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古文二则第一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和孟子 ;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难点)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重点) 来源:学优高考网4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被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国(
2、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并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2相关背景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和几位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 中庸 论语合为“四书” 。来源:gkstk.Com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忧患(hun) 畎亩(qun) 胶鬲(g)傅说(yu) 拂乱(f) 拂士(b)曾益其所不能(z
3、ng)4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 增” ,增加)衡于虑 (衡,通“横” ,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 弼” ,辅佐)5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饿其体肤 (使饥饿)空乏其身 (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 (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扰 )(2)动词用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国内;出:在国外)(3)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过:犯错)6一词多义拂:(1)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 弼” ,辅佐)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选拔,被任用 )(2)征于色,发于声(发:表现 )7阅
4、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分析课文1分析第 1 自然段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这在论证中属
5、于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2分析第 2 自然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6、呢?明确: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3分析第 3 自然段(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明确: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明确:困于心、衡于虑。(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明确:色、声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4)“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如何论述的?明确: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先用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即“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 。以此来论证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的道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由个人作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说明安乐无忧的弊害。这样正反对比论证,中心论点已隐含在其中。(三)论证思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 ,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体验与反思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练目的是什么?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
8、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四、板书设计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摆事实 出身低微磨炼成才(六人)讲道理 造就人才(正面)国家兴亡(反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五、课外拓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 “劳” “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
9、,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第二课时 教学相长【学习目标】1区分古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旨” 、 “至”等。(重点)2在正确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可谓是我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
10、地位。你们知道“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吗?(板书: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五经”里面礼记其中一篇教学相长 。二、自主预习1 礼记简介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 礼记一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 ,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 ,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
11、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一书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文献。 学记是礼记名篇,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虽有佳肴(yo) 弗食,不知其旨 (f)教学相长(zhng) 然后自强(qing)3解释下列词语。虽:虽然嘉肴:美味的菜肴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了极点。是故:所以困:(受到) 阻碍,不通自反:自己反省来源:gkstk.
12、Com自强:自己督促自己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作比,继而引入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这个结论。明确: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翻译重点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明确: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 ),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明确: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3故曰:教学相长也。明确: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二)深层探究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_与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的道理。明确:教 学 教和学互相促进四、板书设计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类比 教学相长五、课外拓展摘录几则古人讲求读书方法的短文,研究各自读书方法的特点,列一个表格。明确:人名 方法 特点钱惟演“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读书要勤奋,时时处处可以读书曾国藩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书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慎思,学思结合韩愈 提要钩玄 抓要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