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 或 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卷用钢笔或 05 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
2、因归结为“德” ,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 ,提出“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 该做法A. 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 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 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 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特点。根据题意可知,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与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无关,故排除 A 项;题意没有涉及生产技术发展的有关内容,故排除 B 项;形成亲疏有别等级秩序的是宗法制,故排除 D 项。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C。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 ,政府在丰
3、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这一措施A.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 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停滞D. 抑制了生产热情的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李悝的“平籴法” 。国家始终以平价购销储备粮,没有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故排除 B 项;国家通过购销粮食,稳定了社会秩序,为农民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热情的提高,故排除 C、D 项;国家通过购销粮食,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市场波动,防止某些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 A。【点睛】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
4、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3.唐代设立政事堂,三省宰相参加政事堂会议协助皇帝做出决策但皇帝经常以一些较低职位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 “参知政事” “参知得失”等衔,参加政事堂会议其目的是A. 提高行政效率B. 推进决策民主C. 平抑宰相权力D. 平衡三省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皇帝以一些较低职位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分散了相权,对宰相形成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皇帝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不是为了提高
5、行政效率和决策的民主,更不是为了平衡三省关系,故排除 A、B、D 项,故选 C。4.元朝设立行省管理地方,民政、财政、军政皆其执掌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分掌民政与行政、司法、军政,互不统属,分别听命于中央这一变化A. 恢复了唐宋旧制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 缓和了民族矛盾D. 杜绝了官僚队伍的低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唐宋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故排除 A 项;题意涉及的是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民族矛盾和官僚队伍的效率无关,故排除C、D 项;无论是行省掌管地方民政、财政和军政,还是设三司分别向中央负责,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B。【
6、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做题时要对题干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5.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这反映出当时A. 苏州纺织业发达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故排除 B 项;题意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的内容,不涉及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 C 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 D 项。根据“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
7、必走浙之东也”可知苏州纺织业发达,故选A。【点睛】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是出现雇佣劳动,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雇佣劳动的内容,所以只能表现当时苏州纺织业的发达,而不能认为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6.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 这表明近代中国A. 中外文化冲突加剧B. 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C. 科学技术发展落后D. 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题意没有体现中外文化冲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内容,故排除 A、C 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期,民主独立没有成为时代主题,故排除 B 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借助宗教理论来
8、进行斗争,充分说明了农民运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故选 D。7.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 , “(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 由此可见,赫德认为A. 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B. 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C. 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 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军事实力只是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故排除 A 项;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
9、战术问题,故排除 B 项;日本取胜的因素不是赫德论述的主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根据“ 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赫德认为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故选 D。8.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后,曾长期面临经费困难1905 年,将其中机器制造局和江南船坞分为两个企业,后者实行商务化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这反映出A. 洋务企业缺乏竞争实力B. 洋务运动收效甚微C. 经营体制影响企业发展D. 民族工业走出困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江南机器制造局。江南船坞实行商务化经营后盈余额大幅增长,说明洋务企业并非缺乏竞争实力,故排除
10、 A 项;题意没有反映洋务运动收效的问题,故排除 B项;江南制造局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故排除 D 项。由江南机器制造局长期面临经费困难到江南船坞盈余额大幅增长可知看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营体制的问题,故选 C。9.1912 年 5 月,有记者问孙中山:“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得到的答复是:“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孙中山的答复旨在说明A. 政治妥协的必要性B. 袁世凯变为共和派C. 军事斗争的残酷性D.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袁世凯变为共和派说法错误,故排除 B 项;孙中山将大总统
11、的位子让给袁世凯,不是军事斗争的结果,故排除 C 项;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是出于大局考虑,并不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排除 D 项。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以换取民主共和的早日实现,体现了政治妥协的必要性,故选 A。【点睛】孙中山个人的行为不能体现整个资产阶级的特点,而且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主要是为了尽快实现民主共和,也不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10.下图为 1931 年 10 月 5 日申报刊登的“美丽牌”香烟广告该广告反映出当时A. 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B.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C. 时局变化影响商业营销策略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
