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训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风吹四季李天斌风是从一朵桃花上出现的。一朵桃花白里透红时,人们便看见风在吹了。风似乎只微微地翻了翻身子,便把春天最后的一缕寒气给吹跑了,就把第一缕暖暖的阳光带出来了。风就像一双柔情的纤纤细手,只在一朵桃花上轻轻一拂,残雪便已褪尽,季节就温润了起来。花事渐深时,一抹抹的绿便凸了出来,风不断旋转着,及至要飞起来了。一只只蝴蝶从它身边飞过,一声声鸟语自阳光上滴落在它的眉眼里,一支支民歌从山野四周簇拥着它,一切终于就有了梦的感觉风终于真正飞起来了,就像一个飞天的女神,如梦如幻;在它飞过的地方,早已经是碧草遍地,绿染天涯。整整一个夏季,风似乎就栖在那花枝上,把所
2、有的可能都留给了其他事物。花儿们一朵接一朵地从枝头冒出来,一枚枚绿叶依然在做着春天的梦;一株株玉米和稻谷在不断拔节,但这一切也都是宁静的,尽管能听见它们往上长的声音,尽管可以触摸到它们热烈纷繁的心跳,但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一切都只在潜滋暗长中。屋檐下某个老人,也被这宁静引入了止息之境。老人先是眯着双眼,一直想要寻觅风的影子。老人显然失望了,除了沉寂外,老人在空中晃动的双手什么也没抓住。失望了的老人忍不住轻轻碰了碰脚下打盹的一条老狗,老狗也很老了,它显然刚从睡梦里醒来,但只微微地睁开眼睛看了老人一眼后,复又跌落进它的梦境了。老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索性耷拉着头,随着老狗酣然入睡了。风吹向村子。石
3、头门内,便是一堵堵院墙,修筑院墙的人多年前就埋进了泥土,此时居住在院墙里的人也老得不能再老了,就像墙头上斑驳不堪的颜色。老人早在十步之外就听到了向自己逼近的风的声音,老人似乎也做好了一切准备,一动不动,正襟危坐,就像一个入定的老僧,在迎送人世最后的时刻。于是奇迹发生了:风停下了,岁月和时间似乎都停下了,一直飘着的雨也停下了,荒野里徘徊的那只羊,立在那里神情惘然,像一尊隔世的塑像,仿佛在凝神倾听神的旨意一切似乎都在为其行注目礼,一切似乎都在瞬间获得一份庄严。风却很快又吹了起来,并迅速地揭起了一块瓦。瓦块下已经人去楼空,蛛网遍布,从前的物具七零八落;有几株野草,虽然也枯萎了,但完全可以想象它们在春
4、天里迫不及待地想要占据这个角落的样子;几只山麻雀,独辟蹊径地飞到这里觅食总之是,人的气息早已消失,空空老屋之下,只剩沧桑与荒芜。不单是这座老屋空了,很多老屋都空了,包括那些新修建的房屋也是空的。很多年了,房屋建好后,人却像一只候鸟迁徙到外地打工去了,只有当他们死在他乡或是老得不能动了才会回来,他们只是把这屋子当作最后的收身之地,当成了通往南山墓地的最后的驿站。风显然有些沮丧,甚至乱了分寸,这不,在获知一个村子的真相后,风的脚步竟然有些踉跄了,甚至还觉得寂寞与孤独了。风发现了一群奔跑过来的身影,他们迅疾如风,等风看清他们时,已是一片模糊的背影了。但风还是发现那背影似曾相识对了,他们不就是刚刚在夏
5、季里奔跑着并还受过自己眷顾的那群孩子吗?现在,他们的背影咋这么快就涂上沧桑的颜色了?现在,他们似乎约好似的一起在雪地里奔跑,似乎还有意地要从风的眼皮子底下飘过,他们是想要告诉风什么吗?风忍不住就有些惶恐,甚至是胆怯了也许,在迅速长大的故事里,就藏着风所不知道的秘密。风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一缕炊烟远远地在村子的一角升起,尽管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但当炊烟重新升起,风还是在第一时间辨别出了那熟悉的颜色有可能是迁徙他乡的人回来了,也有可能是新的生命诞生了。风忍不住就感慨起来,风懂得,只要还有炊烟,村子就不会彻底变空;只要还有人的气息,一个村子的希望也就还可能如春天一样重新来临这样一想,风便忍不住整了整
6、衣襟,准备转身了。风知道,到该回去的时候了,该回去在一朵桃花上等待另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了(选自散文百家 ,有删改)1文章从“风是从一朵桃花上出现的”写起,有何用意?答:_答案 从内容上看, “一朵桃花”暗示了春天的来临,这样写说明文章的行文脉络是从春天写起的;从结构上看, “风” “一朵桃花”既紧扣文章标题“风吹四季” ,又与文章结尾“该回去在一朵桃花上”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解析 文章从“风是从一朵桃花上出现的”写起,从内容上看, “一朵桃花”暗示了春天的来临,这样表示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四季的变化,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从结构上看,既照应文章标题,又与文章结尾处的“该回去在一朵桃花上”相
7、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2文章第二段描绘了花事渐深时的美丽景色,请赏析其艺术特色。答:_答案 运用比拟、排比、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采用叠词,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写出了花事渐深时生机盎然的景象,极富艺术感染力。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从修辞手法上看,这段话运用了比拟、排比、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如“就像一个飞天的女神”就运用了比喻手法;从语言表达上看,运用了叠词,如“一抹抹” “一只只” “一声声”等;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如“蝴蝶从它身边飞过”是视觉, “鸟语自阳光上滴落”是听觉。明确了这些,并答出运用这些艺术技巧的效果即可。3文章的叙述
