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翻转” ,让课堂更精彩-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创新设计王云霞 邱争光 唐朝军浙江省象山中学 315700“翻转课堂” ,又称“反转课堂” ,即为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等)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笔者在执教“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一课时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此课时经常被学生认为内容简单、可学可不学。为了让学生认识编者编排的目的,体会分类思想的重要性,被学生认为较简单的教材基本知识以微课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中主要进行问题讨论和作业训练。其中问题讨论主要有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学生
2、探讨解决的问题,而作业训练可以安排为教学成果限时检测及当堂作业。课堂教学中采取“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与地位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是高中化学 1(必修)第一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为高中化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内容上,此课时教给学生一种科学的方法-分类,它是生活、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学法之一.(二)教学目标根据化学课程标准 和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4 版
3、) ,结合学情分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类型进行分类。(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分类思想无处不在。 (2)利用微课程培养自学能力。(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过程,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世界奥秘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众所周知, “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故培养学生学会分类,利用类推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时的重要内容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内容。2二、学情分析本课程授课的对象为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学生的特点是自觉性较好,参与课堂的意识及表现欲均较强。但也因为刚刚升入高一,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知识层面上:在初中学习中,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思维层面上:学生需要从初中时期的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系统型思维过渡,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
5、习的思想。三、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流程 (1)课前微课学习微课一:物质的分类【镜头一】初步认识。 (教师讲解)古代对物质的认识史。自然界里,100 多种元素形成了数千万种物质。其中,人工合成的物质种类还在不断增加。 (插入图 1-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见课本 P2) 。【镜头二】分类回顾。 (插入表格)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与分类。 (画外音)我们可以对空气、水、铜、氧气、食盐、乙醇、食盐水、石墨等这些常见的物质进行大致分类,如铜,从不同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固体、纯净物、单质、导体等。 (教师发问,但自答)附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与分类物质 可能的分类空气水铜氧气食盐乙醇食盐水石墨【镜头三】分类思想。
6、 (教师小结)对物质的分类,通常都是根据物质的结构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能等进行的(进一步举例说明) 。介绍分类思想:对物质进行分类,体现了人类的分类思想,通过比较,我们将物质按一定的属性进行划分类别,使得具有规律。在化学中,这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科学方法。 (插入图 1-2)物质的分类(见课本 P3) 。【镜头四】分类细化。 (插入 PPT)物质的进一步分类。 (画外音)以酸碱盐为例,分别作进一步的分类:从是否含有氧元素、电离出氢离子的个数、性质的角度对酸进行分类;从溶解性的角度对碱分类;从溶解性、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区分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的角度对盐分类,如硫酸铜可分属正盐、可溶性盐、铜盐
7、、硫酸盐等。附:PPT 课件:酸、碱、盐的再分类3【镜头五】分类应用。 (教师讲解)分别以 Na2O 跟盐酸、CO 2 跟石灰水反应为例,结合化学方程式,讲解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完成课本 P4“问题解决” 。指出同类物质在某些方面会具有相似的性质,在应用中可以进行类推,即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也就是逻辑方法中的类比。如某类物质的通性,举例说明。 (讲解中注意突出物质转化意识,为下一内容作铺垫)【镜头六】回顾总结。 (板书展示)物质分类树。 (以物质为主干,不断分枝,形成大树)微课二:物质的转化【镜头一】回顾旧知。 (插入图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
8、转化关系(即八圈图) 。 (画外音) (教师结合转变化关系图讲解)以金属为例,从图中可以看出,金属可以跟哪一类物质发生反应?可以转化成哪一类物质呢?(分析图中关系)金属可以分别跟非金属、酸、盐等发生反应,可以转化成氧化物、无氧酸盐、含氧酸盐等。附:初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镜头二】转化实例。 (插入表 1-1)物质间的转化(见课本 P4) 。 (画外音)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举例说明表中所列的转化反应(教师发问,稍作停顿,自答一个学生不太熟悉的实例) 。还能增加哪些转化类型?(教师发问,稍作停顿,自行补上,同时举例)如:碱盐,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硫、氢氧化钙与盐酸;化合物单质
9、,水电解、氧化汞分解;化合物碱性氧化物,氢氧化铜分解、碳酸钙分解;等等。【镜头三】具体应用。 (插入图 1-3)钙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见课本 P5) 。 (画外音)请按要求,用笔自行完成答题。 (教师讲解)在上述反应中,有 3 个反应在发生时出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具体是(略) 。这些反应中,有几个反应还需要各种条件,条件没到位,反应就不会发生,如氯化钙电解、碳酸钙分解,这说明反应条件的重要。其他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高温炼铁等。【镜头四】尿素合成。教师介绍合成尿素的历史,体验探究之艰辛。 (插入图 1-4)无机化合物转化为有机化合物(见课本 P7) 。通过化学史话指导学生书写制备氰酸银的化
