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139页.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4062858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140 大小:2.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13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13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139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139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139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总则4 术语和符号4.1 术语4.2 符号5 基本规定6 上拔稳定计算6.1 适用条件6.2 剪切法6.3 土重法7 基础下压和地基计算7.1 基础下压计算7.2 地基承载力计算7.3 地基的变形计算8 倾覆稳定计算8.1 电杆基础倾覆稳定计算8.2 窄基铁塔浅基础倾覆稳定计算8.3 窄基铁塔深基础倾覆稳定计算8.4 宽基铁塔基础倾覆稳定计算8.5 挡土墙9 构件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9.1 钢筋混凝土基础主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9.2 混凝土基础主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9.3 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9.4 混凝土基础底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9.5 钢筋混

2、凝土拉线盘承载力计算9.6 钢筋混凝土电杆卡盘承载力计算9.7 石材底盘、拉盘、卡盘承载力计算9.8 地脚螺栓承载力计算9.9 拉线部件承载力计算9.10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9.11 构造要求9.12 斜柱式基础承载力计算10 岩石基础10.1 基础的分类及适用条件10.2 基础承载力计算10.3 构造要求11 钻(冲、挖)孔灌注桩基础11.1 一般规定11.2 桩基构造11.3 桩顶作用效应计算11.4 桩下压承载力计算11.5 桩上拔承载力计算11.6 桩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11.7 桩基本体计算11.8 质量检测标准12 复合式沉井基础12.1 复合式沉井基础12.2 设计复合式沉井基础应

3、具备的资料12.3 设计原则12.4 复合式沉井基础的构造12.5 设计计算12.6 在工程应用和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13 装配式基础13.1 基础的分类及适用条件13.2 直柱铰接型基础侧向倾覆稳定计算13.3 直柱铰接型基础侧向滑动稳定计算13.4 基础承载力计算13.5 构造要求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基础型式图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塔位施工基面设计原则附录 C(规范性附录) 特殊地基处理原则附录 D(规范性附录) 金属基础承载力强度计算附录 E(规范性附录) 地基土(岩)承载力特征值及分类附录 F(规范性附录) 水平荷载作用下桩的内力、位移计算附录 G(规范性附录) 原状土基础刚性基柱

4、考虑土抗力时侧向弯矩的近似计算附录 H(规范性附录) 土与混凝土基础接触面间的摩阻系 数 值 和 地 脚 螺 栓 净 截 面 面 积 表附录 I(规范性附录) 送电线路基础上拔静载试验要点附录 J(规范性附录) 基础上拔、倾覆、下压稳定和地基承载力计算用表附录 K(规范性附录) 基础在洪水时的局部冲刷、流水动压力、漂浮物撞击力的计算条文说明前 言本标准是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关于下达 2001 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 (国经贸电力200144 号)的安排组织制定的。本标准是根据电力行业标准 DL/T 50921999110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对 SDGJ 6219

5、84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试行)的修订。本标准较修订前的标准有如下重要技术内容改变:1 原标准名称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修订为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2 适用范围由 35kV330kV 改为 35kV500kV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的设计。3 修订中纳入了以往工程已获验证的成功经验和试验研究成果。4 本标准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与 SDGJ 621984 基本衔接的条件下,与国内其他有关土建标准相协调。5 对原标准 SDGJ 621984 的部分章节条文进行了删改,增加了部分新条文:1)删除了爆扩桩基础。2)增加了环境保护、沉井基础、挖孔桩基础,附录中增加基础型

6、式布置图、基面设计原则、特殊地基处理原则、基础受洪水影响的计算等。3)钻孔灌注桩基础的计算方法由“m 简捷法”修改为“m 法”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代替 SDGJ 621984(试行)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附录 H、附录I、附录 J、附录 K 均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主编单位:东北电力设计院。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润芳、张天光、罗命达、王开明、李喜来、秦益芬

7、、张春奎、张显峰、李植本、郭咏华、程永锋、高占奎、陈正伦、窦正和。1 范 围1.0.1 本标准规定了架空送电线路杆塔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设计方法。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的 35kV500kV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的基础设计。其他电压等级和通信杆塔基础的设计可参照本标准。1.0.3 临时架空送电线路杆塔基础可参照本标准设计,但标准可适当降低。1.0.4 原有架空送电线路改造和改建杆塔基础,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已有线路运行经验,参照本标准进行验算或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

