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

上传人:dcjskn 文档编号:4318857 上传时间:2018-12-23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 JGJ 201备案号:J 201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esign code for green building(征求意见稿)201发布 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esign code for green buildingJGJ XXX-201X(征求意见稿)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年月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 北京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 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建标2008102 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

2、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设计策划;5 场地与室外环境;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7 建筑材料;8 给水排水;9 暖通空调;10 建筑电气。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号;邮政编码:100013)。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

3、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 1目 次1 总 则 12 术 语 33 基本规定 44 设计策划 74.1 策划目标 74.2 策划内容 85 场地与室外环境 .135.1 一般规定 .135.2 场地要求 .145.3 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65.4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18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256.1 一般规定 .256.2 空间合理利用 .276.3 日照和自然采光 .296.4 自然通风 .316.5 围护结构 .346.6 室内声环境 .366.

4、7 室内空气质量 .396.8 建筑工业化 .416.9 延长建筑寿命 .437 建筑材料 .457.1 一般规定 .457.2 节材 .467.3 材料利用 .488 给水排水 .548.1 一般规定 .548.2 非传统水源利用 .558.3 供水系统 .588.4 节水措施 .599 暖通 空调 .629.1 一般规定 .629.2 暖通空调冷热源 .649.3 暖通空调水系统 .659.4 空调通风系统 .679.5 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6910 建筑电气 7110.1 一般规定 7110.2 供配电系统 7310.3 照明 7410.4 电气设备节能 7710.5 计量与智能化

5、78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2本规范用词说明 79引用标准名录 80条文说明 821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33 Basic Requirements44 Design Planning.74.1 Planning Objectives.74.2 Planning Contents.85 Site and Outdoor Environment.135.1 General Requirements.135.2 Site Requirements145.3 Sit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co-environme

6、nt Protection.165.4 Site Planning and Outdoor Environment186 Architectual Design and Indoor Environment.256.1 General Requirements.256.2 Rational Space Utilization.276.3 Sunlight and Natural Illumination296.4 Natural Ventilation316.5 Building Envelope346.6 Indoor Acoustical Environment366.7 Indoor A

7、ir Quality.396.8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azation416.9 Buildings Life Span Extention437 Building Material457.1 General Requirements.457.2 Material Saving467.3 Material Utilization.488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548.1 General Requirements.548.2 Unconventional Water Sources Utilization.558.3 Water Supply

8、 System588.4 Water Saving Measures599 HVAC.629.1 General Requirements.629.2 Heat and Cold Source for HVAC649.3 Water System for HVAC659.4 Air-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679.5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for HVAC6910 Building Electric.7110.1 General Requirements7110.2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

9、ystem7310.3 Lighting7410.4 Electrical Equipment Energy Saving77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210.5 Metering and Intelligentize.78Explanation for Dictions in This Code.79List of Reference Standards.80Explanation of Items .8211 总 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制定本规范。条文说 明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 环境影响最大的活

10、动之一。我国正 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因此,必 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应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中国推行绿色建筑的客观条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坚 持发展中国特色的 绿色建筑是当务之急,从规划设计阶段入手,追求本土、低耗、精细 化是中国绿色建筑 发展的方向。制定本 规范的目的是规范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推 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绿色建筑的设计。条文说 明 本规范不仅适用于新建工程绿色建筑的 设计,同 时也适用于改建和扩建工程绿色建筑的设计。旧建筑

11、的改建和扩建有利于充分发掘旧建筑的价值、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中国旧建筑的改造具有很大的市场, 绿色建筑的理念应当应用到旧建筑的改造中去。1.0.3 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条文说 明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运营、更新改造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绿色建筑要求在建

12、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 节地、节水、 节材与保护环境,同时满足建筑功能。这几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过多地用水,为达到节能单项指标而过多地消耗材料,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理念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虽然消耗资源少,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及建筑功能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2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 艺的应用。绿色建筑最终应能体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0.4 绿色建筑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

