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8 页。 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 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第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
2、效。4 第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第卷(共 36 分)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脊梁汲水 妊娠星辰 数落数典忘祖 B怠慢逮捕 咯血胳膊 巷道大街小巷C吊唁呜咽 木讷蚊蚋 蒙哄蒙头转向 D信笺歼灭 缉私编辑 屏障屏气凝神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父母要经常和子女交流沟通,子女也要体谅父母的苦衷,这样才能消除代沟带来的隔阂。B.起源于安庆地区的孔雀东南飞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现在已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的电视连续剧。C.在烈日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
3、蕉慵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D.中国交通事故率之高是多年顽疾,每年悄然湮灭在车轮下的生命之多,令人毛骨耸然。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网络信息时代,一些主政者以往驾轻就熟的执政方针可能不那么管用了,主政者需要淡化人均概念,树立人人概念,在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上实现人人均等。B某地方电视媒体现场随机访问市民对春晚的满意度,调查结论是“满意”与“不满意”大抵平分秋色,各占一半。这与央视网公布的调查结果大相径庭。C在总体实力超过上届冬奥会的同时,中国兵团的夺金行情也水涨船高,从大年初三的花样滑冰双人滑开始,中国体育健儿们有望为国人分奉献一
4、场场精彩的夺金好戏。D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上图书价格能低至六折,甚至更低,根本原因在于网上书店相对实体书店而言运营的成本比较低,没有实体书店所需的高额店面费。B2009 年网络热词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公共事件:“钓鱼执法” 、 “躲猫猫” 、 “楼脆脆”网民对此的热议,不仅推动了事件的发展,清理了一些藏污纳垢的社会死角,也增加了其社会关注热度,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C余秋雨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广大网民对他进行猛烈炮轰。 钟山碑文也
5、被骂成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D40 多名 90 后学生用义卖筹集到的 4374 元善款买了棉袜子和水果等礼物,亲手送到“夕阳红”敬老院近 200 名左右的老人手中。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本解读,核心是“文本” 。 。 。可是在现代西方文论中,text 作为学术话语,和课文有着不可忽略的区别。 。 。阅读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而且是主体的“同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素养,不同价值取向的读者的主体不同,因而“同化 ”(受孕) 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孙悟空。文本的内涵,
6、则只有经过读者心灵的填充、同化,才能投胎受孕成形本来我们不叫 “文本” ,而叫“ 课文”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决定的 课文,是客观存在,其意义是确定的,不以读者的主观意向为转移 这两个词,在英语里都是text,原来都是正文、本文、原文的意思A B C D二、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中庸”辨义彭国华“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
7、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8、,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
9、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
10、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7、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C
11、、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学优高考网 GkStK.COM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靖康初,孙傅以卓行荐召,御史中丞秦桧迎辟之,擢监察御史。及汴京陷,金人立张邦昌,集百官,环以兵胁之,俾推戴。众唯唯,伸独奋曰:“吾职谏争,忍坐视乎!”乃与御史吴给约秦桧共为议状,乞存赵氏,复嗣君位。会统制官吴革起义,募兵图复二帝,伸预其谋。邦昌既僣立,贼臣多从臾之,伸首具书请邦昌速迎奉元帅康王。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辞不受。伸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爱一死,