8、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5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4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191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12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DL/T 50921999 110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JGJ 9419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1062003 J 2562003 建筑

9、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18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L 204199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3 总 则3.0.1 本标准遵照 DL/T 50921999 基础设计原则编制。3.0.2 基础设计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用可靠度指标度量基础与地基的可靠度,在规定的各种荷载组合作用下或各种变形的限值条件下,满足线路安全运行的要求。3.0.3 基础设计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线路的地形、施工条件、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基础型式和设计方案,使基础设计达到安全、经济合理的目的。3.0.4 基础设计采用新理论、新材料或新结构型式,当缺乏实践经验时,应经

10、过试验验证。3.0.5 本标准未作出规定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4 术 语 和 符 号4.1 术语4.1.1原状土基础 undisturbed soil foundation利用机械(或人工)在天然土(岩)中直接钻(挖)成所需要的基坑,将钢筋骨架和混凝土直接浇注于基坑内而成的基础。通常指岩石基础、掏挖基础、钻(挖)孔(灌注)桩基础。4.1.2混凝土台阶式基础 rigid concrete foundation基础底板的台阶高宽比不小于 1.0,基础底板内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基础(简称台阶基础) 。4.1.3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 flexible concrete fou

11、ndation基础立柱和底板内均配置受力钢筋,其底板的台阶宽高比不小于 1.0(不宜大于 2.5)的钢筋混凝土基础(简称板式基础) 。4.1.4岩石基础 rock anchor foundation通过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在岩孔内的胶结,使锚筋与岩体结成整体的岩石锚杆、岩石锚桩基础。利用机械(或人工)在岩石地基中直接钻(挖)成所需要的基坑,将钢筋骨架和混凝土直接浇注于岩石基坑内而成的岩石嵌固基础。4.1.5装配式基础 assembly foundation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预制构件拼装组合而成的基础。4.1.6斜柱式基础 pad and chimney foundation基 础 的 立 柱 与

12、 基 础 底 板 不 垂 直 的 一 种 基 础 型 式 。 分 为 角 钢 插 入 式 和 地 脚 螺 栓 式 斜 柱 式 基础 , 该 基 础 是 台 阶 或 板 式 基 础 的 特 殊 型 式 。4.1.7联合式基础 raft foundation铁塔四个基础墩用一个底板连成整体且基础墩间用横梁连接而成的基础。4.1.8重力式基础 weighting foundation基 础 抗 拔 稳 定 主 要 靠 基 础 的 重 力 , 且 其 重 力 大 于 上 拔 力 的 基 础 。4.1.9原状抗拔土体 undisturbed soil with uplift resistance处于天然

13、结构状态的粘性土和经夯实后达到天然密实状态的砂类回填土。4.1.10不等高基础 unequal foundation在一基塔的基础中某一个腿的基础,其立柱露出设计基面线的高度 H0 与其他腿基础不同时(见图 4.1.10) ,就称该铁塔的基础为不等高基础。图 4.1.10 不等高基础示意图4.1.11复合式沉井基础 combined sink well foundation上部为混凝土承台,下部是薄壁钢筋混凝土沉井联合组成的基础。4.1.12预制基础 prefabricated foundation采用工厂化一次性预制而成的(如电杆的底盘、拉盘、卡盘等)基础。4.1.13半掏挖基础 half-

14、digged foundation基础底板在原状土内掏挖,掏挖部分以上按普通基础开挖回填而成的基础。4.1.14桩基础 pile foundation由基桩或连接于桩顶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桩基础分为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承台底面位于设计地面以下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承台底位于设计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4.2 符号A 基础底面面积、构件截面面积;A1、A 2 无因次系数;Ab 局部受压时的计算底面积;Ac 承台底地基土净面积;、 承台内区、外区的净面积;Acor 配置方格网式间接钢筋范围以内的混凝土核芯面积;Af 单根钢筋截面面积;Ah 计算截面的混凝土面积;Ak 卡盘的侧面面积;A0

