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中小学教育制度前言美国 被称为世界的领头羊 ,中国 则是世界的生产厂 ,而印度就是世界的办公室 。作为 “ 金砖四国 ”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中的两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相近之处。但在中国只能被称作 “ 世界工厂” 的同时,印度已经成为 “ 世界的办公室 ”,美国最大的 1000家公司当中, 1/4的企业使用印度开发的软件。印度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值得中国教育人高度关注与研究。印度教育概况印度教育政策法律印度教育学制体制 印度课程设置印度教育存在的问题印度教育特色印度特色课程 沉思课印度的教育行政制度政体上 :联
2、邦制 宪法将立法权划分为中央和各邦两 部分,并 规定某些立法权由中央和邦共同行使 。印度 初等教育的课程和教材设置虽由各邦自 定,但各地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都应 遵循 中央教育有关部门确定的一些原则。如课程设置的目标具有 普遍性,课程 设置具有 可比 性等等规定。 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主要是邦的 责任,直到 1976年的宪法修正案把一直由各邦控制的教育事业划归宪法中的 并行 条目 规定可由中央制定全国性教育政策。教育的权限逐渐向中央转移。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和邦两级 中央: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人力资源开发部(主要任务:形成国家人力资源的分类系统, 鉴定和 准备人力资源的目录,鉴定和编制人力资源各级
3、各类机构人员的名单,评价现有 人力资源 开发机构等。) 原教育部改为教育司(主要 任务 : 负责 审定各种教育 计划 , 实施 这些计划的指导工作 ,协调 学校教育范围内的各种 活动 , 监督 全国范围的教育 进程 , 出版 全国性教育统计资料及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其他 出版物。) 教育司下设初等教育 局( 中等教育局,大学和高等教育局,成人教育局,课本促进、 奖学金 与中央直辖区局,语言局,行政规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局,技术 教育局 , 综合财政局 。) 各 邦: 各邦政府设有邦教育部 (负责邦内的教育事务) ( 我国 教育部 教育厅 教育局 教育办 ) 中央 与邦的关系协调: 印度定期召开 “
4、 各邦教育部长会议 ” 主要在于确保各邦教育发展按全国模式进行,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并使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政策或决定得到贯彻。 (促使教育全国统一化)教育政策与法律印度 学前教育 公平相关法律与政策制订印度 自独立以来 ,十分重视本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平等 ,不仅在 印度宪法 中明确提出平等教育的法律原则 ,还通过制订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 ,如 国家儿童政策 、 国家教育政策 国家儿童宪章 和 国家儿童行动计划 等 ,为印度学前教育事业的公平与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与政策保障。印度学前教育公平相关法律与政策制订的背景人口众多、经济落后且社会问题繁多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
5、的人口大国 ,国情较为复杂。首先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 ,据 2004年数据统计 ,其人口已接近 11亿 ,迅速增长的人口给包括教育在内的印度社会各方面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其次 ,印度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虽然印度政府为消除贫困付出了巨大努力 ,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印度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仍呈增加趋势。从 1973年到 1997年 ,印度贫困人口的绝对数字始终保持在 3亿以上 ,至 1998年仍有4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第三 ,种姓制度长期存在 ,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印度学制体系“ 10 2” 的 教育 体系小学 : 15年级(学制 5年)初中
6、: 68年级(学制 3年)高中: 910年级(学制 2年)预科: 1112年级(学制 2年)印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印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印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印度教育体制 精英政治 国家 重视 高等教育 忽视 低等教育(中小学教育) 倒 锥型人才结构,义务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的脱节,使得高等教育难以扩张,面对印度经济的高速扩张弹性很小 印度的 “ 精英教育 ”印度初 级 教育私立国 际 学校公共学校公立 政府学校公校与私校优 点 缺点公校 对 6-14岁适龄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免除一切学费杂费。师资条件差。升学率和教育水平很低。私校 师资条件以及考试通过率等方面要远远超出那些政府学校,教师全部使用英语教