8、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线索:风。作用:以“风”为线索,贯穿全文,便于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以“风”为线索,将“风”拟人化,以“风”的视角描写四季,便于抒发作者的独特感受,使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解析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贯穿全文的。本文的每一段都是围绕“风”来叙述的,由此可知“风”是线索。线索的作用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情感表现等方面来进行思考。从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便于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从情感表现来看,文章将“风”拟人化,以“风”的视角来抒发情感,更亲切,使表达的情感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便不难得出答案,注意思考要全面。4请探究文章的深刻
9、意蕴。答:_答案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古老村庄的眷恋;对村庄老去的感伤;对村庄未来的期盼;对物是人非、自然永恒的感叹。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题目“风吹四季”和主要内容进行思考。文中写春夏的生机盎然,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写秋冬中村庄的沧桑,表现了对村庄的眷恋和对村庄老去的感伤以及对村庄未来的期盼等。从这些方面思考,就能准确解读出文章的意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的胞衣树廖静仁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祖母领着我,小心翼翼地进了家山,径直走到一棵挺拔而枝繁叶茂的苦楝树旁,很是虔诚,祖孙俩绕树三匝后,祖母说话了:“这棵树就是你的胞衣树,它是你生命的另一半。 ”语气凝重而平实
10、。祖母还指着苦楝树杈上一个几经日晒雨淋的细篾竹篓,庄严地说:“看到没有,那个竹篓里就装着你从娘胎里出生时的血肉胞衣。 ”我似乎越听越糊涂,便问祖母:“娘为什么要把我的胞衣挂在树上啊?”祖母满是皱纹的脸一沉:“你可要牢牢地记住了,不管以后走到哪里,有了怎样的出息,你都要记得这座山,记得这棵树!”口气不容置疑。在回程的路上,我还是忍不住问祖母:“奶奶,为什么属于我的胞衣树是一棵苦楝树呢?”离开家山,祖母的神情也就放松多了,她平静地告诉我:“你父亲之所以选择这棵苦楝树,是因为它根扎得深,树干直,枝叶也很繁茂。 ”顿了一顿,祖母又补充说:“你父亲是希望你能明白人世的苦处,只有知道世间苦处的人,最后才能
11、苦尽甘来。 ”家山其实就是祖山,是族山。在我的家乡,人的一生始终离不开两座山。一座是屋后左侧的家山,即坟山。我的祖人,世世代代就安放在那里,他们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自己的后人,护佑着自己的后人,也提醒着自己的后人。另一座就是屋后右侧的家山,即胞衣山。人一生下来,长辈就会在这一座家山中很慎重地选择一棵树,把自己晚辈的生辰八字及血肉胞衣,都挂在这一棵树上,从此这一棵树和这一个人就有了命运相依的关系。这是我们村廖姓家族上千年来传承至今的风俗。无人更改,也无人质疑。长大成人,招工转干,我从县城进入了省城。我一直秉承着正直做人、不畏艰苦的本色,却也因为只想着自己的前程,想着让自己的小家过上富足的生活,
12、而渐渐地淡忘了我的家山,淡忘了家山中属于我的那一棵胞衣树。照家乡人的说法,我是越来越有出息了,但是,这就是我父亲当初所期望的苦尽甘来的日子吗?孙儿绕欢膝下,不愁衣食住行,这就是我的家山里祖人们赞许的生活吗?我的心不禁一阵绞痛。我自己已浑浑噩噩痴活了那么些年,明知岁月不由人了,那么,我又将为自己的儿孙们选择一棵什么样的树作为他们的生命之树呢?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一家七口,驱车回了老家。村口的水车还在,吱呀,吱呀,古老的歌谣依旧是那么动听;小溪的流水亦如从前,清清粼粼,不舍昼夜地流过石拱桥,注入资江我们一家子就这么静静地席地而坐,晚辈也没有多问什么,而我也觉得什么都无须说明。有风拂过,明丽的
