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典籍,千锤百炼,事例典型,内容充实,且意义深远,引人深思,借用于学生高考作文当中,自有不言自明的效果。尤其在散文写作中,考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用自己丰富的古典文化素养以及驾轻就熟的技法来结构全文,定会使文章文采斐然,底蕴深厚,思想深刻,流光溢彩。阅卷老师也自会觉得眼前一亮,喜由心生,也定能体会到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中学生的有益滋养,定能看到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智慧闪光与文学资质,由此而获得高分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一)唐诗宋词入文来,意蕴文采格自高。在高考作文中适时地使用诗词,具有三大优点:其一使行文具有意蕴,这是由诗词本身决定的,可以做到有文采;
2、其二使行文摇曳多姿,在作文构思上能够做到新巧;其三可以体现考生的作文潜能,张扬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更多发展等级上获取优势。怎样在文章中巧妙使用诗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1、引用。在行文中,收寻同类的诗词,围绕话题或观点,对其进行应证或证明,会使行文具有文学色彩。高明的考生还会使行文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2、仿用。在作文中,有些好的诗歌针对于不同的话题却不能直接引用,这时可以进行巧妙的仿用。仿用的要求很高,难度大。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诗词本身便于仿用;二是话题适合使用诗歌;三是自己具有仿写诗歌的必备能力。3、变用。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将其变换一种方式进行再现。采用变用的方式
3、也要注意三点,其一对诗词的理解要准确,不应牵强变化;其二要保留诗词的精华,发挥诗词本身的功效;其三是要切中自己话题的题旨,使得自己的变用与中心浑然一体。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巧妙地使用诗词的方式还很多,也可以在行文中兼用上述三种。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充分理理解自己缩写的话题与中心,充分理解自己的所要使用的诗词是否符合话题,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二是在使用中体现灵活,因为诗词的表意具有定性,要善于巧妙的翻出新义,体现考生的驾驭能力;三是在作文的备考中,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可供使用的诗词,为高考的临场发挥储备充足的粮食。如2003年四川省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引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开头,第三自然段又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论证认知问题,第五、第七两段更是巧妙串用:“记叙时,有人说: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但他不局限于对事实的描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是何等的赞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辨。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 ”文章结尾以“为了认知,就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综观全文,作者八处恰当而巧妙地引用课文中的名诗句将历史的积淀和思想的厚度聚焦成文,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的感染力,在斐然文采中让人领悟了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是运用课文材料营造文学底蕴亮人眼眸的魅力。再如浙江考生一花一世界中的变用: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的话本碾玉观音 ,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
6、是到江南去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丰富的答案。如此巧妙变用,既符合话题“答案是丰富多采”,又显示了写作者的水平之高超,阅卷老师不得不惊叹这位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二)借得古典魂一缕,散着梅花满文香。在使用人物的材料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使人物更立体更鲜活,为了使人物情感得到足够的烘托或渲染,会对人物材料本
