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6154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轮复习 语文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情领航2016 年高考全国卷2015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2014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甲卷 乙卷 丙卷 卷 卷 卷 卷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一代通儒顾炎武朱东润自传将军赋采薇科学巨人玻尔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筛选整合 分析概括 体会含意观点倾向 文本特色 探究解读 专题提分一 准确分析传主形象,评价传主事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1995 年,86 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 1945 年 8 月 15 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

2、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身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倡导勇猛宏毅的哲学上世纪 30 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 年,他在大公报

3、世界思潮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 ,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 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1935 年, 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

4、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保持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1937 年 7 月 29 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 ”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 80 年代,本人曾听

5、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建构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 “知论” “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 ,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 “生事颇窘” ,仅写成哲学思维论 事理论 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1942 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

6、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 ,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 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

7、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 ”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有删节)相关链接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 ”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选自张岱年:士林楷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世界文化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在张岱年的一生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8、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先通读全文,梳理出有关传主的具体事迹,再从中概括出传主的形象。答案:在战乱年代,仍勤奋治学。30 年代,在国难当头的历史时期,张岱年克服苦难,矢志求学,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论外界的实在一文赢得高度评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岱年开始动笔撰写哲学理论专著。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坚信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消灭,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消失,我们的民族不会灭亡。保持民族气节,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坚守民族文化,但放眼世界,心中想着为世界文化做贡献。2纵观全文,张岱年能够创立“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有哪些主要原因?联系文本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

9、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先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词句,再予以概括。答案:他有从深厚的爱国情怀转化而来的强烈的求真之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生命力的高度自信;他相信勇猛宏毅的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应对民族危机。,名师解读传记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热点,学会从人物入手,是突破传记阅读瓶颈的重要方法。传记的信息筛选与整合,主要是筛选出能表现传主的身份、事迹及品质方面的具体材料并加以整合,这是传记信息筛选整合题的基本内容。阅读传记,不仅要把握住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更要能把握住传主取得成功、成就的原因,个性品质形成的因素。问题发现1对题干审读不仔细,不明确筛选整合的标准,对传主的

10、言行、作者所引述的材料、相关人的评价、作者在行文中的详述等信息缺乏整体把握,造成答非所问或顾此失彼的现象。2在筛选提取时对非正面信息(指传主自身言行外的信息)、散乱隐蔽的信息注意不够,结果往往概括不全,遗漏有关信息。3对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特别是传记中的大量材料使用分析不到位,有时不进行筛选整合,直接照抄原文。我的反思突破点一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2010 年 1 月 9 日上午 11 点 15 分,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水利事业。徐乾清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A)而他心系水

11、利,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水利工作者。徐乾清 1925 年出生于陕西城固,汉中人。汉中位于汉中盆地。汉水自西而东横贯于汉中盆地,建于秦汉的众多水利工程和灌区,真实反映了汉中盆地稻作农业的繁荣景象。1949 年 9 月初,23 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涯。此后,从苏北到上海再辗转到北京中央水利部,他当过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过水利部专家工作室技术组组长并兼任苏联专家组组长的助手,在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过到后来担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60 余年的水利生涯,从长江到黄河,从松花江、辽河到

12、淮河、海河、珠江流域,徐乾清跑遍了祖国的各大江河湖泊,推动参与了全国主要江河流域规划的编制、修订、审查工作,参与了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治理” “长江防洪” “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科研项目的专家组长,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徐乾清几次从宏观角度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提出了明确的对策。当“八五”攻关即将结束之时,徐乾清又敏锐地将视野投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提出要尽快开展西北地区生态蓄水研究。在他的积极倡导下, “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

13、护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项目的及时设立和成果产出,为 20 世纪末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了解徐乾清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出席的大小会议无数,但每次话都很少,却句句铿锵有力。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 ,事先他都会进行充分的论证。“(B)徐院士的科学作风十分严谨,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他告诫我们,对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个数据都不能含含糊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对此深有感触。(C)徐乾清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在全国水利系统是出了名的。徐老总结他一生的治水经验,希望能将其精华传授给后人,而这精华,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尊重科学,要