15、 计算截面折算面积、桩群外缘矩形面积的长边长、桩端面积;As 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Asvl 单枝箍筋截面面积;Asx 正截面平行于 X 轴两侧钢筋的截面面积;Asy 正截面平行于 Y 轴两侧钢筋的截面面积;Al 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冲切荷载多边形面积;Aln 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Ai 第 i 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An 混凝土净截面面积、单根锚筋截面面积;B 方型底板宽度;B0 桩群外缘矩形面积的短边长;De 桩端等代直径;D、 D0 圆形底板直径、计算截面直径;E 被动土压力;Ea 主动土压力;Ec 混凝土弹性模量;EI 抗弯刚度;Esi 基础底面下第 i 层土的压缩模量;

16、 钢筋弹性模量、压缩模量当量值; 上层土压缩模量; 下层土压缩模量;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 地基土净反力、局部受压面上作用的局部荷载或局部压力;Fax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G 基 础 自 重 和 基 础 上 的 土 重 ( 挡 土 墙 每 延 米 自 重 );G0 基础自重;GK1 与沉井和承台同体积的浮力;Ggp 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设计值除以总桩数;Gp 单桩(土)或基桩(土)自重;HE 作用于基础上的水平力;Ho 作用点至设计地面处的距离;Hg 杆塔高度;I 截面的惯性矩;IP 塑性指数;Kh 基础滑动稳定的设计附加分项系数;Ko 计算宽度空

17、间增大系数;Kv 土重法圆形底板相邻上拔基础影响系数;L 长度或距离;L1、L 2 上、下卡盘计算长度;L 上 、L 下 上、下卡盘的全长;M 计算截面处弯距;Mh 作用于基底截面上的弯距;Mb、M d、M c 承载力系数;M1-1、 M2-2 计算截面 11、22 的弯矩;Mj 极限倾覆力矩;Mx、 My 作用于基础底面或承台顶面上的 X、Y 方向的力矩;Ms 计算截面上作用的弯矩;Mk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力矩;Mg 可变荷载按长期荷载标准值计算的力矩和轴向力;N 插 入 角 钢 承 受 的 拉 力 或 压 力 、 基 桩 的 竖 向 力 ;Na 作用于基础上的下压荷载;No 扣 除 底

18、 板 上 土 重 的 作 用 于 底 板 上 的 轴 向 压 力 ;Ng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轴向力;Nk 可变荷载按长期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轴向力;Ni i 桩桩顶承受的轴向压力;Nvb 、Nc b 每个螺栓的承剪、承压承载力;P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Pc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c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k 上卡盘横向压力;Pmin、P max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最大压力;P0 基础底面计算截面上的压力、底板平均压力设计值、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标准值;P1、P 2 底板、平均压力;Ps 基础底面单位面积上的土反力;Px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Pj 地基土单位面积净

19、反力;0 基底展开角;Qf 基础自重力;Qsk、 Qpk 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总极限端阻力;Qck 相应于任一复合基桩的承台底地基土总极限阻力;QK 下卡盘作用力;Quk 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R 基桩下压承载力;RB 作用于底板上的水平力;R 石材的极限抗弯强度;S0 上部结构水平作用力;Sj 极限倾覆力;T 拉线盘垂直平分面内的拉线拉力;Ti 单根锚筋或地脚螺栓的上拔力、桩顶拔力;TE 基础上拔力;T0 作用于计算截面上的纵向拉力;Ugk 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Uk 单桩或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V 计算截面剪力;V0 基础体积;Vcs 构件斜截面上混凝土和箍筋的受剪承载力;Vp

20、 单个构件抗剪力;Vs 垂直于插入角钢的剪力;Vt ht 埋深内的土和基础体积;W 截面抵抗矩;Wx、W y 基础底面绕 X 和 Y 轴的抵抗矩;W0 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Wp 桩底截面抵抗矩;X 土压力;Xi、Y i 通过群锚重心 X、Y 轴的距离;Z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Zx、Z y 平行于 Y 轴和 X 轴两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重心间距;a0、b 0 基础的计算宽度;a1 基础宽度;hox 计算截面有效高度;ab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围内的下边长;ag 截面边缘至纵向钢筋截面中心的距离;at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上边长;am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

21、计算长度;a0 挡土墙基底的倾角;at 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基础底面计算点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b1 、l 1 底板处柱截面的长度和宽度;c 按饱和不排水剪或相当于饱和不排水剪方法确定的凝聚力;Cw 计算凝聚力;d1 上卡盘厚度、锚筋或地脚螺栓直径;d2 上卡盘宽度;d3 下卡盘厚度;d4 下卡盘宽度;d0 柱的计算直径或宽度;d 圆形截面的直径、钢筋或地脚螺栓直径;e、e 0 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天然孔隙比;ea 附加偏心距;e0x TE 沿 X 轴方向的偏心距;e0y TE 沿 Y 轴方向的偏心距;f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

