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词义的演变,1古今词义的范围不同: 词义的扩大:色脸色(古)一切颜色(今) 词义的缩小:虫一切动物(古)昆虫(今) 词义的转移:涕眼泪(古)鼻涕(今) 2古今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谤:古义:背后的公开议论、批评,中性。 今义:诽谤,贬义。 淫:古义:过分、过度; 今义:特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3古今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诛:古义:责备;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
2、,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 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一、词义系统,词义 系统,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 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 的最早的意义。,引申义,假借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通过假借的方式产生的与词的本义、引申义毫无联系的意义。,二、考察本义的方法,象形字,豆:器皿 干:盾牌,指事字,本:树根 末:树梢,会意字,兵:兵器 集:聚集 亡:逃跑,分析字形应依据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形声字的形符虽不直接反映本义,却标明了本义所属的范畴
3、,为掌握本义指出了方向。,1、分析字形臣,本义:奴隶,1、分析字形元,本义:人的头,1、分析字形祝,本义:祷告,1、分析字形保,本义:抚养,1、分析字形阝,(左阜右邑),邑:人居住的地方,1、分析字形阜,阜,与山 有关,名 词,与高 有关,陵大阜 陆高平地 阳山南 隅山角,形容词,阻山路难行 险同“阻”,名 词,除殿阶 陛殿阶 际两墙之缝 防堤坝,动 词,陟登 队从高处掉下 陨从高处落下 陷自高而入下,1、分析字形邑,邑,国名、邑名,有关国邑、 行政区域 的名称,郑 郎鲁邑名 邯郸,邦 都 邻五家 鄙 郊 邮传递文书的驿舍,1、分析字形攴,攴p,敲 敂 攻“叩”的古字 敲打,救 敚“夺”的古字
4、,收 赦逮捕,啟,说文:小击也,从又,卜声。( “扑”的初文。),打击的意义,与战斗、畋猎有关的意义,与审刑、牢狱有关的意义,其他动作行为,1、分析字形欠,有关呵气的动作,吹 歎 歌欷 歔,有关吸气的动作,歙 歠,x,吸气 chu,吸,欠口:歎嘆 歐嘔,欠言:歌謌 歡讙,1、分析字形行,本义:道路,1、分析字形行,行:路。 遵彼微行街:四通道。从行,圭声。衢:四通道。从行,瞿声。 九省通衢衝:交叉路口,从行,重声 要衝 首当其衝術:邑中道。从行,术声。衙:官署。从行,吾声。,1、分析字形宀,宀,名 词,宇 宗 客 宫,动 词,宿 寝 字 守,形容词,安 定 宽 寂,表示 与房屋 有关的意义,1
5、、分析字形广,广 前面无墙 的堂皇的 建筑物yn,名 词,动 词,形容词,廉 序 庖 庵 库 府,廢 庇,廣 龐,堂边 东西墙 厨房,房子倾倒 遮蔽,1、分析字形厂,厂 : han,突出的岩石,下可住人。,厚:山陵之厚。 原:水源,从泉出厂下。 厉:磨刀石。 厨:厨房。 厰:厂房。 下接教材93,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来看,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由具体到抽象。由具体到抽象,是指本义所指的事物十分具体,人们凭
6、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能够直接感觉到,而发展出来的引申义,所指对象则概括、抽象,一般只能靠理性思维去体会。例如:,纲本义是“提网的总绳”,如尚书盘庚上:“若纲在网,有条而不紊。”吕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引申为“事物的总要或主体”,如“大纲”、“总纲”,诗经大雅卷aq阿:“岂弟君子,四方为纲。”郑玄笺:“纲者能张众目。”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又由此引申为“国家的法度”,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绝而维弛。”又由此引申为“纠正”,如韩非子八经:“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陈奇猷校注:“纲,谓纪纲,犹今言纠正。”,网本义是用绳线结成的捕鱼鳖鸟兽
7、的工具,如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引申泛指网状之物,如五代毛文锡虞美人:“蛛丝结网露珠多,滴圆荷。”由此又引申为法网、法律,如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史记酷吏列传:“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由本义还引申出“收容”、“搜罗”之义,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规本义是画圆的工具,即圆规,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引申为“画圆”、“加工成圆形”,如国语周语下:“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又由此引申为“圆形”,如太玄玄图:“天道成规,地道成矩。”又由此引申为“典范”,如汉王粲咏史诗:“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又由
8、此引申为“法度”,如韩非子饰邪:“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又由“法度”辐射出三个引申义:谋划,如商君书错法:“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效法,如张衡东京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规劝,如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宁以他事规我。”杜预注:“规,正也。”,术本义是都邑中的道路,篆形为“从行,术声”。说文:“术,邑中道也。”墨子旗帜:“巷术周道者必为之门。”引申为“途径”,如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郑玄注:“术,所由也。”由此又引申出“技术”和“方法”两个含义,前者如孟子公孙丑上:“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后者如孟子尽心上:“观
