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耕作制度变革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于法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732)摘 要 本文在分析加入 WTO 对我国畜牧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用一种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耕作制度(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改造传统的谷物大田耕作制,从而形成从植物生产到动物转化,再到食品加工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实现与世界现代农业的接轨。关键词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谷物大田耕作制;混合饲养型耕作制The Innovation of Farming Syste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ock RaisingYu Fawen (Rural Developme
2、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the entry into WTO on the China stock raising, puts forward that the traditional grain farming system should be reclaimed with a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farming
3、 system (mixed-raising farming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d the joint with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world, an industry chain, from the production of plants to the transformation by animals and finally to food process industry, should be formed.Key Words stock rai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grain farming system, mixed-raised farming system* 基金项目: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专项任务项目(97JD790049) 1 引言加入 WTO 以后,中国农业将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如何中国农业尽快与世界现代农业接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已经不可能再置身于 WTO 之外进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必须在 WTO 所构建的框架下争取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主动权,积极参与农产品竞争交易;同时中国农业也必须运用 WTO 的规范,参照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主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以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饲草为突破口,变革耕作
5、制度,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2 从加入 WTO 对畜牧业的影响看耕作制度变革的必要性2 1 口粮能保证自给,但饲料粮要大量进口加入 WTO 后,口粮生产所受影响不大,饲料粮将受较大冲击。90 年代以前,我国粮食的国内价格水平低于国际市场,粮食产品在价格上具有贸易竞争的优势;但是,近 10 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 10%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10%到 70%,粮食价格已不再具备比较竞争优势。大豆国内市场的价格已经高出国际市场的 60%以上,而且产量和质量也没有优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利用中
6、国农业政策分析模拟 (CAPSiM) 模型, 对如何影响粮食生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到 2005 年,在贸易自由化方案下,口粮自给率达 94%,但玉米将从出口变为进口,2005 年进口量将迅速增加到 3588万吨,即接近 1/4 的玉米要靠进口来支持出口导向型的畜牧业发展。消费者的口粮需求仍然有可靠保障,不会出现口粮安全风险。玉米大幅度进口虽然会促进畜产品出口,但会导致粮食自给率降低,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劳动密集型的畜牧奶业产品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畜产品的出口将有所扩大,从而刺激饲养业和饲料业的发展。我国的畜禽产品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今后,需要加强畜产品经营,既能增加出口创汇
7、,又可带动国内饲养业和饲料业的发展。预计加入 WTO 7 年后,中国农业将减少 966 万劳动力,减幅为 3.6%。畜牧业的延伸是食品加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为结构调整而减少的劳动力找到一条出路,更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中的规模效益。2 2 畜牧产品将有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畜牧业(除牛奶、羊毛外)中猪肉、牛肉、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 50%-80%;预计,到 2005 年,猪肉出口量将比不加入 WTO 的同年 24.1 万吨上升到贸易自由化下的 458.8 万吨,牛肉将从不加入 WTO 的同年出口 19 万吨转变为净进口 29 万吨,禽肉将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出口量将达到 100 万吨以上。虽然国
8、际牛肉协议和国际牛奶协议的目标为:“在市场条件下和在进出口国家互利的基础上,扩大世界奶制品贸易并取得更大自由化;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发展提供更优惠的特殊待遇和合适的措施均应给予应有的考虑;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也规定,各成员国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要求,给予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产品较长的适应期,以维持其出口机会;并可根据他们的请求,以及财政、贸易和发展的需要,有限期地或全部免除其在该协议所承担的义务。即发达国家不能以动植物检疫措施限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出口,应给予较长的过渡期。但是,多数国家错误地认为中国是畜产品的疫区,只有在短期内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动物病监测
9、、防疫、卫生质量标准体系,力求使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9002 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才能将畜产品大量地打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加入 WTO,我国畜牧业将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拉动下获得大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表 1。表 1 中国畜牧业生产水平与国际水平比较表 单位:亿 kg;kg中国 世界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美国肉类总产量 5514 2155 11386 10167 3574蛋类总产量 2220 5300 3525 1774 472奶类总产量 1106 54789 21113 33676 7126肉人均占有量 440 364 246 780 1
10、309蛋人均占有量 177 89 76 136 173奶人均占有量 88 92 457 2583 2610资料来源:根据 FAO1998 年信息整理由表 1 可以看出,目前发达国家人均肉类消费量已高达 78kg,而发展中国家人均为 24.6kg,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为 44kg;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占 71.2%,牛肉占 7.3%,羊肉占3.6%,禽肉占 16.8%,不符合 1998 年中国营养学会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的减少高脂肪肉类的摄取量的要求。从人均消耗的奶量来看,1998 年我国人均占有奶量为 8.8 kg,世界人均占有量为 92 kg,发达国家为 258.3 kg。由此
11、可见,我国人均奶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9.6%、发达国家居民的3.4%,远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所规定的人均 36 kg 的标准。这至少说明以下两点:第一,由于我国人均动物蛋白摄入量低,导致我国膳食与营养素失衡,即消耗了比全球人均水平高出近半数的直接口粮消费,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浪费;第二,我国在改善人们膳食结构中只重视了肉类生产,而忽视了进一步扩大作为饲料转化率最高的畜产品的奶的生产。因此,如何在自给的条件下即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动物蛋白的需求,又要发挥畜牧业优势扩大出口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发达国家口粮在粮食消费中的比例很小,饲料粮比重很大,美国约占粮食消费的 80%,欧洲约占 6