22、特征值;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k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g 地脚螺栓抗拉强度设计值;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k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 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fy0 钢材的抗拉或抗压强度设计值;fyk 钢材最低抗拉强度标准值;、 螺栓的抗剪和构件的承压强度设计值;h 自设计地面算起的锚固深度、截面高度,挡土墙高度;hb 基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hc 基础上拔临界深度;h0 截面的有效高度、有效锚固深度;ht 基础的埋置深度;h1 设计地面至卡盘中心的距离;hi 承台底面以下各层土的厚度;qsik 桩侧第

23、 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pk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软弱下卧层经深度修正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ck 承台底 1/2 承台宽度深度范围( 5m )内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qsi 桩第 i 层土的极限摩阻力设计值;l 矩形基础的长度;la 锚筋、地脚螺栓的锚固长度;li 与第 i 层土对应的桩长;l0 悬臂、有效锚固长度;m 土压力参数、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h 承载应力修正系数;md 清底系数;n 数目、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计算截面纵向钢筋总根数;nx 平行于 X 轴方向一侧钢筋根数;ny 平行于 Y 轴方向一侧钢筋根数;n1、A s1 方格网沿 l1 方向

24、的钢筋根数、单根钢筋的截面面积;n2、A s2 方格网沿 l2 方向的钢筋根数、单根钢筋的截面面积;rs 纵向钢筋所在圆周的半径;r 角钢内圆角的半径、圆形截面的半径;rg 截面中心至纵向钢筋截面中心的距离;s 地基最终沉降量、钢筋的间距;s 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t 角钢厚度;u 设计周长;ui 破坏表面周长;uL 桩群外围周长;x 土压力、反力分布长度、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0 挡土墙重心距墙趾的水平距离;xi、y i 通过重心轴 Y、X 的距离;y 自设计地面起算的深度;y1 设计地面至上卡盘的距离;y2 设计地面至下卡盘的距离;z 地面至软弱层顶面的深度、土压力作用点离墙踵的距

25、离;zn 沉降计算深度;zi、z i-1 基础底面至第 i 层土、第 i1 层土底面的距离; 上拔角、对应于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rad)与 2的比值、钢筋的外形系数、井壁与土之间极限摩阻力的上拔折减系数;( z) max 桩侧最大土压力; 基础底面以下土、桩侧土的有效重度;Af 地脚螺栓净截面面积修正系数;c 混凝土的重度;ag、 bg 钢筋配筋调整系数;c1 凝聚力修正系数;cs 石材强度设计附加系数;E1 基础底板展开角影响系数;E2 相邻基础影响系数;E 水平力影响系数;f 基础附加分项系数;rf 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l 受拉区混凝土塑性影响系数、钢筋长度

26、修正系数;s 桩侧阻抗力分项系数、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p 桩端阻抗力分项系数;sp 桩侧阻端阻综合抗力分项系数;c 承台底土阻抗力分项系数;I 软弱层顶面以上各土层重度设计值;q 地基承载力分项系数;sc 石材强度设计附加系数; 基底展开角影响系数(剪切法) ;1 基础底板上平面坡角影响系数(土重法) ; 与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f 桩入土深度影响系数;I 抗拔系数;s 地基最终沉降量;s 地基变形量;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 i 层土的计算变形值; 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z 的土层计算变形值;V (h thc)范围内的基础体积;Vt 相邻基础影响的微体积;b、 d 基础宽度

27、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土的侧压力系数;s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si、 p 大直径桩侧阻、端阻尺寸效应系数; 斜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土与基础接触面间的摩阻系数、土对挡土墙基底的摩擦系数;s 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p 桩端阻群桩效应系数;sp 桩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c 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承台内、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k 卡盘埋深与主柱埋深有关的比例系数;a 钢筋与砂浆或细石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b 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s 岩石等代极限剪切强度; 土的内摩阻角;sk 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纵向钢筋应力;cp 可变荷载取长期荷载标准