9、水有术,必观其澜。”由“方法”引申为“法令”,如礼记文王世子:“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郑玄注:“术,法也。”又由此引申为“学说”、“学问”,如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由个别到一般。由个别到一般,是指本义所指的是个别事物,具有特殊性,而引申义所指的是一般的同类事物,具有普遍性。例如: 匠本义是木工,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引申为各种有专门技术的工人,如瓦匠、陶匠、冶匠、皮匠、鞋匠等,段玉裁说:“匠,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史记孝文本纪:“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又引申指在某一方面造诣或修养很深的人,如杜甫陈拾遗故宅:“有才继骚雅
10、,哲匠不比肩。”诗中“哲匠”指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河本义专指黄河,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引申为水道总称,泛指各种河流,如汉书颜师古注云:“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后汉书李贤注云:“河者,水之总名也。”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特本义是公牛,说文:“特,朴特,牛父也。”玉篇:“特,牡牛也。”引申泛指雄性牲畜,广雅:“特,雄也。”元戴侗六书故:“特,畜父也。”周礼夏宫校人:“凡马,特居四一。”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四之一者,三牝一牡。”清孙诒让正义:“特,本为牡牛,引申之,牡马亦得称特也。”“特”还引申为女子的配偶、对象,如诗经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特。”(这是一个
11、姑娘为追求婚姻自由而唱出的诗句,意为:那个头发向两边下垂的小伙子,就是我看中了的好对象。),市本义是做买卖的地方,如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说文:“市,买卖所之也。”即做买卖所去的地方。引申为一般性的人群聚集之地,即城镇、市镇,吕氏春秋仲夏纪:“门闾无闭,关市无索。”高诱注:“市,人聚也。”又引申指城市、都市,如刘克庄玉楼春:“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等等。, 由实词到虚词。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词义引申、虚化发展而来。例如: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向”是朝北面的窗户,引申出“方向”、
12、“趋向”之义,如国语周语上:“明利害之向。”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壑圆而峡长,南北向皆有脊中互。”又引申出“朝着”、“对着”之义,为动词,如庄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战国策燕策三:“北向迎燕。”又由动词义引申虚化为介词,或表示动作对象,如世说新语雅量:“后有人向庚(子嵩)道此,庚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或表示动作方向,如李白赠崔郎中宗之:“日从海旁没,水向天边流。”等等。,及本义是后面的人追上抓住前面的人,说文:“及,逮也。”徐锴说文系传:“及前人也。”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引申为一般性的追上,国语晋语二:“往言不可及也。”韦昭注:“及,追也。”再由此
13、引申为到达,广雅:“及,至也。”成语“由此及彼”、“力所能及”中的“及”,即此义。又由此义引申虚化为介词,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可译为“趁着”;韩非子难三:“及文公反国,披(人名)求见。”可译为“直到”;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可译为“跟”、“同”。由介词又进一步虚化为连词,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词义引申的主要规律 词义是以词的语音形式所固定下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词义的引申,主要有条规律,即: 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用和相因推演。下面,我们就对此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比喻 “相似比喻”反映了由词义特征所产生的引申现象的规律
14、。所谓词义特征,是指词的意义内容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种引申,是通过比喻即打比方的方式产生的。本义和引申义代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例如: 斗“斗”的本义是舀酒器,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毛传:“大斗,长三尺也。”陆德明释文:“三尺,谓大斗之柄也。”由于“斗”的外形与天上北斗七星(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摇光星)联起来的形象相似,所以就以“斗”来比喻“北斗”,从而使“斗”引申出“北斗”之义。例如,诗经小雅大东:“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相容联想 “相容联想”反映了由词义范围所产生的引申现象的规律