12、0%。为取得 1 kg 动物蛋白则需要 5.6 kg 植物蛋白。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主要依靠充足的植物蛋白饲料,植物蛋白质含量极高(18-26%)的人工牧草不仅是肉牛、奶牛和羊等草食动物的主要饲料,而且也是猪、禽饲料的配料。人工牧草亩产的蛋白质含量是玉米蛋白质含量的 5-8 倍,可替代部分玉米和豆类。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而且也极大地扩展了植物蛋白质的来源。此外,我国居民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向以动物蛋白为主的膳食结构的转变,也迫切需要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要走“以蛋白质为纲”的路子,寻求一种用人工牧草取代进口玉米的途径,为此必须进行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以一种高产、高效、可持
13、续发展的农牧结合耕作制度(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度)取代传统的谷物大田耕作制。3 耕作制度变革是我国农业急需的一场产业革命要使中国农业在 WTO 所建构的规范下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把世界现代农业的耕作制度和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农业资源相结合,进行一次深刻的产业革命。31 传统的谷物大田耕作制传统的耕作方式,是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作为两个大元进行的,我们称之为谷物大田耕作制,它对解决我国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耕作制仅以粮食产量为目标,不考虑经济效益,在粮食比较效益低的形势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次次受到挫伤。同时,在中国农业即将融入世界农业之中的大背景下,这种模式已不可能再持续下去。因为,农
14、业生产中的水土流失、滥用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这种耕作制度下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同时,将本该还田的作物秸杆焚烧,人为中断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降低了农业生态适宜度,致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下降,农业效益不能进一步提高。32 现代农业的三元结构整体观目前,生态农业建设在全国蓬勃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循环式生态产业链。我国世界农业经济专家刘振邦研究员经过近二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农业三元结构:人工牧草和饲料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水果、蔬菜、鲜花、油料等) 、粮食作物
15、。它一改传统农业追求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粮食观,强调以追求蛋白质为主线从粮食、果蔬经济作物到饲料作物再到养殖三元结构整体食物观,找到了一条从有机生态肥到绿色食品、从生态饲料到绿色养殖、最终以食品工业为主导获取最高规模效益的道路。从植物生产到动物蛋白转化,再到食品加工、销售,最终形成以食品加工业为导向的市场调节机制。33 混合饲养型耕作制的基本概念大规模种植人工牧草和饲料玉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畜牧奶业和食品加工业,形成从植物到动物,再到食品加工业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建构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我们称之为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它是三元种植结构的提升和延伸。与传统的谷物大田耕作制度相比,
16、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混合饲养型耕作制通过拉长产业链,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达到实现农业规模效益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度下,畜牧业就是种植业的产业升级。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加工业,减少了对大自然的直接依赖,更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力资源(智力、技术、信息)以及人提供的资金资源。畜牧业(以及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比种植业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产业链更长,可以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肉类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业方面,我国已经显示出了比较优势,这是大有前途的产业。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必将大大改善我国生产资源的配置,创造更多的
17、附加值。同时,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将有力地拉动为畜牧业服务的种植业和饲料加工业,并且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的服务业转移,推动农村产业进一步升级,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混合饲养型耕作制下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就业结构为 7:2:9,我国农民的就业结构大部分都集中在产中,其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二千分之一。在这种条件下,效益农业是无法实现的。劳动力从产中向产前生产资料行业和产后深加工行业转移,提高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也是保证进一步发展谷物生产的前提,这为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
18、过使用权集中实现规模种植找到了一条道路。其次,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度有利于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在谷物大田耕作制度下,就种植业来讲,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收获作物的籽粒,把本该还田和进一步进行动物加工的作物秸秆付之一炬,中断了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农业生态适宜度和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仅为 1%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2.4%、美国平均 5%的水平。我国农业生产的实践表明:以土壤为标志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到了临界点,这种低效益的耕作制度则是恶化的根源。34 耕作制度变革是一场饲料革命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和提高全民族的营养水平已被
19、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目前的食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日本曾提出了“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需求也将发生质的变化。今后要满足小康和富裕生活的动物性产品市场需求,必须大力发展优质蛋白饲料的生产,必须把饲料行业建设成为发达的现代化产业。在种植业中,改变传统的二元结构,建立三元结构,将玉米、绿肥、牧草等高产优质饲料作物纳入轮作复种之中,扩种豆类、紫花苜蓿、籽粒苋等高蛋白质饲料作物,重视生物产量的收获,扩大作物秸杆和草地资源的利用,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形成从植物到动物再
20、到加工业为链条的产业结构,就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根据对传统的谷物大田耕作制度和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度的对比分析,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为出发点,以寻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追求蛋白质为主线,从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提高其肥力入手,借助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利用混合饲养型耕作制的基本观点和技术,建构出与各类生态系统相适宜的产业链,极大地扩展了畜牧奶业的饲料来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发展牧草就没有现代畜牧业,牧草是绿色的黄金,耕作制度变革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饲料革命。4 结论总之,以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度改造传统的谷物大田
21、耕作制度,提供大量优质蛋白饲料,推动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耕作制度的一次大变革,而且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我国农业与世界现代农业接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参考文献1 刘振邦.当代世界农业.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3:1-20.2 刘宗超,于法稳. 加入世贸组织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日报,1999 年 12 月 25 日(7).3 刘宗超,于法稳.加入世贸后中国农业亟待改革的根本性问题.科技导报,2000,(6):25-28.4 刘宗超,陈永贵,孙陶生等.效益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从生态农业到规模效益农业.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1-15.5 厉为民.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1):12-22.欢迎阅读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