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 马于玲教学目标1、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能从课文简约的语言背后挖掘出隐藏的大部分信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通过与祝福的比较阅读,进一步地深挖本文的主旨。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通过桥边的老人与祝福的比较阅读,深挖小说的主旨。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曾经学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其中最能体现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这句话,读出“硬汉”气势来。今天要学习的桥边的老人又将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呢?2、 速读,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回答以下几个问
2、题1、如果要你用一个修饰语来概括这座桥,你会用哪个词?这是一座_桥 。 (一个修饰词)学生自由回答,并简要地说明理由。学生可能会有的回答:战争、生命、和平、奈何、生死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关键词。2、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回答,教师提醒学生表述准确,要点完整。明确:战斗即将打响时,在一座浮桥边,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3、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初步感觉课文表达了什么主题?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逐步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但有可能学生的领悟会超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调整后面环节的比重。大部分学生是能够领会到本文是在表达对对战争的谴责、对和平的
3、渴望。3、 研读,有人说海明威是“ 一个手拿板斧的人” ,他砍掉了 “冗词赘句” ,保留了极为简约的部分。保留下来的部分,隐藏了大量的信息。1、作者在对话中隐藏了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你从老人的四次唠叨里读出了什么信息?a、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b、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c、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d、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请学生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老人的担心、自责等情绪。学生自由回答,可能会有的回答是:a、读出老人
4、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2b、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c、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d、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e、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 教师总结: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了解到老人离家时
5、的无奈和被迫,了解了老人身上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2、作者在叙述中隐藏了什么?课文中的对话蕴藏了大量的信息,那些不得不保留的叙述里又隐藏着些什么呢?a、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b、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c、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d、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指导学生读这几句话,尤其要注意这几个词“却” 、 “还” 、 “始终” 、 “又” ,说说看这里面又隐藏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有的回答是:a、老人也曾随着人群逃难,但在桥边许是因为太累了,许是因为对未来的茫然,老人决定不再逃难了。
6、b、 “我”始终关注着这个老人的动向,表明了我对老人的关心。C、老人最终还是在尘土中坐了下去,意味着老人被留在了战场上,暗示着老人凶多吉少的命运。3、链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本文显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内容作者都隐藏起来了。“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放在文学写作上,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冰山理论”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 ;二是叙述者的克制,即“静” 。换言之,就是以少见多,以简见丰。4、海明威在写作时大刀阔斧,做的是减法;我们在研读文本
7、时,应该浸润其中,做加法。同学们还能读出文中哪些隐藏的信息呢?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精辟深刻,但求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成就感。5、通过挖掘隐藏信息,你对本文主题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通过老人的形象与遭遇,进一步分析出本文还有对人性与爱的呼唤。4、 比读:老人唠里唠叨,那是因为他行将失去他最为珍爱的东西,这些唠叨是他心灵痛苦的呓语。我们学过的小说中,也有这样一个人,只能通过唠叨来显示念念不忘。这个人是?祥林嫂。1、祥林嫂与“老人”还有其他的相似点吗?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相机提示:从身份、形象、命运等角度来思考。都是小人物,都是
8、善良而无辜的,最终都被摧毁。不同点,可简单带过,不必纠缠。2、两文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从作用与对主人公的态度这两个角度来回答。3作用:“我”都是故事的亲历者、叙述者,从“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也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对待主人公的态度:都有一定的同情与关心,但结果都是“我走了” ,对行将被毁灭的生命无能为力。桥边的老人:“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祝福: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祝福中的“我” “无论如何
9、,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走得更为坚决,关于鱼翅的叙述,显得“我”跟祥林嫂更为隔膜。 桥边的老人中“我得走了” ,也许是因为任务不得不离开,但我并没有更为主动地想办法帮助老人离开战场。两篇课文中, “我”对主人公的关心与同情,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将要被毁灭的生命都得不到救赎。3、通过比较研读,你对本文主题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吗?对战争的谴责、对和平的渴望、对人性与爱的呼唤,对生命的尊重,还有对生命无法救赎的无可奈何。五、总结:战争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处于战争中的老人是无助的,包括那些动物在内的生命是无救的,而“我”是无能为力的。老人没能渡过这座桥,逃过战争;也没能保护得了心爱的动物;“我”也没有帮助老人逃出生天。所以说,文中这座桥没能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过渡,没能实现老人与动物的相守,没能沟通老人与我的心灵。那么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座桥,就是“断”桥。此桥不通,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