12、】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图片内容并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故排除 A 项;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是在 19 世纪 90 年代,故排除 B 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 D 项。1931 年 9 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所以图片上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局势”的内容,因此说时局的变化影响商业营销策略,故选 C。11.1949 年 4 月,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遭人民解放军炮击人民解放军总部声明,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道歉和赔偿,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和各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首
13、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声明体现了A. 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 旧中国屈辱的不平等外交历史的结束C.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 中共寻求外交解决紫石英事件的办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共的外交政策。根据“1949 年 4 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紫石英事件发生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故排除 A、C 项;题意没有反映与旧中国屈辱外交有关的内容,故排除 B 项。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愿意通过和平外交的方式解决紫石英事件,说明中共寻求外交解决紫石英事件的办法,故选 D。【点睛】本题应注意紫石英事件发生的时间实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所以虽然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意考虑和各国在平等
14、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但这些外交原则和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外交原则不是同一个概念。12.19531957 年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变化(单位:亿元)年份 全民所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公私合营企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1955 2814 416 719 727 8111956 3838 1201 1911 03 831957 4215 1492 2063 04 65这表明当时我国A. 工业生产严重急躁冒进B. 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C. 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D. 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表格内容主要
15、体现了当时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变化,并不能反映工业生产是否急躁冒进,故排除 A 项;产值的变化和工业布局以及工业结构无关,故排除 C、D 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产值呈上升趋势,而私营经济的产值则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故选 B。【点睛】19531956 是我国的三大改造时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13.从 1990 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1993 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
16、应,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这反映出A. 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D.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 A 项;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 80 年代,故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内容,故排除 D 项。根据题意可知,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松动甚至变动,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故选 C。【点睛】粮票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代表性物品,通过发行粮票对社会物资进行行政调配。所以粮票的废除即使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刻改革
17、,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物资充足的表现。14.古代雅典僭主通常借助社会中下层力量推翻贵族统治,实行个人统治僭主常常大兴土木,修建神庙等公共建筑,举办或者推广进行宗教崇拜的公共节日据此可知,当时僭主政治客观上A. 创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B. 推动了城邦制度的发展C. 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落D. 催生了雅典的宗教信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雅典的城邦。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不是僭主创立的,故排除 A 项;题意没有反映雅典社会经济的兴盛或衰落的内容,故排除 C 项;僭主是修建神庙和举办或推广进行宗教崇拜的公共节日,并不是僭主催生雅典的宗教信仰,故排除 D 项。僭主大兴土木,举办或推广公共节日,有利于城
18、邦制度的发展,故选 B。15.罗马法规定,请求返还所有物之诉,当事人须带着系争实物到庭,如果系争物是不动产或树木之类不便携带,也必须拿一些象征性的标志物(如土块、树枝)到庭,双方并立,用木棒按触其物,装作争夺的架势如果一方当事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败诉这反映出罗马法A. 强调实物证据B. 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C.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D. 保证了公正公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罗马法。题意规定是带系争物或系争物的象征性标志物到法庭进行审判,而不是实物证据,故排除 A 项;判决的标准是“一方当事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败诉”,而不是真正的保护私有财产,故排除 B 项;由于是按照双方的争夺结果进
19、行判决,并不能真正的保证公平公正,故排除 D 项。根据“双方并立,用木棒按触其物,装作争夺的架势”可知判决的过程注重形式,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故选 C。16.乔治三世继承王位后,培植亲信,用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等方法在议会中造成一个“国王之友”派以打击辉格党势力,并在 1770 年起用诺斯勋爵,组成清一色的“国王之友”政府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 国王仍是国家权力中心B. 议会失去制约国王权力C. 两党制左右了国家政治D. 君主立宪制度尚不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英国已经颁布了权利法案,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议会,故排除 A 项;权利法案确立的原则就
20、是王在法下,王在议会,议会并没有失去对国王的制约,故排除 B 项;题干没有体现英国两党制的内容,故排除 C 项。 国王通过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等方法组建了“国王之友”政府,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发展还不够完善,故选 D。【点睛】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但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国王是保留了行政权的,所以君主立宪制的最终形成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17.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这表明A. 帝国延续了专制主义传统B. 宪法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C. 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D. 普鲁士处于联邦主导
21、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根据“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可知并没有体现专制主义传统,故排除 A 项;题意并没有体现议会成为权力中心和普鲁士在联邦中的地位问题,故排除C、D 项。题意表明国会是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的,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故选 B。18.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合并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牺牲了私人小商号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 ”该现象A.
