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 组 对应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别跑了,跑也逃不出科技的掌心李春霞气喘吁吁的逃亡者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热血动物的痕迹!在这座城市,一个叫 Roger 的在逃男人,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否他犯了重大命案,就像加利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像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的角色,还是像第九区里的沙尔多科普雷演的高危病患?这些都无所谓。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逃犯在遍布大城市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他已经成功脱逃了吗?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卖他的主人。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人
2、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100 瓦灯泡那样的辐射。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不呼吸?不可能!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常留下一些气味。为了帮助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我们有 300 万到400 万汗腺。汗液由水和盐组成,还有尿素和氨水,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寄生在皮肤上的细菌的繁殖转化成令人作呕的酸味。再加入成百上千个从腋下和腹股沟的特殊腺体集中散发出来的,号称信息素的气味分子,所有这些就可以组成每个人特殊的气味线索。它可以影响到身边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并持续
3、几个小时之久,足以让警犬大显身手。当然,Roger 可以穿上石棉防护服来隐藏体温,喷洒廉价古龙水来掩盖自己的气味。但是不呼吸对他而言实在太困难了。尽管呼吸的声音就连本人也很难觉察,但还是可以被几十米外的监听装置捕捉到。另外,Roger 一张嘴就会在空气里呼出不同气体的混合物。其中自然包括从肺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胃的丙醇和数种碳氢化合物(己烷、甲基戊烷、异戊二烯等)。在封闭空间中,这一混合气体能明白无误地指示有人存在。_即使气味还不足以出卖 Roger,他的心脏也会改变这一切。首先,人类心脏以每分钟约70 次的频率搏动,这一人类特有的节奏引发一种典型的振动,能够被一些仿地震仪原理制造的仪器
4、在几米内探测到。另外,心脏细胞和所有的肌肉细胞一样,也有肌电活动。在医院中,医生往病人皮肤上粘贴电极测量这一活动。而更尖端的仪器现在已能对微弱的心肌电活动实施远程探测。背叛我们的神经元!最后,可能背叛我们的还有大脑。它由 60 亿至 100 亿个神经元组成,它们通过神经电信号进行交流,因此也难以遁形,用于探测心电活动的仪器同样也能对此进行远程探测。但鉴于神经电信号比较弱,有效探测范围目前还不超过几厘米。或许几年后这个距离能大大增加。总之,即使在密闭的掩体内,Roger 也不太可能逃脱追踪。当然,这些探测器不仅可以用来制服暴徒,还能成为制造大团圆结局的神奇工具。想象一下其他的 Roger:这一个
5、或许是青少年帆船爱好者,不巧被巨浪卷走,那一个或许在滑雪时被雪崩掩埋体温或者心跳都可能让他们得救。(选自新发现2010 年第 9 期,有改动)1下列对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起到了领起后面段落的作用。B人体必须靠燃烧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人的体温在红外线下最容易被察觉,使用望远镜或摄像头的话在几十公里外就可有效识别。C人体有 300 万到 400 万条由水、盐、尿素及氨水组成的汗腺,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皮肤上细菌的作用而发出令人作呕的酸味。D人类的心脏每分钟搏动约 70 次,这种节奏可以引发一种典型
6、的振动,因而能够被一些仿地震仪原理制造的仪器在几米内探测到。E人类的大脑由 60 亿至 100 亿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电信号进行交流,目前多使用探测心电活动的仪器对此进行远程探测。【解析】 B 项,曲解原文。C 项,将汗腺和汗液混淆。E 项,原文并未说“多使用探测心电活动的仪器对此进行远程探测” 。【答案】 AD2请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写出合适的句子,并阐明理由。_【答案】 心脏也泄密!理由:因为从前后文看,此处应填写与上文的“热血动物的痕迹!” “不呼吸?不可能!”及下文中“背叛我们的神经元!”一样起到领起后面若干段落的作用的句子,这个句子必须与上述句子一样揭示出让 Roger 无法
7、藏身的一个理由,而且应为感叹句。3从全文看,有可能出卖 Rogcr 而使他难以逃脱追踪的自身因素有哪些?_【答案】 体温、体味、呼吸声音、心跳频率、神经电信号。4科普文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不同的特色。_【答案】 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如本文虚拟出搜寻逃亡者 Roger 的情形,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如文中将人说成“热血两足动物” ,极为诙谐幽默。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如文章多处使用了诸如“他已经成功脱逃了吗?当然没有!”之类的设问修辞,可以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B 组 真题检测二、(201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8、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
9、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 ,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昆虫与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
10、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 200 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 1000 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 3 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 8 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 2 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
11、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 1 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 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 ,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 150 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 3000 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B不需要骨骼肌肉的支撑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
12、析能力。原文:“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A),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B)。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C)。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D)。 ”C 与原文表述不一致。【答案】 C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C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