13、阳光斑斑点点地从茂密的枝叶间洒下,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醇香的地气丝丝缕缕地从杂草中渗出,润泽着我们的每一颗心。或许,家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胞衣树就是人生中最灵验的菩提树。而每当你重返家山,再见菩提树时,便是岁月中最值得珍惜的朝圣时光。这时候,有一阵急促而清脆的铃声飘过来:“当当当!当当当!”是我念初小时就已经非常熟悉了的同学们集合的校铃声。我们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村小是新建的红砖楼房,照样是两层,校门口齐刷刷的那一排松柏也已经长得比楼房还要高了,那是我启蒙时老师带领学生们亲手种下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自豪的声音仿佛仍响在耳际,“这一排柏树就是你们这一代学生的象征。 ”“当当当
14、!当当当!”集合的铃声已然越来越急促了,在铃声的召唤下,学校的全体师生都集合在宽敞的操场里,一个个都肃穆地仰起头颅,把坚定的目光投向正在冉冉升起的鲜红国旗。也正是这个时候,全场突然响起激越的歌声,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多熟悉的声音啊!而正在此时,我的孙女小丫丫和外孙小嘉嘉就再也待不住了,稚声喊道:“爷爷,爷爷,让我们也到国旗下去吧!”真是童言无忌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是有了某种意会的。那一天,是 2014 年 9 月 18 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啊!(选自北京文学 ,有删改)5文章开头详写祖母领“我”认识胞衣树,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便于
15、生动具体地刻画祖母虔诚的形象,祖母是家中长辈的代表,展现长辈对后代的独特的关爱和呵护,展示了家族千年不变的风俗;说明“我”对胞衣树记忆之深,为下文自己的反思和一家人回乡等做铺垫。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达、情节安排等角度入手。从形象刻画的角度考虑,便于展现祖母的虔诚以及对“我”的关爱和呵护;从主题表达的角度考虑,祖母是家乡的代表,写祖母就是写家乡人,展示的是家族千年不变的风俗;从情节安排的角度考虑,详写认识胞衣树,正是因为对胞衣树有着深刻的记忆,才有下文的一家人返乡的事。6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这一线索组织材料的?答:_答案 线索是胞衣树。全文围绕胞衣树组织材料,先写祖
16、母领“我”认识胞衣树,再介绍家乡为新生命选择胞衣树的风俗,然后写“我”对胞衣树的反思,最后写“我”带着家人回乡寻觅胞衣树。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入手。文章第一、二两段写祖母领“我”认识胞衣树;第三、四两段介绍家族千年不变的风俗;第五段写“我”的反思,检讨自己对家乡和胞衣树的淡忘;第六段至第十段记叙重归故里的情况;最后一段交代了重归故里的日期。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孙儿绕欢膝下,不愁衣食住行,这就是我的家山里祖人们赞许的生活吗?答:_(2)家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胞衣树就是人生中最灵验的菩提树。答:_答案 (1)祖人们希望后人明白人世的苦处,记得自己的根,而“我”只想
17、着自己的前程和让小家过上富足的生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违背了家山里祖人们的希望。(2)家山里埋着自己的祖人们,有自己的胞衣树,对家山要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和敬仰;只有记住自己的出生地,记住自己的根,才能获得人生的智慧。解析 回答(1)时,首先要结合奶奶的话,明确家山里祖人们对后人的希望,即明白人世的苦处,无论将来有怎样的出息,都要记住自己的出生地;其次要指出自己思想行为的错误所在,即只想着自己的前程和让小家过上富足的生活,违背了家山里祖人们的希望。回答(2),要从理解“庙宇”和“菩提树”的含义入手。 “庙宇”是宗教场所,是应虔诚对待和敬仰之地,说“家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就是对家山要怀有宗教
18、般的虔诚和敬仰。“菩提树”是佛教里的给人智慧的圣树,说“胞衣树就是人生中最灵验的菩提树” ,是指只有记住自己的出生地,记住自己的根,才能获得人生的智慧。8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答:_答案 最后一段交代了“我”与家人回乡寻觅胞衣树的日期,同时,9 月 18 日是日军侵华“九一八”事件发生的日期,点明这一特殊日子,交代文中升旗唱歌的原因;最后一段的内容从不忘家乡升华到不忘国耻,具有升华主旨的作用。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文章内容、情节、主题等角度考虑。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考虑,点明重归故里寻觅胞衣树的日期;从情节安排的角度考虑,上文写学校升旗唱歌,最后点明这一天是特殊的日子,交代了升旗唱歌的原因;从主旨表达的角度考虑,全文内容主要写胞衣树,表达热爱家族、不忘根本的主旨,而通过点明 9 月 18 日这一特殊日子,将主旨升华为爱国、不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