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强化练( 四十二) 访谈阅读(时间:40 分钟 满分:39 分)题组一 对点练(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 3 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 8 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 ,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
2、粮。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 ,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
3、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 5000 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记:_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
4、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
5、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也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 ,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1(把握访谈内容题)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
6、些稀世之宝的 “财富”?(3 分)答: 2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是什么。综合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5 分)答: 3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 ,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原因。(6 分)答: 题组二 综合练(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25 分)北岛,当代诗人、作家。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林思浩:您的新书城门开写的是北京记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 ,不如说是“哀悼” 。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 1990 年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
7、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只北京如此。前几年我也去过我的祖籍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至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也全都在自己的故乡迷失了。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您怎样看待这种关系?北岛:我既没有让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的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
8、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想法和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林思浩:您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之间作出区分的话,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那就是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一样,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您身上的感受吗?这种感受对您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
9、节发挥的作用大吗?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时,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这些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分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林思浩: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您这个文字北京城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说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北岛: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北京城的结构和汉字的结构有许
10、多共同之处,比如横平竖直、封闭性。老北京过去叫四九城, “四”指城墙,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 “九”为内城的九个城门,与汉字的结构不谋而合。至于全书的篇章铺排,并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而是每章都可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很像汉字和北京的四合院,彼此呼应,在互相勾连拼接中产生更深的影响。(选自南方周末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城门开是作家北岛的一部新书。作者在这部书中借助文字追溯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B现在的北京城变化很大,原有的北京古城即将消失,在一个 1990 年出生的孩子眼里,北京作为古城只是一个谣传而已。C北岛认为,城市与人事存
11、在某种镜像关系,他所描写的大小事件都折射着城市的变迁。D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E北岛受到汉字结构的启发,在安排城门开一书的篇章时,使每章都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很像汉字。5(把握访谈内容题)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6 分)答: 6 城门开一书前三篇为什么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这些细微之物?(6 分)答: 7结合全文,谈谈城门开这本书在写作和编排上有哪些特点。(8 分)答: 答 案1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
12、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西南联大师生传承了5000 年文明的文化精神。2第一问: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第二问: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3(示例一) 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如尼采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示例二) 同意。 “人生识字孤独始”就是人生识字始孤独。当一
13、个人识字读书有了知识,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就有了思想,有了感情,有了或大或小的理想和理念,开始对人生、社会、世界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感知自然、社会、自己和周围的人,如何不孤独,如何不油然而生忧患意识?张曼菱不拒绝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并努力回报社会,正是最好的例子。(答案必须做到有观点、有分析,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4选 BE B 项, “在一个 1990 年出生的孩子眼里,北京作为古城只是一个谣传而已 ”错,这个观点只是北岛的一种猜测。E 项, “北岛受到汉字结构的启发”于文无据。5(1)写作城门开这本书的目的;(2)写作与生活的关系;(3)全书的编排特点。6(1)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是非常可怕的,(2)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构成历史的质感,(3)让感官充分开放,甚至强化放大。7写作方面:(1)借写北京记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迷失, (2)用人事来折射城市的变迁,(3)注重细节。编排方面:每篇独立又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