7、身加以必要的虚构,或者围绕人物材料的外延加以必要的创造性加工,是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姑谓之拟用。在使用人物材料中采用虚拟的手法,是一种较高能力层级,因为他一方面要求考生充分占有材料,悟得要旨,另一方面要求要合情合理,并且有真情实意的传达。人物的拟用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虚拟人物的环境。环境的虚拟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虚拟,也可以直接体现为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虚拟。虚拟环境意在展示社会背景,营造情感气氛,烘托人物精魂,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更饱满,使材料在表情达意上更真实可信,更具有感染力,是考生写作潜能的发掘点之一。第二虚拟人物的个体。惟有真实才能感人。使用材料除了适时点明时间
8、、地点、人物以强调事实的真实性外,将新的人物个体作为虚拟人物融于材料当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主体“我”介入材料中,一方面可以做到事例的真实性、直观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切入了“真我” ,体现了学生对材料充分的把握,让行文顿时鲜活起来了。在这里,细节场景的设置能够很好的体现心灵之间的真情交流。同时以第一人称见证“真实” ,置身于事例当中,又能很好地储备情感,使后文“真挚动情” 的议论抒情更为水到渠成。这样的拟用,可谓化平淡为生气,化无情为有情,化腐朽为神奇。第三,虚拟人物的情节。情节的虚拟需要有绝对的勇气,勇气应源于对材料本身的高屋建瓴的理解。在反复咀嚼材料蕴涵的精髓之后,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
9、言,将材料的精髓付诸于不一定真实的情节,并加以演绎,使得材料本身的信息更符合作者作文的特点,从而便于作者吐露自己的情感,写出更具个性的文章来。 例如:天边露出鱼肚白,风踮起脚尖,掠过我的面颊,掀起我的白袍,心情便随之一起飞扬。我伫足于船头,听见桨在水里唱歌, “哗哗 ”前方的前方,是溢满整个秋天的清新自然;身后的身后,是沉闷了一个季节的烦躁压抑。真想向鸟儿借双翅膀,带我回到曾被我遗忘的桃源。“老人家,快到了吗?为何这船如此之慢啊?”我问划桨的船夫。 “快了,快了,先生,您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做,要回家耕田呢?”船夫颇为不解,我捋须而笑。 “做官多好,吃穿不愁,总胜过卖苦力吧?”看上去,他替我
10、惋惜,我却仍然笑而不答。风雨飘香的季节,要采摘东篱的菊了。黄花朵朵如不败的容颜,丝丝荷瓣如蛟龙起舞,片片翠叶摇曳生姿,盈一袖暗香,仿佛能把一个世界填满。菊在枝头,翩翩如蝶;菊在清泉,化作一捧香茗;菊在杯中又是一壶佳酿。悠然间抬头,望见南山,夕阳醉红了他的脸,却仍然沉稳坦然,迷蒙空远。 本文作者以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事为素材,很好地结合了教材中五柳先生传 、 归去来兮辞等文章,抓住了“东篱”这一典型的环境和“菊花”这一典型的意象进行大胆的虚构,既切合了“生命”这一话题,又形象丰满,主题突出。再看下例:广武山的菊花开了,醇美的烈酒散了, 遥远的天际, 最后一缕广陵散的遗响也透着血气。 “非汤武而薄周礼
11、”一生沉迷于“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嵇康用广陵绝响向世人诉说着他内心的凄怆:与皇室通婚的显贵,官至中散大夫的荣耀,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清誉,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一切都抵不过一柄琴,一首曲所带给他的快乐。嵇康他迷惘了,他知道只要他向司马昭说一句好话,只有一句,他所有的荣华富贵都会重归他的手中。良久他猛地抬起头来,慨然的大吼一句:拿琴来!三个字足够了,这胜过了许多人一生的口若悬河。只要这三个字,便使嵇康的名字在历史的墓碑上熠熠生辉,隽永而深刻。他用自己不屈的死淡然的向世人宣告他的气节。他的广陵散失传已久但琴音余缕不绝。史书载:名曲广陵散为嵇康所作,后为人所妒,遭司马昭杀害,临刑高弹广陵散 ,并云
12、:不恨其死而恨其乐无人继承。 广陵遗响这个例子虽是虚拟的环境,虚拟的情感,但文章却显得情感激昂,真挚感人,形象栩栩如生。.(三) 但用旧瓶装新酒,更借老枝发新芽。名著的改用是备受高考考生和阅卷老师所喜欢的一种作文样式。那就是立足于文学名著,历史史实等基础上的“故事改用”或者“故事新编”。因为考生视野的开阔,对话题本身高度的驾驭力,以及对“故事”的深入解读,无论在构思上还是在内容的充实上都很好的契合了高考作文的相关要求,所以在阅卷场上受到老师的青睐。他们也因此成为高考场上的幸运儿。在实际的写作中,围绕“故事”进行改用的材料,有时不单单只源自名著和历史,还可能是源自传说或者新闻或者逸事,只要具有一
13、定的知晓面,并且有成为”故事” 原料的可能,都可进行改用。在改用的过程中,高明的考生主要采用这三种方法:一是根据话题的既定中心,围绕“故事材料”进行直接的改用,即直接依托故事材料本身的典型性,形成自己作文的优势,只是将故事材料的形式做必要的改用,谓之为“改用形式” ;二是根据话题既定中心,围绕故事材料进行间接改用,即在充分领会话题中心及故事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作文中心的需要,对故事的材料的情节重新审视,包括对情节的虚设等,谓之“改用”情节;三是根据话题的既定中心,围绕“故事材料” ,站在更高处对话题中心及对故事材料进行把握,使得故事材料的主题具备更高水平的再现,这种方法没有一定之规,涉及的完全是
