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大考古学试题,带答案,很有用.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4142814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考古学试题,带答案,很有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大考古学试题,带答案,很有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大考古学试题,带答案,很有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北大考古学试题,带答案,很有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北大考古学试题,带答案,很有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京大学小百合站北大 1993-2006 专业题及答案,耸哥去年提供,今泽被后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ue Oct 10 21:44:58 2006)1993 年考题名词解释 1 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 年荷兰 Dubois 发现一块头骨化石, 后又发现骰 骨化石,1894 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 现称人属直立种。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 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 800-1000ml,一般认为直 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 200-20 万年 2 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 方法

2、论。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1903 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 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 30 年代类型 学理论传入中国。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 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3 铜石并用时代:1877 年意大利学者 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 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 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

3、不仅仅是红铜,还 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4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 同特征的一群遗存5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 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 5500-4200 年之间。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 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 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 门齿的风俗。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

4、无明显差异。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 器总体来说不发达。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 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 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6 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原三 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7 妇好墓:1976 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墓圹为长 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 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

5、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 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8 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 主要朝会之所。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 北部呈梯形,面积 3.2 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 内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9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见于汉书记载。黄肠 系由木质得名,题凑则指“木头皆内向”的堆垒结构。目前黄肠题凑墓葬的发现仅限于西 汉一代,以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汉墓

6、、湖南长沙汉墓及江苏高邮汉墓为等诸侯王 墓为典型代表。迄今尚未发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墓的实例,题凑之之制在东汉时期已渐为砖 室墓所代替。 10 越窑: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 展。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看大百科考古卷)问答题 1 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 答:(1) 旧石器时代早期: 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 71-23 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1931 年至 1966 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 310-150 万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发 现两

7、枚人类牙齿化石,为一青年男性的上门齿,指状突比北京人发育。 陈家窝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距今 65-50 万年。发现下颌骨和牙齿,保存较好。牙齿属一 老年人。 公王岭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古地磁测年为距今 75-78 万年或 100 万年或 73-80 万年。发现 头骨化石,形态较北京人原始,框上圆枕比北京人粗大,骨壁厚,脑量约 780ml 和县人:在安徽和县汪家山,距今 15-20 万年。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及牙齿,至少代表三个 个体。 郧县人:在湖北省郧县,距今 80-83 万年。发现两块头骨化石,挤压变形严重,目前普遍认 为属直立人。 南京人: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 30-35 万年。

8、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骨 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 ,为南京人特有。 巫山人: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骨坡,古地磁测年为距今 200万年。发现一左侧下颌骨。 金牛山人:在辽宁省营口县,距今 26 万年左右。人化石丰富,包括头骨、脊椎骨、肋骨、 尺骨等,形态既有智人的一些进步特征,又有类似于直立人之处。 (2)旧石器时代中期: 丁村人:在山西省襄汾,距今 10-12 万年。发现人类牙齿、顶骨化石,属早期智人。 新洞人:与北京人周口店第 4 地点相联,距今 13.5-17.5 万年,发现左上前臼齿一枚,形态 较北京人进步,定为早期智人。 大荔人:在陕西省大荔县,距今 18-23 万

9、年。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代表青年男性,形态较 北京人进步,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早期智人。 许家窑人:在山西省阳高县,距今 10-12 万年。发现人类顶骨、上颌骨、牙齿化石。巢县人:在安徽省巢县,距今 16-20 万年。发现人类枕骨、上颌骨、牙齿化石。 长阳人:在湖北省长阳县,距今 19.5 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左侧上颌骨、右下前臼 齿等,比直立人进步。 马坝人:在广东省马坝,距今 12。9 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鼻骨等,比 直立人进步,较晚期智人原始。 桐梓人:在贵州省桐梓,距今 11。5 或 11。3 或 18。1 万年,发现人类牙齿,有人认为属直立 人,有人以为属早期智人

