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教育史Educational History of China,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中国教育史 2013.2,中国教育史引言 INTRODUCTION,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教育史 WHY 过去的经验在现实的功利面前往往受到忽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李锐:“凡是已经过去的事件,都可以归入历史。历史对于我们有用,是因为从过去可以觇知现在,从现在可以推想未来。过去的种种,无论伟大辉煌还是失败苦难,对善于学习的人,都是财富。”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中国教育史引言 INTRODUCTION, 中国教育史告诉我们什么? Tell us about? 现象和解释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
2、?Who? 何事/物?What? 如何?How? 为何?Why? 中国教育史学科性质定向交叉,中国教育史引言 INTRODUCTION,关于中国教育的故事和其它 何时?When? 中国教育发展史( clue: time) 何地?Where? 中国区域教育史( clue: region) 何物?What? 中国专题教育史( clue: type/style) 何人?Who? 中国教师、教育家( clue: person) 中国教育思想史( clue: thought) 如何?How? ( clue: description) 为何?Why? ( clue: explanation) 反思? 中国
3、教育史学史( clue: History),中国教育史引言 INTRODUCTION, 中国教育史的内容Contents 中国教育史的坐标 时间 进程:时期地域交叉的发展史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史近现代教育史当代教育史教育史专题:类型、人物、方法、事件、批评等作业与考试,中国教育史引言 INTRODUCTION,中国教育的时间进程1教育的起源 2远古的教育3古代的教育4近代的教育5现代的教育6当代的教育教育史专题: 23个,中国教育史引言 INTRODUCTION, 如何学习中国教育史? HOW Keywords:事件现象: eventphenomena知道: know理解: understand
4、解释/阐释: explanation/interpretation:theory & methodology兴趣的发现和培养,中国教育史 导言,方法 文献法人类学研究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史论结合(以史带论、以论带史、以论代史、寓论于史、有史 有论),中国教育史引言 INTRODUCTION, 如何准备阅读:通史:世界史、中国史 地域、民族、国家、时代专门史:教育思想史 国别教育史、教育制度史、幼儿教育史理论:儿童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思考:历史如何?当代如何?讨论和写作:思考后的表达体验:也是一种阅读 实地考察在体验和表达中持续、修正和完善思考,中国教育史引言 INTRODUCTION
5、, 阅读参考书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论语、孟子、学记临时指定的书目及论文,中国教育史 导言, 关键词 历史 教育 学校 考试 教育家 读物学制规定 教学范围1家庭教育 2幼儿园教育3学校教育4社会教育5人才选拔,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远古至东周,第一章 远古至东周的教育(远古 公元前475年)一、教育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的教育二、文教政策三、学校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第一章 远古到东周的教育(远古公元前476年)一、教育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需要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原始社会的教育(氏族公社: 母系5万年前50
6、00年前;父系 5000年前 前21世纪),西安半坡尖底瓶,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内容与形式 生产劳动 生活习俗 宗教教育二、文教政策夏重武、文字商重神先鬼,后礼,占卜,乐教西周资料来源重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的宗法性森严的等级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政教合一,河南河阴红陶又系小口尖底瓶,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三、学校教育制度学校产生的条件最早的学校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夏序商序、瞽宗、塾、左右学、大学;甲骨文、识字、识数,扑作教刑西周1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2教育制度两级两类,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乡学,设于郊外。乡校、州序、党庠、
7、家塾 3考试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4读书做官由来已久:合格者 给官职、爵位、俸禄5特点(1)学在官府:官府控制着 教育资源惟官有书、以惟官有器、 惟官有学、惟官有师(2)官师合一:教师由官吏兼任 教师的选骋由政府包办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3)政教合一:政治与教育组成封闭系统,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新石器时代陶器 1976.甘肃陇西,教育成为统治的工具 读书与做官密切联系施教与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未分离 教育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 政治兴衰决定了教育的兴衰思想角:1你是怎样看待教育起源问题的?
