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桥涵作业细则.doc

上传人:fcgy86390 文档编号:4292303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涵作业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桥涵作业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桥涵作业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桥涵作业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桥涵作业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一般规定1.1 开展设计之前,需编制总体设计原则或专业设计细则并报批。1.2铁路工程的制图标准、图例等须遵守铁路工程制图标准 (现行版)、 铁路工程制图图形符号标准 (现行版) ,市政工程的制图标准、图例等须遵守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现行版) 。1.3铁路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遵守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铁建设199999号) ,市政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遵守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 。1.4 结构计算时,应绘计算简图;结构计算书要完整、清楚,须记录存档。电算计算书应说明所采用的程序名称、版本号;电算结果应经分析认可,并要有

2、参数选用信息、计算简图、荷载简图、荷载计算书及配筋简图。1.5 设计所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必须是经过主管部门审批发行的有效版本,采用本院的设计参考图必须是经过院总工室审批的设计参考图。2 基础资料2.1 线路资料桥、隧、涵位于线路的平面位置(直线上或曲线上及相应的曲线要素) 、线路坡度及各坡段变坡点的里程和设计高程、断链、线路上部建筑高度、线路路基宽度、双线铁路线间距资料等。2.2地质资料工程所处场地的地形地貌概况、工程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情况、地震基本烈度及地质剖面图(特大桥、大中桥及隧道具体内容要在地质纵断面图上示全,小桥涵可仅提供地质钻孔柱状图) 。2.3 外业测量资料按测量规范的要求内容

3、测量供设计使用的平面图、纵断面图及横断面图,以及各种调查资料。2.4 水文资料水文调查所收集的洪水、河道、汇水区流域特征资料等,水文、水力计算成果(流量、流速、设计洪水位标高、冲刷及壅水计算等) 。岩溶地区、水利化地区、水库地区尚应按勘测规范收集相关的资料。2.5鉴定意见、上级批示、各种会议纪要、协议情况(如立交、通航、防洪、防汛等) 。3.桥梁工程3.1 方案研究3.1.1 选择桥位桥梁位置在线路勘测过程中确定。对于中小桥梁,其平面位置由线路条件确定,对于大桥、特大桥,应选择几个可能的桥位,结合线路选线作方案比较,经分析、比较、研究确定。3.1.2 确定桥面标高对于跨江、跨河桥,梁底标高应保

4、证桥下排洪和通航的要求;对于跨线桥,应满足桥下行车净空的要求;对于旱桥或无特殊要求的桥梁,桥面标高一般由线路标高确定。3.1.3 选择桥式桥梁设计应遵循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先进性及美观的原则,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经济合理的桥式。桥梁设计应综合考虑其发展远景及养护维修等费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型桥跨结构,应体现现代桥梁建设的新技术,同时,应注重桥梁外形的设计,桥式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3.2 孔跨布置跨河桥桥梁孔跨布置一般根据水文计算确定,对于通航的河流,在满足通航前提下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对于跨线桥,在满足桥下行车净空的前提下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对于一般的桥梁,则选用经济跨径,

5、拟定23种桥跨作经济比较。综合经济指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宜采用大跨,不选小跨。同一区段内桥梁的孔径与式样应力求简化,桥跨结构的类型,除通航和特殊要求外,同一座桥宜采用等跨及相同类型的桥跨结构。3.3 墩台、基础类型的选择设计者应根据桥址的地形、水文、地质、线路、上部结构、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经济和美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定墩台及基础的类型,同一座桥宜采用同一种墩、台形式,以方便施工,且外形协调一致。基础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施工等因素,通过与明挖扩大基础的比较,确定是否采用钻(挖)孔桩基,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沉井等其他基础形式。在确定基础类型的同时要注意检查能否满足设计要求。3.4 桥下冲刷

6、计算对跨越河流、水库或蓄、泄洪区等的桥梁应计算桥下一般冲刷及墩台附近的局部冲刷。应按照所确定的桥梁孔跨及选定的墩台、基础类型、根据地质专业提供的地质报告,按照规范的规定采用适宜的公式进行壅水和冲刷计算,以便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3.5 最小路肩高程检算对受洪水位控制的桥梁,应考虑桥孔压缩河道,桥下水位抬高,桥前壅水等因素,对桥头最小路肩高程进行检算,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应向线路专业提出调整线路纵断面。3.6 常规计算本项主要是指除桥墩、台设计、基础设计、上部结构设计以外的一些综合性的计算内容。3.6.1 曲线布置铁路桥梁应根据线路曲线要素资料及桥梁在曲线上采用的布置形式(切线法或平分中矢法) ,

7、按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桥梁设计通用资料的原则和公式进行曲线布置计算。3.6.2 墩台各部位里程、高程计算1.位于线路两个及以上坡段的桥梁应考虑竖曲线的影响,进行竖曲线计算。2.位于坡道上的梁应计算由于坡度的影响引起的梁缝增值。3.曲线桥应按照弯道布置的里程计算各部位高程。3.7墩台设计一般墩台可直接采用国家颁布的设计标准图、通用图,或采用本院的设计参考图。特殊设计的墩台应按设计规范的要求确定结构尺寸,并进行结构计算。当地质条件适宜时,基础亦可直接套用标准图设计。3.7.1 采用标准图设计时,应列出采用墩台的类型、标准图图号、图名、结构形式、材料名称及数量。3.7.2绘制墩台构造图(墩、台平面、

