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28580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第 2O 卷第 1 期2005 年 3 月洛阳大学JOURNALOFLUOYANGUNERSnYV01.2ONo.1M8r.20o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戴雨林(洛阳市文物局,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其更具文化优势 .邺城虽较洛阳经济上处于优势,但都于邺城的皆短命王朝,因而不被其选中.对迁都的总体评价: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对整个中国历史有贡献.关键词:孝文帝;迁都;洛阳;综述中图分类号:l(2o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13X(2005)01 一 OO9604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 年),孝文帝

2、拓跋宏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这次迁都无论当时所遭受的反对,还是后世引发的有关争议,其激烈程度,皆为历史上历次迁都事件所少见,故一直是史学界颇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对近几十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加以综述.一,关于迁都的原因对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其目的在于与南朝争取文化正统地位.他认为,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北方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JP“.其后,翦伯赞主编的 中国史纲要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代北地区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都平城日益增长的需要;摆脱代北鲜卑贵族保守思想;加

3、强镇压中原人民起义.2JP.王仲荦先生在北魏初期社会性质与拓跋宏的均田,迁都,改革一文中,同样认为魏孝文帝所以要迁都,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 拓跋宏为了更好地镇压中原的汉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起义,进一步巩固拓跋族的统治权)“;二是迁都洛阳是“解决塞北一带严重粮荒的惟一办法“; 三是为避免 “柔然人的势力“.其实魏晋南北朝史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看法.JP.董省非北魏统治中原的几个问题,肖黎的试论魏孝文帝的改革认为,孝文帝迁都是为了进一步统一中国,实现文治,改进风俗三个目的.肖黎的北魏改革家孝文帝评传还认真梳理了北魏几代皇帝皆欲迁都的事实,认为迁都是历史收稿日期:20050122的必然,其时机

4、至孝文帝时已经成熟.如果迁都中原,便于加强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可以争取中原汉族地主的支持,共同镇压中原地区人民的反抗.其次,虽然北方的柔然人仍不断南下侵扰,但北魏的主要斗争目标已经放在南朝.另外,当时南北双方政权均认为自己是正统.按照传统习惯,在中原建都的政权一般才是正统,北魏只有迁都中原,才能证明自己是正统所在.JP史苏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评议指出,孝文帝为决定南迁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1)平城偏处中国西北一隅,在那里实在不便控制整个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当时拓跋统治势力已经扩展到以南的大片地带,如仍旧把政治中心设在西北一隅,显然不能适合形势的发展,尤其不能满足进一步向淮河和长江流域扩

5、张领土的欲望;(2)平城附近农业不够发达,粮食供应成了问题;(3)摆脱旧势力的包围 ,有利于进一步实行改革;(4)为了有效地镇压人民起义.警报频传的黄河流域的人民起义,不能不使孝文帝考虑尽快把北魏之最高军事政治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迁移到黄河流域的洛阳去,以便就近开展镇压行动;(5)躲开柔然人的威胁.8e.67 马邦城在略论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改制一文中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鲜卑族经济状况的改变.从过去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但是,作为北魏京都的平城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原一带,由于农业生产的复苏,成为北魏经济的支柱.因此,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政治中心不得

6、不随之转移的趋势.二是平城鲜第 1 期戴雨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97?卑贵族保守势力强大,都城南迁后可以摆脱旧势力的束缚与影响,既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又利于移风移俗,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三是军事上的益处.北可避免蠕蠕(即柔然)的侵扰,使京师的安全不受威胁,南可进攻萧齐,以期完成“统一天下“ 的大业 .朱大渭 ,童超 北魏孝文帝改革强调了以平城作为统治黄河流域的政治中心,鞭长莫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不便于进一步加强鲜卑贵族同中原汉族地主的联合.1o周建江 太和十五年在基本肯定上述主要的客观原因外,还指出孝文帝迁都的三个主观原因.其一,摆脱冯太后后党集团的阴影,特别是除去冯太后的

7、影响,还孝文帝以清静的心理,是孝文帝匆忙迁都的首选考虑.其二,避免鲜卑贵族集团对政治的干预,建立自己的政治运作体系.其三,当时出现了极庞大的官僚集团,政府财政负担沉重,甩掉由此带来的财政负担,是迁都的又一考虑.“舛对于以上观点,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兼评王仲荦先生的迁都原因说在强调魏孝文帝拓跋宏所以迁都洛阳,主要是为“移风易俗“, 以便从文化,生活方式上消除鲜汉差异 ,缓和民族矛盾,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王朝的姿态雄踞中原,更好地号召,笼络广大汉族士人效忠于北魏朝廷,以求北魏王朝的长治久安的同时,对王仲荦先生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三点理由逐一进行了反驳.关于“镇压“ 起义说 .尚先生根据北

