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5: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02.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7287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5: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0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5: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0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5: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0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5: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0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5: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0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 15: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02 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东突”历史与现实长期以来,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 (也称“东土耳其斯坦” ) ,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 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列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 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

2、“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 世纪末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 ,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 ,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在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 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

3、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 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这个政权仅存在于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一直承袭至今。“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 ,另一个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 。爱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 世纪 90年代, “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 19902001年, “东突”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风制造了 200多起暴力事

4、件。造成 160多人丧生,440 多人受伤。尽管“东突”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1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分裂势力的简称。B “东突”分裂势力的目标是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 ,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C “东突”分裂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D “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2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

5、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突”分裂分子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B “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受泛指突厥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C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 “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恐怖组织方向发展。D “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B “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古突厥人

6、的发祥地。C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可以追溯到 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 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D “东突”民族分裂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鞑靼人和突厥人都是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突厥语族的民族。B在历史上突厥人曾建立过从博斯普鲁斯到阿尔泰山脉之间地域辽阔的“突厥帝国” 。C30 年代初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在喀什建立的“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是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D只要“泛伊斯兰主义” 、 “泛突厥主义”两种思潮和“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依然存在,新疆民族分裂势力是不会

7、根除的。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的应当是一

8、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

9、(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 地貌和地质学的上

10、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世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1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息。B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C

11、据现代科学研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D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2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 )A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B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C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D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女娲补天”反映了河北平原远

12、古时期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景象。B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有广泛的分布。C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D“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为事实依据诞生了“女娲补天”这个美丽神话。多年以后,以去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为事实依据,也一定会产生一个美丽神话。B专家根据河北平原大量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推断此地域曾发生陨石雨撞击事件,可见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陨石雨撞击留下的典型的特殊地貌现象。C在山西北部

13、的山区和渤海湾南部的地层中应该能找到陨石雨撞击遗迹。D随着人们更多获取地貌、地质和全新世地层沉积物等方面留下的信息,“女娲补天”神话所依据的史前事件将来有可能被人们弄得更清楚。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 , 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氏“,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

14、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 “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

15、,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

16、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1.对文中下列概念的内涵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飞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

17、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2.以下不属于儒家“仁学“思想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把自己的爱心推及天下百姓。B.“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的前提条件。C.社会要和谐安宁,需要人们有对“仁“的自觉追求,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把“仁爱“实现于日常社会中。D.“仁爱之心“大人都有,而最爱的是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是不可能推己及人的。3、本文看,下列对儒家“仁学“理论现实意

18、义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学“理论,为消除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B儒家的“仁学“理论,为实现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准则。C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D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4、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B.一旦“仁学“理论为当今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所了解,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C.儒家“仁学“理论的建立

19、虽然距今久远,但依然对世界实现文明共存产生着积极的作用。D.要把“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必须“推己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天下的百姓。【参考答案】一、1C(“东突厥斯坦”与“东突厥汗国”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是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的后裔,这种说法不准确。 )2D(“最直接的根源” 。这种说法不准确。 “突厥人受到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不准确,应该是突厥语族中的鞑靼人。 )3D(外国相关的政府对“东突”分裂势力是持打击和压制的态度的)4B(是有些人的幻想,并未成为事实。 )二、1C (A、“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

20、“来源”不正确,原文信息是“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B、“古代”不如原文“远古时期”准确,且以偏概全,原文说“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D、“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与原文“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不吻合。2D(D、“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材料中无此信息。3D(A、“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表示“已然”,而神话表现的是“将然”,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见原文“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B、不是“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而是“河北平原”;C、扩大范围,不是“河北平

21、原”,而是“白洋淀” 4A(A、将“可能性”误用为“必然性”)三、1.C(A.规范的只是“行为“,不包括“思想“B.只讲了“克己“,没有讲“复礼“了“和“而没讲“不同“;D 最后一句讲的是作用而非内涵 )2.D(原文中“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的意思不是“最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爱自己的是起点、是基础“)3.B(A.原文是:如果把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就不起战争。选项中说“为消除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不妥 C.本文议论的是“仁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文明之间文化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指调节“人与人之关系“ D.“手段“不对 )4.A(B.因果关系不当。只“了解“是不会产生“引起

22、冲突以至于战争“的结果的 C儒家理论尚未被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D. 因果关系不当。前后内容颠倒了)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当下, “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 “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 ,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

23、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 ,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 ,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

24、个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

25、戕害文化。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6、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学繁体字,背弟子规 ,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传统文化也是

26、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

27、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参考答案:6、(三项都属于发展文化的方式。) 7、(、从“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中可知;、从“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可知,因为政府提供一个主导的追求便是权威干预,政府显然是“权威” ; 、 “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中的“也可以”表明政府还没有“主导的追求方向” ; 、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8、(、 “在小学增设

