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正骨技术操作规范标准1 正脊骨法1.1 按脊松枢法1.1.1 适应证 需要理筋、调曲的各种脊柱伤病。1.1.2 禁忌证1.1.2.1 脊柱骨结核。1.1.2.2 脊柱骨肿瘤。1.1.2.3 脊柱骨髓炎。1.1.2.4 严重的骨质疏松者。1.1.2.5 腰椎滑脱者不宜在腰椎按压。1.1.3 注意事项1.1.3.1 按压时缓慢移动。1.1.3.2 力度因人而异,逐渐增加。1.1.3.3 对枢纽关节处叩击注意力度,以患者无痛苦为宜。1.1.4 操作方法术式一 患者俯卧位,医者用双拇指指腹自大椎穴开始,自上而下,垂直按压在脊柱双侧椎板上,反复 3-5 遍;然后让患者侧卧,屈曲脊柱,医者握拳,用小鱼
2、际肌侧拳叩击颈胸枢纽、胸腰枢纽及腰骶枢纽。 术式二 又称“过伸足蹬法” ,本法适用于青壮年,不宜用于中老年患者。方法:患者俯卧,医者将患者一下肢提起过伸牵拉,用另一足跟沿大椎以下一个一个椎体轻轻踩压。1.2 寰枢端转法1.2.1 适应证 寰枢关节错位。1.2.2 禁忌证1.2.2.1 寰枢椎先天畸形。1.2.2.2 外伤所致寰枢关节错位急性期。1.2.3 注意事项1.2.3.1 端提时间不要超过 1 分钟,否则影响患者吞咽活动。1.2.3.2 端提时要持续用力,不可用暴力1.2.3.3 旋转头颅不宜超过 10。1.2.4 操作方法 患者端坐,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医者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寰椎两
3、侧(相当于两侧风池穴位置) ,另一肘托起患者下颌,两手同时稍用力将患者头颅轻轻向上提,然后轻轻向突出一方旋转 10以内,稍旋即放下,每次端转不超过 1 分钟,做 3-5 次欲合先离手法后,再反向端转,即可感到突出的侧凸下有空虚感,无压痛,表明已复位。1.3 牵颈折顶法1.3.1 适应证 颈椎曲度变浅、消失、反弓及成角类的颈椎病。1.3.2 禁忌证1.3.2.1 各种颈部疾病急性期。1.3.2.2 颈椎结核。1.3.2.3 颈椎肿瘤。1.3.2.4 颈椎骨髓炎。1.3.2.5 颈椎曲度加大者。1.3.3 注意事项1.3.3.1 在松筋后实施该法。1.3.3.2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管狭窄症慎
4、用。1.3.4 操作方法术式一 患者仰卧位,先对颈部施以理筋松筋手法,然后医者用双手掌抱住枕部对颈椎牵拉 1 到 3 分钟,再用四指指腹在颈项后背部,从第 7 颈椎往前随牵、随揉、随折顶颈椎棘突,反复牵、顶,约 20分钟。术式二 旋转解锁法:让患者自我高度旋转颈椎,医者一手牵拉后枕,另一手前臂提下巴,肘部按压对侧肩关节,两手对抗用力,将颈 6、7 椎和胸椎拉开。1.4 颈椎旋提法1.4.1 适应证颈椎棘突偏歪的各类颈椎病。1.4.2 禁忌证1.4.2.1 诊断不明确,未具备 X 线照片排除先天畸形及骨病者。1.4.2.2 60 岁以上患者和 16 岁以下儿童,或合并脊椎骨质疏松者。 1.4.2
5、.3 严重心脏病、甲亢患者。1.4.2.4 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脊膜囊大于二分之一者。1.4.2.5 颈椎手术后。1.4.2.6 颈椎陈旧性骨折脱位者。1.4.2.7 牵引下禁用此法。1.4.2.8 颈曲消失、反弓者慎用。1.4.3 注意事项1.4.3.1 切忌暴力旋转,超过颈部正常旋转范围的旋转,应视为暴力旋转。1.4.3.2 旋转到位即可,不宜盲目追求“咯嗒”声。1.4.3.3 旋转法慎用中立位,因此法旋转剪力多在第 5 椎以上,容易造成骨折脱位。1.4.4 操作方法 患者端坐,医者立于患者后方,先用推拿法松解颈肌,嘱患者头颈屈曲,医者用四指按压后枕,嘱患者头颈向右旋转至最大,医者右肘兜患者下
6、颌,左手拇指按压患椎左侧,并轻轻兜颌向上,即可听到颈部“咯”的一声,表明复位成功。右侧与左侧操作相反。1.5 提胸过伸法1.5.1 适应证1.5.1.1 合并胸椎侧凸的各类颈椎病。1.5.1.2 胸椎侧弯症。1.5.1.3 脊椎骨骺软骨病。1.5.1.4 脊源性心律紊乱症。1.5.1.5 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症。1.5.2 禁忌证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1.5.3 注意事项 膝顶法向前顶力不能过大。1.5.4 操作方法 有三种术式: 术式一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十指交叉抱项部,医者站在患者后方,用一膝顶上段胸椎,双手自患者肩上伸向两侧胁部,然后双手抱两胁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 术式二 患者
