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校长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时事政治一、2010 年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国内外主要与教育有关的时事。1、2010 年 5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共计 22 章 70 条。2、2010 年 5 月 25 日至 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3、2010 年 6 月 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
2、会议。4、2010 年 7 月 13 日至 1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5、2010 年 8 月 27 日,国务院召开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部署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6、教育部网站 2010 年 11 月日发布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从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完善招生入学政策等方面向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项要求。7、2010 年 11 月 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两所幼儿园就发展学前教育问题进行调研,并与教师和家长们座谈。二、全国教
3、育工作会议精神2010 年 7 月 13 日至 1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出席了会议。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李克强主持会议。1、关于教育“基石 ”的论
4、点胡锦涛:“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 关于“现代教育体系 ”的论点胡锦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3、关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的论点胡锦涛:“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4、关于“教育优先发展 ”的论点胡锦涛:“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
5、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5、关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论点胡锦涛:“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
6、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6、关于“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论点胡锦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7、关于“教育公平 ”的论点胡锦涛:“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
7、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8、 关于“教育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论点胡锦涛:“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9、关于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论点胡锦涛:“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0、
8、关于教育“去行政化” 的论点温家宝:“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各级政府都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
9、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2)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1)战略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
10、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3、关于学前教育(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明确政府职责。(3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4、关于义务教育(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3)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各级
11、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 领导科学新时期校长领导力的提升第一章 校长领导力的理论概述一、领导力的定义。领导力是各种社会类型组织最核心的竞争力。它体现的是领导者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为基础,以法定的领导职权为条件,对周围的环境、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成长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二、什么是校长领导力?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它包括校长的言行、要求以及校长自身的品格等引起被领导者作出积极反应的感召力量。校长领导力具体体
12、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办学思想的领导力(1)办学方向的领导。(2 )办学目标的领导。(3 )办学品味的领导。( 4)办学风格的领导。2、课程实施的领导力(1)坚定地执行国家课程。(2)充满智慧地建构课程。(3)创造性地实施课程。3、校园文化的领导力(1)思想建设。(2 )心理环境建设。(3 )文化活动建设。4、师生发展的领导力(1)促进教师发展的策略。(2)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三、校长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一)思维力与洞察力(二)决策力与执行力(三)感召力与沟通力(四)学习力与创造力四、校长领导力的时代特征:校长领导力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方面:(一)战略远见(二)依赖直觉(三)重视他人(四)注重教