14、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治水安邦的大业。(D)对于年轻学者的请教,徐乾清是从来不吝啬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平时,经常有年轻的水利科研人员在评职称、报奖等方面请徐乾清帮助推荐,而他立了三个“门规”:一是被推荐的人及其所做的工作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二是草拟的材料必须提前送去,他认真看完及时通知对方结果,并注明“可以签” “做修改后再签” “能否请其他专家推荐”等意见;三是凡他签过字的材料,必须给一份复印件留存。(E)“徐老开会发言语气十分平和,且都围绕着指出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 ”同时有两个深切感受:一是“实” ,徐乾清向来没有空话和套话;二是“有收获”

15、 ,言之有物,从不漫无边际。(F)大家都说,徐乾清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徐乾清一辈子不要奖,谁给他个荣誉证书,他都要着急。直到 2009 年 9 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这也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 “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根本够不上专家的称号。这一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 ”徐乾清在日记里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 “但我尽了我的一切能力,做了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无负农民给我的饭,工人供我的衣和生活用品;一生未做对不起社会和周围同志及亲朋好友的事。大概还算是一个可以问心无愧地度过这一生的普通劳动者。 ”斯人远去,魂系水利。徐乾清走了,而他

16、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将永留史册。(节选自 2010 年光明日报)相关链接2010 年 1 月 4 日,据农业部研究,近 10 年来,吨粮耗水 1 191 m3,平均粮食水分生产力约为 0.84 kg/m3,北方地区平均约为 1.07 kg/m3(徐乾清日记)近两年来,去徐老家讨教甚多。在我主持中国水图编制工作期间,徐老多次叫我到他家中,一幅图一幅图地讨论,对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逐一提出具体建议,每次都花费整整半天的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徐乾清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 分)快速审题:1题干要求中“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考查对传主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2 “请

17、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可先答出要点,再结合传主的具体事迹进行分析。3从分值可以确定出三个或六个答题要点,注意在梳理文本内容时分清有效区间。确定要点:审清题干,概括原因,确定信息源,分层提取概括即可。根据文中(A)处可概括出爱国、责任感强;根据(B)处可概括出他科学作风严谨;从(C)处可概括出求真务实勤奋;从(D) 处可概括出 讲原则;从(E) 处可看出他 平和谦逊;从(F)处可看出他淡泊名利。组织答案: 现场纠偏:答案采样这篇传记中的徐乾清是一位科学作风严谨、求真务实、平和谦逊和淡泊名利的人,他一生兢兢业业,为祖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此外,他注重讲原则,曾经立下三个“门规” ;退休后

18、淡泊名利,不愿接受任何荣誉。(3 分)评分细则 答出“爱国、责任感强” “科学作风严谨”等六个要点,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各给 1 分。遗漏要点,每一点扣 1 分。只概括不解释酌情扣分。满分策略:1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问题回答得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2善用文中关键语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地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3

19、整合概括。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它们转换成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4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要特别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答案模板:爱国、责任感强。一生献身祖国水利事业,为祖国概括分析(1 分)大江大河治理倾注大量心血。科学作风严谨。说话谈数据从不含糊,遇事及下结论都要事先充分论证。求真务实概括分析(1 分)勤奋。治水遵循规律,说话从不浮夸。一直奋战在水

20、利一概括分析(1 分)线,考查、实践、记录,为国家水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讲原则。对年轻学者的请教不吝啬,有原则性,立下三 概括分析(1 分)个“门规” 。平和谦逊。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概括分析(1 分)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淡泊名利。 “全国离退休概括分析(1 分)干部先进个人” ,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钱穆:凤鸣高冈1931 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 ,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钱伟

21、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1938 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

22、日高。严耕望感叹, “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1929 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1930 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 。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 M 楼,S 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

23、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 M 楼改为穆楼, S 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 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 ,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

24、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 20 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1986 年 6 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 、 汉书 、 资治通鉴 ,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 “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