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7 年高考历史讲座准备材料选一、对周年事件复习的一些看法:1、周年事件不求其“全”而求其“精” ;2、不要只是关注周年事件本身,要注意与周年事件相关主题的知识;3、注意周年事件与其他热点的联系,注重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4、注重基础,回归课本。二、 “热点试题”的特点: 命题材料多取材于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 通过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重视对各种信息的提取、认定、选择、运用; 热点问题隐性切入命题,考查学科基本的、核心的主干知识。三、 “热点”的备考策略: 关注热点问题,关注三门学科的交叉点; 热点问题回归教材,热点问题重基础知识的
2、应用,找准热点问题与教材的融合点; 储备与热点联系的学科教材基本的、核心的主干知识; 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设计热点问题的训练题,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和谐问题(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和谐思想(二)古代与亚洲国家的友好交往(三)近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共同遭遇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以及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发展(五)50、60 年代以来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三次高潮)1、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对当今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启示。2、中国古代积极主动地与周边国家交往凭借的是先进的政治制度、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是自信、自强、开放、兼容并包的体现。3、中国的发展走
3、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有别于西方国家通过海外殖民扩张来满足自身发展的扩张道路。4、中国古代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通过输出制度、文化、技术,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社会的进步。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只会促进亚洲经济的发展,和谐亚太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5、亚洲国家应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互信互助,实现共赢。6、亚洲国家应加强合作,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7、亚洲国家应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诸如印度洋海啸、恐怖主义、印巴冲突、经济危机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8、亚洲国家应加强科技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4、,推动亚洲经济整体发展,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五、达到看书的高境界。看书有三境界:一是:逐段逐句看,虽然仔细,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获得知识的整体感觉。二是:结构回忆式复习,在长期复习掌握教材细节基础上,适当“摆脱”教材的束缚,依据考纲所给出的框架条目,逐条进行知识回忆。这种回忆伴随着对章节及条目知识系统的结构整理,因此是较高质量的复习方法,因为便于查漏补缺,所以很适合于冲刺阶段。回忆式复习,是克服知识零乱的重要法宝。三是:专题归纳式复习。高考不是考零散的知识, “考纲说明”上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问题中心型的思路设计试题,将试题的呈现方式设计为一个个单独的案例,每一个案例既以课本相关
5、知识为依托,又在逻辑或结构上不同于课本知识的直接阐述。 ”因此围绕专题进行知识整理,是符合高考思路的复习方法。六、应试技巧。考生必须掌握:(1)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率,又要节省时间,碰到一时难以判断的题目,可暂搁置(须做个醒目记号 ),等一轮粗线条审题完成后再解答。答题卡的涂写,最好放在面临主观难题时进行,忌在考试终场前填涂。(2)做非选择题时,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将材料分清层次,再获取有效信息;最后将问题、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要规范:字迹工整、清晰,字与字之间有间隙、行与行之间有距离,使阅卷人一目了然。必须做到“四化” ,即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6、。七、三大范式命题1以“文明史”为思路(1)思路梳理:文明史观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专制到民主。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2以“现代化”为主线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3以“全球化”为理念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西方近代
7、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八、紧跟热点,不能闭门造车思路:1、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2、处理好热点专题与同类点的关系。做法:1、在专题的选择上注意与热点问题结合,寻找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2、在讲热点专题的同时,注意同类问题的拓展和延伸。范例:中日关系中国是当今社会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正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日两国必然会对亚洲乃至世界造成巨大影响。(1)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表现有哪些?举例说明。(2)日本历史上有几次崛起?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3)温家保总理 4 月 11 日4 月 13 日访问日本,也被媒体称为“融冰之旅” ,中日之间
8、的“冰”指什么?“融冰之旅”有何意义?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以及美日关系在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9 世纪末以来,伴随美国和日本的争夺,列强侵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试举出美日两国在侵略中国问题上勾结与斗争的事例各两例。(3)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 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 年访问中国时) 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结合这一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印两国在古代同为亚洲文明古国,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近代有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任务。在现代同为世界大国,两国的交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中期,中印两国有何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任务?(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印两国互相支持,为世界和平作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