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训练(二十五) 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语文基础知识(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扛枪/力能扛鼎 禅让/参禅悟道裨益/无裨于事B辟谣/独辟蹊径 折耗/损兵折将纰缪/未雨绸缪C惩艾/自怨自艾 数说/数见不鲜里弄/弄巧成拙D攒钱/人头攒动 差遣/差强人意稽首/有案可稽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蒙蔽 风采 侦察兵 大才小用B疏朗 翱翔 敲门砖 堕落腐化C福分 签署 入场券 形影相掉D彗星 付梓 度假村 偷工简料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奥巴马总统下令冻结伊朗政府和伊朗所有金融机构在美国境内的资产,伊
2、朗政府扬言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战争呼之欲出。B最近发生的方舟子和韩寒之间关于韩寒作品是否由他人代笔的争论,将儿子韩寒这本书推上了风口浪尖。C进入 21 世纪以来,有关在外经商的中国人受到驻在国官方和民间双重侵害的新闻报道不绝如缕,引发了国人的普遍关注。D冬春之交,人体免疫力下降,加上病毒肆虐,流感疫情方兴未艾,我国台湾地区在数天内有 18 人因感染流感而死亡。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1939 年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 1929 年继西方经济总危机之后降临的又一次致命的灾难,一场荒谬的战争使数千万生灵涂炭。B道德本是维系群体人际关系的准则,它是一种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化、
3、不断微调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的产物,是一种非人为设计的长久习俗。C “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就是把教师教学技巧为主的评价观改变为以学生实际发展为主的评价观,并以学生的实际收获、实际发展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D康德认为理性是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的体现,黑格尔赋予理性一种本体的地位,这种界定为我们理解“理性”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慈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人为此付出努力,我们_期望社会各界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慈善。政府要完善捐赠监督机制,让捐赠者放心;广大群众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媒体和舆论也要积极引导,肯定捐赠者
4、的善行,精心呵护慈善文化这株幼苗的成长。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尽早“破题” ,ABCD二、名篇名句默写(8 分)6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其中 4 道题)(1)不见复关,_。既见复关,_。(诗经氓)(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_,_。(陆游书愤)(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4)_,再而衰,三而竭。_,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而人之所罕至焉,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6)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庄子逍遥游)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徽州道上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
5、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起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都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心情又潜上心头。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这么大的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有
6、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现在可不同了。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我们从芜湖出发时,漫天的急雨突然住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皖南山区还未去过。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沿途稍大一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风俗人情的趣话。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的敬亭碧雪。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
7、魁、黄山毛峰争势的劲头。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说实话,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粗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茶的水冲出来是浑的。我端起玻璃茶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芽嫩叶,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师,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今天也一样。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1954 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
8、章遭受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的郎中。前两年才彻底平反,重返教育岗位。我细细端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现在还好。 “还好” ,那就好了。至于其他原该探问的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 50支,没有牌子,比较便宜。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我连走带跑替他
9、上街买了几盒回来。此情此景,还在眼前。现在,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微笑了。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在街上能认出。 ”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目的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取材于吴泰昌的同名散文)7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这篇散文重纪实、轻评说,读来有一种亲切、平和的感觉。B作者描写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了。C第段介绍那沙同
10、志的内容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D明净的茶水引出了触动作者情感的老人,这一笔颇为精妙。 E这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令人称道。 8阅读第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4 分)答:_9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 分)(1)文章第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中学时的“怕雨” ,有何用意?(4 分)答:_(2)文章结尾写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 ,这样写有何妙处?(3 分)答:_专项训练( 二十五)1D 解析 D 项,zn/cun,chi/ch,q/j;A 项,kng/gng,shn/chn ,b;B 项,p,sh/zh,mi/mu;C 项, y,sh
11、/shu,lng/nng。2B 解析 A才材;C. 掉吊;D. 简减。3B 解析 A 项,呼之欲出:形容人物画得逼真或描写得生动,好像一叫就会走出来。B 项,风口浪尖:风浪最大的地方。比喻斗争最尖锐激烈的地方。C 项,不绝如缕:如同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几乎要断。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D 项,方兴未艾: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形容事物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不用于贬义。4B 解析 A句式杂糅, “爆发”后加“的” ;语序不当, “继 1929 年” 。C. 成分残缺,“以教师教学技巧为主” 。D. 表意不明, “这种”指代不明。5B 解析 这段话的中心是谈慈善文化的破题,因此第句放在最前面
12、,然后按照先期待破题,后期待关心的顺序,应接句。接着从三个角度进行分述:政府、媒体、广大群众。6(1)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2)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3)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4)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5)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6)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7AD 解析 B 项,文中只是捎带一笔,写出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没有进行描写,也没有使文章内容丰满;C 项,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E 项,这篇散文反映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8答案 这位老师是一位颇有才学、经历坎坷、对命运对生活能泰然处之的人。解析 在文本中找到写老师的内容,从中找出老师的特点,加以概括即可。如发表文章,
13、熏陶学生爱好文学,给名著写书评:老师颇有才学。9(1)答案 在内容上,突出“我”少年时代渴望郊游的急迫心情;在结构上,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解析 说“用意” ,即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看。这里作者本是要写这次在“徽州道上”的见闻感触,但第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中学时的“怕雨” ,正是衬托今日之行走的坦然淡定;同时,也交代了自己本是皖南人,引出下文对故土风情、故人风貌的叙写,更好地印证主题。(2)答案 呼应题目;深化主旨;令人回味。解析 说妙处,即表达效果,同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与上一题的“作者用意”比较,更侧重于谈效果。首先,此句照应了标题;其次,以此句结尾令人回味:这徽州古道上连接着作者的过去和现在,给作者几多的感触和启示,而这正是文章主旨所在,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