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同步测试:《采薇》.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89419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同步测试:《采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同步测试:《采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同步测试:《采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同步测试:《采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同步测试:《采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采薇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 305 篇。原称“诗” 或“诗三百” ,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 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 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 160 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 105 篇。“雅” 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

2、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诗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在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隔行押韵,但不拘泥。许多诗篇章节反复,多用叠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2采薇这是一首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士兵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选择的是诗的末章,也是全诗的最佳段。抒发士兵归途遇雪,忍饥受渴,从而抚今追昔,痛定思痛的悲伤情怀。诗味最浓。【阅读指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 1l 世纪)至春秋中叶( 公元前 7

3、 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 又有“正”的意思,雅分大雅、小雅,编者可能是把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雅诗编为一集,称“大雅”,共 31 篇;把时代较晚的民歌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编为一集,称“小雅“,共 74 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第 1 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

4、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 ”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期而还。今年春莫(暮) 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两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第 2、3 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

5、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 和“我行不来” ,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 4、5 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 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

6、望,思乡心切。来源:高$考试(题 库 :_ST第 6 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读者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

7、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堇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思考与探究】一、名句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四句,以春风拂动的柳丝来渲染依依别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归途的艰难和心情的黯淡,以景写情,含蓄深永,被后人誉为三百篇中最动人的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在归途中忧伤地想起:“当年我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我重返

8、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在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下,他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挣扎着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更浓的远方。“杨柳依依” 一词既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态,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雨雪霏霏”一句写出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满天飞舞,烘托出人物沉重压抑的心情。这两句写景,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二、简析与鉴赏这是全诗最后一章,也堪称全诗的最佳段。写征人归途上的心情。在这个雨雪飞扬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杨柳依依”回首往事,“雨雪霏

9、霏” 则抒发了戍卒强烈的思乡之情,“行道迟迟”书写了戍卒归途的艰难和他心力交瘁的境况。前三句既是写景写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现了戍卒无限悲伤的情感。叠字的使用,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味和表达效果。【相关资料】来源:高考#试 题(库 Z,X,X,K归乡情悲采薇新释诗小雅 采薇是我国历史上的佳作。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这首诗的内涵及艺术表现都存在严重的误解。该诗共六章。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此诗写得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尤其是其前半部分。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晋代谢安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当时谢玄就举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数句

10、。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把采薇末章尤其是“ 杨柳依依”几句,看成是古今罕见的妙笔呢?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夫之曾分析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四)他是着眼于景与情相反相成的关系,来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效果的。现在,这一经典评论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有学者在剖析“杨柳依依” 数句的“个中奥妙”时说:“真正探明此句之佳处的,当推王夫之。他在姜斋诗话中直指心源(按指以哀景写乐云云)一般来说,诗歌创作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诗相反。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诗人正是抓住了情与景暂不和谐的矛盾,运用反衬手法

11、,深刻而有力地表现出戍边士兵的哀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第 44 页,1998)其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虽然可以说是以乐景写离家出征的哀伤,可“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绝对不是“ 以哀景写乐”。诗歌写主人公归来时,明明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何乐之有呢?又哪里谈得上以哀景写乐?只要我们完整地把握诗人提供的各种要素,就可以发现“雨雪霏霏” 毋宁说是“以哀景写哀”。采薇末章最值得注意的并非所谓的情景反衬。这首诗的前三章反复抒写盼归而不得归的忧伤;第四、五章文笔稍转,从字面上看没有继续写这一层意思,只叙述戍守和战争的紧急与辛苦,而妙处恰在于不动声色

12、地将盼归而不得归的忧思蕴涵其中;最后一章文笔悠然宕开,先追写离家之时杨柳如何如何,可重点显然是在眼下的回归上,尤其是在主人公归途中无人可以理解的悲哀上。这样说来,一个千百年来本应该得到关注、本应该被省察,可迄今为止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就凸显在了我们面前:主人公苦苦盼望回家,一次次念叨着要回家,从薇菜初生时节一直念叨到岁暮(抑或从彼年一直念叨到此年),然而当他真的踏上归途时,却竟然是“我心伤悲”,并深深感慨“莫知我哀”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行道迟迟”吗?不是。揆度诗意,行道迟迟至多只是伤悲的一个表现,而非伤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载渴载饥吗?也不是。在紧急艰险的戍守和战斗过程中,主人公

13、一直经历着载饥载渴的窘况。在归途中尽管他同样载饥载渴,然而改变这种窘况的希望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他怎么会单单为这一点充满了哀伤呢?在前方戍守、征战时,主人公满怀忧伤的根本原因不是载饥载渴,而是“我行不来” ;在归途中,主人公满怀哀伤的根本原因是雨雪霏霏这种所谓的“哀景” 吗?更不是。单单雨雪霏霏有什么值得哀伤的呢?根据采薇一诗的整体内容和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来分析,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了哀伤,是因为在他得以摆脱玁狁侵逼的压力,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了眼前,这就是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后代有不少诗篇曾写到离乡者归来后所面对的悲惨处境。汉乐府民歌