15、。所谓词义范围,是指词的意义内容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范围,这种范围一般具有确定性。这种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产生的,引申的结果,可以是词义范围的扩大,也可以是词义范围的缩小。引申之后,本义与引申义的范围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能够互相容受。例如: 柄“柄”的本义是“斧柄”。说文:“柄,柯也。”“柯,斧柄也。”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毛亨传:“柯,斧柄也。”段玉裁云:“柄之本义专谓斧柯,引申为凡柄之称。”“凡柄”是指一切器物的柄,引申后词义范围扩大了。,牲“牲”的本义是供祭祀用的全牛。说文:“牲,牛完全也。”字汇:“牲,祭天地宗庙之牛完全曰牲。”引申为“凡畜之称”(段玉裁语),即
16、泛指供祭祀和食用的家畜,包括马、牛、羊、豕、犬、鸡,引申后词义范围扩大。 壻“壻”的本义是“丈夫”,即男子汉。说文:“壻,夫也。从士胥。”段玉裁注:“夫者,丈夫也。然则壻为男子之美称,因以为女夫之称,释亲曰:女子,子之夫为壻。”“壻”由“男子之美称”,引申为“女夫之称”(后代将此义写作“婿”),词义范围缩小了。, 相关代用 “相关代用”反映了由词义性质所产生的引申现象的一种规律。所谓词义性质,是指词的意义内容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些属性一般具有稳定性。这种引申,是通过代用(借代)的方式产生的。本义和引申义代表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两者之间有实质性的关联。例如: 筑“筑”的本义是捣土用的杵。
17、左传宣公十一年:“称畚筑,程土物。”孔颖达疏:“筑者,筑土之杵。”引申为“捣土使坚实”之义,仪礼既夕礼:“甸人筑坅坎。”郑玄注:“筑,实土其中坚之。”,缚“缚”的本义是用绳索捆绑。说文:“缚,束也。”段玉裁注:“引申之,所以缚之之物亦曰缚。”“所以缚之之物”即用来捆绑东西的绳索,如左传僖公六年:“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这是以行为的名称代指行为的工具。 饭“饭”的本义是吃饭,动词。说文:“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所食”指吃的对象。,缝“缝”的本义是用针线连缀。说文:“缝,以针紩衣也。”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
18、缝,意恐迟迟归。”引申指针线缝合之处,三国魏阮藉大人先生传:“独不见手虱之处于 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这是以行为之名代称行为结果。 译“译”的本义是翻译人员,说文:“译,传四夷之语者。”引申指翻译行为,即“传宣言语使相通晓也”(王念孙语)。 兵“兵”的本义是兵器,说文:“兵,械也。”引申指用兵器打仗的人,即士兵、战士。, 相因推演 “相因推演”反映了由词义性质所产生的引申现象的另一种规律。这种引申,是通过推导演绎的方式产生的。本义和引申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但两者之间有深层的内在逻辑关系。颠“颠”的本义是人的头顶。说文:“颠,顶也。”由本义引申出“颠仆”、“倒下”、“从
19、高处陨坠”之义,如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颠”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引申义,是因为“颠为最上,倒之则为最下”(段玉裁注)。,赇“赇”的本义是行贿。说文:“赇,以财物枉法相谢也。”段玉裁注:“枉法者,违法也。法当有罪,而以财求免,是曰赇。受之者亦曰赇。”“赇”由“行贿”引申出“受贿”之义,这是由“施(施与)”向“受(接受)”推演。 骑“骑”的本义是提腿跨马。说文:“骑,跨马也。”段玉裁注:“两髀跨马谓之骑,因之人在马上谓之骑。”“骑”由动态的“两髀跨马”引申出静态的“分腿跨坐在马上”,这是由“动”向“静”推演
20、。,三、词的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是指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它与词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同词的引申义也没有内在联系,纯粹是由同音借用而得来的含义。“假借”包括“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和“古音通假”(即“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也可称为“本有其字,依声借用”)两类。,果本义是树上所结的果子,合体象形字。说文:“果,木实也。象果形在木之上。”由本义引申出五个含义:1饱足,如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果然”是“饱鼓鼓的样子”。2美,如国语郑语:“味一无果。”韦昭注:“五味合,然后可食。果,美。”3有决断,玉篇:“果,果敢也。”广韵:“果,定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果,
21、木实谓之果,故谓事之实然者曰果然,因之果敢、果断之义生焉。”论语雍也:“由(人名)也果,于从政乎何有?”4事情的结局、结果,成语“自食其果”的“果”即此义。5成为事实,实现。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三:“凡言与事应曰果。”凡言与事不应,就叫“未果”。韩非子外储说下:“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人名)而谋得果。”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由“成为事实”引申虚化为副词,表示三种含义:1终于,最终,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2果真,如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3到底,究竟,如孟子离娄下:“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由“成为事实”引申虚化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即“如果”、“假如”之义,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果”的上述种种引申义,都与本义有关。但“果”还有与本义、引申义没有任何关系的假借义: 通“裹”:灵枢经寿夭刚柔:“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 2通“裸”:周礼春官龟人:“东龟曰果属。”3通“婐” w ,义为“女侍”,孟子尽心下:“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