28、值,抗裂验算边缘法向应力;ck 可变荷载取短期荷载标准值,抗裂验算边缘法向应力;max 最大土压力值;y 桩侧土压应力;z 作用于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g 配筋率;v 间接钢筋的体积配筋率; 等代内摩阻角;cor 局部受压承载力提高系数;l 混凝土局部受压强度提高系数;hp 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拉线拉力与水平地面的夹角;1 拉线盘上平面与垂面的夹角;max 裂缝最大宽度;min 裂缝最小宽度;t 在同一受力方向的承压构件较小总厚度。5 基 本 规 定5.0.1 基础稳定、基础承载力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进行计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基础位移等采用荷载的标准值进行计算。5.0.2 基 础

29、设 计 方 案 , 应 根 据 塔 位 具 体 条 件 推 荐 “不 等 高 基 础 ”与 铁 塔 长 短 腿 配 合 使 用 ,并 应 考 虑 自 然 地 貌 恢 复 方 案 ( 见 附 录 B) 。5.0.3 基础型式选择,当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原状土(不含桩基础)基础。铁塔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或混凝土台阶式基础;运输或浇制混凝土有困难的地区,可采用装配式基础;当地质条件较差时可采用桩基础;电杆及拉线盘宜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5.0.4 基础设计必须保证地基的稳定和结构的强度。对处于软弱地基的转角、终端杆塔的基础应进行地基的变形计算,并使地基变形控制在使用的容许范围内。当地基土为砂类土时

30、,计算荷载可取短期荷载标准值;当地基土为粘性土时,计算荷载可取长期荷载标准值。5.0.5 基础设计应考虑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的影响。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重度和土体重度应按浮重度考虑:一般混凝土基础的浮重度取 12kN/m3;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浮重度取14kN/m3;土的浮重度应根据土的密实度取 8kN/m311kN/m 3。5.0.6 基础设计应考虑受地下水、环境水、基础周围土壤对其腐蚀的可能性,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5.0.7 土体上拔和倾覆稳定计算,分原状土和回填土两种。回填土按已夯实考虑,即基坑回填土夯实程度已达到现行施工验收规范中要求的标准。5.0.8 原状土基础在计算上拔稳定时,

31、其抗拔深度应扣除表层非原状土的厚度。5.0.9 基础的埋深应大于 0.5m,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当地基土具有冻胀性时应大于土壤的标准冻结深度,在多年冻土地区应遵照相应规范。5.0.10 当基础置于地下水位以下或软弱地基时,应铺设垫层或采取其他措施。5.0.11 在河滩上或内涝积水地区设置塔位时,除有特殊要求外,基础主柱露出地面高度不应低于 5 年一遇洪水位高程。5.0.12 若需在水中设置塔位,其基础设计时,应考虑洪水冲刷、流水动压力、漂浮物等影响,必要时可采取防护措施,尚应考虑冻融期的拥冰堆积作用(可参见附录 K) 。5.0.13 基础设计(包括地脚螺栓、插入角钢设计)时,其基础作用力计算应计

32、入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当杆塔全高超过 50m 时,取风荷载调整系数为 1.3;当杆塔全高不大于50m 时,取风荷载调整系数为 1.0。5.0.14 对大跨越杆塔及特殊重要的杆塔基础,当位于地震烈度为 7 度 及 以 上 的 地 区 且 场地 为 饱 和 砂 土 和 饱 和 粉 土 时 , 或 对 220kV 及以上的耐张型转角塔基础,当位于地震烈度为8 度以上时,均应考虑地基液化的可能性,并采取必要的稳定地基或基础的抗震措施。5.0.15 转角、终端塔的基础应采取预偏措施,预偏后的基础顶面应在同一坡面上。5.0.16 在环境对基础有腐蚀作用(如海水侵蚀、大气污染、地下水腐蚀、盐碱地等)时基础混

33、凝土不允许出现裂缝;当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用于非直线塔时,不允许出现裂缝;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裂缝宽度限值取 0.2mm。5.0.17 基础的附加分项系数按表 5.0.17 确定。表 5.0.17 基础附加分项系数 f5.0.18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按表 5.0.18 确定。表 5.0.18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 N/mm2混凝土强度等级强度种类 符号C20 C25 C30 C35 C40轴心抗压 fck 13.4 16.7 20.1 23.4 26.8轴心抗拉 ftk 1.54 1.78 2.01 2.20 2.395.0.19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按表 5.0.19 确定。表 5.0.19 混凝土强度