13、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 明 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是进 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必要条件。本规范未全部涵盖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而是着重提出与绿色建筑性能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与保护环境等方面。因此建筑的基本要求,如结 构安全、防火安全等要求不列入本 规范。 设计时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 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32 术 语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 绿色建筑增

14、量成本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building与满足现行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基准建筑相比,因实施绿色建筑理念和策略而产生的投资成本的变化。增量成本的数值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表示投资成本的增加值或减少值。2.0.3 环境承载力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在某一时空条件下,区域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人口、交通、能源、经济等各个系统的生态阈值。2.0.4 建筑全寿命周期 building life cycle 从建筑物的选址、设计、建造、使用与维护到拆除建筑

15、、处置废弃建筑材料的整个过程。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43 基本规定3.0.1 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条文说 明 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 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应追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技术经济的合理和效益的最大化。为此,需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场地、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技 术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考 虑安全、耐久、经济、美 观、健康等因素,比 较、选择最适宜的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过度追求形式或奢 华的配置都不是绿色理念。3.0.

16、2 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与智能化、经济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条文说 明 绿 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以共享、平衡为核心,通过优化流程、增加内涵、创新方法实现集成设计,全面审视、 综合权衡设计中每个环节涉及的内容,以集成工作模式为业主、工程师和项 目其他关系人创造共享平台,使技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绿色建筑的共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建筑设计的共享,建筑设计是共享参与权的过程,设计的全过程要体现权利和资源的共享,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第二是建筑本身的共享,建筑本是一个共享平台,设计的结 果是要使建筑本身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现在与未

17、来的共享提供一个有效、 经济的交流平台。实现共享的基本方法是平衡,没有平衡的共享可能会造成混乱。平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是需求、资源、 环境、 经济等因素之间的综合选择。要求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改变传统设计思想,全面引入绿色理念, 结合建筑所在地的特定气候、 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将其融合在设计方法中。集成包括集成的工作模式和技术体系。集成工作模式衔接业主、使用者和设计师,共享设计需求、设计手法和 设计理念。不同 专业的设计师通过调研、 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设计全过程捕捉和理解业主和(或)使用者的需求,共同完成创作和设计,同时达到技术体系的优化和集成。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全过程控制,各专

18、业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应参与讨论、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5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强调以定量化分析与评估为前提,提倡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如场地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通风、日照与自然采光、围护结 构节能、声环境优化等多种技术策略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定量化分析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场检测或模型实验等手段来完成,这样就增加了对各类设计人员特别是建筑师的专业要求,传统的专业分工的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对现有设计管理和运作模式的创造性变革,是具备综合专业技能的人员、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的共同参与,并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果的过程。绿色建筑设计并不忽视建筑学的内涵,尤为强

19、调从方案设计入手,将绿色设计策略与建筑的表现力相结合,重视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环境的协调以及对环境的贡献,避免沉闷单调或忽视地域性和艺术性的设计。3.0.3 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条文说 明 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与社会习俗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地域性,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考虑各类技术的适用性,特别是技术的本土适宜性。因此,必须注重研究地域、气候和经济等特点,因地制宜、因 势利导地控制各类不利因素,有效利用对建筑和人

20、的有利因素,以实现极具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3.0.4 方案设计阶段应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策划。条文说 明 建筑设计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最重要的 阶段之一,它主 导了后续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方案设计阶段又是设计的首要环节,对后续设计具有主导作用。如果在设计的后期才开始绿色建筑设计,很容易陷入简单的产品和技术的堆砌,并不得不以高成本、低效益作为代价。设计策划是对建筑设计进行定义的阶段,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建筑设计就是解决策划所提问题并确定设计方案的阶段。所以设计策划是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依据,策划的结论规定或论证了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尺度;不同的策划 结论,会对同样项目带来