14、十五从军征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人,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当那位从征数十年的老兵士回到家中时,家人已掩埋在累累坟墓之中,院落房屋已成为兔子野鸡的乐园;庭中井上的葵菜和谷物是旅生的(亦即不种而生的),舂谷做饭采葵做羹之后竟无人可送。这一笔笔所着意倾诉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惨剧。汉末蔡文姬身陷匈奴十几年后被曹操赎回中原,可等待她的又是什么呢?她在悲愤诗中写道:“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

15、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家人已尽,城郭化成了山林,庭宇布满了荆艾,白骨纵横,豺狼号吠,主人公形单影只,只有孤影相伴而已。盛唐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真是异曲同工:故园隐没于蒿藜之中,成为狐狸野猫的领地,存者离散不知所在,死者早就变成了尘泥提出这几个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说采薇的主人公一定会面临相同的处境。我们只是强调,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担忧,使归途中的他压根儿就乐不起来,使他不能不充满道不尽的悲伤。读者或者会问,你这里列

16、举的都是后世的旁证,在采薇那个时代,从征者对家人以及自己回家后的处境未必有什么担忧。从诗经学史的背景上看,这种疑问不是毫无道理的。远的不说,当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就曾根据“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殷其雷)、“军旅数起,大夫久役” (雄雉)、“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伯兮)、“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 (黍离)、“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鸨羽)、“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北山)、“ 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渐渐之石)等来自传世诗序的七个例子,断定诗三百当中的行役之人都是“大夫、君子之流”,

17、即通常所说的上层统治者(参阅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 11 页)。既然行役之人是大夫君子之流,回家又有何悲伤呢?学术界认同朱东润先生上述说法的人并不鲜见,实际上此说是颇值得商榷的。采薇写西周时期的事,一般将它归于周宣王时期。西周时期作战主力是甲士,也就是车兵,他们是从“国” 中公社农民亦即“国人”中征发而来的;作战时,每辆兵车除甲士外还有御者一两人、徒兵十人,徒兵是从庶人亦即“野人”中征调来的。“国人” 和“野人” 是西周社会的平民阶级,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参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第 328、31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在有关典籍中,“国人” 又

18、常常被称为“士”。朱东润先生提出:“ 春秋以前,士为统治阶级之通称。” (诗三百篇探故,第 5 页)这种观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尽管不少学者在沿用。礼记少仪 :“ 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日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日能御 、 未能御 。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日 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日能正于乐人、 未能正于乐人 。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日 能耕矣;幼,则日 能负薪,、未能负薪 。”正因为士本来就是耕农,所以其子长则耕。管子问篇多次透露了这一层意思,比如问 “士之身耕者几何家”、“士之有田宅,身在陈(陈者,阵也)列者几何人” ,以及问“ 士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问“国子弟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

19、人”等,既说“ 士”又说“国子弟”,既说“ 身耕”又说“在陈列” ,足以证明古代士、国人、公社农民三者实为一体,他们平时种田,战时出征(参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第 327328 页)。因此,不管采薇的主人公是车兵还是徒兵,都必然是胼手胝足的劳动者。如果以上看法大家不相信的话,我们就来认真地读一读诗以诗说诗是最好的办法了。诗三百中颇有一些篇章可以确证:当时一般的征夫担负着从事农业生产、供养父母亲人的重要职责;亦惟其如此,在戍守征战时,他们往往会因为父母亲人的生活没有着落而十分担忧。唐风鸨羽云:“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蓺者,耕种栽植也),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20、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小雅 四牡云:“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将者,养也)。王事靡盬,不遑将母。”小雅杕杜云:“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小雅北山云:“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很明显,这些诗所说的王事都是指行役之事。小雅四牡正义日:“ 言王事者,以行役使出,是王者常事,即非适王畿也,故鸨羽、杕

21、杜皆言王事靡盬”;小雅杕杜正义则说:“王之事理皆当无不攻致,使我君子行役。继续我所行之日,朝行明去,不得休息。”这些诗(尤其是其中的鸨羽)明确显示了采薇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当“国人”或“野人 ”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并供养家人的关键角色不得不走向战场或担负其他劳役时,一方面他们自身备受艰险困苦,另一方面其父母亲人的生活也往往毫无指靠。所以,那位游动戍守,转战南北,家人音信全无,而自己则错过了一年甚或数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普通征夫,离家越近,就越靠近了家人生老病死或诸如此类的悲惨现实。他怎么能不充满哀伤呢?至于他究竟担心自己将面对什么样的悲惨境况,诗歌并没有挑明,因此也可以更有力地撩拨读者的联想。英