13、育(五)善于激励(六)关注环境五、校长领导力的价值分析:(一)领导力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二)领导力是领导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性范畴。(三)领导力的性质和作用程度是判断领导水平高低的基础标志。(四)培养领导力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六、情境领导理论(一)情境领导理论的出现(二)情境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三)情境领导模式(四)情境领导理论的评价七、信息处理与领导力(一)信息处理理论关注的要点(二)信息处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三)领导力与追随者的信息处理八、几种有代表性的领导权变理论:1、菲德勒模型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3、路径目标理论第二章 校长领导力的开发一、校长领导力的技能分解我们把学校
14、校长领导力的概括为八种:思维力、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感召力、沟通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二、洞察力的内涵分解对洞察力进行解读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洞察发展,转化目标。第二,洞察人性,激励成员。第三,洞察变化,利导冲突。三、决策力的过程分解科学决策的过程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确定目标。第三,拟定方案。第四,评优选优。第五,试验验证。第六,方案实施。第七,信息反馈。 第八,追踪决策。四、执行力的行为分解校长的执行力在学校工作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树立确立的目标,确定执行力的方向;(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优化学校的管理流程;(三)营造公平的环境,提升教职工的整体执行能
15、力;(四)优化高效的组织结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五、感召力的效能分解校长的感召力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以德化人;(二)以“能” 服人;(三)以“和” 凝人;(四)以“ 新”带人。六、校长的沟通技能(一)善于倾听;(二)学会幽默;(三)情感沟通。1、情感沟通能够加深沟通双方之间的信任度;2、通过情感沟通能体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情感尊重;3 、情感沟通更有助于消除冲突。七、学习力是什么?从构成要素来看,它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等要素。八、学习力的具体表现1、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2、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更新观念的能力;3、符合实际的有利于学校教育发展的创
16、新思维能力。九、创新力的定势分解(一)心理定势(心理素质)1、感召力 2、记忆力 3、思考力 4、想象力 (二)思维定势(思维素质1、独立性思维 2、求异性思维 3、跳跃性思维十、简述校长领导力的个人基础。(一)思想素质(二)校长的知识素质基础首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其次,要具有有关法律知识。再次,校长要具有管理学知识。最后,校长还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三)校长的能力素质基础1、综合分析能力 2、观察和预见能力 3、决断力 4、创新能力 5、协调能力(四)校长的心理素质基础(五)校长的身体素质基础十一、校长如何赢得认同(一)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校长要做个文化人;(二)用思想的
17、力量感召人校长要做个思想者;(三)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校长要做个读书人;(四)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校长要成为服务者;(五)用人格的力量感动人校长要成为楷模形象。十二、校长怎样规划愿景(一)校长要准确把握学校“共同愿景” 的内涵;(二)校长要有能力规划和提炼学校的共同愿景;(三)校长要做好规划、培育个人愿景的工作。十三、简述校长的激励艺术(一)激励的内涵第一,激励是一种刺激,是一种行为动力,所以可以说成“激励力” 。第二,激励的行为主体是管理者和管理组织,激励体现了管理者的意志,是一种管理者的目的性活动。第三,激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涵几个环节的过程,是几个环节有序连接的过程。第四,激励就是一个行为
18、主体根据对激励对象需要的理解而采取相应的刺激方式。第五,激励的目的是激励的行为主体的思想的对象化过程。第六,激励过程中,充满了对人的认识和关怀,使之成为人的行为的目的。(二)教师需要的特点与激励的基本原则(三)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式十四、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方式1、价值激励 2、目标激励 3、授职激励 4、奖惩激励 5、民主激励 6、楷模激励 7、情感激励十五、协调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1、目标原则 2、统筹原则 3、公正原则 4、适度原则十六、校长应具备的人际关系能力与艺术1、与上级交往 (1)坚持以工作为主进行交往 (2)尊重而不崇拜 (3 )服从而不盲从 (4)“不唯上” ,“不抗上 ”,“ 不
19、欺上 ” (5 )主动了解上级,实现及时沟通2、与同级交往(1)目标一致,同心协力。(2)团结共事,诚恳相处。(3)彼此尊重,相互支持3、与教职工交往(1)与一般教职工交往 (2)与特殊人交往十七、校长必须开发的领导意识1、战略意识,(1 )要重视战略预测与分析 (2 )要讲究谋略 (3)要有忧患意识;2 、超前意识;3、改革意识;4 、竞争意识;5 、协调意识;6、形象意识;7 、敬业意识;8、责任意识;9、教师意识; 10、法规意识。十八、校长储备知识的结构1、哲学知识 2、基础知识 3、专业知识 4、相关知识十九、知识储备的途径1、博览群书 2、专博结合 3、奋勉自学 4、独辟蹊径 5、
20、动态调节 6、向实践学二十、领导力的训练(一)用好权(二)了解下属:1、追求安全 2、追求温暖 3、追求信赖 4、追求事业(三)学会讲话1、声音洪亮,富有节奏 2、情理交融,声情并茂 3、手势姿态,巧妙配合 4、吐字凄楚,通俗易懂第三章 校长领导力的训练一、校长思维力的训练(一)思维的参悟,能力的升华1、考虑事物的多元素 2、考虑多角度全方位 3、考虑多种思维热点 4、突破定势的影响 5、向反方向思维发散(二)原理的遵循,提升的捷径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三)摒弃的思维,发展的障碍1、功利主义思维 2、现实主义思维 3、形式主义思维
