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句式,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4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
2、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宴婴,齐之喜辞者也。(宴子使楚),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没有关系,这是行仁政的途径。,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
3、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被赵王宠幸, 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3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1)有罪受贰。(左传哀公六年)这种句中
4、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 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因有罪不被信任,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人控制,,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5、之所劫(苏洵六国论),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 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结果)军队被打败,国
6、土被割削, 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注意两点:,1 被动句翻译中一定要有一个”被” 2 谓语+于见+谓语+于受+谓语+于为+谓语+于(胥之父兄为戮于楚)该形式除了是被动句,还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 而君幸于赵王 而您又被赵王宠幸,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一)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1承前省,(1)廉颇为赵
7、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3对话省,(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章)(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二)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
8、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省略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3共知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2)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三)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
9、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四)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五)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1省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2省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3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
10、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文言句式(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文言句式(倒装句式),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 基本上是相对应的。学习文言句式,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句式。学习目的:1、了解倒装句的几种基本类型;2、学会辨析倒装句。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
11、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语“汝之不惠” 谓语“甚”),练习: 判断下列句式是否为主谓倒装。1、非我也,兵也! 2、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3、求!无乃尔是过欤?,第一、三句不是,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孰、安、焉等)。如:1、
12、“大王来何操(操何)?”(史记项羽本纪)2、“何以(以何)战?”(曹刿论战),注意:1、介词“以”(于、以、为、与、从、自、向)的宾语比较活跃,即 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2、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1)古之人不余欺
13、也。(苏武石钟山记(2)世溷蚀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涉江),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 往用“唯(惟)是”和“唯(惟) 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 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 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 “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练习,辨析下列各句是否为宾语前置句。1、彼不我恩也。(童区
14、寄传(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是,是,是,否,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何刺秦王)(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格式“中心词而定语
15、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注意:1、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试比较:(1)、马之千里者(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数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如:“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修饰关系,领属关系,练习:,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定语后置句。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
16、者。(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是,是,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第三、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处在补语位置时,在翻
17、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八、固定句式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取吾城,不予我壁,奈何
18、?(廉颇蔺相如列传)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6如何,译为“把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吾知所以拒子矣。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以此为政,不亦惑乎?,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夫子何命焉为?12何为,译为“为什么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庸乎,译为“难道吗?
19、”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其乎,译为“难道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如: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18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如: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19 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20 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如:然则为天下之在害者,君而已矣!20有者,译为“有个人。”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