12、正为此耳,尔欲吾称臣邪?”即缴申尚书省,以示邦昌。邦昌得书,气沮谋丧。高宗即位,伸拜章以城陷不能救,主迁不能死,请就窜削。上知其有忠力于国,擢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邦昌及其党王时雍等。所过州县,诹察吏之贤否与民利疚,以次列上于朝。伸自湖、广将入奏黄潜善、汪伯彦不法凡十有七事,草疏已具。不报。伸又进疏:“潜善、伯彦别置亲兵一千人,请给居处,优于众兵。其务收军情如此。广市私恩,陛下隐忍不肯斥逐,涂炭遗民固已绝望,二圣还期在何时邪?臣每念此,不如无生。岁月如流,时几易失,望速罢潜善、伯彦政柄,别选贤者,共图大事。疏入,留中。伸天资纯确,学问有原委,勇于为义,而所韫深厚,耻以自名。建炎初,右
13、正言邓肃尝论朝士臣邦昌者,例贬二秩,伸不辨也。凡有建明,辄削其稿,人罕知之。居官,晨兴必整衣端坐,读中庸一遍,然后出涖事。每曰:“吾志在行道。以富贵为心,则为富贵所累;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夺,道不可行也。”故在广陵,行箧一担,图书半之。山东已扰,家尚留于郓。常称:“孔子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今日何日,沟壑乃吾死所也。”(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四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中丞秦桧迎辟之 辟:征召B环以兵胁之,俾推戴 俾:使,让C邦昌既僣立 僣:超越本分D广市私恩 市:买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马伸“勇于为义”的一组是( )(1)每调官,未尝
14、择便利 (2)吾职谏争,忍坐视乎(3)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 (4)例贬二秩,伸不辨也(5)伸又进疏 (6)行箧一担,图书半之A(1)(3)(5) B(2)(4)(6)C(2)(3)(5) D(1)(4)(6)(2)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夺,道不可行也。第卷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 分)自 励(其二)梁启超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注: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 27 年(1901 年) ,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牖(yu):通“诱” ,引导。
15、(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更相为命,_ _ 。陈情表_ _ _ ,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2)耳得之而为声,_ _ _ 。赤壁赋_ _ ,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3)寻常巷陌,_ 。京口北固亭怀古 仰观宇宙之大,_ 。兰亭集序五(12 分)17、下面文字中画线的词语,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必须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请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填写在横线上。记者从我市天文台中了解到,日前,该台专家参加了有关日全食工作会议,针对日全食过程有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制定
16、各项应急预案。台长告诉记者,有一年德国某大城市上空出现日全食,由于驾车者都停车观看,导致了 100 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全线瘫痪。因此,日全食期间的交通问题值得重视。此外,治安、卫生等问题也很重要。 (4 分)(1 )不能删去的是: (2 )必须删去的是: (3 )可删可不删的是: 六、 (21 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河边的女子修祥明学优高考网这是一个夏日的早晨。天亮得透透的了。日头还没有露脸。女子坐在河边的石蓬上洗衣裳。衣裳有一大堆爹的、娘的、她的,还有仨门帘、俩被单、三块枕巾、一条线毯。没有云,也没
17、有风,天蓝得像一湾清水似的。女子把一大堆衣裳泡湿和打上肥皂后日头才从天边冒出了一小块儿来。那红红的一小块日头,像早起化妆的女人剩在那里的一堆胭脂似的。如果那真是一堆胭脂,她会不惜脚步和力气,回家拿一个雪花膏瓶子把它装起来。从河边到天边,看起来只有一两里地那么远,喝碗水的功夫就能走过去。但她明白,不用说这一辈子,就是再活一辈子,她日夜不停地走,也走不到天边。走不到那日头的身旁去。一群喜鹊飞了来。它们呼啦着翅膀在她的头顶转了一圈,然后在河南沿的两棵柳树上落下来。是五只吧?她数了数,是五只。数着喜鹊,她擦了擦前额上的汗,把贴在脸上的几根头发理到头上去。这群喜鹊住在她家天井的那棵老槐树上。喜鹊没有忧愁
18、,成天价快快乐乐的。只要它们愿意,可以长久地在她家里住下去。但她却要走了,马上要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日头又往上冒了二扁指。日光洒下来河面上像漂着一层厚厚的、闪亮的蜂蜜似的。再过一集,她就要嫁到离村五十里远的南镇去。喜鹊能跟着飞去吗?喜鹊把两棵柳树的柱条压得摇摇晃晃,喜鹊也跟着摇晃着,似要闪下来,却又那么牢靠地立在上面。爹娘对这门亲事很满意,但她真要你已经二十五了,该走了,再不走,就像霜打的韭菜那样不值钱了。娘又给她擦着眼窝说,咱两个这是哭的啥,你出嫁该欢喜才是你要是嫁不出去,我才害愁呢。喜鹊们高抬着头,大张着嘴,似在甜美地喝着湿鲜的空气。又似在抢着吃香喷喷的阳光哩。小鱼游向哪里去了?鲫鱼还在
19、那里悬着。本来,她不想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五十里地,没有一天的功夫,是难回来一趟的。那几只蝴蝶越过河面朝她飞了来。水面上蝴蝶的影子像一群小鸟飞着的样子。去年秋,她差点和东庄的那个小伙定了亲。定亲前的那个晚上,小伙子约她到河边来见面。当时,两个人也坐在这块石蓬上。那时河水没有这么深。小伙子的个头、身架和家境都不错,就是动手动脚的这个德行她看不中。女孩子不是一个耍物也不是一件家什,不该碰的时候是万万碰不得的。喜鹊们并排着到河边来喝水。喝一口,咂一咂嘴,好像这是世界上最甜的河水似的。那天晚上,小伙子的毛病又犯了。可能他认为第二天就要定亲了,所以比前几次更撒野,以至于把她衬衣上面的那个扣子弄了下来。喜