21、不同的设计思想甚至空间内容,甚至建成之后会引发人们在使用方式、价值观念、经济模式上的变更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因此,在建筑设计之前进行建筑策划是很有必要的。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6在设计的前期进行绿色建筑策划,可以通过统筹考虑项目自身的特点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对各种技术方案 进行技术经济性的统筹对比和优化的基础上,达到合理控制成本、实现各项指标的目的。3.0.5 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建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条文说 明 在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中,通过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对采用的各项技术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在施工图设计

22、文件中注明对项目施工与运营管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会引导设计人员、施工人 员 以及使用者关注设计成果在项目的施工、运营管理阶段的有效落实。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中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 工程的绿色目标与主要策略;2 符合的绿色施工的工艺要求;3 确保运行达到设计的绿色目标的建筑使用说明书。3.0.6 绿色建筑设计应在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条文说 明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 绿色建筑的 实现手段更趋多样化,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适宜技术促进了绿色建筑综合效益的提高,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下,绿色建筑鼓励结合项目特征在设计方法

23、、新技术利用与系统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如:1 有条件时,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手段实现设计目标;2 各专业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协同设计;3 通过精细化设计提升常规技术与产品的功能;4 新技术应用应进行适宜性分析;5 设计阶段宜定量分析并预测建筑建成后的运行状况,并设置监测系统。当然,在设计创新的同时,应保证建筑整体功能的合理落实,同 时确保结构、消防等基本安全要求。74 设计策划4.1 策划目标4.1.1 设计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条文说 明 绿色建筑设计前需要确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确定合适的项目建设目标、经济适宜的开发定位、功能需求、成本控

24、制以及相应的技术路线,策划的成果将直接决定下一阶段方案设计策略的选择。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本土、适宜的技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 应采用性能化、精细化与集成化的设计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定量验证、优化调整与造价分析,保 证在全寿命周期费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过大的面积设置、不必要的功能设置、空 间闲置与重复设置,以及 设施、设备的过分高端配置等都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建筑在运行过程中资源消耗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绿 色建筑提倡在资源 节约和高效利用方面增加资金投入以改善建筑性能,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同时可以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纯装饰费用,合理配置 资源与空间,来降低造价。绿色建筑在总投

25、资 上未必一定需要增加费用,主要依据项目特征和目标而定。效益分析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4.1.2 策划目标应包括下列内容:1 达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或其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2 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条文 说明 项目前期策划的目的是指明绿色建筑 设计的方向, 预见并提出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善建筑设计的内容,将 总 体规划思想科学地贯彻到设计中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实现其目标,综合平衡各 阶段的各个因素与条件,积极协调各专业的关系。绿色建筑

26、设计前期,宜采取 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进行绿色建筑前期策划研究。传统策划往往是基于拥有者利益主导原则,而绿色建筑策划更关注各方面利益的平衡。绿 色建筑策划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室内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8外环境质量目标。4.2 策划内容4.2.1 绿色建筑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 前期调研;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3 绿色建筑技术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4 绿色措施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5 编制项目策划书。条文说 明 绿色建筑项目前期策划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前期调研、项目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确定、 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与实施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方案可行性研究分析、

27、编制绿色建筑项目策划书和设计任务书。绿色建筑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基本流程如图 1 所示: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9绿色建筑定位,确定总体目标绿色建筑等级、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规模及实施范围等。前期调研现场调研,收集项目基本信息,整理相关资料。编制绿色建筑项目策划书明确绿色建筑技术内容及技术指标绿色建筑初步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以多方案对比为基础,提出初步技术方案与实施策略 绿色建筑分项目标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绿色建筑方案可行性判断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与风险分析 是否按照一般项目实施,参

28、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执行调整定位与目标,或采取补偿措施。图 1 绿色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流程图设计策划是知识管理和创新增值的过程。通过策划,可以对项目开发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 ,制定方案,为项目实施中的控制提供目标和途径。4.2.2 绿色建筑策划的前期调研应包括场地分析、市场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并满足下列要求:1 场地分析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2 市场分析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3 社会环境分析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周边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当