8、魏农民起义的地理分布与时代分布,认为王仲荦先生的结论,“未免显得语气有些不足 ,论证不力“;对于王仲荦先生的第二点“ 理由“,解决“塞北粮荒“说,尚文认为王先生的若干“ 引文“不完整,理解不正确,并通过对当时邺城的繁华与洛阳的荒芜之间的对比,认为魏孝文帝舍弃富庶的邺城而选中当时已萧条不堪的洛阳,说明了魏文帝所以要迁都洛阳,不是着眼于解决塞北的粮食问题,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对于王先生在的第三个观点,即“避柔然“说,作者认为当时柔然势力进一步衰落,基本上已失去大举人塞的能力了.“ 避柔然“ 说是没有可靠史料依据的假说.拍另外,王仲荦,史苏苑,肖黎等还进一步对比了当时最主要的两个候选城市洛阳与邺

9、城,指出了邺城与洛阳相比,经济上处于优势.但洛阳作为古代名都,更具文化优势.而都于邺城的皆短命王朝,成为其最终不被孝文帝看好的主要原因.二,迁都之得失魏孝文帝迁都的作用与意义,多数学者持肯定意见.董省非北魏统治中原的几个问题,肖黎试论魏孝文帝的改革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适应北魏王朝历史发展的需要.迁洛不仅可以取得中原汉族地主的支持和合作,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摆脱鲜卑贵族旧势力的束缚与影响,并可以避免蠕蠕的骚扰和威胁,有利于向南进攻萧齐.史苏苑认为,孝文帝是北魏朝廷中的一个改革的大成者,而其迁都洛阳恰恰又是改革大业中关键性的一步.孝文帝迁都在促进中华民族融合,促进少数民族进步上有巨大的积极意

10、义.朱大渭,童超认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决策,对于推动均田制颁行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民族融合,巩固北魏统治都起了很大作用,并为全面汉化和其他改革提供了条件.8P.67 马邦城认为,孝文帝的这一决定直接为他下一步的改制,即推行汉化政策,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迁都之举,那么改制也势必难以顺利进行.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议亦认为迁都解决了平城地区难以解决的诸如粮食,柔然对京师的威胁等一系列问题,满足了孝文帝以华夏正统自诩及醉心于“华夏正音“ 的汉族士大夫的心情,使孝文帝摆脱了拓跋保守贵族的束缚,放手推行汉化政策,完成了拓跋贵族的门阀化,消除了胡汉贵族间的矛盾,有利于北魏的统治.

11、3J周建江认为,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讲,孝文帝迁都洛阳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为以后隋朝的统一全国,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准备了客观条件,完成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IJ 舛然而,也有人对孝文帝迁都提出了其他的看法.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迁都洛阳,使北魏受南朝的威胁更为突出,不得不对南朝连年用兵.迁都还导致了鲜卑族内部的分化.他把这些分化分为 4 个方面:(1) 鲜卑贵族内迁部分和守边部分之间;(2) 守边兵与守边军官 ,守边军将和朝官之间;(3) 随从内迁的普通鲜卑人和宿卫军人与朝官之间;(4) 朝官各派别之间 .14】蒋福亚认为,迁都导致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分裂,造成了拓跋族的分裂和内部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12、;迁都使拓跋族丧尽英武之气,导致了历次南征收效甚微.1.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认为从太和时社会情况和迁洛反对者的意见来看,迁都不仅可以不必,而且是失策的一着,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的衰亡.?98?洛阳大学历来认为孝文帝迁洛满足了汉族士人的要求,缓和了民族矛盾.其实,孝文帝迁洛并非是汉族士人的愿望,民族斗争的结果.他认为,平城固然地处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但比起洛阳的位置,则更为靠近国家中心,便于控驭四方.同时,经过近百年经营,它在太和时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都城,成为北魏政治,文化尤其是军事的中心.而洛阳虽有“王里 “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 ,早已失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3、的地位.在废墟之上重建国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它容易导致国力的再度衰竭和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的再度激化.洛阳的第二不利之处,是与它昔日名声共存的汉家末世遗风,即曾导致西晋灭亡的腐败社会风气.孝文帝的迁洛,就是因为他深深仰慕洛阳之风.这加速了鲜卑族政权的腐败进程.另外,从军事利益考虑,洛阳更劣于平城.孝文帝之所以从平城迁洛,就是要变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进一步消弱军事力量.而且,洛阳四面受敌,并非用武之地5J 力高才,高平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失误看法与此相似,但若干问题的探讨更为深入.如关于迁都造成鲜卑贵族内部矛盾的激化,作者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一是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既

