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 南 石 油 大 学教 案课程名称 油气藏开发地质学 任课教师 李 延 钧 。 院 ( 系 )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教 研 室 油 气 地 质 教 研 室 2009 年 02 月 16 日1课 程 表课程名称 油气藏开发地质学 专业年级 石油工程 2006(一、二班)学 时 40 行课时间 第 918 周节次星期 教室12 节 34 节 56 节 78 节 910 节星期一星期二一班(9-18 A211)二班(9-18 A313)星期三星期四二班( 9-18 A313)一班(9-18 A211)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2油气藏开发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Dev
2、elopment Geology in Reservoir2.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40 ,实验学时:04.学 分:2.55.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测井解释原理、开发地震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7.大纲执笔:油藏地质教研室 唐洪8.大纲审批: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5-9-24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油气藏开发地质学是包括了石油地质理论、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技术,是石油地质勘探中的一门理论课,也是石油工程专业的必修主要技术课。它涉及的研究范围较广,研究了地壳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分布规律及影响油气资源分布的控制因素;也涉及到从钻井地质资料
3、的录取,到综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实验室分析及油气测试等资料来分析储层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和油气储量计算等问题。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的任务就是在石油地质学原理的指导下,用所学的油层物理、沉积岩、构造、测井及物探等课程为基础,针对开发中的主要研究问题,寻求描述油藏具体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找油、找气的方法;了解石油地质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地质工作中有关地层测试、油气水层综合判断、油层对比和细分沉积相、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储量计算等方面的基本
4、技能与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有关地质资料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对油气藏的地质模型进行描述,从而为油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理论教学:绪论 2 学时1.油气藏开发地质学课程设置与定名2.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的基本内容3.油气藏开发地质学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34.怎样学习油气藏开发地质学要求:熟悉油气藏开发地质学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第一章 油气生成 6 学时本章主要论述石油、天然气的概念和组成、物理性质;油气成因、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促使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能源条件、油气生成的热演化模式、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生油气岩。要求:1.掌握石油、天然气的概念、组成
5、、物理性质;2.掌握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质;3.掌握油气生成的基本地质条件;4.掌握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能源条件;5.掌握油气生成的热演化模式;6.掌握生油气岩的类型。重点: 1.沉积有机质中的干酪根;2.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能源条件热力和无机催化剂;3.油气成因的热演化模式;4.构造环境和岩性古地理环境;5.生油岩特征及生油层的识别。难点:作业实验: 观看录像片 石油的生成及勘探 35 分钟 课内第二章 油气储集层 8 学时油气储集层概念、储集层特征、储集层孔隙结构;碎屑岩类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及其特征、影响碎屑岩类储集层储油物性因素、碎屑岩类储集层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碳酸盐类储集层的岩类、
6、碳酸盐类储集层的特征、影响碳酸盐类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碳酸盐类储集层的分布及其研究方法;其它类型储集层(火山岩类、结晶岩类、泥质岩类储集层) ;盖层的概念及岩类、盖层封隔油气层机理、盖层评价。要求:1.掌握基本概念及储集层的两个基本特征;2.掌握碎屑岩类储集层的岩类及特征;3.掌握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渗性能的因素; 4.掌握碎屑岩类储集层的成因及其分布;45.掌握碳酸盐类储集层的岩类及特征;6.掌握碳酸盐类储集层储渗性能的因素;7.掌握盖层的概念和封隔油层机理;8.掌握盖层评价的内容。重点: 1.储集层的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 ;2.碎屑岩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3.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渗性能的因素
7、;4.碳酸盐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5.盖层封隔机理。难点:1.碎屑岩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2.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渗性能的因素;3.盖层封隔机理。作业实验: 观看录像片 油气储集层 50 分钟 课内第三章 油气藏描述的地质资料 4 学时本章主要论述油气藏描述的概念和油气藏描述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料的获取、应用。要求:1.掌握油气藏描述的概念;2.了解油气藏描述新进展;3.掌握油气藏描述中所需的各种资料获取及其应用。重点: 1.油气藏描述概念;2.油气藏描述中所需的各种资料获取及其应用。难点:油气藏描述概念.第四章 油气藏 8 学时本章主要论述油气运移的基本概念、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机理;圈闭与油气