28、繁体字教育”可能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它不可能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根”的唯一方式。、 “建文化城,写繁体字,开国学班”都只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不能说有了这些方式“传统文化”就一定能继承。、原文中没有依据。)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 (9 分,每小题 3分)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

29、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

30、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

31、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 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 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6、 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

32、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7、 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 “不知礼,无以立也” 。B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 ,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C “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

33、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8、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 “中庸”之人为最佳, “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 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

34、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北京四合院的形与神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明代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但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棋及绘藻井等;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

35、和发展了四合院。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至,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面,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同时,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这也是因为北京相

36、对比较缺水,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各统治集团必争之地,在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中,北京人选择了四合院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

37、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了内敛的中国人以很强的安全感。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四合院的精神。四合院的建筑理念来源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建筑风水学说。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体现在居住形式上,就是聚族而居,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它鲜明地体现着古代社会的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不仅如此,四合院还具有维系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强化亲情,并体现宗族成员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传统的四合院在建造和设计时,主要依据风水之说。例如标准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门则开在宅院的东南角,这些就是八

38、卦方位中常说的“坎宅巽门” 。 “坎”是正北方向,占水位,在此方位上建宅可避免火灾。 “巽”是东南方向,占风位,于此处开门是为了出入顺利平安。虽然四合院是一种非常宜居的住宅形式,但在今天的北京,由于人多地少,大规模建设四合院式住宅已经没有可能性,但是一些建筑师还是难舍四合院情结,于是在现代的建筑中,还是融入了四合院的一些符号和理念。一是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空中四合院。另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内院式别墅。内院式别墅不同于西式别墅,也不同于传统四合院,主要是在现代别墅的设计中采用了四合院房在外,院在内的特征,使这种别墅更为内敛,更具私密性。 (节选自文史知识2008 年第 8期,有删节)5、

39、下列关于北京四合院建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样式始于元代,四合院是元大都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B.明代的四合院样式是对元代的沿袭。但在形式上有意识地体现了等级差别。C.清代四合院承袭了宫室建筑的特点,在规制、格局方面都追求气派豪华。D.清代四北京合院的建造主要依据的是清代遗存下来的四合院的样式。6、下列有关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的好所发,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夏天通风和冬天接纳日光。B.不同地位的人居住在院内不同的房间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C.四合院的封闭式小环境是人在动荡中想要寻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D.四合院聚族而居的特点也

40、具有体现亲疏、维系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作用。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不同,南方的四合院在院落设计等方面可能与北京不尽相同。B.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这正是四合院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根本原因。C.四合院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人以很强的安全感,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安于现状、处事隐忍的一面。D.对四合院文化的继承应该一分为二,比如“强化亲情”的在作用于现今建设和谐人居环境是有益的。【参考答案】练习一6、D(D 项由第一自然段可知,是对该段主要信息的概括。A 项主要信息在第一段,正确的信息是孔子创立的儒学“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 ,并没有忽视

41、该哲学思想。B项“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等内容,不是孔子所创建的, “隆礼”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文中也明确表示不是孔子所创造的, “尚中道”也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尧舜时期就已存在,故该项错。C 项的表述只是一种现象,并没有体现儒学思想的内涵,答非所问,故该项错。 )7、D(该题信息涉及到第二、第三、第四三个自然段,涵盖了孔子儒学的内容。D 项见第四自然段,是孔子对中道思想的理解。A 项信息在第二段,礼教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到了西周的周公才编制礼乐,故该项中说“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错。B 项信息在第三段, “仁政”的主张是孟子提出的,张冠李戴。C 项信息在第四

42、自然段,该项中前提条件错,唐尧舜时期不是春秋时代,故该项错。 )8、D(D 项信息涉及到全文,是对文中主要信息的正确概括。A 项信息在第二段, “唯一保证”错误;“始终起着积极作用”错误,原文是说“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故该项错。B 项信息在第四段, “中庸、过、不及”是指事物发展的三种形态,不是指人,故该项错。C 项信息在最后一段, “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错误,原文只是说要“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 ,而不是全部的哲学思想,扩大了范围,是对文中信息的错误理解。 )练习二5、B(A 项“建造样式始于元代”不正确,原文是“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 ;C 项“都追求气派豪华”不准确, “追求气派豪华”应该是“宫室式第宅” ;D 项原文并没有说“现代北京四合院的建造” ,更没有谈“依据” )6、A(说的是“气候条件” ,与文化内涵无关)7、 B(“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中即使扣除这两个影响其建筑理念的方面,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四合院不适合现代社会主要是人口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