22、标志着自由放任政策的终结B.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 激化了欧美各国的社会矛盾D. 体现出列强输出资本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垄断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牺牲了市场竞争、私人小商号和较小的商业企业,但并不能说明自由放任政策终结,故排除 A 项;根据“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可知这是垄断现象的产生,垄断的出现体现了列强输出资本的要求,故排除 D 项;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的出现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没有激化欧美各国的社会矛盾,故排除 C 项,故选 B。19.1870 年,英、法、美、德四国囊括了全球制造业生产额的近 80
23、1913 年时,它们只生产了全球制造业生产额的 72据此判断,20 世纪初A. 英、法、美、德走向衰落B. 发达国家致力于第三产业发展C. 亚非拉地区进口工业品减少D. 世界其他地区工业化水平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世界工业化发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 世纪初,英、法、 美、德并没有走向衰落,故排除 A 项;当时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工业发展,而不是第三产业发展,故排除 B 项;C 项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0 世纪初,英 、法、美、德全球制造业生产额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其他地区工业化水平也有所提高,故选 D。20.1917 年夏秋,布尔什维克针对
24、工人、卫戍部队以及前线战士进行宣传,要求和平、土地、面包以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这使得大批新成员加入布尔什维克,在一个又一个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这反映出当时布尔什维克A. 基本上掌握了临时政府权力B. 坚持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C. 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D. 推动了革命形势向前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掌握临时政府权力的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布尔什维克,故排除 A 项;布尔什维克在七月事件以后放弃了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故排除 B项;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成功,也就没有确立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故排除 C 项。根据“ 大批新成员加入布尔什维克,在一
25、个又一个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 D。21.1956 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 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 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A. 重视物质利益原则B. 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C. 试图消除城乡差别D. 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赫鲁晓夫改革。题意中没有涉及企业自主权的问题,故排除 B 项;赫鲁晓夫强调提高收入,而不是消除城乡差别以及协调工农业发展,故排除 C、D 项。根据“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
26、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 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重视物质利益原则,故选A。22.1948 年 2 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 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 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A. 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B.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D. 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世界财富优势的“关系模式” ,由此可知这一模式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北大西洋
27、公约组织建立于 1949 年,马歇尔计划是在 1947 年且两者都不符合“世界财富”这一信息,故可以排除 B 项和 D 项;二战后美国主导自由贸易,故 C 项错误。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师点睛】本题以 1948 年美国的一份报告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 50” 的这种优势。本题的命制契合“国际治理” 、 “亚投行”等热点问题,体现出高考考查隐性热点的规律。23.1963 年和 1967 年,法国两次
28、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加入共同市场只是为了削弱它1965 年,法国驻欧共体代表连续六个月缺席会议以反对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直到 1966 年其他成员国做出妥协这反映出法国A. 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B. 已经左右了欧共体内部事务C. 严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D. 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法国是试图摆脱美国控制,而不是已经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故排除 A;根据题意可知法国并没有左右欧共体内部事务,故排除 B 项;法国主要是阻止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力图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不是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排除 C 项。法
29、国因为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而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其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求保障自身利益,故选 D。24.“通过与私营企业的合作而取得经济的恢复,鼓励物价上涨,从而使利润增加,并用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增加以刺激复兴 ”此处描述的应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根据“用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增加以刺激复兴”可知这属于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政府控制,故排除 A 项;根据“鼓通过与私营企业的合作而取得经济的恢复”可知与新经济政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故排除 B、D 项;根据所学内容可
30、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刺激经济的恢复,所以此处描述的应该是罗斯福新政,故选 C。【点睛】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应对经济危机,在金融方面整顿银行业;在工业方面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并给工人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在农业方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最终目的是恢复经济发展。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5分共 52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
31、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材料二 据统计,1864 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 4621 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 ,1880 年为 79294 万海关两,1894 年为 162102 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