8、藏的概念、圈闭与油气藏的度量、油气水在油气藏中的分布;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形成) ;油气藏的地质类型。要求:1.掌握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52.掌握油气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相态、时间、方向、距离;3.掌握圈闭、油气藏、油气田的概念;4.掌握圈闭与油气藏的度量;5.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6.掌握生储盖组合类型及与油气输导能力关系7.掌握油气藏地质类型。重点: 1.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运载体;2.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3.圈闭类型确定、圈闭的度量、油气藏度量、油气藏参数确定;4.生储盖类型划分;5.圈闭有效性的控制因
9、素;6.油气藏类型。难点:1.油气藏度量;2.圈闭有效性的控制因素。作业实验: 观看录像片 油气运移 20 分钟 课内第五章 储层研究与描述 8 学时本章主要论述碎屑岩油层对比的依据、对比单元的划分、对比的方法、对比成果图表的编制及应用;油层细分沉积相,包括砂岩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根据沉积时间单元细分沉积相;碳酸盐岩储集单元的划分和对比;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和建立。要求:1.要求学生懂得地层对比在油气勘探中的实际意义和储层非均质性在开发中的意义;2.掌握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的原理和方法和对比步骤; 3.掌握沉积微相研究的方法和储层非均质
10、性研究的内容;4.掌握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5.学会地层对比过程中的地质分析以及地层对比成果的收集和整理。重点: 1.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的原理和方法和对比步骤;2.沉积微相研究的方法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 3.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6难点:1.沉积旋回及油层对比单元;2.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的原理。3.储层地质模型。第六章 油气储量计算 4 学时本章主要论述工业油、气流标准的制定, 油、气储量及远景资源量分级和分类, 油、气储量的综合评价; 油气储量的计算方法, 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基本公式及计算参数的确定。油气采收率的测算。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储量计算的
11、意义,掌握工业油气流的制定标准,熟悉油气储量的分级及应用,掌握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原理和方法。重点: 油气储量的分级及应用和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原理和方法。难点:油气储量的分级分类实验教学:无五、考试考核办法:平时成绩:作业、测验(占总成绩的 30%)结业考试:闭卷(占总成绩的 70%)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油气藏地质学第二版,伍友佳,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参考书:石油地质学第二版,张厚福等编, 石油工业出版, 2003油矿地质学第二版,吴元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油气田地下地质学,陈立官,地质出版社,1983油藏描述技术,王捷,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七、其它:无- 1 -授
12、课 日 历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课后记录1 4 月 21 日 1.2 节(一班)4 月 21 日 5.6 节(二班) 课程设置与定名;基本内容;油气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学习。2 4 月 23 日 3.4 节(二班)4 月 23 日 7.8 节(一班) 烃类相态与油气概念,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的化学组成,天然气的成分与性质。3 4 月 28 日 1.2 节(一班)4 月 28 日 5.6 节(二班)油气成因、促使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能源条件、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油气生成的热演化模式。沉积有机质中的干酪根;向油气转化的主要能源条件;油气成因的热演化模式;构造环境和岩
13、性古地理环境。4 4 月 30 日 3.4 节(二班)4 月 30 日 7.8 节(一班)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生油岩与生油层。 天然气成因类型;生油岩特征及生油层的识别;观看录像片 石油的生成及勘探 35 分钟 课内5 5 月 5 日 1.2 节(一班)5 月 5 日 5.6 节(二班)油气储集层概念、储集层特征;储集层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基本特征;碎屑岩类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储集层的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与孔隙类型。 6 5 月 7 日 3.4 节(二班)5 月 7 日 7.8 节(一班)影响碎屑岩类储集层储油物性因素、碎屑岩类储集层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碳酸盐类储集层的岩类及特征。影响