20、鹊们喳喳地叫着朝村里飞了去。第二天,她让娘把所有的彩礼退了回去,这门眼看要成的亲事就这么拉倒了。小鱼们又游了回来,只更少了一些,但离水面更近了。过了没几天,后屋的二婶子给她扯上了南镇上的这门亲。这个女婿可以叫女婿了,登记了嘛。女婿真老实,到现在连她的手都没拉一拉。日头升到柳树梢上来,像个红灯笼一样俊美耐看。其实他不碰着俺,俺也是他的。到了结婚那一天,一个清清白白的俺全是他的了羞煞了,羞煞了。喜鹊又飞了回来。这遭,它们没有落到柳树上,而是在她的身旁转圈儿。喜鹊通人性,它们是来叫她回家去吃饭。正好衣裳洗完了。她端起衣裳往家走。喜鹊们前呼后应着她。喳喳地叫着,像她的一群姊妹似的。(选自金山2004
21、年第 6 期)18、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A这篇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它主要是通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幅幅色彩艳丽多变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B从“爹拿着那个登记证手抖,胳膊也抖,落下一串比豆粒还大的热泪来”的描写来看, “女子”的父亲是不希望她马上出嫁离家的。C小说对女子没有详细交代,只知道她叫“女曼” ;对她生活的场所也没有交代,只写她在河边洗衣服,这一切都说明了她生活环境的封闭落后。D “日头升到柳树梢上来,像个红灯笼一样俊美耐看” ,这种喜庆洋溢的景物描写明显是在象征她对也嫁的满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E小说在表达上采用了夹叙夹议的
22、手法,一边叙述女子即将出嫁的事,一边对女子出嫁前的矛盾心埋、对父母割舍不开的情感加以议论。为此,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 、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他告诫演员,体验生活,不是去学习某些人的局部动作,而是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一个,去体验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体验生活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置身生活之外,作为旁观者、同情者、调查者去体验生活;二是直接向生活里去寻找艺术创作上的典型。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境
23、,实现舞台上的“一片生活”。朱旭说:“ 焦先生在剧院有个外号,叫面人焦,因为他爱捏咕演员,直到你的演戏到了位为止。 ”据欧阳山尊回忆:“排龙须沟 ,焦先生让人在排练场摆了很多砖头,让演员踮起脚尖走路,体会遍地泥泞的感觉。 ”焦菊隐一向强调演员要谦虚地吸收观众的意见,但在 1953 年演出龙须沟时,当他意识到于是之、叶子为了迎合某些批评者的意见,提高说话声调,损害了角色的心理和性格逻辑的时候,他异常愤怒,说那是 16 世纪的表演,他甚至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加以讽刺,说“像是上帝不在家时由他仆人创造的一个人”。在经历了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艺术磨练之后,龙须沟走向了艺术的成功。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
24、,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了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这让老舍不高兴了。后来老舍写的 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 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 ”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 ”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在第一场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 20 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撩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
25、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二幕刘麻子给大兵牵线做媒,本来上场后没什么行动,但焦菊隐却为他设计了慌慌张张连喝数碗剩茶根儿的举动,既表现了刘麻子的落魄潦倒,也表现了市面上的兵荒马乱。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 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19、 龙须沟 最终走上艺术的成功,从导演角度讲,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5 分)20、焦菊隐从二度创作出发,是如何帮助老舍整理茶馆 剧本的?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概括说明。(6 分)21、焦菊隐和老舍,一位是大师级的导演,一位是大师级的剧作家,两人个性都很强,甚至为排演闹过别扭,但“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 ”,并最终创造了不朽经典。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