21、二、校长洞察力的训练(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二)长于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三)大胆探索,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三、校长决策力的训练(一)扩散思维,一会决策内涵(二)明确愿景,扩展决策视野(三)果敢决断,提升决断能力1、树立自信心 2、强化风险意识 3、锻炼忍耐力(四)完善计划,排除决策干扰1、计划和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2、计划与决策的完善与双赢四、校长执行力的训练(一)理解执行,提升认知高度(二)制度构建,内化绩效管理1、绩效管理的特点(1)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2)绩效管理是学校文化,价值认同和塑造的过程。(3)绩效管理是一种正面的激励。概括起来,学校中的
22、绩效管理是一种让学校教师完成他们的工作的提前投资。2、学校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原则(1)坚持以前绩效考核指标为核心。(2)坚持目标管理。(3)科学实施业绩评价。3、绩效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1)对教师工作质量坚持绩效分层考核。(2)建立课堂教学的考核机制。(3)注意绩效评估的档案管理。(4)坚持管理中的沟通与信息互动。(5)管理者要坚持对教师工作目标基金女性定期跟踪与辅导。(三)组织保障,感受人文关怀1、维护教师尊严 2、民主管理学校 3、尊重教师选择 4、促进专业成长 5、拓展培训领域 6、变压力为动力 7、创设宽松氛围 8、和谐人际关系 9、创设办公室文化 10、丰富精神生活(四)文化
23、保证,提升办学品味1、学习文化是创立名校的基石;2、学校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3、学校文化是教育质量竞争中的砝码;4 、学校文化是学校力量的凝聚剂;5、学校文化是质量教育的突破口;6、学校文化是现代学校的重要元素(五)注重细节,活用执行技巧五、校长感召力的训练(一)自我修炼,提升魅力1、贵在自觉修炼 2、重在自主行动 3、悟在自省反思 4、精在自校研究 (二)知人善任,造就魅力1、知人要做到“五不”(1)不以好恶而取才(2 )不以妒谤而毁才(3 )不以卑微而轻才( 4)不以恭敬而选才(5)不以小过而舍才2、善任要做到“五坚持”(1)坚持德才兼备(2 )坚持重用人才(3 )坚持用人所长( 4)坚
24、持注重实践(5 )坚持明责授权3、知人善任,打造感召魅力(1)说话行事的信用(2 )敢于承担的责任(3 )注意讲话的艺术( 4)注重个人的形象(5)凸显关爱的人文(三)策略激励,驱动行为1、善用目标激励2、赏识艺术和用人之长(1)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用人之 “短”(2)摈除成见宿识,乐于用人之 “短”(3)发现“短”中之 “长”,善于用人之“ 短”3、环境激励一是人际关系环境。二是校园自然环境4、重视并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各种需要(1)物质需要,即生理需要。(2)精神需要六、校长沟通力的训练(一)学会倾听,共建愿景1、校长与中层领导的沟通 2、校长与有误会的教师沟通 3、校长与错怪了的教师沟通 4、
25、校长与年轻教师的沟通5、校长与老教师的沟通 6、校长与女教师的沟通 7、校长与弱势教师的沟通(二)善于表达,言行一致1、校长要有公仆心 2、校长要有知人善任心 3、校长要有仁和心 4、校长要有善于利导人心5、校长要以诚换人心 6、校长要以德服人心(三)协调矛盾,化解冲突1、要不断提升协调能力 2、要讲究工作协调的方式与方法 3、要增强语言的表达功力七、校长学习力的训练(一)学会学习,时代召唤学习力1、学习力,是最根本的推动力 2、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 3、学习力,是最活跃的创造力 4、学习力,是最本质的竞争力(二)自我修炼,开发学习领域1、加强理论学习促提升,自觉起到“ 领头雁”的作用 2
26、、加强个人修养促提升,自觉起到“ 导航者”的作用 3、开拓创新促提升,自觉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4、严格自律促提升,自觉起到示范的作用(三)校本教研,共建学习型团队1、学习是进步的根本 2、学习型团队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八、校长创新的特性1、校长创新的普遍性 2、校长创新的相对性 3、校长创新的谨慎性 4、校长创新的文化性5、校长创新的复杂性 6、校长创新的艰难性 7、校长创新的集体性九、校长创新的要素 1、问题是校长创新的前提 2、信息是校长创新的基础 3、新颖是校长创新的魅力 4、成效是校长创新的关键 5、团队是校长创新的保证第四章 校长人格魅力的体现与完善一、校长人格魅力的内涵人格是指人的性格
27、、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作为权力、义务主体的资格。魅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对他人产生吸引力的内在因素和外在表现。而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个性、能力、道德品质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他人的力量。校长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校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强大的 “物质力量” 。校长的人格魅力还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神奇力量。总之,人格魅力既是校长的一种形象,能给人以无言的教育;又是一种力量,能给人以鼓舞和鞭策;也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示范和引导。二、校长人格魅力的特征校长人格魅力的特征集中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
28、、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三、校长人格魅力的体现(一)优良的品质校长的优良品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
29、任感和无怨无悔的义务感。第二,无怨无悔、豁达乐观的心境。(二)坚强的意志(三)乐观的情绪(四)完善的性格第一,对待工作能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第二,对他人能宽容,豁达大度。四、作为一个优秀的校长,其外在表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精力充沛,神情自然(二)心胸坦荡,宽厚待人(三)言语高雅,谈吐幽默(四)仪表整洁,衣着得体(五)举止大方,温文尔雅五、怎样做一个有品格魅力的校长?(一)校长应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二)校长应有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三)校长应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六、怎样做一个有学识魅力的校长(一)校长要有合理的知识储备1、校长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2、校长必须具备丰富、先进的教