14、碎屑岩类储集层储油物性因素;碳酸盐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 2 -授 课 日 历(续)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课后记录7 5 月 12 日 1.2 节(一班)5 月 12 日 5.6 节(二班)碳酸盐岩的裂缝,碳酸盐类储集层孔隙结构,碳酸盐类储集层储渗性能的影响因素,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其它类型储集层(火山岩类、结晶岩类、泥质岩类储集层) 。碳酸盐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其它岩类储集层课堂自学并总结回答问题8 5 月 14 日 3.4 节(二班)5 月 14 日 7.8 节(一班) 盖层的概念及岩类、盖层封隔油气层机理、盖层评价。 盖层封隔机理观看录像片 油气储集层 50 分
15、钟 课内9 5 月 19 日 1.2 节(一班)5 月 19 日 5.6 节(二班) 掌握油气藏描述的概念;了解油气藏描述新进展;掌握油气藏描述中所需的各种资料。 油气藏描述概念10 5 月 21 日 3.4 节(二班)5 月 21 日 7.8 节(一班) 油气藏描述中所需的各种资料获取及其应用 油气藏描述概念与地质资料的应用11 5 月 26 日 1.2 节(一班)5 月 26 日 5.6 节(二班) 油气运移的基本概念、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机理 。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运载体;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 观看录像油气运 移20 分钟 课内12 5 月 28 日 3.4 节(二班)5 月 28 日
16、 7.8 节(一班)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圈闭与油气藏的度量、油气水在油气藏中的分布。 圈闭类型确定、圈闭的度量、油气藏度量、油气藏参数确定。回答图中圈闭、油气藏和油气田个数。13 6 月 2 日 1.2 节(一班)6 月 2 日 5.6 节(二班)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 。 生储盖类型划分;圈闭有效性的控制因素。14 6 月 4 日 3.4 节(二班)6 月 4 日 7.8 节(一班) 油气藏的地质类型 油气藏类型 回答图中圈闭和油 气藏类型。- 3 -授 课 日 历(续)课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重点、难点 作业、实验课后记录1
17、5 6 月 9 日 1.2 节(一班)6 月 9 日 5.6 节(二班) 主要论述碎屑岩油层对比的依据、对比单元的划分、对比的方法、对比成果图表的编制及应用。 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的原理和方法和对比步骤。16 6 月 11 日 3.4 节(二班)6 月 11 日 7.8 节(一班) 碎屑岩细分层研究实例,以青海冷湖五号油田南I 断块为例,演示细分层研究过程及研究意义。 17 6 月 16 日 1.2 节(一班)6 月 16 日 5.6 节(二班)碳酸盐岩储集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油层细分沉积相,包括砂岩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根据沉积时间单元细分沉积相。沉积微相
18、研究的方法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沉积旋回及油层对比单元;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的原理。18 6 月 18 日 3.4 节(二班)6 月 18 日 7.8 节(一班)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和建立。 储层非均质性与储层地质模型19 6 月 23 日 1.2 节(一班)6 月 23 日 5.6 节(二班)主要论述工业油、气流标准的制定, 油、气储量及远景资源量分级和分类, 油气储量的计算方法,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基本公式及计算。参数的确定。油气储量的分级及应用和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原理和方法;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原理和方法。20 6 月 25 日 7.8 节(七
19、班)6 月 25 日 7.8 节(六班) 油气采收率的测算,油、气储量的综合评价;总结、复习指南。1第 1 次课教学目的:熟悉油气藏开发地质学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教学内容:绪 论一、 油气藏开发地质学课程设置与定名二、 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三、 油气藏开发地质学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1、石油勘探开发的基本过程2、石油工业生产组织3、 油气藏开发地质学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怎样学习油气藏开发地质学1、学科性质2、怎样学好 (1)学好相关专业课程; (2)养成踏实严细的作风五、主要参考书1、教材油气藏地质学第二版,伍友佳,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参考书石油地质学第二版,张
20、厚福等编, 石油工业出版, 2003油矿地质学第二版,吴元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油气田地下地质学,陈立官,地质出版社,1983油藏描述技术,王捷,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六、考试考核办法1、平时成绩:作业、测验(占总成绩的 30%)2、结业考试:闭卷(占总成绩的 70%)重点难点:无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油气勘探历史与发展过程,对油气资源前景的预估,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的兴趣和热情。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6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2第 2 次课教学目的:掌握石油、天然气的概念、组成、物理性质。教学内容:第一章 油气生成1 油气组成及性质一、烃类相态与油气概念二、石油的物理性质1颜
21、色(color) 2相对密度(gravity) 3粘度(viscosity) 4荧光性(fluorescene)三、石油的化学组成1. 石油的元素组成2. 石油的烃类组成3. 石油的非烃组成4. 石油的馏分5. 石油的组分 四、天然气的成分与性质1. 天然气的组成(1)烃类气体组分(2)非烃组分2. 天然气赋存状态3.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原油实际照片直观讲解石油概念与性质;利用实例如川东北飞仙关鲕滩高硫天然气,说明天然气的概念、组成、物理性质。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8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第 3 次课3教学目的:1.掌握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质; 2.掌握油气生成的基