10、。 (3 )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顶洞人:在北京,距今 1.8 万年或 2-3 万年。据研究,所发现人类化石代表 11 个个体,山 顶洞人较现代人原始,是中国晚期智人的代表。 河套人:1922 年由法国人桑志华发现,至二十世纪 80 年代陆续出土人类牙齿、骰骨及头骨 残片等。 资阳人:在四川资阳,距今 39300+2500 年,发现人类头骨化石,是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人类化石另有广西麒麟山人、吐波人、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吉林 安图人、云南丽江人、左镇人、西畴人、山东新泰人、浙江建德人、辽宁前阳人、贵州穿 洞人、陕西黄龙人等。2 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答:约在公元前

11、12000-6000 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正处于发展的准备阶段,各地区新石器 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如下: 沙苑文化: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发现大量细石器和石片石器,磨制石 器仅两件三角形箭头,年代范围界定在“中石器时代以至于新石器时代初期” 鹅毛口遗址:在山西省怀仁县,发现大量石器,然而磨制石器仅一件。发掘者推定其年代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南庄头遗址:在河北省徐水县,时代在公元前 8000 年左右。主要文化遗存包括灰坑、陶片、磨制石器和骨角器等。石磨盘和磨棒为其典型石器,表面留有使用痕迹,陶片多夹沙或 云母碎末,烧成温度不高,灰陶为主,常见附饰绳纹,可辨器类有直

12、腹罐和钵。 南方地区的洞穴遗址: 玉蟾岩遗址:在湖南省道县,年代为公元前 11000 或 13000 年,发现的遗迹现象主要是一些 烧过的灰堆,最重要的发现是少数陶器和稻谷遗存。石器全系打制,以小型石器为主。陶 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胎壁厚薄不均,可辨器类有釜。所出稻谷遗存,经鉴定分析, 认为兼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演化的最原 始的古栽培稻。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二者都在江西省万年县,年代约在公元前 12000-9000 年。发现有石 、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 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

13、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 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 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甑皮岩遗址:在广西桂林市,年代在公元前 8000-7000 年之间。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骨器、蚌器及陶器。陶器全系手制,较粗糙,烧成温度低,器型有罐、釜、钵等。 岭南的的贝丘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有些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如广西南宁市的豹子 头遗址,石器以磨制为主,亦发现有夹砂陶,器型多为圜底。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址面积都比较小,文化堆积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 实行定居;磨制石器在各遗址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经济结构多以渔猎和采

14、集经济为主 ,早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以上即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般特征。3 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答: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 3 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 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 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 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 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

15、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东汉洛阳城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 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 。城中主体为南 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 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北魏洛阳 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 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 为偏西,

16、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 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 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 ,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 ,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 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 ,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17、。4 砖室墓墓型演变述略?答: 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 ”。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 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东汉时期,四川省 境内的砖室墓葬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 。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 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如:洛 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 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

18、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龛和台桌。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 ,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甚长,其接近墓室的部分 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 直通地面。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大姓,沿袭汉代旧制,营建砖石结构的大墓,在 墓壁和砖面上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壁画相似;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的 ,但到了北魏,壁画又重新流行。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南朝,则流行用模印着画像的砖来装 饰墓壁。 入唐以后,官僚墓一般均为砖室墓。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 除主室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

19、中流行壁画。安史之乱以后 ,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 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长江以南广大 地区的砖室墓多为长方形,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五代前蜀王建墓、南唐帝陵,其地下玄宫皆分前、中、后三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龛或 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 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 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 一斗三升”托替

20、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 。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长江中下 游多为长方形砖室墓,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辽辽代砖室墓,除方形以外,还有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等级高者则“多室” 。墓室 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结构并施彩画。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 。金代墓葬受辽宋影响较大。 元代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日趋简化。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南方元墓多为简单的长方形 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1994 年考题 名词解释 1 直立人(见 93 年题) 2 文化

21、层: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 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 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如果地层未经扰乱,则上文化层必然晚于下文化层形成的 年代。 3 类型学(见 93 年题)4 相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 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 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5 琮: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一说。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

