停车位的 20%左右;停车数大于 30 辆时,

38、车辆上下人流处与场地出入口的距离不小于 20 米。 3.4.1.9 商场、酒店、旅馆等有大量货物装卸的建筑,应在场地内部道路上设置货物入口和装卸车位;装卸车位不得沿城市道路设置,并不得占用内部环通道路。 3.4 .1.10 停车场(库)不应将出入口直接设置在城市道路上,其出入口坡道终点面向城市道路时,与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小于 8 米,平行城市道路或与城市道路斜交时不小于 5 米。 3.4.2 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要求:3.4.2.1 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 0.3%;地面坡度大于 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护坡或挡土墙。 3.4.2.2 护坡以草坪式护坡为主,其坡比值不大于 0.5;挡土墙高度

39、超过 1.6 米时应进行退台,退台宽度不小于 1 米;相邻台地间须在护坡或挡土墙顶部加设安全防护设施。 3.4.2.3 高度大于 2 米的护坡和挡土墙的上缘至相邻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不小于 5 米,其下缘至相邻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不小于 3 米。 3.4.2.4 场地车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3%,亦不应大于 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 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 米,路面应用防滑措施;横坡宜为 1.52.0%。 3.4.2.5 场地人行通道的纵坡不应大于 8%,大于时宜设台阶,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 1.52.0%。 3.4.2.6 为残疾人通行设置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

40、.5 米,纵坡不应大于2.5%。 第五章 名词解释3.5.1 新建指新建设的或将原建筑物全部拆除而重新建设的建筑工程。3.5.2 扩建指在原有建筑物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扩大建筑面积,且扩建部分不超过原有建筑面积的建筑工程。 3.5.3 改建指改变建筑物立面形式或内部平面布置,但不改变原有建筑物的外墙基础位置,不增加建筑高度的建筑工程。 3.5.4 翻修指不改变建筑物立面造型和内部平面布置以及建筑物基底面积,不增加建筑面积(含阁楼)和建筑高度的建筑工程。 3.5.5 长边指建筑物边长大于 12 米的侧边,短边指等于或小于 12 米的侧边。 3.5.6 主要日照朝向指从处于正东顺时针旋转小于或等于

41、180 ? 夹角范围内的建筑物立面前方的方向。3.5.7 建筑间距指相邻两建筑物的外墙面的水平距离。3.5.8 日照间距指前后排建筑物之间,为保证后排的建筑物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按被遮挡建筑的被遮挡外墙边缘的垂直线测算水平距离 ;前排建筑物屋顶有外挑檐板时,应减去檐板挑出宽度(檐板长度不超 4 米时可不计)。 3.5.9 日照间距系数指日照间距与被遮挡建筑地面层至遮挡建筑的女儿墙顶或檐口的垂直高度的比值。在30 ? 或大于 30 ? 的斜坡屋面应加坡角至屋脊高度的 1/2;小于 30? 的斜坡屋面和局部凸出屋面的楼梯间、烟囱、水箱、通风道、上人屋面的局部空廊、凉亭

42、、花架等宽度在 12 米以内的,不计高度。 3.5.10 以日照间距时数测量法进行日照分析时,按被遮挡建筑的室内地(楼)坪计算起点;当太阳与被遮挡建筑外墙边缘水平入射角小于 15?时,不计入满窗日照时间。 3.5.11 有斜照指在主要日照范围内,同一居室有两个及以上外墙窗时,其中一个窗满足日照要求的。 3.5.12 相对指两相邻建筑边墙平行或不平行但夹角小于 60 ? 的,一建筑边墙水平投影线与另一建筑边墙相交。3.5.13 半地下室指超过 1/2 周边外墙在相邻室外地面以上部分高度不超过 1.5 米,且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 1/3,并不超过 1/2 的房间。 3.5.1

43、4 居住建筑指在民用建筑属类中的住宅、别墅、 公寓、商住楼、各类宿舍等供居住使用的建筑。 3.5.15 非居住建筑指在除居住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 3.5.16 住宅按层数划分为:1、低层住宅为 13 层; 2、多层住宅为 46 层;3、中高层住宅为 79 层;4、高层住宅为 10 层及以上。3.5.17 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 24 米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高度超过 24 米的单层主体建筑)。第四篇 环境工程规划管理第一章 环境绿化4.1.1 本规定的环 境绿 化是指按 1999 年 1 月送审稿的城市绿化分类标准中 G13 敞开绿地,G4 附属绿地所规定的城市绿地绿化,不包括公园绿地、

