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293872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实验原理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色。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试剂器材1试剂 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2器材 经瑞氏染色的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操作步骤1肉眼观察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

2、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2镜检(1)调试好显微镜。(2)低倍镜观察:采用 10目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 ,准备进一步检测。(3)高倍镜观察:转换 40目镜,整体观察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 1 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同时作好记录。2结果统计与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

3、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 注意事项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参考范围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 10m 15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 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细胞质内因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 1/3者,视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 1/3 即为杆状核。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核形多样,胞核细长,弯曲,可呈 C 形、S 形、V 形或不规则形。中性分叶核

4、粒细胞细胞核分 2 叶5 叶,甚至 5 叶以上,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2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 13m 15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多分为两叶,中间以细丝相连呈“眼镜”状,偶见分为 3 叶4 叶者。细胞核染色质粗糙,染成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富有立体感,排列整齐、紧密。3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 10m 12m,略小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着色较浅,呈淡红色,分叶不明显,形态不规则。胞质较少,含有少量粗大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大小不均、排列不整齐,常覆盖于细胞核上而使细胞核外形及染色质结构不易观察。4单核细胞 为周围血中最大的白细胞。胞体呈

5、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15m 25m。细胞核大且不规则,为肾形、马蹄形、蚕蛹状或不规则形,扭曲折叠;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如网状,染淡紫红色。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半透明,偶可出现空泡。部分细胞含有弥散分布、数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颗粒呈紫红色、细小灰尘样。5淋巴细胞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小淋巴细胞直径约 6m 10m,大淋巴细胞直径约 10m 15m。细胞核外形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凹陷,多偏向一侧。核染色质呈深紫红色、板块状排列。核膜较厚,偶见核仁。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有的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蓝色胞质,甚至完全不见,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胞质较小淋巴细胞丰富,呈透明蓝色,常有少

6、量粗大、稀疏、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二、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均一,平均直径7.2m( 6.7m7.7m) ;油镜下,瑞氏染色红细胞为淡粉红色,血红蛋白充盈良好,有过渡平滑的向心性淡染,中央部位为生理性淡染区,其大小约为直径的 1/3;细胞内无异常结构及细胞核;无寄生虫。高倍镜下所有红细胞的颜色趋于一致。临床意义一、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2)中毒颗粒:中毒颗粒常出现在中毒性粒细胞胞浆内,较中性粒细胞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兰紫甚至呈黑色,常与空泡变性并存出现(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

7、概因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被染液中的甲醇溶解所致(4)杜勒小体(Dhle bodies):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 1m 2m。(5)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染色质凝集成深紫色粗大凝块。细胞核核溶解时,则胞核膨胀增大,常伴有核膜碎碎,核染色质结构松散或模糊,着色较浅。上述异常多见于严重感染及中毒,密切观察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判断感染的程度、病人抵抗能力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中性粒细胞的其它异常变化(1)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成熟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增大,直径约 16m 25m

8、,核分叶常在 5 叶以上,甚至在 10 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2)棒状小体(Auer bodies) 在 Wright 或 Giemsa 染色的血涂片中,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的细杆状物,长约 1m 6m,一条或数条不定。不但可出现于中性粒细胞,还可出现于单核细胞。主要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其它异常粒细胞 多是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如Pelger-Hut畸形:与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有关,细胞核为杆状或分成孤立的两个叶,肾形或哑铃形。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水仙胺、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治疗后。

9、Chediak-Higashi 畸形:存在于各发育阶段的粒细胞中,偶见于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异常细胞内含数个至数十个 2m5m 的包涵体颗粒,紫蓝色或紫红色,其实质为异常溶酶体。患者易感染,常伴白化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lder-Reilly 畸形: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粗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较中毒颗粒粗大,不伴有白细胞数量增高及其他中毒性改变。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May-Hegglin 畸形:中性粒细胞内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又称蓝斑。其化学本质类似于杜勒小体,但直径大而圆。还可见于其他粒细胞乃至巨核细胞。3异型淋巴细胞Downey 按形态特征将异型淋巴细胞

10、分为三型: I 型(空泡型) 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此型最多见。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核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核染色质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无核仁。最大特点胞质深蓝、暗蓝,不透明,含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质呈海绵状、泡沫状。II 型(不规则型) 又称单核细胞型,胞体较 I 型大,直径约15m 20m,外形多不规则。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 I 型细致,亦呈网状,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多为浅蓝色或淡蓝灰色,边缘较深,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III 型(幼稚型) 又称未成熟细胞型,体积较大,直径 15m18m,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椭圆形,核染色质纤细网状

11、,核仁 1 个2 个。胞质较多,深兰色,不透明,一般无颗粒,有时有少许小空泡。该型逐渐向 I 型过渡。异型淋巴细胞多见于严重的病毒感染、过敏及中毒。其中发热、颌下及颈部多处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加、异型淋巴细胞超过 10%的病人,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儿童血中也可见到某一类型的异型淋巴细胞,但不超过 3%,无临床诊断价值。4涂抹细胞或篮状细胞 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异常改变。细胞体积增大数倍,外形不规则,细胞核与细胞质分界不清或消失,呈疏松的紫红色。因类似涂抹了染料或形似“花篮”而命名。见于淋巴细胞白血病。二、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到红细胞的质量,特别是贫血病人,不仅其红细胞的数量和