30、育理论知识3、校长要有娴熟的现代学校管理知识 4、校长应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 5、校长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二)校长要有勤于学习的习惯1、爱学 2、多想 3、勤写 4、善做(三)校长追求有效的学习1、做到“致用” 2、做到“ 够用” 3、做到“ 好用”七、怎样做一个有理想魅力的校长(一)校长要重视提高学习力(二)校长要培养思想的体察力(三)校长要培养思想的生成力(四)校长要培养思想的展示力(五)校长要培养工作的创新力八、怎样做一个有亲和魅力的校长(一)要以德感人(二)要以才服人(三)要以情赢人(四)要宽以待人(五)要公正廉洁(六)要勤于务实(七)要创造实绩(八)要助人发展九、怎样做一个有威信魅力的
31、校长(一)靠崇高品德立威(二)靠广博知识立威(三)靠领导能力立威(四)靠正确用权立威(五)靠率先垂范立威(六)靠平易近人立威(七)靠民主协商立威十、怎样做一个有任用力魅力的校长(一)要任人唯贤(二)要量才适用(三)要用其所长(四)要用培结合十一、怎样做一个有形象魅力的校长(一)具有高风亮节的角色形象(二)具有高尚品德的师表形象(三)具有良好心理的健康形象(四)具有过硬业务本领的学者形象(五)具有很强工作能力的管理者形象(六)具有现代人才策略的伯乐形象(七)具有锐意进取的开拓者形象第五章 情境中的校长领导力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等研究者从现代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将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分为以下步
32、骤。1、陈述目标 2、分析任务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5、教学 6、评定二、教学设计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制定教学目标。二是进行任务分析。三是选用教学方法。四是开展教学评价。三、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校长领导力1、教育研究的先行者 2、课程开发的领头雁 3、校本教研的策划者( 1)教育思想创新 (2)队伍创新 (3 )评价方式创新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校长领导力1、理解要求 2、开拓渠道 3、创造氛围 4、提供支持五、教师的成熟与发展阶段分为哪四个水平?第一,准备阶段。第二,发展阶段。第三,转化阶段。第四,减缓阶段六、学校经营的含义。所谓学校经营,意指学校经营者采用管理学的知识
33、与技术,结合学校成员的人力,通过行政程序运用各种资源与策略,达成学校经营目标,增进学校组织效能,促成学校组织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变迁及学校的需要。七、学校人力资源管理1、校外人力资源的管理 2、校内人力资源的管理(1 )要全方位地关心教师 (2)要公正待人八、财务管理中的校长领导力(一)财务管理1、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 3、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1)预算管理 (2)支出管理4、校长加强财务管理的四关(1)预算关 (2 )签字关 (3)报销关 (4 )跟踪关九、学校规章制度管理1、校内规章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一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终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
34、保障,这是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二是通过校内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成为教师最理想的发展地,成为教师走向幸福生活的家园。三是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校内规章制度建设的重点一是能够全力推动素质教育,引导校长关注课程,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的发展,建立持续提高学校效能的那些制度。二是能够引导教职工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引导学生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那些制度。三是能够推动学校提高学校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那些制度。四是能够有力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完善的那些制度。3、校内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 (2
35、 )人文性原则 (3 )公平性原则 ( 4)发展性原则(5 )系统性原则4、校内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1)学校管理干部制度(2 )全体教职工的制度(3 )学生的制度( 4)家长的制度5、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问题十、关系协调中的校长领导力学校政治的领导1、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2、与社区的关系 3、与企业的关系 4、与兄弟学校的关系5、与家长的关系十一、学校文化中的校长领导力学校文化的领导1、调动全员 2、个人魅力 3、共建愿景 4、精神物化十二、学校发展中校长领导力学校发展的领导1、学校发展规划满足学校总体发展的作用(1)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人力资源的开发(3 )解决问题
36、中进步与发展( 4)明确的发展目标导向(5 )行动方案的可操作性2、学校发展规划满足学校个体发展的作用(1)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2)学校内部发展的需求第六章 校长领导力的评估一、校长领导力评估的意义(一)校长领导力评估是衡量校长工作绩效的重要尺度(二)校长领导力评估是考察、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校长领导力评估是促进校长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二、校长领导力评估的内容第一,宏观内容;第二,进行职能活动的内容;第三,组织机构内容;第四,校长自身的相关内容。三、校长领导力评估的原则(一)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三)教育行政部门评估与学校教职工相结合的
37、原则;(四)内在要素评估与外在环境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五)显绩评估与隐绩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四、校长领导力的评估方法(一)统计分析法;(二)民主评议法;(三)述职评估法;(四)模拟情景测试法;(五)比较法五、校长领导力的自我评估(一)自我能力;(二)自信力;(三)自我管理力(四)换位思考力(五)与他人合作力(六)相似行为的识别力(七)发展他人的能力(八)不包揽员工的问题(九)团队管理力(十)询问策略力(十一)规划设计力(十二)决策力(十三)执行力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理论走进新课程走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于 2001 年 6 月颁布,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