8、2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教育体制各有哪些利弊?,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前475前221年) 一、文教政策二、学校教育制度三、稷下学宫四、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前475前221年) 一、文教政策中原问鼎官学衰败、士人下移 东周文教政策的特点文化多元用士养士 百花齐放二、学校教育制度1官学颓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下移 2私学勃兴A、文具下移;B、学术下移;C、经济下移教育内容与方法:多样化,各家融合,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教学组织形式一体化:自学、辅导、座谈、论辩 办学特点:模式多样化受教育者
9、平民化教师职业专门化教育管理民主化三、稷下学宫1兴衰2性质官方操办、大学城、集讲学、著述、育才于一体 3教学期会制4特点弟子职,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学术自由,礼遇士人,学生管理制度化5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的繁荣创造了一个私立学校的模式,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四、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儒家孔子及其教育思想1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家世及少年时代 父叔梁纥、前妻施氏, 第二妻生伯尼,再娶颜氏, 生仲尼,69岁去世为官经历 20多岁“委吏”30岁左右“乘田”51岁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春秋战国,执教40年,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春秋战国,周游列国卫灵公炫耀“尊贤”、 “
10、陈蔡之间”教育活动 “三十而立” 爱生忠诲68岁时回鲁整理“六书”,兼以教学论语其书 辑者、形式、内容、影响2哲学、政治、伦理思想 哲学仁、中庸、上帝鬼神伦理泛爱众、重义、忠信、君事臣以礼政治忠君尊王、举贤才;庶、富、教3教育对象、目的与作用,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有教无类培养志道、弘道、志士、君子“性相近”学而时习、早习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4教学内容观 道德中心文行忠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5认识论与教学方法论,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1)认识论闻见:学(闻、见、问) 思(慎思)习(复习、温习) 行(笃行)德 智 认识信仰知识才能 教
11、学 师生(2)教学方法原则 因材施教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学思结合 乐知好学不耻下问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6道德教育,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德智认识 信仰 言行言行一致 慎言敏行,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过于行”、“言必有信,行必有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巧言令色,鲜矣仁。”“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观其行。”迁善改过 自省(自讼)与外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焉;吾一日三省吾身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信实)、友多闻,益矣;友便辟(谄媚奉承)、友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12、友便佞(夸夸其谈),损矣,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以身作则 先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扬善惩恶7论教师热爱学生 忠于教职 以身作则 学而不厌 8影响孔子其人的影响,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被利用、改造教育思想的价值各层人群看法不一 (二)道家的教育思想1老子的教育思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 周守藏史老子学校教育观无为大道废,智慧出知识教育观,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绝仁弃义,绝圣弃智教育内容不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知足“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贵柔“物壮则老。人之生
13、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教育方法闭目塞听、绝学弃智(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涤除玄监,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2庄子的教育思想宋国蒙人(商丘),前369前286年 退隐教育内容三齐齐是非 齐善恶 齐美丑四无无己、无功、无名、无情教育与养生方法顺乎自然天之所为者心斋坐忘缘督为经庖丁解牛,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春秋战国,思想角1春秋战国教育体制的影响?2孔子、老庄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前221220年) 一、秦代的教育二、汉代的教育,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前221220年)一、秦代