22、5100 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 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汉代玉琮已少见。 6 铜石并用时代(见 93 年题)7 玉猪龙:玉猪龙又叫猪龙形佩饰,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 4000-3000 年)的典型 器物。最早发现在辽宁建平县,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8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首先采用这个名 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 纹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

23、意义。 9 金缕玉衣: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完整的金缕玉衣,外观和人体外观相似 ,以玉片和金丝编缀而成。 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 玉衣制度始于西汉中期或稍早,终于曹魏黄初三年。诸侯王墓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 墓发现有金缕玉衣,说明金缕玉衣并非皇帝专用。 10 元大都:元代都城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 1267 年,在元世祖忽 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 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 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

24、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 、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问答题 1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答: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考古发现证 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一万二三千年,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 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 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1) 萌芽期: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 13000-前 70 00 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

25、处,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 起源地。 (2) 确立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公元前 7000-前 5000 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 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 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 (3) 发展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 5000-前 3000 年。这是稻作农业的分布 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 60 处,其中 长江中下游约有 50 处,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城头山、和湖北江陵阴湘城,其中 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

26、了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稻田,其余在黄淮流域 。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 兴盛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公元前 3000-前 2000 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域 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 70 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 60 处,其余 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 (5) 远播期: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 2000-前 1000 年。中国稻作农业在核心 地区继续发展,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到达福建、台湾,西南到达云南,东 北则通过辽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已经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2 新石器时代城堡的发现及

27、意义 ?答:见我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综合研究 3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反映的社会经济结构?答: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心地区在今关中地区,从已发掘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以及宝鸡北 首岭等多处聚落遗址来看,半坡类型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如下: 村落规模均不大,相互间的差别不明显。各个村落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 村落营建之初皆经过规划,村内存在着功能上的分区,居住生活区、手工业区(窑场) 同公共墓地分离,空间上基本不相混杂。 居住区外一般有围沟环绕,房屋存在分群现象且每个建筑群往往由大、中、小三类或中 、小两类房屋构成,房屋不论大小,大都系单间,各建筑群之间看不出明显的分化。 村落所有房屋的门道都朝向中部的广场,反

28、映出强烈的凝聚式、内向性特点。 同一村落的房屋既然可以划分为若干群,每群房屋又有大、中、小或中、小型之别,说 明当时的每个村落的社群组织都应该存在着四个或三个不同级别的结构。 (参见半坡、姜寨聚落图)4 郑州商城的时代与布局 ?答:郑州商城是成汤所居的亳都,其始建城的绝对年代经 14C 测定为公元前 1620年(经树轮 校正年代) ,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段,使用至二里岗上层时期。 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垣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 夯土结构的护城坡,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大中型 宫殿夯土台基位于城内东北部, ,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

29、、制骨、制陶手工业作 坊遗址以及中、小型墓地。郑州商城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 价值。 (布局图见大百科全书) 5 汉长安与唐长安城址?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 3 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 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 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 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 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

30、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 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 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 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 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西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分别反映了不同的都城规划制度,唐长安城的布局规划,是西汉 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既有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也有不断吸纳的新的

31、因素。 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6 宋元著名瓷窑址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著名者如下: 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始于唐后期的曲阳窑 ,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北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宋代北方最重要的窑场。 定窑产品以白瓷闻名于世,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瓷。北宋时期,定窑始创覆 烧法,在装饰工艺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为当时各地瓷窑效仿。 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 窑场,也称汝官窑。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 20 年间

32、,故汝瓷传世品少。汝瓷 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汝瓷均以支钉支烧 ,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 官窑: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 瓷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附近。一 为修内司官窑,一为郊坛下官窑。 哥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 。传世品较多。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 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表明其化学成份和显 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似,故推测哥窑或出自修

33、内司官窑。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北宋南迁后一度停烧,但烧造技术 传至元代,并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属产方青瓷系统,以其汝浊釉闻名 天下。乳光釉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瓷的重要特征。钧窑在宋代创用铜的氧化剂作为着色 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始烧于北宋早期,盛于南宋与元代,明中期以后开始衰落。 器型以日用品为主。南宋龙泉窑创多次上釉法,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上等青釉瓷器;同时 还盛行堆塑、浮雕等装饰手法。 景德镇瓷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南朝,经宋迄元,盛烧不衰。北宋初创烧出青 白瓷,以湖