7、学,还配备了校车来负责接送学生。 收费比公校要高得多,一般每年在几百美元。 印度重视精英教育的原因 印度本国,国际和中国学者都认为,印度独立是通过非暴力手段迫使英国 将政权和平转移到印度本国的 精英阶层 来实现的。 印度独立的领袖人物甘地和尼赫鲁等均是接受英国教育的律师,国民大会党领导层和主要成员,都隶属受英国式教育的上层社会, 他们自然将政策优先给予能够培育他们子弟的高等教育。印度重视精英 教育 独立后的印度把教育视为保障国家进步和安全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于1968年制定了指导全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教育政策 ,第五条就是针对发现和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要求 “ 为了开发智力资源,各地区必
8、须从儿童中发现和培养超常儿童,对此要积极鼓励并提供给一切机会。 ”印度选拔英才的形式 ( 1)实施 “ 全国英才寻找计划 ” ( 2)举办 “ 新星学校 ” ( 3)印度一些私立学校以 “ 英才教育 ” 为宗旨,以升学率来吸引生源。 ( 4)举办各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可以在参加高等学校的面试时获得更多加分,录取后享受高额奖学金。 ( 5)印度有专门的民间教育组织 “ 全国天才儿童联盟 ” 和 “ 天才儿童研究中心 ” 从事英才教育的研究。印度教育的特色 1、重视信息技术 教育 自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印度历届政府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置于优先地位 以带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
9、。 1984 年 甘地 (Rajiv Gandhi)执政后 , 把电子工业视为 “ 国家的神经 ” , 并高瞻远瞩地提出 “ 要用电子教育把印度带入 21 世纪 ” 的治国方略。 1985年 , 政府制定了新的国家教育政策 , 并拟订 23 条实施纲领 , 其中包括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 , 例如计算机学习计划。 印度政府在 1998年提出了 “ 信息技术超级大国 ” 发展战略目标 颁发了 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 印度 早在 10年以前就从小学开始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他们一直凭借自己软件产业和语言教育 (即从入学就进行印地语和英语的 “ 双语 ” 教学 )的两大优势,一方面大力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的装
10、备建设,一方面积极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与学校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具体内容 :(1)用向银行低利率贷款、并分期付款的措施帮助学校和师生购买计算机(2)运用技术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3)建立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理事会 为各级学生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并对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4)到 2003年实现所有学校计算机联网(5)建立 SMART学校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价值观(6)在各学区开展运动 普及全民素养。 印度在 信息技术行动计划 文件中还提出到 2008 年普及全民信息技术 ( IT for all by 2008) , 其中宏伟计划就是使各级学校联上互联网。 2005年作为亚太地区
11、成员国印度 教育技术 亚太地区成就与未来规划 报告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政策问题。报告指出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 “ 2008 亚太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计划 ” 愿景 : ( 1) 所有亚太地区成员国要制定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 ( 2) ICT 是职前教师培训的重要要素 ; ( 3) 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 要发展教材的相关性、适当性 , 考虑用多种语言编写教材 ; ( 4) 建立能够共享知识和经验的网络 ; 印度教育的特色 2、重视数学 教育n 印度历史体系却脉断难寻,可信度差,因为印度历史体系却脉断难寻,可信度差,因为印度人极喜爱神话和诗歌的表现形式,喜欢印度人极喜爱神话和诗歌
12、的表现形式,喜欢把现实理想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把现实理想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历史记录。印度的历史著作也主要以神话的历史记录。印度的历史著作也主要以神话的方式表达,使人难于分辨哪些是历史事实的方式表达,使人难于分辨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属于理想和想象,哪些属于理想和想象 。 印度的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即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之间的差别,也不在通过直觉得到的东西与通过推理了解的东西之间作严格区分。 在现代数学单位未出现之前,印度人的数学思维已达到如此的地步,实在令人惊叹。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贵。对于现在的软件业来说,数学能力
13、也同样重要。 因为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逻辑,能力一致。因此印度教育首重数学,是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作支撑的。 印度教育的特色 3、 重视英语 教学 印地语算是被使用较多的语言了,但也就是在北部普及,到了南方就行不通了。所以如今惟一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目前印度两种官方语言一个是印地语,另外一个就是英语。印度很注重英语教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了完全的双语教学。小学阶段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在中学以上,学生必须学习英语或任何一种现代欧洲语言,并且必须学习印地 语 。 因此 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使用英语遣辞造句都很精确、规范和书面。由于他们的英语水平良好,所以与国际学