38、工作方针。2001 年 7 月,经教育部同意,18 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八次教育改革。2001 年秋季起在全国 27 个省市 38 个实验区开始课程标准的实验,2002 年将进一步扩大实验。2.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
39、度。4.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5.课程结构调整: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6.为什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一是课程类型结构单一,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主导地位,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二是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文、数学等科
40、目所占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7.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国家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 )高中以
41、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实行“绿色证书 ”教育。9.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一是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他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
42、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三是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实现整体优化,和谐发展。(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10.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本次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作为
43、一个整体,九年一贯地进行课程设置。实际上,这也正是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体现。“整体” 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一贯” 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发展的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 ,使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就各门课程关系而言,要强调“顺序性” ,使不同课程有序地开设,前后相互连贯,同时使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44、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11.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的特点):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12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一、品德与生活(1-2 年级);二、品德与社会(3-6 年级);三、科学(3-6 年级);四、历史与社会(7-9
45、 年级);五、科学(7-9 年级);六、艺术(1-9 年级);七、体育与健康(7-9 年级)应注意:第一、知识的琐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第三、管理的问题。13.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自小学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3 课时。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14.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还包括非指定领域
46、: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1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47、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16.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 1912 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 40 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 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现行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
48、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 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17.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 17 个学科的 18 种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1)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49、度与价值观)(3)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教学大纲基本框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核与评价)18.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二、突破学科中心三、改善学习方式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20.本次教学改革主要任务: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2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