29、地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情况等。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10条文说 明 绿色建筑前期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 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建 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市 场环境以及建筑环境等, 结合政策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为项目的定义和论证提供资料。绿色建筑前期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查,场地分析和对开发企业或业主的调查等。首先对用地环境 进行分析与研究,包括 场 地状况,周 边环境、道路交通,由此得出绿色建筑策划的环境分析,包括人流、绿地构成及与周边道路的关系等;其次进行市场环境分析与研究,并考虑市场需求,使策划有市场适应性。4.2.3 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1 分析项

30、目的自身特点和要求;2 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相关等级的要求;3 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条文说 明 确定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建 设单位和 设计师们面临的首要环节,是 实现绿色建筑的第一步。绿色建筑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绿色建筑总体目标和定位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地理、气候与水文等)、社会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与社会认识等)、 项目的基础条件(是否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是否具 备四节一环保的技术基础)等方面。对于大型项目, 还应从项目的示范意义、技术难度、成本收益等方面进行综 合核算,并听取 专家意见,进一步明确项目目标。项目的总体开发目标、宗旨 应满足绿

31、 色建筑基本内涵, 项目的规模、组成、功能和标准应经济适宜。在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总体目标后,应进一步确定节能率、节水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 地率及室内外环境 质量等分项目标, 为下一步的策划方案提供定量基础。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和目标分析主要是确立开发或建设的目的、宗旨以及指导思想,并确定项目的规模、组成、功能、布局、达到的绿色建筑等级或水平、总投资以及开发或建设周期。项目的总体开发目标、宗旨 应满足绿色建筑基本内涵,项目的规模、组成、功能和标准应经济适宜。4.2.4 应根据项目前期调研成果和明确的绿色建筑目标,制定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方案与实施策略,并宜满足下列要求:1 选用适宜的、被动的技术;

32、2 选用集成技术;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113 选用高性能的建筑产品和设备;4 对现有条件不满足绿色建筑目标的,采取补偿措施。条文说 明 在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后,首先应进一步确定节地、节水、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等指标值和相关的支撑技术,确定遵循被动技术优先的原则的绿色建筑方案体系。其次针对绿色建筑方案体系,选择并确定与各绿色建筑方案控制指标一一对应的技术措施。最后根据所确定的各种技术措施,选择实现相应措施的设计方法和产品。在选定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方案的同时,应进行成本控制分析和经济成本估算,确定经济适宜的投资配比。在考虑投资配比时, 应尽量运用性能设计方法。当

33、采用常规产品和设备无法满足项目绿色建筑目标时,可考虑较高性能或较高成本的建筑产品和设备的使用。可选择多种方案并从多角度和多层面进行方案对比,形成最终的 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应基于保证场地安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文化 遗产等要求,判断 场地内是否存在不可建设或不适宜建设的区域。当需要在不可建设或不适宜建设的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 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优先通过场地生态规划、建筑形态与平面布局优化等规划设计手段和被动技术策略,适应 并利用场地特征与气候特征,实现绿色建筑性能的提升;无法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和被动技术策略实现绿色建筑目标时,可考虑增加高性能的建筑产品和设备的使用。4.2.5 绿色建筑技

34、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1 技术可行性分析;2 经济性分析;3 效益分析;4 风险分析。条文说 明 在确定绿色建筑技术方案时, 应进行技 术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首先,可将方案与相关绿色建筑认证的控制项作一一对比,检控项目有无认证的可能性,要判断项目是否满 足相关认证的控制项要求,可根据需要编制并填写绿色建筑设计可行性控制表。如果初步判断不满足, 应寻求解决方案,并分析解决方案的成本。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12其次,应进行技术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和投资额度较大的技术方案应充分论证。成本效益分析注重于项目开发中的成本效益(特别是新技术的成