14、的教育(一)文教专制的全面实施1书同文,行同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黔首改化,远迩同度2禁游宦,颁挟书令防止以古非今,李斯建议下逐客令,烧民间私藏经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焚书坑儒(二)教化的实施1以吏为师吏师制 2博士制3蒙童课本(爰历、苍颉)4私学潜流,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秦汉,思想角1秦代在统一文字方面的经验是什么?2秦代实施“焚书坑儒”,效果适得其反,这说明对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矛盾分歧应该如何解决为好?,二、汉代的教育(一)大一统的文教政策1、黄老之术(百家争鸣余绪、大趋势、帝王要素)2、独尊儒术(刘邦不重儒,置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尊孔、厘订古籍)(二)太学的办理1、太学的设置(前1
15、36年备师,前124年招生。筑舍万区,内外课堂,长10丈,宽3丈,顺帝时240房,1850室)2、博士制(据经分工、选择:拜、考;标准:通诗书、道德、有教学经历、身体健康、待遇、职掌)3、博士弟子员(郡国选送、考选。标准:好文学、敬长上、出入无悖、仪表;免徭役,享受官俸,不徼学费,自费生、太学生运动)4、教学(1)教育内容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五经,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秦汉,(2)考试重要地位,遵师法家法,五经课试法;方法:射策、开卷、策试、口试(三)特殊学校1、四姓小侯学(樊、郭、阴、马)2、鸿都门学(灵帝设的艺术专门学校)(四)地方学校与私学1、郡国兴学(蜀郡文翁)2、私学教育(三层次:识字、
16、习字;习书论语、尚书;专习经书。著录、及门;次相授业)(五)选举制度1、察举制(1)与教育管理的关系,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科目(贤良、方正、贤良方正、秀才、孝悌、孝悌力田)(3)时间与措施(不固定,多出现灾异之时;试任1,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秦汉,年,与荐举者有法律关系。“明于古今主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2、征辟制 3、弊端(追求报答、取年少能报恩者;座主与应试者勾搭成奸、权门请托、贵戚书命、行贿受贿。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权贵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六)董仲舒和王充的教育思想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生
17、平学识渊博,尤其是春秋。中年收徒“下帷讲学”。景帝选为春秋博士。武帝时对“天人三策”。天人关系、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下马陵)(2)政治哲学思想皇帝至尊与君权神授;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符瑞;王道三纲与阳尊阴卑,中国教育史 第三章 秦汉,( 3 )性三品与教育的作用人性论观点倒退,否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的德治功能,培养统治人才,劝节制贪欲,“尔好谊,则民向仁而俗美;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教育的教化功能,不主张加刑罚,采取教化。不使犯上作乱,要筑“堤坊”。夫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4)知识教育强勉努力、专一虚静(目不能二视,耳不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博
18、节适度、圣化适时、适量、适度2、王充的教育思想(1)生平与教育活动字仲任,会稽上虞人。27100年。出身于“细族孤门”,祖先以农桑为业,以贾贩为事。6岁破蒙,8岁入书馆,太学深造。一见辄能记诵。做过小官,与上司不合,专事著书与教学批判迷信烦琐经学极问贵通,中国教育史 第三章 秦汉,中国教育史 第三章 秦汉,(2)教育目的 A、鸿儒能精思著文B、文人学博识强,能出谋献策以书对,著之于篇“通人”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以教授为人师”C、儒生能说一经,鹦鹉学舌,背诵经书D、文吏不晓政治,不能言事,空虚无德(3)教学方式讨论问难、自学、切磋、报告式(4)知识观与教学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教学环节学问证
19、用求知途径,教学环节学问证用求知途径缘前固古获取间接经验思想角:1、罢黜百家文教政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王充教育思想中的现代精神。,中国教育史 第三章 秦汉,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20589)一、多元与变幻的文教政策二、官学教育制度三、私学教育四、九品中正制五、嵇康和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20589)一、多元与变幻的文教政策(一)儒术独尊的破产(二)佛教的传播与观念更易(三)道教的回应性发展与玄学滥觞二、官学教育制度(一)三国时期魏黄初五年(224)洛阳立太学,魏明帝创立魏学。太学有“五经课试法”(二)两晋时期晋初创国子学