22、本地质条件;3.掌握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能源条件; 4.掌握油气生成的热演化模式。教学内容: 2 石油的生成一、石油成因1. 无机生油说与有机生油说; 2. 有机生油的主要证据二、生烃物质(干酪根)及其演化三、生烃条件1. 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 2. 物理化学条件四、生烃模式与热演化阶段1.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2.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3.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4.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重点: 1.沉积有机质中的干酪根;2.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能源条件热力和无机催化剂;3.油气成因的热演化模式;4.构造环境和岩性古地理环境。难点:1.生成油气的母质干酪根; 2.油气成因的热演化模式。
23、教学设计:1针对“干酪根”一词的来龙去脉入手,强调“干酪根”的含义与概念,利用黑板增添岩石有机质赋存类型内容的板书,并用框图在黑板上分布展示干酪根实验室制备过程,用以加强干 酪根这一生油气母质的认识。2利用多媒体展示文献中获得的生烃演化模式图,分阶段分层次介绍油气生成过程,并引导提示学生总结各阶段生烃性质与特征,加深理解油气成因的热演化模式。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7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第 4 次课教学目的:掌握烃源岩特征和天然气成因类型。4教学内容: 3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一、无机成因气二、生物气三、煤系气四、油型气4 生油岩与生油层一、生油岩(烃源岩)概念二、生油层的岩性、岩相特征三、
24、生油岩(烃源岩)评价有机质丰度指标1. 有机质丰度2. 有机质类型与性质3. 有机质成熟度重点难点:天然气成因类型;生油岩特征及生油层的识别教学设计:1强调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母质类型的关系;利用烃源岩评价科研实例,如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构造综合地球化学剖面图的多媒体展示,说明生油岩特征与生油层的判断与识别方法。2利用观看录像石油的生成及勘探的直观方式,加深学生本章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65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观看录像片 石油的生成及勘探 35 分钟 课内第 5 次课教学目的:1.掌握基本概念及储集层的两个基本特征;2.掌握碎屑岩类储集层的岩类及特征。5教学内
25、容: 第二章 油气储集层1 储集层基本特征一、储集层的概念二、储集层的基本特征三、储集层类型2 碎屑岩类储集层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岩类及特征二、储集空间类型三、孔隙结构简介重点难点:储集层的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与储集孔隙类型教学设计:引用油气开采实际和提问的方式,围绕储层是否存在孔隙空间和是否具有渗透特性,特别利用反问的方式,说明油气可源源不断采出的事实与储层的孔隙性、渗透性的相互关系。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55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第 6 次课教学目的:掌握碳酸盐类储集层的岩类及特征教学内容: 第二章 油气储集层2 碎屑岩类储集层(续)6四、影响碎屑岩储渗性能的因素1颗粒大小 2颗粒分选
26、 3颗粒圆度4颗粒排列方式 5矿物成分 6胶结情况五、碎屑岩储集层的成因及分布(陆相)洪积冲积扇砂砾岩体河流相砂岩体三角洲砂岩体浊流砂岩体3 碳酸盐岩储集层一、 概述(一)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类及特征(二)碳酸盐岩储层与砂岩储层比较(三)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四)储集空间次生变化基本途径二、 碳酸盐岩的孔隙(一)孔隙成因类型及特征(二)孔隙发育控制因素重点难点:碳酸盐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教学设计:利用科研中典型的铸体薄片照片实例展示岩石的各种孔隙类型、孔喉特征,并举一反三对比碎屑岩储集层与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碳酸盐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特征。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58 余张多媒
27、体作业与实验:无第 7 次课教学目的:掌握碳酸盐类储集层储渗性能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第二章 油气储集层3 碳酸盐岩储集层(续)三、 碳酸盐岩的裂缝7(一)裂缝类型(二)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四、碳酸盐类储集层孔隙结构五、碳酸盐类储集层储渗性能的影响因素六、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三)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四)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五)溶蚀型碳酸盐岩储层(六)复合型碳酸盐岩储层七、碳酸盐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4 其它岩类储集层一、火山岩储集层二、结晶基岩储集层三、泥质岩类储集层重点难点:碳酸盐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教学设计:利用科研中典型的铸体薄片照片实例展示岩石的各种孔隙类型、孔喉特征,并举一反三对比碎屑岩
28、储集层与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碳酸盐类储集层特征及其分布特征。提高学生自学和总结归纳能力,其它岩类储层可以课堂限时自学并已作业的形式回答有关问题。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5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其它岩类储集层课堂自学并总结回答问题作业。(1)结晶岩和泥岩成为储层的基本条件?(2)火山岩储层空间和孔隙类型?(3)火山岩油藏特点?(3)其它岩类油气藏国内外典型实例?第 8 次课教学目的:1. 掌握盖层的概念和封隔油层机理;2. 掌握盖层评价的内容。教学内容: 第二章 油气储集层5 盖层及其封隔机理一、盖层(一)定义及特征8(二)盖层岩性与类型(三)盖层封隔性与分布特征二、盖层封隔机