14、一个学生的潜能,谓之“改用主题” 。请看下例: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慎密,却遭庞涓毒手,被剜双髌。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孙膑(沉没片刻):师同鬼谷,同习兵法,结为兄弟,亲如手足 ,我是从未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读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人,我 (哽咽)我太相信他 ,从未怀疑过。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相信的庞涓师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信任,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孙膑(缓慢点头):灾萌于不疑从泪走向血:孙膑访谈手记 。.再如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新传: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
15、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上邪!我欲与芝相知,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芝绝!海誓山盟犹在耳畔,但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后留给他的话时,怅然若失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四):长袖善舞向古典,四面湖山皆入眼。文化的悟用,在考场上关于古典文化,考生主要是在上述“诗词” 、 “古典人物” 、 “名著”上面能够做文章,所以单独列出,授之以法。实际
16、上,古典文化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艺术、古迹、山岳、风俗等等。因为考生在古典散文中应用面相对狭窄,所以我们将它专门归为一类,进行必要的关注,以期给广大考生打开更广阔的古典视野。对于文化的悟用,重在“ 悟” 字,需要努力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最好是做到如下三点:一是对相关文化具有一定的积累与知晓面,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越具体越好,越深入越好,这是前提条件;二是要善于抓住话题,理清某一具体文化在传达话题过程中的先后,轻重,强弱顺序,不要东扯西拉,层次混乱;三是要善于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情感与意蕴的营造,善于结合话题或中心进行情理相彰的传达,注重使用多种表达方式,灵活选用修辞与句式
17、,通过自己较强的驾驭力,真正将古典文化的特有美丽张扬出来,从而体现自己特有的文学资质。请看下例:例一:至今仍怀念那远古的年代.。当繁华的街道,喧闹的楼台随着滚滚红尘消失了他们的踪迹时,我还记得,齐有处士钟子离,无粮者亦食,无衣者亦衣;叶阳子哀鳏寡,恤孤独;北宫之女婴至老不嫁,以养父母。当先秦时的明月关,三国时的羽扇纶巾都随之湮没于北京城里那冲天的火光时,在江河两岸的饿殍哀鸿中,还有一群人缓缓向我走进,风波亭上岳武穆,德胜门边袁督师,菜市门前六君子,古轩亭口秋竞雄。当长安城里的紫气辉云,洛阳城里的歌舞升平都消逝在唐宋两朝奢靡中,却还有杜甫拄杖哀叹:“何时眼前突兀出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还有
18、王安石“处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高尚者的墓志铭张蕾例二:我向往芦花纷飞的日子。撑一篙江水。穿梭于“雾树芦花满江白” ,不似清照的舴艋舟,有那么多载不动的愁,却也痴望与友争渡一番,即便不惊起一滩鸥鹭就算误入藕花深处,也可在层层叠叠的迷茫中寻找真实的自己,走成一句诗,一种美而孤独的意境。我向往江南的小桥流水,撑起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万一逢不到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就多行一程路,或静伏桥蹲,或是轻依楼槛,看一湖软玉在清淡古朴的色调里微放绿意,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诗: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的 像压过的相思 一样也柔人衷肠。 忽想回到诗中的唐朝去,洒一洒滑落腮边的相思泪,倾一倾静默中莫名的酸楚。我向往深山藏古寺的曲径通幽处。聆听山雀清亮的歌喉与沉郁的佛鼓声交杂,看那些古朴的扁柏露出斑斑的 褶痕,激起浓浓的沧桑感。那些大彻大悟的庙宇隐隐露出一角房檐,猜测它虚怀若谷的胸怀。在那里,可抛却一切尘思俗欲,心明、神明。可让林间清馨而新鲜的松风拂却最后一丝轻浮、焦躁。然后大可高歌红楼里僧道二人的小阕:“我所居兮,青梗之峰;我所去兮”我向往一切可以触及敌人的魂灵,生命在那里洗涤后变得纯明的美境,圣境。 我向往这样的环境 。这二例分别是关于古代历史、古典意蕴与宗教的优秀范例,读来让人口角生香,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