14、得利益,制衡关系;二是由于迁都后军事政策的调整,促进了鲜卑族内迁部分和守边部分矛盾激化.作者还认为迁都只是促进了汉族士族与鲜卑贵族之间矛盾的缓和,由于营建新都大兴土木以及连年南征,更导致了包括汉族在内的下层民众与鲜卑统治者的矛盾.作者甚至认为,如果当时仍然都于平城,北魏政权会进一步趋于稳定和巩固,至少会延长一些寿命,不会再过三四十年就灭亡.【16J 周建江在认可上述主要观点的同时,指出迁都洛阳丧失了鲜卑贵族集团的强有力的支持,使大权落人他姓之手,酿成了以后北魏的政治危机;营建洛阳失去了进攻南朝的最好时机;迁都洛阳后,放弃了国家的创业之基,放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民族回旋的余地.迁都洛阳固然可

15、行,但完全放弃平城,引发了北部边疆的空虚与危机,可以说是失败之举.舛肖黎的北魏改革家孝文帝评传则对陈汉玉的主要论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作保证的京城,不可能成为国家的中心.诚然,社会风气是不可小视的.然而,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还是应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去进行分析,而不应从社会风气人手分析.他认为,陈汉玉所说的“北魏前期之所以生机勃勃,蒸蒸向上,是出自拓跋从野蛮社会带来的质朴,纯厚等优良品质,是由于未染上中原腐败风气的缘故“,是封闭式的看法.他也承认对于孝文帝的迁都,使鲜卑贵族内部的矛盾达到的白热化的程度,但认为这种激化并没有带来什么直接损失,相反却有助于孝文帝改革的继续.对于迁都

16、洛阳之后门阀制度的建立使北魏统治者日益贪污腐化重蹈西晋统治者的覆辙迅速灭亡的看法,作者认为原因并不在迁都,而是由于其后北魏两代统治者极为平庸,无所作为的原因 E7P.61.在对迁都的总体评价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孝文帝迁都的确有失,但迁都的积极因素还是大于消极因素的,应当给以肯定.但陈汉和,力高才,高平等总体上倾向于否定的态度.周建江则认为,迁都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是有贡献的,但对于北魏政权,孝文帝本人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舛纵观几十年来研究历程,不难看出这一问题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不断地得到拓展,深入,取得了不少新颖的见解.然而,对于迁洛的诸多问题,尚须更加细致,深入的探讨.参考

17、文献:1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王仲荦.北魏初期社会性质与拓跋宏的均田,迁都,改革J.文史哲,1955,(1).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5董省非.北魏统治中原的几个问题J.浙江学刊,1986,(1).6肖黎.试论魏孝文帝的改革J.历史教学,1980,(4).7肖黎.北魏改革家 孝文帝评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8史苏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评议J.郑州大学学报,1986,(6).9马帮城.略论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改制J.浙江学刊,1993,(6).10朱大渭,

18、童超 .北魏孝文帝改革(A). 中国古代改革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11周建江.太和十五年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2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兼评王仲荦先生的迁都原因说J.张家口师专,1994,第 1 期戴雨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99?(3).13蒋福亚.(3).14范文澜.1964.魏孝文帝迁都得失议J.民族研究,1983,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5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J.中国史研究,1982,(4).16力高才,高平 .论魏孝文带迁都洛阳之失误J.晋阳学刊,1989,(6).GeneralAccountingonI

19、ssueofEmperorXiaowenofNorthernWEIDynastytoMoveCapitaltoLuoyangDAIYU.1in(LuoyangMunicipalArchaeologicalCultureBureau,l_xtoyang471000,China)ABSTRACT:Thele$onforEmperorXiaowenoftheNorthernWEIDynastytomovethecapitaltohtoyangwasbecauseofthecultureadvantageofLuoyang.AlthoughPingchengwheretheformercapitalwassituated,hadamorefavorablepositionineconomythanLuoyang,Pingchengwasabandonedforthesakeofshortexistenceoftheimperialpowers.Thegeneralcomnlentisthatthepositivefactorsweregreaterthanthene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