10、学方程式、生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引导学生发现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不能包含所有的反应。【镜头五】回顾总结。 (板书展示)规律,类比,应用。微课三:反应的分类【镜头一】基本反应类型。 (插入表 1-2)化学反应的几种类型(课本 P5) 。 (画外音)根据物质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常将化学反应分成不同的类型。在初中,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就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请仔细阅读该表,完成填空(教师说明,学生思考,教师作答,同时举例) 。【镜头二】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实例,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附:PPT 课件: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分
11、析【镜头三】各类反应关系。 (插入表格)化学反应的分类。 (画外音)请对下列 10 个反应进行适当的分类(布置任务,稍留时间,随后补上答案) 。对于上述分类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附: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实例 基本反应类型 是否氧化还原反应点燃43Fe+2O2=Fe3O4CaO+H2O=Ca(OH)2CaCO3= CaO+ CO22HgO=2Hg+ O2Zn+2HCl=ZnCl2+H2Fe+CuSO4=Cu+FeSO4Na2CO3+H2SO4=Na2SO4+H2O+ CO2Cu(OH)2+2HCl=2H2O+CuCl22CH3OH+ 3O2=2CO2 + 4H2O3O2 = 2 O3【镜头四
12、】回顾总结。 (板书展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课中问题解决第一环节:答疑解惑这里的问题,主要由学生自行提出,教师也可以预设几个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还需注意在课堂答疑过程中即时生成的一些“好”问题。设计目的: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在下面学习时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第二环节: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板块一:生活中的化学为什么分类(即分类的意义)【活动 1】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工作安排等进行分类。【提出任务】在 2 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找出生活中应用分类法的实例并讨论分类的意义。
13、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着手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其实际意义,激发学习的激情。板块二:从生活到化学怎么分类(即分类的方法)【活动 2】 对学生熟悉的化学物质尝试分类【提出任务】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某些物质划入不同的类别。如氯化氢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分别划入“无氧酸” 、 “气体” 、 “易溶物质” 、 “氯化物” 、 “氢化物”等若干类物质中。以下列出的四种物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都可以产生这样的分类结果:其中一种物质单独属于一类,而另外三种物质不属于该类。请思考,氢氧化钠、氧气、氧化铜、盐酸四种物质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把结果填写在下表中。序号 分类的标准
14、单独属于一类的物质1234高温点燃放电556 X k b 1 . c o m【活动 3】由常见物质反应总结物质间转化规律分类。【提出任务】小组竞赛(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下题,填写的类型最多的小组获胜)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请将下列物质反应能生成盐的序号填入下表,举出相应的实例,指出其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并判断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单质 碱性氧化物 碱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酸 盐类型 反应物类别 反应实例 基本反应类型 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意图:通过较简单的活动 2 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活动 3 在 2 基础上,升华成物质转化的分类。采用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的手、脑、
15、口同时动起来。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整理能力。板块三:从化学回归生活分类思想在化学上的应用【活动 4】用分类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任务】(1)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类 D非金属单质(2)已知:Al(OH) 3 也能电离出 H+而表现出弱酸性,电离方程式为: Al(OH)3 AlO2-+H+H2O,请写出其与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总结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化学、化学学习中无处不在。简单介绍化学 1(必修)编者设计上的分类思想。专题二、三、四分别从海
16、陆空进行分类,另一方面海水中提取的氯溴碘为元素周期表(下简称“表” )第 17 纵行的典型代表物,钠镁分别为表第 1,2 纵行的代表物质,矿物质中提取的铝、硅分别为表第 13、14 纵行的代表物质,铁铜为副族元素的代表物质;空气中的硫元素、氮元素分别为表 16,15 纵行的代表物,可以说整本书是在对整个元素周期表进行分类学习,或者说是在对人类生活中所遇见的无机物质进行分类学习。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课的高潮。利用分类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激发学习兴趣。此课时把分类思想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17、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方法的重要性。最后的教师小结,一方面是对分类思想的应用做进一步的举证说明,另一方面在第一课时对整本书做简单介绍,以利于学生学习无机基本知识框架的建构。板块四:知识的深化提高【活动 5】各类氧化物的成盐问题【提出任务】问题讨论:下列 4 个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为什么?6A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深入了解物质在化学反应时的转变结果(这些氧化物在反应时转变成了盐中的什么成分?是盐中的金属阳离子还是酸根阴离子?)由此可以逆向了解到盐中的阳离子可来自碱性