34、田窑影青产品最佳。造型包括碗盘盒壶等,装饰手法则有刻花、印花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又称观台窑。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开始衰落。器形有碗盘 瓶枕等日用器,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主要特征。在装饰艺术上,磁州窑创造 了在器物上刻划兼绘画、剔画、刻填等新技术。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始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吉州窑兼收南北制瓷技艺 ,产品丰富,尤以南宋时期的白釉釉下彩绘及黑釉贴花瓷著称。1995 年考题 名词解释 1 北京猿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 71-23 万年。1929 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 骨,1931 年至 1966 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属直立人。2

35、层位学:即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所谓层位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 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 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3 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 700-900 C 之间。青铜铸件具有较高的铸 造性能。公元前四千年初,青铜最早出现于伊朗、土耳其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中国最早 的青铜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甘肃东乡林家遗址,时代大约距今 5000 年左右。 4 生铁:从目前考古出土的铁器看,至迟在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治炼技术,生铁是 在 1150。C-1300。C 的条件下治炼出来的,出炉时呈液态,可以

36、连续生主,可以浇铸成型, 含碳量高,质地比较硬,这就使治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所以 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上的一次飞跃。5 聚落形态:按 Gordon R.Willey 的定义,聚落形态就是,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 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 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要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实用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个文化 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聚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考古文化的功能性的解释的 一个出发点。 6 璧:中国古代重要礼器,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 有孔的玉器,

37、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 。 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 。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7 卜甲:占卜用龟甲。龙山时代有龟甲随葬,不知是否为占卜用。商代大量使用卜甲,尤以 龟腹甲的使用为多,背甲相对较少。两周时期,龟卜依然较盛,秦汉后渐趋衰落。商周卜 甲,多有钻凿及灼烧痕迹,据灼烧所得之兆纹占卜吉凶。8 黄肠题凑(见 93 年题) 9 越窑(见 93 年题)10 元大都(见 94 年题)问答题 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 12000-前 7000 年,早期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仙人洞、甑 皮岩等遗址,北方则有东胡林、转年遗址等。早期考古学

38、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 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 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 7000-前 5000 年,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 及河姆渡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 显提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 5000-前 3000 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研究也较深入。各区域内 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

39、考古学文化也得到 深入的研究。晚期也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 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陶文化与黑文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比较发达。 铜石并用时代: 公元前 3000-前2000 年,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 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 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2 大汶口文化及其墓葬类型?大汶口文化得名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年代约在公元前 4200-2500 年之间,主要 分布在山东省全境及苏皖两省北部。 大汶口文化可分为早

40、、中、晚三期。在中期之前,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公共墓地,通常 能够将墓地分为若干片,每片墓地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构成。墓葬形制流行长方形竖穴土 坑,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还使用瓮棺葬。葬制和葬式始终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 屈肢葬和俯身葬少见,中期以前也有两个人以上的合葬,晚期合葬墓极少。合葬墓里的人 骨既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随葬品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 的丧葬习俗。从早期开始,大汶口文化墓葬就出现了分化现象,大中型墓葬了随葬品丰富 ;晚期,大型富墓和小型贫墓在有的中心聚落已被分别葬于不同的墓地里,此种丧葬制度 反映了一定的等级制度。 3 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殷

41、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面积约 24 平方公里,洹水横贯其中。殷墟 内主要遗存包括宫殿宗庙区、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和一般居民区等。宫殿宗庙区发现大量 夯土建筑基址,基本上分布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地区,部分基址附近发现与祭祀有 关的现象;小屯村北发现大量玉石器半成品,推测为玉石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主要 发现于苗圃北地及孝民屯、薛家庄等地,北辛庄南发现制骨作坊遗址;商代族墓地主要发 现于以上手工业作坊的周围,见于孝民屯、大司空村和后冈三地;商王陵区主要发现于洹 河北岸的侯家庄,墓内有大量的殉人和人牲;武官村南有排列紧密的人祭坑,推测为商王 室祭祀祖先的场所。 除上述重要遗迹现象