14、术和信息交流中没有语言障碍,能够得到更快捷的前沿知识。印度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是外国承认的,而且由于这些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是比较高,所以在国外很抢手,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企业雇佣了不少印度人。 印度教育的特色 印度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是外国承认的,而且由于这些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是比较高,所以在国外很抢手,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企业雇佣了不少印度人。 印度教育的特色4、积极完善教育政策 开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往来,和平共存。 促进平等。通过向学童们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 全印度各邦执行统一学制 (10+2+3)。 在部落地区开设小学,提高列表部落(Sched
15、uled Tribes)人群的教育程度。印度教育的特色 为当地部落人群开设课程,发放学习资料。 重视幼儿保育,建立看护所,关爱儿童。 中学教育课程,让学生们了解科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课程的不同作用。 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廉价的书籍。 当地社区参与学校项目改进。 每 5年回顾总结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 印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印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1.种姓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到种姓制度的传统影响,在教育方面,印度拥有高种姓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远远高于低种姓人口。目前印度的低种姓群众仍有 1亿 6千万人,占印度总人口的 16%,但是他们中大约 2 3是文盲,半数是农人,只有 7的人能喝到安全的
16、饮用水。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印度奉行的 “ 精英教育 ” 和倾斜的教育资源投入制度看成是种姓制度在教育领域中的 表现。印度教育存在的问题 2.城乡教育发展 不平衡 2001年,印度城市男性识字率为 86.4%,农村男性识字率为 71.1%,相差 15.3%;城市女性识字率为73%,农村女性识字率为 46%,相差 27%。印度普拉塔姆基金会的一项年度调查清楚表明仍有很多印度人还不具备实现以上目标的素质。这份最近公布的最新报告在 2007年调查了 1.6万个印度村庄 。 该调查报告认为,尽管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入了课堂,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读写,就连基本的算数都不会。在五年级的孩子中每 10个人中就有
17、 4个不能阅读小学二年级水平的课文,每 10个人中就有 7个不会做减法。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 2006年相比几乎没有提高,而算术能力却小幅下滑。印度教育存在的问题 3.男女受教育 不平衡 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想到过受过教育的女孩的品质的提高,我们总是说,她们没有必要去挣钱,干吗要她们去受教育呢 ?只要这种观念存在,我们就没有希望能理解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由于家长认识等多种原因,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低下,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明显反映在教育上。印度目前有 2 500万适龄儿童没有上学,这占全世界辍学儿童人数近 20。(二)入学率普遍较低,辍学率居高不下 高级小学阶段入学率更低,
18、辍学率较高,尤其是贫困儿童辍学率相当高。印度在 1950-1951年度,小学(1.5年级 )的毛入学率是 42.6%,到 2002-2003年度增加至 95.4%。高级小学阶段 (6-9年级 )1950-1951年度为 12.7%,到 2002-2003年度增加到 61.0%。接个基础教育阶段 (1-9年级 )在 1950-1951年度为 32.1%,到2002-2003年度增加到 82.5%。印度低收入家庭子女有 40%的儿童不到小学 5年级就辍学了。 印度政治独立 60年后,在 2006年的世界人类发展报告的 175个国家中仅名列第 126位。印度的成人识字率只有令人失望的 61%,与中国 90%的成人识字率相比,印度有 40%的成人今天仍然不具备对他们口常生活做一个短的、简单的表达能力,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获得与最基本的小学教育相当的水平。 (三)课程危机 在众多问题的大锅里再加料的是由政治对立引起的课程危机。 1998年,当右翼的 Bharatiya Janata党赢得全国选举时,教育成为修正主义历史学家的第一个目标。 课本被重新编写以反映该党的极端民族主义理念。然后当国大党重新上台时,政府又回复到原本的东西。现在父母和教师们担心再一次的选举又将引起教科书和课程的更改。 “ 这种在左翼和右翼之间的摇摆让父母和老师们快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