22、国美学家鲍桑葵指出:“如果在味觉、嗅觉、触觉、热和冷的领域中有任何东西具有同美的价值相似的价值的话,可以肯定,那决不是最强烈的感觉,也不是最令人愉快的感觉,而倒是最富于暗示性的感觉,也就是最富于联想的感觉。”(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第 13 页)采薇末章所营造的,不正是这种“最富于暗示性” 、“最富于联想”的感觉吗?采薇末章之所以精彩,根本不在于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而在于写出了那位天天盼望回家的战士在归途中绵绵不尽的悲伤。这种悲伤给读者开启了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出丰富的联想。这种悲伤,说明采薇不仅是从战士服役的单一视角来抒写战争的祸害,而且还蕴涵着另外一个重要视角,就是战争

23、给民生造成的更广泛、更沉重的灾难,使不管是开赴前方的战士,还是留守后方的那些战士的亲人们,都别无选择地啜饮着同一杯战争的苦酒。而对采薇的主人公来说,回家不是悲哀的结束,而是另一个不得不正视、不得不接受的悲哀的开始。采薇是深刻卓异的,原因就在于那位年年盼归的战士,在回家时没有常人可以预期的兴高采烈,而是满腹悲伤。如果诗歌写他当时一派天真烂漫,一派轻松活泼,一派快乐欣喜,那意蕴就平庸而肤浅了,震撼力也就大打折扣了;采薇是蕴藉动人的,它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平添了艺术吸引力;采薇又是独特的,它没有落入平庸,并且没有把主人公回家后面对的惨况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而是将其留给了我们的想像。唐代诗人宋之问贬谪岭

24、外,“经冬夏历春” ,跟家人间音信全无。回家时他的心情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也许这种近乡情怯,正是采薇归乡情悲的同调吧。总之,采薇根本就不存在以“哀景写乐”的问题。人们之所以把末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误解成“以哀景写乐”,是因为忽视了这句诗的上下文,肢解了诗歌的有机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作品中的各种要素常常通过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元素的功能和意义只有在系统整体中才能得到彰显。人们误解采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在阅读时偏执于通常的想像,而不能像朱熹说的那样“打叠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虚心读他” (朱子语类卷 80)。我们必须强调,不

25、理解主人公那特有的悲伤,就无法体味战争给民生造成的灾难的深重,就无法体味采薇表达主题的深刻和有力;而无视这种悲伤的结果,将是歪曲诗歌的内涵,并大大削弱它的艺术表现力。(选自文史知识2005 年第 6 期。作者:常森)采薇译文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差事没有尽头,哪能

26、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棠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大车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玁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想起我离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能力训练】一、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霏霏( ) 载渴载饥( ) 雨雪霏霏( )二

2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_、_、_三部分。采薇选自_。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待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给下面加红的字词注音。(1)松柏冢累累: (2)雉从梁上飞: (3)不知贻阿谁:2解释句中加红的词。(1)道逢乡里人: (2)中庭生旅谷: (3)不知贻阿谁:3这首诗选自_,是宋朝的_编纂的。这首诗是一首_(A抒情诗 B叙事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 十五”、二十”可以理解成实数,也

28、可以理解成虚数,是一种_的手法,目的是极言从军时间之长。四、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问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来源:高 考试题? 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来源: 高$考 试(题库1为加红字注音。来源:高$考试(题 库 :_ST(1)阿姊( ) (2)云鬓( ) (3)著裳(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红的字词。来源:高考试题库 $.ST(1)当户理红妆: (2)著我旧时裳:(3)火伴皆惊忙

29、: (4)双兔傍地走:3从文中中概括出一个成语是_。4文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句是_、_。5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_。6最后一段作者以雄兔雌兔贴着地面行走,让人难辨雌雄来比喻木兰替父从军未被发现的事实,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是“暗” 字意蕴丰富:不知此笛声何人所吹,何处而来,吹笛人似乎并不准备惊动人家,却不期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B第二句是艺术的夸张,又不乏生活的依据。当夜深人静时,加上春风助阵,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

30、,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C第三句既说人们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曲,又指人们边听曲边折杨柳。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它能唤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D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色,全诗紧扣“闻”字,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才以“何人不起故园情”透露诗人的本意。2本诗以听者感情变化来烘托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下列诗中不是这种手法的一首是:( )A回乐峰前沙似雪,爱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尽望乡。B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C此袖经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D越女乘春上

31、画楼群,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 注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 的“和” 用字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刘诗中“ 潭面无风” 句和雍诗中 “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雍诗中“ 碧” 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

32、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 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 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

33、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七、阅读苏轼的一首词,回答有关问题。来源:高 考试题库 !ST 丙辰中秋,欢欢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这首词的词牌是:( )A念奴娇 B永遇乐 C水调歌头 D沁园春 2这首词的上阙到哪为止?请写出末句。_3举出本首词用借代修辞方法的例句。_4“不应有恨” 句指的是:( )A苏轼不应恨子由(其弟苏辙) B子由不应恨苏轼C月亮不应恨人 D人不应恨月亮来源:_st.Com5对下列二句中“人” 字理解正确的是:( )A人有悲欢离合 B但愿人长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