35、本效益)的分析,制定资金需求量计划和融资方案。风险分析包括政策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 组织管理风险等。4.2.6 项目策划阶段应编制绿色建筑项目策划书。条文说 明 首先,根据绿色建筑基本目标起草初步草案,组织各利益相关方和专家对策划阶段的初步草案进行评审,然后根据评审意见编制绿色建筑项目策划书。绿色建筑项目策划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指标、绿色建筑技术方案、 经济分析、效益分析、 项目进度计划与安排、技术支持、全过程组织管理策划等。135 场地与室外环境5.1 一般规定5.1.1 场地规划应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5.1.2 场地资源利用应不超出环境承载力。应通过控制场地开发强

36、度,并采用适宜的场地资源利用技术,满足场地和建筑可持续运营的要求。条文说 明 场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生物 资源、市政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地表水体、表层土壤、雨水、地下水、地下空间等;可再生能源包括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空气源能等低品位能源。本规范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空条件下,区域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人口、交通、能源、经济等各个系统的生 态阈值。 环境承载力是环 境系统的客观属性,具有客 观性、可变性、可控性的特点,可以通过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来反映。场地资源利用的开发强

37、度应小于或等于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从狭义上讲,也称环境容量,是指环境系统对外界其它系统污染的最大允许承受量或负荷量。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容量、水 环 境容量等。 环境容量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确定性的特征。因此,环境承载力突出显示和说明环境系统的综合功能(生物、人文与环境的复合);而环境容量侧重体现和反映环境系统的纯自然属性。5.1.3 应提高场地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场地周边公用设施的资源共享。条文说 明 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浪 费, 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鼓励提高场地的空间利用效率,可采取适当增加容积率、开 发地下空间等方式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实践公用设施共享减少重复

38、建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场地内公用设施建 设要考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投资。改 变过去分散的、小而全的公用配套设 施建设的传统模式, 实现 区域设施资源共享。5.1.4 应协调场地规划和室外环境的关系,优化建筑规划或进行场地环境生态补偿。条文说 明 场地规划应考虑建筑布局对场地室外风、光、热、声等 环境因素的影响,考虑 建筑周围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综合设计布局,考 虑场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14地开发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补偿就是指对场地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和建设,以弥补开发活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环境变化影响。室外环境的生态补偿重点是改造、恢复场地自然

39、环境,通过采取植物补偿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对人工干预的依赖,逐步恢复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并保持系统的健康稳定,保证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5.2 场地要求 5.2.1 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再生用地。条文说 明 选择已开发用地或利用再生用地,是节地的首选措施。 绿色建筑场地选择可优先考虑再生用地。再生用地包括如经过生态改良的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盐碱地、 废弃砖窑等场地。5.2.2 宜选择具备良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地,并应根据市政条件进行场地建设容量的复核。条文说 明 市政基础设施应包括供水、供热、供电、供气、道路交通和排水排污等基本市政条件。建设容量不 仅与城市建设空

40、间布局有关,而且受制于市政条件。因此应进行建设容量的复核,以保证建设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如场地周边只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时,应通过对交通流量的分析,复核是否能 够满足场地出行流量和紧急救护等要求。5.2.3 当需要进行场地再生利用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对原有的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等可能存在健康安全隐患的场地,应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与再利用评估。2 应对原有的盐碱场地盐碱度进行检测与改良评估。3 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地区环境影响评估和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选择场地改造或土壤改良的措施。4 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应满足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条文说 明 场地再生是指通过对不满足建设要求的 场地进行改造与改良,

41、达到可利用的过程。对原有的工业 用地、垃圾填埋 场等场地 进行再生利用时, 应提供场地检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15测与再利用评估报告,为场地改造措施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依据。在利用原有的盐碱场地时,应根据盐碱度检测报告与改良评估报告,采取综合措施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利用。除了场地改良外, 还 可采取基础处理或建筑设计等措施预防盐碱对建筑基础和场地的侵蚀破坏。5.2.4 场址应安全可靠,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场址。2 应避开地质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段。3 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场地。4 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应采