44、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以外的其他绿化地内的绿化。 4.1.2 基本原则4.1.2.1 绿化应根据各 种类型绿地的性质、功能、规模、场地条件科学合理地布置。设计应有空间概念,以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考虑四季色彩变化,形成具有生态效益和各具特色的绿化景观。 4.1.2.2 绿化设计应适地适树。沿海绿化植物配置应结合海岸特性,选择抗盐碱、抗海风和海雾,适合沙质土地生长的树种。坡地绿化应选择固土性强的地被植物,防止水土流失。 4.1.2.3 绿化应主要使用本地区植物和已驯化的外来植物,以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绿化环境。 4.1.2.4 绿化设计应突出植物的宏观效果,采用简洁的植物配置,进行植物造景,创造

45、具有个性的植物群落景观。选择的树种应与所在环境的空间尺度相宜。 4.1.2.5 总体布局上要协调,把握局部环境在总体 设计中的要求,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进行绿化,随其自然,顺势绿化。少用(或不用)挡土墙等人工手段,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应保留场地内有价值的已有树木,禁伐古树名木。 4.1.3 一般规定4.1.3.1 道路绿化1、交通主次干路 应在保证交通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设计。绿化布置的主要内容包括:行道树、灌木(绿篱)、草地和花坛等。行道树以落叶的大树冠乔木为主,栽植的苗木胸径应达到 8 cm 以上,定干高度 3.5 米。行道树树种的选择原则: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耐修剪,抗风、抗病虫害及

46、有害气体。 行道树的最小布置宽度一般为 1.5 米,道路分隔带要作公交车站或行人临时驻足之用时,宽度为 2 米以上。行道树一般沿道路两旁人行道外侧相对布置;行道树的株距应视树木的布置方式及品种、高度确定。 绿化带应结合自然环境及二侧建筑、围墙等城市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乔、灌、草一定比例搭配,合理地布置,不应片面追求形式。 绿化带的宽度应依据国家规范确定。在已建成区,应创造条件逐步调整扩大绿化带的宽度,直到符合规范规定。 2、景观路、前海风景线道路景观路、风景路和前海风景线道路,应以绿化 为主来创造道路的景观。绿地率应达到 40%以上,区别不同道路环境,配置相应的观赏 树种作行道树,选择有特

47、色的常绿树和落叶乔木,结合花、灌木、常绿草种布置绿化带,分隔带及交通道绿地。考虑四季颜色和开花的变化,分区段的突出一个季节植物景观主题。3、步行街与商业街步行街与商业街的绿化应服务于商业功能创造 良好的景观和休憩氛围。步行街以常绿树和装饰性花、灌木为主,采用花池、树池、盆裁 、棚架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对街道进行区域分隔、橱 窗的装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商业文化环境,提倡采用简洁、明快的手法,发展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增加步行街的绿化量。步行街的绿化面积要求达到道路总面积的 20%以上。 行道树不得遮挡商业门头和橱窗,宜采用成形的挺直类小树冠的落叶乔木,如:银杏、水杉。树距相加大间距,具体布置可结合街

48、道环境的实际情况确定。 长度 400 米的商业街,至少设一处面积为 100 平方米以上绿地作为该条道路的节景点,采用同类树密林式种植。 4、街头公园和道路绿化带街头公园和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是隔离道路的污染,装饰美化道路环境和供行人短暂的休息。要求采用开放式绿地布置和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 绿化配 置应满足舒适性、观瞻性,考虑道路空间的场地、周围的建筑和自然景观,历史文物、人 流、车流等因素,还要考虑空气污染对绿化的影响。街头公园 的植物以乔木为主,常绿与落叶搭配合理,乔、灌、草的比例应为 6:3:1;绿化带的植物配置也以常绿乔木为主,可分层次布置乔木、灌木、草皮、其比例一般为 5:3:2。 5

49、、立交桥立交桥的环境设计以绿化为主。其配置应在满 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注重绿化的视觉感受和装饰效果,一般以开敞的形式 种植大面积草地,草地上点缀观赏价值高的常绿乔木,并配置一定数量的花灌木或一些宿根花卉,绿化范围按国家规范和立交桥设计确定。乔、灌木的种植范围不得遮挡行车视线。 6、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周边应种植隔音防护绿带,停车场 内应设停车 间隔带,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深根性、冠大荫浓抗污染的乔木;停车场种植的乔木树干高应符合停车位净高规定;小汽车为 2.5 米,中型汽车为 3.5 米,载货汽车为 4.5 米。 4.1.3.3 广场绿化绿地是广场的主要部分,绿地率宜达到 50%。根据广场的功能不同,选择不同的绿化品种以确定不同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 1、公共活动(休憩)广场该类广场人流量大,活动面积宜为广场面积的 50%60%,除去通道、台阶等交通面积,绿地率可控制在35%40%左右。考虑到广场的休憩功能,应提高绿化覆盖率,可达 45%60%。 结合广场的特点和空间特征及周边环境,配置的高大乔木占 80%以上,可设集中成片的游憩绿地。乔、灌、草种植比例一般为 5:3:2。 2、集散广场(交通广场)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