8、立面及各种剖面及主要轮廓尺寸等) ,查出基础设计应力,并根据地基基本承载力计算容许承载力值。当基础以下有软弱下卧层时,必须进行软弱下卧层的检算。3.7.3 仅基础设计时1. 在标准图中查出墩台基础顶面以上各种组合情况下的计算荷载。2. 绘出基础布置草图,包括曲线墩、台顶偏心或不等跨桥墩支座偏心等,以及基底地质情况,注明各种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指标。3. 按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对基础及基底承载力进行计算。3.8梁部设计3.8.1套用标准图的设计设计所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必须是现行的有效版本,采用本院的参考图必须经过院总工室批准。工程技术条件必须符合标准图、通用图所要求的使用条件,如不能满足则必须进

9、行结构检算。3.8.2特别设计结构计算所采用的软件必须是经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正式有效版本,不能使用盗版软件。结构计算时,应绘制计算简图,计算书要完整、清楚,须记录存档。1.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按设计规范要求的方法选用适当的计算公式进行结构计算;2.无论是电算还是手算,在计算书中必须有各种荷载取值的内容,特殊荷载要说明荷载取值来源;3.对复杂的计算公式,应说明公式或计算图表、手册的名称及所在页码;4.电算计算书应说明所采用的程序名称、版本号。电算结果应经过分析认可,并要有主要参数选用信息、计算简图、荷载简图、荷载导算书及配筋简图。原始数据和电算结果整理好按规定存档备查。3.9绘图及编写说明

10、书根据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规定的内容,按铁路工程制图标准 、 铁路工程制图图形符号标准和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市政工程)的要求绘制必要的设计图纸和编写设计说明书,复杂结构须绘图说明的应补充绘制设计图,不能用文字说明代替。说明书应按文件编制办法规定的章节编写,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3.9.1桥址平面图:图中绘明线路中心线、桥梁平面、导治建筑物平面、洪水泛滥线及必要的地质资料。3.9.2全桥总布置图:图中绘明全桥立面及平面,立面加绘必要的地质资料及各种水位,并附设计说明及工程数量表,在曲线上的桥应附曲线上桥梁布置图,地形、

11、地质复杂者另附墩台工程地质横断面图。3.9.3墩台及基础设计详图:如采用标准设计时,可不单独出图,尺寸在总布置图上标明。3.9.4特殊结构设计图:如非标准设计的基础、梁部结构、桥面布置等。3.9.5导治建筑物及其他附属工程设计图3.9.6复杂的施工防护设计图4.隧道工程4.1 隧道位置选择4.1.1 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不宜穿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极为复杂和溶洞、暗河、煤层采空区等严重不良地质段,当必须穿过时,应有充分的理由和可靠的工程措施。4.1.2 隧道位置的选定,应考虑洞口地形、地质条件、相关工程和环境要求的影响,洞口不宜设在不良地质、排水困难、地势狭窄的沟谷低洼处或不稳定的悬崖

12、陡壁下,宜避开滑坡、崩塌、岩堆、危石落石、泥石流等地段。4.1.3 新建双线或增建第二线时,应进行修建一座双线隧道和两座单线隧道的比较;当遇特长隧道及松软地层、不良地质段、黄土地区的隧道时,宜修建两座单线隧道,其他有条件的长隧道,可修建两座单线隧道。4.2 隧道洞口位置选择4.2.1 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同时结合环境保护、洞外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运营条件,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应充分贯彻“早进晚出 ”的原则。4.2.2 隧道洞口应尽可能设在线路与地形等高线相垂直的位置,使隧道正面进入山体,洞门结构物不致受到偏侧压力。4.2.3 位于悬崖陡壁下的洞口,不宜切削原坡面,若悬崖稳

13、定,可贴壁进洞,若有落石掉块,则应接长明洞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4.2.4 当洞口有沟渠横跨线路、可能对洞门造成危险又不宜改沟时,可考虑采用明洞渡槽方案。4.2.5 漫坡地形的洞口位置,应结合洞外路基防护工程、用地范围、施工条件、弃碴综合利用、洞外线路排水条件及工程投资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4.2.6 在桥隧相连地段,若桥台靠近洞门或伸入洞内时,洞口位置应结合桥台情况确定。4.3 隧道平面及纵断面4.3.1 隧道内的线路宜设计为直线,当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必需设计为曲线时,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慎用小曲线半径,并宜将曲线设在洞口附近。隧道内不应设置反向曲线。4.3.2 隧道内的坡度可设置为单面或