13、为“燃料” ,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原文是:“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 ,而非机翼 。 ”此项正确。B 原文是:“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 ”此项“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与原文不符。C 原文是:“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
14、力。 ”此项正确。D 原文是:“一只果蝇飞行 1 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 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 ,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 ”与原文不符。E 原文是:“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者家族” 。 “一只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 150 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 3000 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此项正确。【答案】 BD7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的翱翔有哪些不同点。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时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
15、像固定的机翼。_【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意的能力。要求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的不同。首先从文中找出苍蝇飞行的句子,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比较。【答案】 苍蝇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速度高得惊人,而鹏鸟翱翔时翅膀像固定的机翼。苍蝇飞行时翅膀画八字,在空气中制造可控的涡流以产生升力;鹏鸟翱翔则需要借助上升气流。苍蝇飞行时能产生非常大的推力,因而可以急转弯;而鹏鸟无法做到,是先升空,“然后图南” 。C 组 创新预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为癌症“正名”美大卫洛佩克想象一下,如果医生对你说“你得了癌症” ,你将作何感想?你患上的可能是通常所称的“乳腺癌” ,而准确地说,它又被称为“乳腺导管原位癌
16、” 。如果医生说的是“前列腺癌” ,那么,可能应该是“格里森评分 4 级的前列腺癌”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似乎都不重要,你耳中听到的无疑唯有一个词癌症。你的反应会如何呢?医生可能会紧接着告诉你,你的这种病致命的概率很低,甚至不会对你的身体造成损害。比如,如果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症甚至可能自行消失。对于某些前列腺、乳腺、甲状腺甚至肺部的病变,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夸张,即使这些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癌症。如果你像千千万万的人那样得知这类可怕的消息,你很可能会选择做进一步检查,甚至采取一些实际上对身体危害更大的治疗,比如进行乳房切除、前列腺手术,或者接受放射治疗。这类治疗可能会让病人小便失禁,或者失去
17、某些功能,其他极端治疗带来的危害也是数不胜数。这类现象在医学界很普遍,被称为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世界上已有针对此类现象的量化研究。在癌症的过度诊断一文中,来自达特茅斯的医生们认定,25%的由乳房摄影术测出的乳腺癌、50%的由胸部 X 射线或由痰标本检测出的肺癌,以及 60%的通过前列腺抗原检测出的前列腺癌,都属于过度诊断,他们将此类疾病定义为“不会恶化(甚至可能自愈)的癌症”或“恶化速度较慢的癌症”患者在其自然生命完结之前不会产生相关的严重症状。医生们在文中提到:“无谓的治疗对这类病人没有好处,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 ”除却过度治疗带来的直接伤害,癌症确诊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健康隐患。长
18、期的心理压力会增加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免疫力,甚至会让他们容易患上传染病,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得抑郁症的风险。此外,癌症带来的金钱上的花费也是不容小觑的。整个医疗系统不仅因为对癌症的过度治疗而消耗了几十亿美元,而且美国在癌症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也是对心脏病研究投入的 3 倍。1971 年颁布的美国家庭法案最早提出“向癌症宣战” ,当年的法案宣称, “癌症是当今美国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而如今 40 多年过去了,这个说法并没有改变。2011 年的一次“哈里斯民意调查”发现,癌症是美国人最畏惧的疾病,对其担心的人占了 41%,而担心患老年痴呆症的人占 31%,仅有 8%的美国人最担心得心脏病,
19、而实际上心脏病是美国人的首要死因。为何人们没有提出“向心脏病宣战”呢?“癌症”是一个有冲击力的、让人胆战的名词,很多癌症确实很可怕,仅仅“癌症”这个词本身就会对人造成损害。医学界正在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在对癌症的盲目恐惧之辩一文中,小乔治奎尔医生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癌症恐惧症” 。奎尔写道:“如今,由于罹患癌症的人数众多,恐惧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癌症本身。这种恐惧使得很多医生和病人采取了不理智甚至危险的做法。 ”奎尔的这篇文章早在 1955 年就发表于生活杂志。直至最近,一个由顶级科学家组成的小组才对整个医学界提出倡议,停止对某些病症使用“癌症”一词,并提议称之为 IDLE,意为“上皮增生性病变”
20、 。这项提议的详细内容刚刚被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实际上,这并不是首次提出这样的倡议。2011 年,在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份报告中,前列腺癌专家们建议:“由于低风险前列腺癌有着乐观的预后,建议不再对此类病况使用癌症这个令人焦虑的词。 ”医学界终于对社会科学中关于风险认知提出的观点有所认识,那就是:我们往往更多地依靠本能而非理智来评估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感受。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时常过度担心某些事情,而顾不上考虑这种担忧的依据。是时候认真对待人们对疾病感知的方式了,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真实并严重的。如果医务工作者真心认为他们应该尽量做到“不伤害” ,他们就要
21、意识到“癌症”这个词的危险,并且像对待身体的其他危害一样,来对待癌症带给人们的恐惧。(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有删改)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特点和作用。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 C。指出“第二人称”和“设问” ,分析其作用。【答案】 (1)运用第二人称“你” ,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读者的亲切感。(2)运用设问手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9概括过度诊断与治疗造成的非心理方面的危害。_【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注意剔除“心理方面”的危害。【答案】 (1)对癌症过度诊断与治疗造成的危害比病症本身的危害更大;(2)对癌症的过度治疗和研究,耗费了巨额资金;(3)对癌症的过度诊断与治疗,使人们忽视了影响人们健康的真正威胁。10作者为什么要给“癌症”正名?请结合全文分析。_【答案】 (1)“癌症”这个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惧,而罹患癌症的人数众多,这种恐惧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癌症的本身。(2)这种恐惧使得很多医生和病人采取了不理智甚至危险的做法。(3)目前医学界已经开始认识到人们是更多地依靠本能而非理智来评估风险。所以给癌症“正名” ,对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都是适时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