7、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十指交叉抱项部,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双手自患者腋下穿过,向上反握其双前臂,用前胸顶患者胸背,然后双手用力,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术式三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臂于前胸交叉,双手抱肩,医者坐在患者背后,从腋下双手拉患者对侧肘关节,使肩胛拉开,然后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1.6 胸腰旋转法1.6.1 适应证1.6.1.1 胸腰椎小关节紊乱。1.6.1.2 腰椎滑脱症。1.6.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6.1.4 腰椎管狭窄症。1.6.1.5 脊柱侧弯症。1.6.1.6 脊源性月经紊乱症。1.6.1.7 脊源性下肢骨性关节炎。1.6.1.8 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症。1.6
8、.1.9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症。1.6.2 禁忌证1.6.2.1 胸腰椎手术后。1.6.2.2 腰椎严重骨质疏松。1.6.2.3 孕妇。1.6.2.4 胸腰椎骨肿瘤。1.6.2.5 胸腰椎骨结核。1.6.2.6 胸腰椎骨髓炎。1.6.2.7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慎用。1.6.2.8 腰僵未缓解者慎用。1.6.3 注意事项1.6.3.1 施法时需有助手固定髋部。1.6.3.2 忌为强求响声,反复旋转。1.6.4 操作方法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交叉抱后枕部,略向前屈至以胸 12 腰 1 为顶点。以左侧为例,助手固定患者右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后方,左手经过患者左臂前、至颈胸背部(大椎以
9、下) ,右手固定于胸腰枢纽关节左侧,左手旋转患者胸腰部,待患者放松后,双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即左手向左旋转的同时右手向右推,可听到局部“咯嗒”声。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反。1.7 腰椎旋转法1.7.1 适应证1.7.1.1 腰椎后关节错缝。1.7.1.2 腰骶后关节病。1.7.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7.1.4 腰椎管狭窄症。1.7.1.5 腰椎侧弯症。1.7.2 禁忌证1.7.2.1 同胸腰枢纽旋转法禁忌证。1.7.2.2 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脊膜囊大于 1/2 者。1.7.2.3 椎弓崩解、脊柱滑脱者慎用。1.7.3 注意事项 同胸腰枢纽旋转法。1.7.4 操作方法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交叉抱后枕部,向前屈至棘突偏歪处为顶点。以棘突左偏为例,助手固定右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后方,左手穿过患者左腋下至对侧肩部,右手掌固定于偏歪棘突左侧,左手摇动患者腰部,待患者放松后,双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即左手向左旋转的同时右手向右推,可听到局部“咯嗒”声。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