42、外,殷墟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出土遗物以陶器数量 最多,其他有铜器、玉器和石、骨、角、蚌、象牙器等。除一般陶器之外,殷墟发现了少 量的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说明商代的制陶技术有了新的进展;青铜器发现有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等,数量相当多,器型繁复,制作精美,重要铭文的发现对于商代社会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器如司母戊大方鼎;殷墟还发现大量的玉礼器、武器、工具及 骨角质武器、工具、日用品等,这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恢复商代后期的历史原貌直到 重要作用。 4 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兵马俑坑即发现于皇陵东门大道的北侧。据文献记载 ,兵马俑坑始建于秦初,终于秦末农民

43、起义。目前发现四个俑坑,推测之批兵马俑为送葬 军阵的模拟。已发掘的部分出土有武士俑、木质战车、陶战马、青铜兵器及车马器等等。 兵马俑所发现的兵种包括骑兵、步兵、车兵,反映的秦军编制为,战车兵和依附于它的步 兵为作战主力,骑兵仍处于从属地位。出土的兵器除少量铁镞外,多为青铜铸造,包括有 短剑、盾甲、戈、矛、马具等,展现了秦军的真实装备。陶俑陶马形同真人,制作复杂, 一般上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最后雕刻出细部,雕塑 技术精湛,故秦始皇兵马俑可谓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5 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 3 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

44、,汉武 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 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 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 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 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 。城中主体为南

45、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 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 西北。 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 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 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 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 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

46、大兴城为都城 ,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 ,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 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北宋东京汴梁城深埋于今开封市下,考古工作难以进行。今人据文献记载,对其大概形 制进行了恢复,北宋东京城大体呈三重城墙套合的结构,城市总体布局上更加突出中轴线 ,宫城在最中心,至迟在北宋中期以后,东京已经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这是与隋 唐长安城最大的不同,出现了井字形

47、的街道甚至斜街,商业的繁荣可见于“清明上河图” 。城内河道水系发达,景色美丽。 元大都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 1267 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 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 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 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 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各城址布局图可参见大百科全书)6 宋代手工业 ?宋代手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体上,各行各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内部分工更加细密;

48、生产技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质量等,都大为增加。 矿冶业 宋代中叶,金属矿区已达二百七十余处,较唐代增加一百余处。冶炼时,普遍 使用石炭(煤)作燃料,鼓风设备也由体积大、风力足的木风箱代替了鼓风皮囊,加快了 冶炼过程,并可大量生产优质铁。煤则在内地得到普遍开采,产量相当大,不仅用于冶炼 、制瓷业,而且在许多地方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采煤技术已接近近代采煤法。 纺织业 宋代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 四川地区最发达。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规模。丝织品 种类繁多,如绫有二十几种,锦有四、五十种。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锦历久

49、不衰 ,畅销全国;定州缂( k 课)丝,用各色丝线织出艳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宛如雕刻而成, 堪称一绝;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缣(ji n 肩) ,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等。在 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 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 造船业 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其中虔州 (今江西赣州) 、吉州(今吉安) 、温州(今属浙江) 、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造船基 地。太宗时,全国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远远超过唐代。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时世界 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 印刷业 南宋的印刷技术又有进步,印刷业也有新的发展,一些官府、各地书院、州学、 郡学以及不少官僚士大夫竞相刻书,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书坊。南宋印刷业的中心是都城临 安,其次还有建阳、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等地。临安国子监印书,质量最好,称为“ 监本” 。建阳刻书的数量大,销路亦广。南宋时期刻印的图书以种类多、技术考究而著称 于世,宋板书为后人所珍爱,这些图书亦为后人保留下来丰富的文化资料。 制瓷业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见 94 年瓷窑考题) 1996 年考题 名词解释 1 遗址: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