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香正浓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2、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二、自主学习(时间 10 分钟)1、 读标准音:2、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过渡语: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
2、,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三、合作解疑 1.课文重点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 规劝
3、皇帝 忧国忧民;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气绝身亡宁死不屈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 “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3.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4、朗读感慨两类人: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四、难点探究1、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梅香”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2、写作方法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
4、”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结束语: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二一、 古诗引入,揭示课题。 1、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导入。 2、梅花,以她的超凡脱俗,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梅花,以梅喻人的诗词,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梅花有关的
5、诗词? 3、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英雄辈出,他们如松一样挺拔,如竹一样高洁,如梅一样清香。这节课,让我们走近民族英雄史可法,看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为何会光耀千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将文章读通读顺。 正音:寡廉鲜(xin)耻 纵情逸( y)乐 高官厚禄(l ) 拜谒(y) 崇(chng)敬 虬(qi)枝峥嵘(zhng rng) 捐(jun)躯 昏庸(yng) 自刎(wn) 尸骸(hi)飨(xi ng) 楹(yng)联 体恤(x) 戕(qing)害 伫(zh )立 怂恿(sngyng) 2、指名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全面感知。
6、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再读课文第 2-6 自然段,想一想,文章写了史可法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 2、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无愧于英雄二字,请你挑选出最令你感动的事朗读,并说出你的感受。 3、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月明故臣心” A.指名读 ,引导谈体会。 B.思考:文中还能赞美那些具有梅花品质的人呢? 4、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史可
7、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5、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是对本课中心的一个深化。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你会想到什么? (1)现在虽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 A.指名读,思考“梅香”指的是什么? B.教师补充: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 。 四、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请学生结合历史讲,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 五.拓展延伸: 小小辩论会:看看史可法这样做是不是有价值?(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升华,从而引申出做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梅香正浓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
8、冬季!师:在寒冷的冬天,百花凋零,万物萧瑟。然而,冬天却孕育着希望,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就在这冬春之交,有一种花悄然绽放生:梅花!师:对,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文章梅香正浓 (出示课件)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师:同学们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生:王安石的梅花毛泽东的咏梅 (迎风傲雪,无所畏惧,永不屈服)王冕的墨梅 (高雅圣洁,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文题,这应该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那么大家开始阅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时间大约为 8 分钟)(教师开始检查阅读效果,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解
9、决字词问题,重点板演:怂恿虬枝峥嵘飨堂体恤寡廉鲜耻戕害帮助学生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加深印象。四个学生开始部分阅读,教师校音,指导停顿。之后师: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生:写人。师:谁?生:史可法。师:大家是否想知道史可法长的什么模样。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出示课件)师:江总书记这段话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这副对联让作者由伤感而肃然。 (板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 )在这里我要解释
10、一下“二分明月”的来历。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也就是说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比作三分的话,那么扬州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以此说明扬州的月夜之美,后人就将“二分明月”来指代古扬州。再回到对联中,作者用“亡国泪” “故臣心”来代表怀念,赞颂史可法,并且引起作者的伤感与肃然,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学生浏览完毕)生:三件。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吗?(学生复述,教师简单指导)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师: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
11、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可以与同桌还有其他人商量一下。(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生:1、规劝皇帝忧国忧民感动 2、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3、气绝身亡宁死不屈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 “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生:不是。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师:有哪些?你了解他们吗?(板书:崇敬岳飞文天祥秋瑾)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师:是,正是这些中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令作者崇敬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内心感慨万分,此时文章进入了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高潮!(板书:感慨两类人)师:在这里出现了两类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生:对
12、比。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生: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师: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学生酝酿情绪,并在下面小声朗读。教师先指名两个学生来读,再进行范读,最后全班齐读至结束。 )师: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此类的文章呢?生:古井 丑菊 落花生四、归
13、纳总结,升华主题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题,其中的“梅香”指的是什么?这个“浓”字又有何含义呢?生:“梅香”指的是民族气节与精神, “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师: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下课。梅香正浓说课设计华强小学 王海雯一、说教材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
14、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二、说学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读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读能让学生在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读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
15、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过程与方法: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四、说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五、说教学难点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
16、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二、自主学习(时间 10 分钟)1、 读标准音:2、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过渡语: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三、合作解疑 1.课文
17、重点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 规劝皇帝忧国忧民;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气绝身亡宁死不屈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 “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3.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4、朗读感慨两类人: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
18、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四、难点探究1、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梅香”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2、写作方法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结束语: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
19、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华强小学 王海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过程与方法: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教学难点:自读文章,引
20、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促进对文章的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二、自主学习(时间 10 分钟)1、 读标准音:2、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过渡语: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
21、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三、合作解疑 1.课文重点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 规劝皇帝忧国忧民;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气绝身亡宁死不屈师:
22、这时,大家对“亡国泪” “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3.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4、朗读感慨两类人: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四、难点探究1、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梅香”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2、写作方法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结束语: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