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学北京世纪坛医院 针灸科 黄南滨,概念(狭义),针刺疗法,灸法,以毫针为主要工具,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广义中医学中一大类外治法的总称。如:拔罐疗法、刮痧疗法、头针疗法、耳穴疗法、梅花针疗法,三棱针刺血疗法,火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等。,针灸走向世界,WHO在70年代就正式推荐针刺疗法,肯定43种疾病的针灸治疗;80年代,制订穴位命名的标准化;90年代提出推广针刺研究的规范化要求。9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针灸疗法列入医学前沿。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举行大型听证会,肯定了针灸对某些疾病的确切疗效副作用极少。一些国家(美、德)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澳大利亚、德国等将针灸学,列
2、入医学院正式教程。99年7月国际脑组织第5届世界神经科学大会专门设立了针灸专题研讨会。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科技大国加大针灸研究的力度。98年1月“世界针联作为非政府组织与WHO建立正式关系,参与WHO国际性会议,为我国针灸率先进入国际医药学主流作出贡献。,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副主席说:这是对中国作为中医针灸起源国地位的确认,有效防止了中医针灸的异化和去中国化,为中医药国际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传统医药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不断成为被不当侵占的重灾区。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和规则制定权,屡屡侵占其他国家的
3、传统医药知识。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如今影响遍及全球。据统计,目前国外的针灸师至少有20万人,服务产值每年100多亿美元。,申遗的成功,从法律地位上,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铺平了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传统医药的文化根基,我们可以借助这种保护,建立一整套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第一章 经络总论一、经络的概念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三、经络的作用,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直行而分布深。“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细小分支,多横行而分布浅。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各部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从而保持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命名2)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3)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5)十二经脉的交接6)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2、奇经八脉,手足 阴阳 脏腑,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 头面、躯干、和四肢。 2、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 3、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4、阳经在四肢外侧的排列是:阳明在前、 少阳在中、太阳在后5、阴经在四肢内侧的排列是:太阴在前、 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内踝八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头手 胸腹 足,手三阴,手 三 阳,足 三 阳,足 三 阴,经络系统
5、的组成,经脉,络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孙络,浮络,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督脉,十五络脉,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冲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带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阳跷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三、经络的作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说明病理变化3、指导辨证4、指导治疗,网络作用:结构上的有机整体;功能上的协调统一 。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6、,由表入里;相互传变;由里达表,辨证归经,循经取穴, 刺激腧穴, 疏通经气,恢复其调 节脏腑气血的功能。,第二章 腧穴总论一、腧穴的概念二、腧穴的命名三、腧穴的分类四、腧穴的治疗作用五、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是人体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 的部位。又称砭 灸处、气穴、骨 空、孔穴等。,经穴、奇穴、阿是穴,近治作用、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解剖标志取穴法、 骨度法、指量法,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一、十二经脉二、奇经八脉三、奇穴,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及其常用穴循行路线 起于中焦-下络大 肠-环绕胃口-属肺。 过喉-横出腋下- 沿上肢内侧前缘- 达拇指挠侧端。 分支从腕后-食指 挠侧端。,常用腧穴:尺泽 孔最 列
7、缺 少商,主治:胸闷胀满、喘咳、咽喉 肿痛、挠侧臂痛,肩背痛。,尺泽,孔最,列缺,少商,尺泽 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挠侧。,孔最: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列缺:腕横纹上1. 5寸,挠骨茎突上方。,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及其常用穴循行路线起于食指端-沿 上肢外侧前缘-经 颈(大椎)入缺盆 络肺-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颈 下龈环唇-对侧鼻 翼旁。,常用腧穴:合谷、曲池、肩 、迎香,主治:牙痛、咽喉肿痛、鼻 、口眼歪斜、头痛、肠病、发热,商阳,合谷,曲池,肩髃,迎香,合谷:第2掌骨的挠侧,近第2掌骨的中点处纽,曲池:屈肘90度,肘横纹挠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迎香:鼻翼外缘的中点与鼻唇
8、沟连线的中点。,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鼻-鼻外侧-入上 龈 龈-环唇-下颌角- 额角。分支 从下颌中部-入缺盆-过膈-属胃络脾。直行支 从缺盆-经乳头挟脐旁-至气冲-沿下肢外侧前缘-第二趾端。分支 足三里-中趾外端。分支 足背-足大趾内端。,常用腧穴:四白 地仓 颊车 下关 天枢 犊鼻 足三里 丰隆,主治:消化系统和头面五官疾病及神志疾病,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天枢,犊鼻,足三里,丰隆,四白:眶下孔凹陷中。,地仓:口角外侧与瞳孔直下连线的交点。,颊车:咬肌隆起处。,下关:下颌骨髁状突前方与颧弓下缘 交会处的凹陷中。,犊鼻: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嵴