32、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 1884 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答案】 (1)特点: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处于优势(或“主导” )地位;海外贸易范围广;宋代海外贸易发展到高峰(或“宋代海
33、外贸易空前发展” ) ;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原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 “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等)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变化:外国商品的进口和中国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西方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机器工业产品;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影响: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解析】【详解】 (1)根据“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 “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
34、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 “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可知中国古代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宋代时海外贸易达到顶峰,贸易范围扩大;到明代时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主要与当时农耕经济发达,宋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有关。而明代海外贸易的下降主要是受海禁政策的影响。(2)根据“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 “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可知 19 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是中国农副产品出口增多,而西方机器制成品
35、进口增多,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中国日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古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 世纪 4070 年代亚洲重要外交活动简表时间 活动20 世纪 4050 年代美国扶蒋反共,扶植日本,以遏制苏联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与苏联建立同盟日本追随美国,联合对抗苏中印度在美苏间周旋,同时与美苏发展关系20 世纪 60 年代印中关系日趋紧张,1962 年发生边界冲突美苏竞相向印度提供武器装备,扩大军事合作中苏关系日趋恶化1964 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
36、子弹,进入核国家行列20 世纪 70 年代70 年代初,苏联推行全面进攻战略,拉拢越南对抗美国,遏制中国在印巴战争中支持印度,印度由此疏远美国美国实力相对减弱,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中美关系走向缓和,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公报日本在 1968 年成为西方阵营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70 年代初,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1972 年,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据徐天新沈志华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19451972)从上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美苏争霸影响亚洲政治格局阐述:二战后,
37、美苏冷战,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美苏争霸极大影响了亚洲的政治格局苏联支持中国,美国扶植日本,从而形成了亚洲大国间的对抗中印两国曾经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美苏竞相争取印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印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为扭转在与苏联争霸中的劣势,调整对华政策,影响了日本与中国关系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日本迅速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由此可见,美苏争霸影响了亚洲中、日、印等大国之间关系,对亚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它论题,如“冷战影响亚洲大国外交走向” “冷战影响亚洲政治格局” “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亚洲大国在两极格局中独立性增强” “中日关系受到美苏
38、冷战影响” “新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外交政策”等等【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美国和苏联在 20 世纪 4070 年代对亚洲的外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或苏联与亚洲国家关系的恶化和改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亚洲的外交格局。如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变化极大的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变化,苏联与印度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印关系的变化。所以说,美苏争霸对亚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题还可以从美苏两国之外的国家着手论述,如中日关系的影响因素,中国和印度在美苏争锋中的国家外交等。言之成理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茶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革新上,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炒青茶、
39、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乌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形成了我们国家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饮茶方法,由唐宋的煎煮法、点茶法简约化发展为现代的沸水冲泡法明清时期有 60 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尽管茶人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但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茶雅志,以茶励节摘编自何雪涓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茶文化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答案】 (1)特点:制茶技术取得新突破,茶叶加工多元化;形成了茶叶种类的基本格局;饮茶简约化;大量茶书出现;品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2)背景:专制制度强化,文人受到压抑;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发展【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知,明清茶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从制茶技术、饮茶方法、茶书等方面得到了体现,茶文化对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带来了重大影响。(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就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即在政治方面是君主专制的加强;经济方面是农耕经济发展繁荣,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思想文化方面理学占据思想主流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