12、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而且会有相应特异的红细胞形态改变,表现在红细胞大小、形状、染色性质和内涵物的异常。1大小、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m,中心淡染区扩大(细胞直径的 1/3) ,有些甚至呈环状。多见于典型的缺铁性贫血。(2)高色素性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有时细胞体积也可增大,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3)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全部或局部染为蓝色、灰蓝色、紫蓝色或灰红色,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略大,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以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4)细胞着色不一:同一血涂片的红细胞中出现色素不一致,即血红蛋白充盈度偏离较大,如同时出现低色素性和正常色素性红细胞,常见

13、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通过血红蛋白分布宽度反映出来。2形状异常(1)球形红细胞:为直径6m,中央淡染区消失,着色较深的圆球形红细胞。含有大量球形红细胞的血涂片在高倍镜下更易于观察,可明显表现为红细胞染色深浅不一。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 25%有诊断价值。(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杆形或卵圆形,两端钝圆,长轴增大,短轴缩短。长度可大于宽度 3 倍4 倍,最大长径可达 12.5m,横径可为2.5m。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常超过 25%,甚至高达 75%。巨幼细胞贫血也易见椭圆形细胞,偶见于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镰形细胞性贫血等。(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苍白区呈扁平

14、状,形似张开的嘴巴或鱼口。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口形红细胞增多,常大于 10%。也可见于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乙醇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病人等。(4)靶形红细胞: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有的中心深染区未与边缘的血红蛋白带完全分离,形似延伸出的半岛。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也可见于梗阻性黄疸、脾切除后等。另外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干燥固定也可出现此种形态红细胞。(5)镰状红细胞:红细胞形如镰刀或月牙。由于细胞内存在 HbS,在缺氧时形成结晶沉淀而使红细胞变形,并失去载氧能力。因此在检测镰状红细胞时需制备湿片,加入还原剂如偏亚硫酸

15、钠而造成缺氧环境,才便于观察。 (6)棘形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长短、宽度不一,尾端钝圆、间距不等的针状或指状突起。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 -脂蛋白缺乏症,棘形细胞可高达70% 80%;也可见于脾切除后、乙醇中毒性肝脏疾病、尿毒症等。(7)皱缩红细胞:也称钝锯齿形红细胞,可因制备血涂片不当、高渗等原因引起,红细胞周边呈钝锯齿形,突起排列均匀、大小一致、外端锐利。此特征可区别于棘形红细胞。(8)泪滴形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形如泪滴样或梨状,可长可短。正常人偶见,多见于骨髓纤维化,其他贫血时也可见到。(9)裂片细胞: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 2%,弥散

16、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时增多。(10)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呈现多种不规则的外观,如豆状、梨形、梭形、蝌蚪状或盔甲状。多见于某些感染或严重贫血,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3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经瑞氏染色或瑞-吉染色后,胞质内出现散在的、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蓝色或深蓝色嗜碱性颗粒。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重金属损伤红细胞膜使嗜碱性物质凝集。红细胞内嗜碱性物质变性。某些原因造成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原卟啉与亚铁结合受阻,其中以铅的作用最为明显。铅中毒时,此种细胞明显增加,因此嗜碱点彩红细胞计数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的筛选指标。在其他各类贫血中也可见到嗜碱点彩红细胞,其增加常表

17、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正常人血涂片中罕见嗜碱点彩红细胞(1/10 000) 。观察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时,一定要注意同含嗜苯胺蓝颗粒的红细胞相鉴别,后者所含的颗粒为紫红色,巨幼细胞贫血或溶血性贫血时常与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同时出现。(2)Howell-Jolly 小体:为紫红色圆形小体,直径约 1m2m ,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中,可 1 个或多个。为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残余部分。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病人,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3)Cabot 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围成的圆圈状、8 字形或近似于圆的环状结构,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的胞质中,可 1 个或多个

18、,常伴随嗜碱性点彩颗粒或紫红色的嗜苯胺蓝颗粒同时出现。有时可观察到环由紫红色小粒连缀而成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核膜的残余物,卡波环表示核分裂异常。纺锤体的残余物(电镜下可见此时形成纺锤体的微细管着色点异常) 。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卡波环常与 Howell-Jolly 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和脾切除后等。(4)有核红细胞:即各阶段的幼稚红细胞。(5)寄生虫:当病人感染疟原虫时,可见红细胞内有相应的病原体。根据其生理周期分别见到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4红细胞排列异常(1)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红细胞彼此连接呈缗钱状排列,通常由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高

19、,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红细胞之间的相互排斥力减弱所致。出现上述改变的标本所制成的血涂片,经瑞氏染色或瑞-吉染色后,常呈现蓝色背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异常蛋白血症等。(2)红细胞自凝现象:血涂片上红细胞出现聚集、凝集成堆或成团现象,多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注意与涂片较厚引起的红细胞堆积相区别,真正的红细胞自凝在涂片较薄处也存在。实验评价采用显微镜法观察白细胞形态,对临床疾病特别是血液病的筛查、诊断、鉴别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简便、经济,结果客观、准确,至今还没有哪一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能完全替而代之。红细胞形态检查常作为追踪贫血线索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与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及其他参数相结合可以推断贫血的性质,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显微镜法检查红细胞形态,具有简便、直接、客观、准确的优点,迄今尚无法被其他检测手段完全取代。但对于红细胞大小改变的判断,有时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需结合红细胞其他参数的检验,尤其是红细胞平均指数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学实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