18、氧化物(铵盐除外) ,酸根离子可来自酸性氧化物。这种深层次的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环节:当堂作业首先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中的有关习题,随后再适当补充几个习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后师生一起当场进行讲解、答疑、订正。第四环节: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限时测验(见附件 1)可以赋分,便于当场批改评估。设计目的: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课下及下一课时针对性的加以调整。根据教学目标,提供几个题目,作针对性测验检查。题目不能过于复杂,可以赋分,便于当场批改评估。(3)课后活动探究查阅资料,举例说明下列几个问题:(可全做,也可选做几个) 化学式中含有几个氢原子的酸即为几元酸,
19、对不对? 有三种氧化物生成的分解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发生化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一种化合物跟另一种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实验室中有三瓶化学试剂丢失了标签,它们分别是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请你从分类的角度帮助实验员老师设计出多种方案加以鉴别。2设计线索(1)知识线索。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以分类观为核心观念,由分类的意义分类方法分类应用,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感知由生活到化学,实现由“掌握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的转变,大大提高学习和认识化学的效率。(2)思维线索:思维的发散思维的收敛思维的迁移。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设置问题情景,发散学生思维,通过生生
20、交流、师生交流,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对分类思想的认识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不断收敛升华,最后学生学以致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实现思维的迁移。(3)分类思想形成线索观察感知阶段(活动 1)加工整理阶段(活动 2)初步形成和巩固阶段(活动 3)丰富拓展阶段(活动 4)逐步完善阶段( 活动 5)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7附件 1: 限时检测1. 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A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B NaOH HCl NaCl Na2O COC NaOH CH3COOH CaF2 CO SO2D KOH
21、 HNO3 CaCO3 CaO SO22. 实 验 室 里 有 4 个 药 品 橱 , 已 经 存 放 以 下 物 品 :药 品 橱 甲 橱 乙 橱 丙 橱 丁 橱药 品 盐 酸 , 硫 酸 氢 氧 化 钠 ,氢 氧 化 钙红 磷 , 硫 铜 , 锌 实 验 室 新 购 进 一 些 碘 , 应 该 将 这 些 碘 放 在 ( ) A 甲 橱 B 乙 橱 C 丙 橱 D 丁 橱3.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A.Na2CO3 NaOH B.CaCO 3 Ca(OH) 2 C.NaNO3 NaCl D.FeSO 4 CuSO 44.有以下 6 个反应(反应条件略):A. 2Na + 2
22、H2O =2NaOH + H2 B. CH 4 + 2O2=CO2 + 2H2OC. KClO3 = 2KCl + 3O2 D. CaCO 3 + 2HCl = CaCl2 + H2O + CO2E Na2O+CO2 = Na2CO3 F. CO2+C = 2CO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填编号,下同) ,属于分解反应的有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 ,属于置换反应的有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5.已知 H3PO3是二元酸,试写出与足量的 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点燃MnO2高温8五、教学反思1. “翻转” ,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课前教师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教师从讲台上的“圣人
23、”转变成学生身边的“教练” ,指导学生间互助学习,教学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吸收内化。打破了过去教师的“一言堂” ,讲台下“一潭死水”的现象。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用实验证明同侪互助教学能促进学习的吸收内化,使学习正确率增加 1 倍。本节课教学过程四个环节,共设置了九个活动,除了限时检测活动外,其它都在限定时间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组内合作交流,汇总,再进行组间汇报。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动起来。2. “翻转” ,重视了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的建构。传统的教学并非教师演说得不够好,而是教师灌输的知识并非都是学生需要的技能。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指出:“学习重要的
24、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本节课无论在答疑解惑环节,还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中,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共鸣,也会造成部分学生知识的重新建构,这些无疑都是思维的暴露,是教师了解学情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方式。所谓的因材施教,不再是纸上谈兵。真实了解到学生的现状再提供给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3.“翻转” ,让学生认识学习的目的并灵活运用。学困生的困惑不是听不懂教师的授课,而是他不清楚老师传授的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几种简单的分类方法及简单使用在课前的微视频中自学,课堂设置的活动主要围绕我们为什么要分类、具体解题中怎么分类、分类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展开。多种方式、多个角度的刺激学生的脑神经,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分类,怎么分类。当然,翻转课堂并不是适合所有的课程,如“物质的量” 、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等这类理解难度较大、概念较抽象的知识,不能用微视频直接取代学生动手实验的课程等。翻转课堂中翻转什么坚守什么,教师要学会掌控。另外,课前微视频的学习教师要做课前调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观看到下发的电子材料,确保学生学习微视频的时间是用于学习。掌控好翻转的“度” ,适时的翻转,必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