29、理三、盖层评价重点难点:盖层封隔机理教学设计:利用观看录像片 油气储集层方式总结复习该章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各类储集层特征及盖层封隔机理。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2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观看录像片 油气储集层 50 分钟 课内第 9 次课教学目的:1.掌握油气藏描述的概念;2.了解油气藏描述新进展;3.掌握油气藏描述中所需的物探资料获取及其应用。教学内容:第四章 油气藏描述的地质资料1 油藏描述概念与内容一、 油藏描述概念的形成二、 油藏描述概念三、 油藏描述新进展四、 油藏描述的内容五、 油藏描述的资料和阶段性特征1油藏描述资料92油藏描述阶段性特征2 物探资料一、地震勘探原理与方
30、法1概念 2原理 3方法二、地质解释的主要任务1确定标准层及其地质属性2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3了解断层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4了解火山岩是否存在及分布5划分构造带6开发地震及资料应用难点重点:油气藏描述概念与地震资料的应用教学设计:展示地面物探有关照片,增添物探原理(简明额要)的介绍,便于充分理解油气藏描述概念与地震资料的应用。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3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第 10 次课教学目的:掌握油气藏描述中所需的各种资料获取及其应用。教学内容:第四章 油气藏描述的地质资料3 钻井地质资料 一、岩屑录井资料1资料录取过程 2岩屑描述内容二、岩芯录井资料1岩芯录井过程 2岩芯描述内容 3
31、岩芯分析化验资料三、钻时、泥浆、气测录井资料1钻时录井 2泥浆(钻井液)录井 3气测录井四、测井资料(完井与开发测井)五、钻柱测试资料4 试油资料10一、 概述二、 勘探试油三、 开发试油5 油田动态资料一、概念 二、油井动态资料三、水井动态资料四、观察井资料五、试井资料难点重点: 油气藏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增添钻井泥浆循环的过程的介绍,便于充分理解油气藏描述概念。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25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第 11 次课教学目的:1.掌握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2.掌握油气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相态、时间、方向、距离。教学内容:第三章 油气藏1 油气运移(petroleum migrati
32、on)二、 油气运移的概念1油气运移 2. 初次运移 3. 二次运移三、 油气初次运移(一)时间 (二)通道 (三)物理状态和运载体(四)动力 (五)方向和距离四、 油气二次运移(一)动力 (二)时间 (三)通道和距离(四)主要指向重点难点: 1.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运载体;112.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教学设计:1动态利用多媒体岩石油气运移特征,加深学生理解初次、二次运移的概念。2利用观看录像片 油气运移方式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运载体及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2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观看录像片 油气运移 20 分钟 课内第 12 次课教学目的:1.掌握圈闭
33、、油气藏、油气田的概念;2.掌握圈闭与油气藏的度量。教学内容:第三章 油气藏2 圈闭与油气藏(Trap and Reservoir pool)一、基本概念1. 圈闭 2. 油气藏 3. 油气田二、圈闭度量1. 溢出点2. 闭合面积 3. 闭合高度4. 最大有效容积三、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重力分异)(一) 单个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分布(重力分异)1 .底水油藏 2 .边水油藏 3 .气顶油环油藏(二) 影响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的因素12(三) 系列圈闭中油气聚集(差异聚集原理)(四) 油气渗漏的差异聚集(岩性遮挡圈闭)重点难点:圈闭类型确定、圈闭的度量、油气藏度量、油气藏参数确定。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
34、展示各种圈闭类型,并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够明确圈闭的度量参数。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35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回答所给图中圈闭、油气藏和油气田个数作业。第 13 次课教学目的:1.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2.掌握生储盖组合类型及与油气输导能力关系。教学内容:第三章 油气藏3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一、充足的油气来源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1. 生储盖组合概念与类型(1)正常式(2) 侧变式(3)顶生式(4)自生自储自盖式2.油气输导能力与组合类型关系(1)连续(接触关系)(2)不连续(不整合面、断层)三、有效的圈闭四、必要的保存条件重点难点:生储盖类型划分与圈闭有效性的控制因素教学设计:利用多
35、媒体展示各种生储盖类型,并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哪中类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真正能够明确圈闭有效性的控制因素。13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3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第 14 次课教学目的:掌握油气藏地质类型。教学内容:第三章 油气藏4 油气藏分类及油气勘探简介一、 油气藏的成因分类(一)构造油气藏1 背斜(anticline )油气藏2 断层(fault)油气藏3岩体刺穿油气藏4 裂缝性(fractured )油气藏(二)地层油气藏1地层尖灭油气藏2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3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4地层不整合超覆油气藏5生物礁油气藏二、 油气勘探简介(一)目的任务(二)基本理论(三)方法技术(四)勘探程序