34、设计值 N/mm2混凝土强度等级强度种类 符号C20 C25 C30 C35 C40轴心抗压 fc 9.6 11.9 14.3 16.7 19.1轴心抗拉 ft 1.10 1.27 1.43 1.57 1.715.0.20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按表 5.0.20 确定。表 5.0.20 混凝土弹性模量 Ec N/mm 2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 C25 C30 C35 C40弹性模量 2.55104 2.80104 3.00104 3.15104 3.251045.0.2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按表 5.0.21 确定。表 5.0.2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 N/mm 2种类 符号

35、抗拉强度 fy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Es抗剪强度fHPB235(Q235) 210 210 2.1105 115HRB335(20MnSi) 300 300 2.0105 155HRB400(20MnSiV、20MnSiNb、20MnTi ) 360 360 2.0105 180热轧钢筋RRB400( 20MnSi) R 360 360 2.0105 195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的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大于 300N/mm2 时,仍应按300N/mm2 取用。5.0.22 基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 级。5.0.23 地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按表 5.0.23 确定

36、。表 5.0.23 地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 N/mm 2种类 抗拉强度设计值 fgQ235 16035 号优质碳素钢 19045 号优质碳素钢 215注:45 号优质碳素钢因易断、焊接困难等原因,应慎用。当采用时,要采取预热等措施。5.0.24 第 1013 章中未作规定的,仍按第 59 章的规定。6 上拔稳定计算6.1 适用条件6.1.1 基础上拔稳定计算,应根据抗拔土体的状态分别采用剪切法或土重法。剪 切 法 适 用 于 原 状 抗 拔 土 体 ; 土 重 法 适 用 于 回 填 抗 拔 土 体 。6.1.2 剪切法:1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h t/D)不大于 4 的非松散砂类土;2

37、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h t/D)不大于 3.5 的粘性土。6.1.3 土重法:1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h t/D)小于 4、与方形底板边长之比(h t/B)不大于5 的非松散砂类土;2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h t/D)不大于 3.5、与方形底板边长之比(h t/B)不大于 4.5 的粘性土。6.1.4 拉线盘换算成圆形底板计算,即D=0.6(b+l)式中:b宽度;l长度。6.1.5 原状抗拔土体的基型见附录 A 图 A.1,回填抗拔土体的基型见附录 A 图 A.2。6.2 剪切法6.2.1 剪切法计算上拔稳定,按下述条件确定,相邻基础影响按 6.2.3 条确定。1.

38、当 hth c 时(见图 6.2.1-1):fTE E(0.4A 1cw +0.8A2s )+Q f (6.2.1-1)2. 当 hth c 时(见图 6.2.1-2):fTE E (6.2.1-2 )式中:f基础附加分项系数,按表 5.0.17 确定;TE基础上拔力设计值,kN;E水平力影响系数,根据水平力 HE 与上拔力 TE 的比值按表 6.2.1-2 确定;A1无因次系数,按图 6.2.1-3 确定,当 大于 20时,按条文说明原型公式计算;ht基础的埋置深度,m;A2无因次系数,按图 6.2.1-4 和图 6.2.1-5 确定;s基 础 底 面 以 上 土 的 加 权 平 均 重 度

39、 , 见 表 6.3.1-2, kN/m3;D圆形底板直径,m;V(h thc)范围内的基础体积,m 3;hc基础上拔临界深度,按表 6.2.1-1 确定,m;Qf基础自重力,kN;基底展开角(如图 6.2.1-1 所示 0)影响系数,当 045时取 =1.2,当 45时取 =1.0;cw计算凝聚力,kPa;c按饱和不排水剪或相当于饱和不排水剪方法确定的凝聚力,kPa;Sr地基土的实际饱和度,。图 6.2.1-1 剪 切 法 计 算 上 拔 稳 定 ( 1) 图 6.2.1-2 剪 切 法 计 算 上 拔 稳 定 ( 2)表 6.2.1-1 剪切法临界深度 hc土的名称 土的状态 基础上拔临界

40、深度 hc碎石、粗砂、中砂 密实稍密 4.0D3.0D细砂、粉砂、粉土 密实稍密 3.0D2.5D坚硬可塑 3.5D2.5D粘性土可塑软塑 2.5D1.5D注:计算上拔时的临界深度 hc,即为土体整体破坏的计算深度。表 6.2.1-2 水平荷载影响系数 E水平力 HE 与上拔力 TE 的比值 水平力影响系数 E0.150.40 1.00.90.400.70 0.90.80.701.00 0.80.75图 6.2.1-3 A 1=f( ,h t/D)曲线图图 6.2.1-4 A 2=f( ,h t/D)曲线图(1)6.2.2 当基础埋入软塑粘性原状土中且上拔深度(h t)大于临界深度(h c)时