42、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条文说 明 风切变(Wind Shear)简单的定义是空间任意两点之间风向和风速的突然变化,属于气象学范畴的一种大气现象。除了大气运动本身的变化所造成的风切变外,地理、环 境因素也容易造成风切变,或两者 综 合而成。这里的地理、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山地地形、水陆界面、高大建筑物、成片 树林以及其它自然的和人 为的因素。这些因素也能引起风切变现象。其风切变状况与当时的盛行风状况(方向和大小)有关,也与山地地形的大小、复杂 程度,迎 风背风位置,水面的大小和建筑场地离水面的距离,建筑物的大小、外形等有关。一般山地高差大,水域面积大、建筑物高

43、大,不仅容易产生风切变,而且其强度也较大。 5.2.5 场址环境质量应有利于人的安全健康,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场地大气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且场地周边 500m范围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2 场地周边电磁辐射水平应符合现行国家电磁辐射防护相关标准的要求。3 场地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及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条文说 明 场地环境质量包括大气质量、噪声、电 磁辐射污染、放射性 污染和土壤氡浓度等,应通过调查,明确相关环境质量指标。当相关指标不满足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对措施的可操作性和 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目前与土壤氡浓度的测定、防护、控制相关的 现行国家标准

44、主要有:1)民用建筑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16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其中 4.1.1 新建、 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建筑场地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在 4.2 中提出了民用建筑工程地点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方法及防氡措施。2)新建低层住宅建筑设计与施工中氡控制导则GB/T17785-1999。5.3 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5.3.1 应对场地内外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2

45、 应保护和利用地表水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3 应调查场地内表层土壤质量。当表层土被开挖或可能遭破坏时,应采取妥善回收、保存和利用无污染的表层土的措施。4 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5 应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场地地下空间,并应采取保护地下水体补充路径的措施。条文说 明 应对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勘查,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水系以及雨水资源。应对自然 资源的分布状况、利用和改造方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1 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开 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2 建设场地

46、 应避免靠近水源保 护区;应尽量保护 并利用原有场地水面。在条件许可时,尽量恢复场地原有河道的形态和功能。 场地开 发不能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保护区域生态环境。3 应保护 并利用场地浅 层土壤资源。 场地表层土的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 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之一。4 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可减少基础设施投入,避免重复投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17资。应调查分析周边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 规模和服务半径,避免重复建 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5 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合理、适度开 发利用地下空 间,但应保证地表雨水的渗透涵养和大型树木的种

47、植条件。5.3.2 应对可资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勘查与利用评估,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许可,并应对地下水系和形态进行评估。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污水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2 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温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地源能开采对地下动物、植物或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3 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利用条件等进行调查和评估。4 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及周边风力资源及风能利用对场地声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风力发电设施的选型及安装应避免噪声干扰。条文说 明 应对可资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勘查,包括太阳能、 风能、地下水、地源能等。应对资源分布状

48、况和资源利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依据。利用地下水应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应保持原有地下水的形态和流向,不得过量使用地下水,从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或场地沉降。场地建筑规划设计,不仅应满足现行国家相关的日照标准要求,还应为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提供有利条件。太阳能利用应防止建筑物的相互遮挡、自遮挡、局部热环境和清洁等因素对利用效率的影响。应对太阳能资源利用的适应性、季节平衡等进行定量评估。场地风能利用时应注意场地地形地貌利用和改造以及建筑规划布局的影响。利用风能发电时应进行风能利用评估,包括选择适宜的风能发电技术,评估对场地声环境的影响等。一般情况下,风力发电装置应设置在风力条件较好的地块周围或建筑屋顶,或者没有遮挡的城市道路及公园,并可采取以下措施以避免噪音干扰:1 在建筑周 围或城市道路及公园安装 风力发电机 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