36、重点难点:油气藏类型教学设计:利用科研中典型的油气藏剖面实例展示各种油气藏类型特征,并图示供学生当场练习,请学生标注或回答图中油气藏类型,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也强化了学生对14油气藏类型的理解。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4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回答所给图中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作业。第 15 次课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懂得地层对比在油气勘探中的实际意义和储层非均质性在开发中的意义;2.掌握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原理和方法和对比步骤;3.学会地层对比过程中的地质分析以及地层对比成果的收集和整理。教学内容:第五章 储层研究与描述1 油层对比与分布研究 一、地层对比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意义
37、二、碎屑岩油层对比(一) 、对比依据1、岩性特征(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2、沉积旋回 3、测井曲线特征(二) 、油层对比单元划分(三) 、油层对比方法(四) 、油层对比成果展示 难点重点: 1.沉积旋回及油层对比单元;2.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的原理;教学设计:先讲解方法、过程,然后选择实例加以分析,反过来理解记忆油层细分对比的技术过程,提高学生实际能力。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35 余张多媒体15作业与实验:无第 16 次课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懂得地层对比在油气勘探中的实际意义和储层非均质性在开发中的意义;2.掌握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原理和方法和对比步骤
38、;3.学会地层对比过程中的地质分析以及地层对比成果的收集和整理。教学内容:碎屑岩细分层研究实例青海冷湖五号油田南 I 断块为例,演示细分层研究过程及研究意义。教学设计:展示科研成果,加强理解记忆油层细分对比的技术过程,提高学生兴趣与实际能力。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8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16第 17 次课教学目的:掌握沉积微相研究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五章 储层研究与描述2 碳酸盐岩储集单元对比 一、储集单元划分二、储集单元对比3 油层细分沉积微相研究一、以砂层组为单元二、划分沉积时间单元三、细分沉积微相1建立沉积模式2测井相分析难点重点:微相划分的方法及意义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已学的地质学
39、基础知识,回忆复习沉积相类型,再强调微相划分的方法及意义。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4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17第 18 次课教学目的:掌握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教学内容:第五章 储层研究与描述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储层建模一、储层非均质性分类二、宏观非均质性1层内非均质性 2平面非均质性 3层间非均质性三、微观非均质性1碎屑岩喉道非均质性 2碎屑岩孔隙结构 3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四、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五、 影响储层特征的地质因素1沉积环境的影响 2成岩作用的影响 3构造作用的影响六 、储层地质模型(一)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及研究意义1概念 2研究意义(二)储层地质模型的类型1概念模型 2静态
40、模型 3预测模型(三)储层地质模型的级别1油田规模 2砂体规模 3层内规模 4孔隙规模难点重点:储层非均质性与储层地质模型教学设计:利用参考书提供的图件,放大有关照片,举一反三讲解储层非均质性与储层地质模型,突出重点,简化难以理解的部分,充分使学生搞董储层非均质性与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35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18第 19 次课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储量计算的意义;2掌握工业油气流的制定标准;3熟悉油气储量的分级及应用;4掌握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第六章 油气储量计算一、油气储量的概念1石油储量2地质储量3可采储量4表内储量与表外储量二、油
41、气储量分级分类1探明储量2控制储量3预测储量三、工业油气流标准四、容积法油气储量计算1计算公式2计算参数的确定(1)含油面积; (2)油层有效厚度; (3)有效孔隙度(4)原始含油饱和度; (5) 地层油体积系数; (6)气油密度难点重点: 1油气储量的分级分类2油气储量的分级及应用和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原理和方法。教学设计:容积法油气储量计算公式展示清楚,对计算所需参数的来源、获取方法讲解清楚,一些前面章节已涉及的问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注意力。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3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无19第 20 次课教学目的:认真全面总复习。教学内容:第六章 油气储量计算五、油气采收率的测算1原油2天然气六、储量综合评价1储量可靠性评价2综合评价3特殊储量总结、复习指南难点重点:复习方法教学设计:回顾复习本门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综述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次课的电子课件:共 10 余张多媒体作业与实验:要求总复习授课总结20授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