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438310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应为哪 5 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其核心是学习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三化取向;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2、。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能力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准确了解学生的问题,预测并及时干预学生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一、 心理发展的实质和一般过程: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心理的个体全程的发展。2、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特点归纳如下:一是有意识的心理;二是社会性的心理;三是有言语功能的心理。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基础作用,不论是遗传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3、。因此,在先天因素相同的状态下,后天因素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影响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个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促成的。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只有那种高于个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之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教育目标。2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下,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都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在同一

4、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差异。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三、具有代表性的教育与发展理论1、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

5、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

6、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1 )感觉运动阶段(0-2 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2)前运算阶段(2-7 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具体运算阶段以 “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操作,均离不开具

7、体形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 12 岁以后)。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三)对教育的启示。(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2 )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超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

8、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 岁);第二阶段:3自主对怀疑(1.5-3 岁);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 岁);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 岁);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 岁);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 岁);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 51 岁以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二)人

9、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第三章 学习心理一、学习的定义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的,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二、学生学习特点1、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 、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3、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主体性学习理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三、学习分类1、我国的学习分类(1)知识的学习;(2 )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 )智能

10、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2、国外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分类: 四、学习理论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派以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 S-R 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 S-R 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早期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 。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

11、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 S-R 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现代认知派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但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发现,奥苏伯尔则强调接受。4五、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学习迁移的类型、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为正迁移(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阻碍作用)、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顺向(先前学习对后学习的影响)和逆向(后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根据

12、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分为水平(横向迁移,先后学习内容在同一水平之间产生的影响)和垂直(纵向迁移,先后学习内容在不同水平之间的影响)、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非特殊迁移)和具体(特殊迁移)、根据迁移的程度,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根据迁移的路径,迁移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2、迁移的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定势和态度、认知结构的特

13、点学习策略的水平第四章 学习动机一、动机概述1、动机与学习动机的概念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2、动机与需要、诱因关系: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因,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因。3、动机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4、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复杂,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说;2)需要层次说;3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4)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5)归因理论(在学习和工作当中

14、,人们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实施启发式教学;2、设置合适的目标,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惩,有效运用表扬;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四、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5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1、学习方法的固定化2、学习任务的复杂化3、学习动机的减弱4、兴趣降低5、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6、意志品质不够顽强五、认知方式对学习的影响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

15、坏之分,它主要影响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式:1、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认知通道的选择2、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选择3、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4、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科选择的偏好第五章 几种具体的学习一、知识的掌握1、知识的类别: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怎么办?)2、知识的获得: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知识的保持:记忆种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理论)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深度加工/多重编码/记忆术/过度学习/合理复习)4、知识的迁移与应用(1)迁移定义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迁移的种类按

16、性质和结果分:正迁移与负迁移按发生的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内容分: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按迁移的程度分:近迁移和远迁移按迁移的路径: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3)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作用;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4)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的要素或相似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的定势与态度;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策略的水平6二、技能的形成1、技能的种类

17、:动作技能;智力技能2、动作技能的培养: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示范与讲解;练习与反馈3、智力技能的培养: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科学开展练习4、技能的特征:技能是学习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活动三、问题解决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理论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说3、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知识经验)四、创造力的培养1、创造力(性)的定义: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创造性

18、。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创造力的培养措施广开思路;远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克服紧张;集体讨论(头脑风暴法);心理安全;第六章 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的定义:在学习活动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2、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元认知: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元认

19、知策略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自发获得;结合学科科学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训练方法有: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3、几种主要的学习策略理解和保持知识的策略:复述策略:a)合理安排复述时间;b)适当过度学习;c)克服记忆的相互干扰;d)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e)采用多种形式复习;f)画线 精加工策略:a)记忆术: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b)记笔记;c)提问;d)生成性学习;e)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组织策略:a)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b)纲要策略: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应用知识的解题策略: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

20、策略;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7监控策略(元认知策略): 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与控制4、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5、学习策略的教学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有效运用教学反馈;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第七章 品德形成与培养一、品德心理结构:知、情、意、行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规则还没有约束力;2)权威阶段(67、8 岁),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性阶段(810 岁),又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012 岁),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的核心、规范

21、。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情境;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 1 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 2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 岁)。阶段 3 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 4 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 岁以后)。阶段 5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 6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第八章 个体差异一、学生个体差异表现认知差异:包括智力差异、认知风格差异人格差异:性别差异:成就动机的个体差异、自我观念的个体差异二、智力1、智力理论智力二因论、

22、智力群因论、智力结构论、多元智力论;2、智力形成的影响因素;3、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的基本条件、智力测验的发展历程;4、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治理发展早晚的差异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 )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外攻性行为问题;2 )内攻性行为问题;3 )学业适应问题; 4)偏畸习惯;5 )焦虑症状;6)精神病症候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8(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健康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