14、人字坡,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用人字坡。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160km/h的铁路,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3时,应以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排水畅通。4.4 隧道结构设计4.4.1隧道净空限界新建铁路隧道的内轮廓,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 (GB146.2)的规定及远期轨道类型变化要求。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新建隧道应采用新建铁路标准,改建隧道宜采用新建铁路标准。4.4.2 洞门结构形式隧道洞口均应设置洞门结构,其形式应根据洞口的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采用斜交洞门时,其端墙与线路中线的交角不应小于45,在松软地层中不

15、宜采用斜交洞门;2.位于城镇、风景区、车站附近的洞门,宜考虑建筑景观及环境协调要求;3.当地形、地质条件适合时,可采用斜切式或其他新型洞门结构。4.4.3 隧道衬砌隧道应设衬砌,并优先采用复合式衬砌,地下水不发育的、级围岩的短隧道,可采用喷锚衬砌。衬砌的形式及尺寸,可根据围岩级别、水文地质条件、埋置深度、结构工作特点,结合施工条件等,通过工程类比和结构计算确定,必要时,还应经过试验论证。隧道衬砌的设计详见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现行版)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现行版) 。4.4.4 附属构筑物1.避车洞避车洞应交错设置在隧道两侧边墙上,小避车洞单线隧道每侧间距按60m设置,双线隧道每侧间距按30m设

16、置,大避车洞每侧间距按300m设置。洞口近接桥或路堑,当桥上无避车台、路堑侧沟无平台时,应与隧道一并考虑布置避车洞。避车洞不应设于衬砌断面变化处或变形缝处。2.电缆槽隧道内应设置电缆槽,通信、信号电缆可设在一个电缆槽内,通信、信号电缆必须和电力电缆分槽敷设。隧道长度大于500m时,应在设电缆槽同侧的大避车洞内设置余长电缆腔,间距可为420m或600m,隧道长度为5001000m时,可只在隧道中部设置一处。4.4.5 隧道防排水1.隧道防排水应以环境保护要求为主导,采取防、排、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达到防水可靠,排水畅通,线路基床底部无积水,经济合理的目的。2.长度大于1000m

17、的隧道均采用双侧水沟,长度小于1000m的且水量甚微隧道原则上采用单侧水沟,但若地下水量较大或岩层破碎易软化时,亦宜采用双侧水沟。3. 单侧水沟原则上设于地下水来源一侧,无法判断地下水来源时,宜设于曲线内侧。4.当地下水较大时,在地下水集中出露段,应在衬砌外设环向盲沟和纵向排水盲沟,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5.当地下水发育,含水层明显,又有长期补给来源,洞内水量较大时,根据情况可设置泄水洞作为截、排水设施。6. 当地下水发育时采用防水混凝土自防水结构,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P8。7.一般情况隧道衬砌外应设置防水板,明洞衬砌外缘应按要求设外贴式防水层。洞顶填土表层铺设粘土隔水层,水泥砂浆勾缝处理

18、。8.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应根据侵蚀类型和侵蚀程度,采用相应的耐侵蚀混凝土,设计中应确定水泥的品种及外加剂类型、掺量。4.4.6 隧道施工方法铁路隧道施工方法主要有:全断面法、台阶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中壁(CD)法、中壁交叉(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等。隧道施工方法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资料,开挖断面大小、隧道埋深、隧道长度、工期要求及环境制约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对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隧道,选用的施工方法应有较大的适应性,当需要变更施工方法时,以工序倒换简单和较少影响施工进度为原则,一般不宜选用多种施工方法。1.隧道、级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2.隧道衬砌应采用先墙后

19、拱或全断面法。3.施工支护采用钢筋网、锚杆、喷混凝土等措施,对软弱破碎地层地段应加设钢架,实施超前支护,必要时辅以注浆加固。4.明洞施工方法可根据明洞类型、地形条件、支护形式、施工场地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对软弱破碎岩体应进行必要的施工支护。5.隧道通过断层及可能产生突水、突泥的富水层地段,应进行预注浆加固(堵水) 。6.为避免洞口段病害的发生,所有(土质、风化、破碎、偏压) 、级围岩的洞口均应采用钢架及超前支护进洞。4.5 绘图及编写说明书根据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规定的内容,按铁路工程制图标准 、 铁路工程制图图形符号标准的要求绘制必要的设计图纸和编写设计

20、说明书,复杂结构须绘图说明的应补充绘制设计图,不能用文字说明代替。说明书应按文件编制办法规定的章节编写,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4.5.1 隧道平面图(一般隧道必要时附):比例1:2000或1:50004.5.2 隧道纵断面图:比例横1:5005000,竖1:20020004.5.3 隧道洞身横断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或1:5004.5.4 隧道洞口平面图:比例1:200或1:5004.5.5 隧道洞口纵、横断面图:比例1:2004.5.6 辅助坑道设计图:比例1:200以上各图,除结构设计图外,均应绘注地质资料4.5.7 隧道运营通风设计图4.5.8 特殊设计图(如洞门、衬砌、支护、防水、排水和新技术、新结构设计等,含细部结构设计图)4.5.9 其他设计图(如改沟、防护、弃碴设计等)4.5.10 施工组织设计图(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附,其他重点隧道必要时附)注:隧道轨下基础、照明、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给水管路及消防设施等设计图附在各有关专业设计文件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