9、旁1寸。,丰隆: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胫骨旁2横指。,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大趾内端-内踝-下肢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过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分支从胃-过膈-注于心。与手少阴心经交接,常用腧穴: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主治:消化、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血海:髌骨内上角上2寸。,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心中-属心系-过膈-下络小肠。分支 从心系-挟咽-连目系。直行支 从心系-经肺-腋窝-沿上肢内侧后缘-小指挠侧端。,常用腧穴:少海、神门,主治:心胸疾病及神经精神疾病,少海,神门,神门:腕横
10、纹上,尺侧腕屈肌的挠侧。,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及其常用穴循行路线起于小指 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绕肩胛-大椎-缺盆-络心属小肠分支从缺盆-颈-颊-目外眦-入耳。分支 从颊-目眶下-鼻旁-目内眦。,常用腧穴:少泽、后溪、 养老、小海、颧 听宫,主治:头、项、喉、耳、目疾病及热病、神志病,少泽,后溪,养老,小海,颧髎,听宫,听宫:耳屏尖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目内眦- 额-巅分支从巅-颞。直行支巅-络脑-分行项后-脊柱旁-腰-络肾属膀胱。分支腰-臀- 窝。分支项后-肩胛内缘-臀-下肢外侧后缘-会前脉于 -外踝后-小趾外侧端。,常用腧穴:攒竹、背俞十
11、二穴、委中、昆仑、至阴,攒竹,主治:泌尿及鼻、目疾病,疟疾、及背俞所属相应脏腑疾病,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委中,昆仑,至阳,攒竹:目内眦直上,眉毛的内侧端。,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小趾下-足心-内踝后-足跟-下肢内侧后缘-贯穿脊柱-属肾络膀胱直行支肾-肝-肺-沿喉-舌根。分支肺-心-散胸中腧穴线腹部距任脉0.5寸;胸部2寸。,常用腧穴:太溪、照海,主治:泌尿、生殖、肾、肺、咽喉疾病t,涌泉,太溪,照海,太溪;跟腱与内踝尖之间,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胸中-属心包- 络上焦、中焦、下 焦。分支 出胸-胁
12、腋-上内侧中线-中指端。分支 掌中-无名指,常用腧穴:内关,主治:心、胸、胃及神志疾病,内关,劳宫,内关:掌侧腕横纹上2寸,,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无名指-上肢外侧中线-大椎-缺盆 -络心包-属三焦 分支胸-缺盆-项-耳后-耳上角-颊-目下分支耳后-耳中-耳前目外眦。,常用腧穴:外关、支沟、医风,主治:耳、眼、咽及发热、胸胁痛,外关,支沟,医风,外关:腕横纹上2寸,尺挠骨之间。,支沟:腕横纹上3寸,尺挠骨之间/,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目外眦-额角-大椎-缺盆。分支耳后-耳中-目外眦-颈-缺盆-胸-络肝属胆-胁-少腹-外阴-髋。分支缺盆-腋-胁-髋-下
13、肢外侧中线-第四趾端分支足背-大趾端。,常用腧穴:率谷、阳白、风池、环跳、阳陵泉,主治:头、耳、目、喉、热病神志病,率谷,阳白,风池,环跳,阳陵泉,率谷:耳尖直上1,5寸。,阳白:瞳孔直上眉毛上方1寸。,风池:枕骨粗隆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环跳:股骨大转子与骶骨裂孔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界处。,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大趾-足背-下肢内侧中线-绕前阴-少腹-胃旁-属肝络胆-膈-胁肋-喉咙后-鼻咽-目系-前额-会督脉于巅。分支目系-颊里-环唇内分支肝-膈-注于肺。,常用腧穴:太冲,主治:肝、胆、泌尿生殖疾病,太冲,第十三节 督脉及其
14、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小腹-会阴-脊柱正中线-脑-巅顶-前额-鼻柱-上唇系带。,常用腧穴:命门、大椎、百会、人中,主治:热病、神志病,命门,大椎,百会,人中,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百会:人体前后正中线上,两耳尖直上。,人中:鼻唇沟的中、上1/3交界处。,第十四节 任脉及其常用腧穴循行路线起于小腹-会阴-前正中线-咽喉-环唇面部-目眶下。,常用腧穴: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廉泉,主治: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等疾病,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廉泉,中极:脐下4寸,关元:脐下3寸,气海:脐下1.5寸,中脘:脐上4寸。,膻中:两乳之间,平第4肋间隙。,第十五节 奇穴一、
15、印堂二、太阳,印堂,太阳,印堂:两眉之间,太阳:目外眦与眉梢连线的中点向后1寸。,第四章 针灸一般知识一、针具的种类二、毫针三、针灸治疗前的准备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其处理与预防五、针刺注意事项,一、针具的种类毫针梅花针火针三棱针,二、毫针1、毫针的结构、长度、粗细2、毫针练针法3、毫针刺法1)进针法:指切法 提捏法 舒张法 夹持法2)针刺的角度:直刺 斜刺 平刺3)针刺的深度:部位、胖瘦、体质、季节4)针刺的得气与行针:5)针刺的补泻6)留针与出针,得气:又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 气时,医者有针下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有针下酸、 麻、胀、重的感觉或沿一定部位,一定方向扩
16、散传导的感觉。,行针:又称运针,是指针刺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 及 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刮柄、弹柄、震颤,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疾徐补泻 迎随补泻 开阖补泻 平补平泻,加强针感 继续行针 静以侯气,三、针灸治疗前的准备工作1、解释工作 (要求和说明)2、选择针具 (无锈蚀 弯曲 钩尖)3、选择体位 (俯、仰、侧卧及坐位)4、消毒工作 (针具、穴位、术者的手),不要移动体位!,针感、疗程,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其处理与预防 晕针 体弱 紧张 疲劳 饥饿 体位不当 手法过重 滞针 局部肌肉强烈收缩 捻转幅度过大 单向捻转 3 弯针 指力不均 用力过猛 变换体位折针 针质差 指力过猛 改变体位 弯针处理不当 5 血肿 针尖有钩或过于锐利 刺破血管,五、针刺注意事项1、防止晕针2、注意经期和孕期3、防止出血 避开血管 有出血倾向者 出针按压4、防止刺伤器官 深度 角度 幅度儿头 (囟门未合不刺头部)眼部 颈项 胸腔 (背部 T11、侧胸第八肋、前胸第6肋)肝肾肠道 (肠麻痹)膀胱 (尿潴留),第五章 耳针疗法一、耳廓的表面解剖二、耳穴的分布规律三、耳穴的取穴原则 1 根据相应的病变部位2 根据中医理论3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4 根据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