41、,上拔稳定尚应符合式(6.2.2)的要求:fTE8D 2cw+Qf (6.2.2)6.2.3 尺寸相同的相邻基础,同时作用设计上拔力,当采用图 6.2.3 计算简图,并按式(6.2.1-1)或式(6.2.1-2)计算上拔稳定时,公式右侧各项计算的总和应乘以相邻基础影响系数 E2, E2 按表 6.2.3-1 确定。图 6.2.1-5 A 2=f( ,h t/D)曲线图(2)图 6.2.3 相邻上拔基础剪切法计算简图表 6.2.3-1 相邻基础影响系数 E2相邻上拔基础中心距离 Lm 影响系数 E2LD +2ht 或 LD+2 hc 1.0L=D 和 ht 或 hc 2.5D 0.7L=D 和

42、2.5Dh t 或 hc3.0D 0.65L=D 和 3.0Dh t 或 hc4.0D 0.55D+2ht 或 D+2hcLD 按插入法确定注: 与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当 ht1.0D 时,可按表 6.2.3-2 查取。L相邻上拔基础中心距离,m。表 6.2.3-2 与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土体内摩阻角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45 0.6540 0.6030 0.5520 0.5010 0.450 0.40注: = ,当 hth c 时,取 ht=hc。6.2.4 土的内摩阻角 和凝聚力 c 应按下列方法确定:1 砂类土。可根据土工实验室或其他野外鉴定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勘测

43、资料提供的砂土密实度按附录 J 表 J.1 确定。2 一般粘性土。可根据土工实验室的饱和不排水剪或相当于饱和不排水剪的其他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一般粘性土的塑性指数 Ip 和天然孔隙比 e 按附录 J 表 J.2确定。当用于初步设计估算土体抗拔力时,可按附录 J 表 J.3 确定。6.3 土重法6.3.1 自立式铁塔基础上拔稳定,按式(6.3.1-1)计算:fTE Es1(V tVtV0)+Qf (6.3.1-1)式中:1基础底板上平面坡角影响系数,当坡角 时,取 =0.8,当坡角 45时,取 =1.0;Vtht 深度内土和基础的体积,m 3;Vt相邻基础影响的微体积,按 6.3.2

44、 条确定;V0ht 深度内的基础体积, m3。1 当 hth c 时(图 6.3.1-1):1)方形底板:(6.3.1-2)2)圆形底板:(6.3.1-3)2 当 hth c 时(图 6.3.1-2):1)方形底板:(6.3.1-4)2)圆形底板:(6.3.1-5)式中:hc按表 6.3.1-1 确定;上拔角,按表 6.3.1-2 取用。图 6.3.1-1 土 重 法 计 算 上 拔 稳 定 ( 1) 图 6.3.1-2 土 重 法 计 算 上 拔 稳 定 ( 2)表 6.3.1-1 土重法临界深度 hc基础上拔临界深度 hc土的名称 土的天然状态圆形底 方形底砂类土、粉土 密实稍密 2.5D

45、 3.0B坚硬硬塑 2.0D 2.5B可塑 1.5D 2.0B粘性土软塑 1.2D 1.5B注 1:长方形底板当长边 l 与短边 b 之比不大于 3 时,取 D=0.6(b+ l) 。注 2:土的状态按天然状态确定。表 6.3.1-2 土重度和上拔角6.3.2 尺寸相同的相邻基础,同时作用设计上拔力时,当采用了图 6.3.2 计算简图,并按式(6.3.1-1)计算上拔稳定时, Vt 应按下述条件确定。1 正方形底板,当 LB+2 httan时:Vt= (6.3.2-1)2 长方形底板,当 Lb+2 httan或 Ll+2h ttan时:Vt= (6.3.2-2)或Vt= (6.3.2-3)式中:l长度;b宽度。3 圆形底板,当 LD+2 httan时:Vt= (6.3.2-4)式中:Kv土重法圆形底板相邻上拔基础影响系数,按表 6.3.2 查取。表 6.3.2 土重法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