20、(五品以上),太学则出现平民化。武帝时书学。(三)南北朝时期中央创办有儒、玄、史、文等学校;还有国子学、总明观(藏书、玄、儒、文、史);443年创医学。南朝梁诏置五馆(505年,五学,五经博士各主一学);又 立士林馆(541),研究与讲学集于一体。后秦、齐置律学。,中国教育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四)特点1、各国各行其是,各国设科不全2、内容多样化,儒佛道玄竞争3、贵族与平民的分野4、律、书、医等专门学校起步,学校性质多样化三、私学教育(一)儒家私学书舍与经馆特点:不再重视训诂考据,重阐发义理。兼授天文、自然科学知识;平民子弟增多(二)佛、道私学隐于山林寺观,在寺院禅林中广泛进行佛学传授活动
21、。一寺庙一学校;注释、打钟惊众四、九品中正制曹操与陈群,中国教育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官确立标准、名实相符;根据籍贯、家世、言行;访问调查:三年调整、要受到监督。问题:中正官为权势者霸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中正官受贿,素质不高,家世与官位一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五、嵇康和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一)嵇康的教育思想1、生平与教育活动字叔夜,谯郡銍县(安徽宿县)人。年幼丧父,由母、兄抚养成人。幼不涉经学,好老庄。“轻贱唐虞而笑大禹,轻汤武而薄周孔”。做过“中散大夫”,与曹室有姻亲关系。不仕,结为竹林七贤。曾到太学讲学,评议时政,司马氏诛杀异己,图谋篡权而又盛倡“
22、名教”。3000学生上书。请以为师。聚集大将军相府前请勿诛杀,愿一起下狱。死时40岁,中国教育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2、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学校观名教被利用,名教产生于道德堕落名教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性变坏的过程“人性以从欲为欢”,返朴归真,超越名教。一切应该顺应自然,回复到原始状态中。因而要取消学校3、反经学的教育内容六经、仁义礼智信,压抑人的天性“六经以抑引为主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六经鬼语;明堂停放棺材之所。受名教者,没理想,“贪生之禽”4、养生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戒智;戒欲影响健康的5要素: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虑方法:“知足
23、”,中国教育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二)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生平与教育活动字介(511595),梁朝建业人,颜氏家训 2、家庭教育主张A、早教胎教尽早教 B、教爱结合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浆,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C、儿童语言教育D、学习态度与方法a、惜时 b、勤勉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中国教育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c、虚心 d、眼学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反对“贵耳贱目”思想角:1、王充教育思想的现代因素。2、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中国教育史
24、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581907)一、文明开放的文教政策二、官学制度三、私家教学四、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实施五、韩愈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 第五章 隋唐,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581907)一、文明开放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的主导原则1、尊孔封文宣王;弟子亦册封2、立孔庙国子监立庙,中央官学立牌位3、重知识重人才28学士4、整理儒家经典五经定本(颜),五经正义(孔)(二)兼容佛道玄的宽松态度二、官学制度(一)隋代的学制恢复国子、太学、四门,另有书、律、医,创算学,设国子寺,祭酒主持其中,中国教育史 第五章 隋唐,(二)唐代的学制新设弘文、崇文二馆,设玄学府、州办了经学,
25、府、州有医学特点:一是种类多,但儒是主体;二是等级性强;三是办学形式多样:教育、行政、研究结合;四是地方官学亦有实科(三)管理祭酒学规地方学校由长史掌管(四)外国留学生教育国别,入学类别,管理,来去自由,一视同仁,可以在中国做官,婚姻三、私家教学(一)类别蒙学、家塾、文豪办的诗赋之学;传播,中国教育史 第五章 隋唐,科技的私学;佛教私学(二)佛教私学组织形式寺庙的主持人修行方式学习教理,包括课诵和讲经、念持经咒修习禅定:按一定轨范静坐悟佛,包括趺坐和经行(在林间往来徘徊思索)师傅带徒弟为方法之一四、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实施(一)隋代的科举制度草创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二)
26、唐代科举制的实施1、考生来源生徒、乡贡2、考试过程时间槐花黄;拜见先师,中国教育史 第五章 隋唐,手续履历、保结送至户部、礼部入试自带生活品,考场壁垒森严3、科目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开元礼4、方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5、影响打马游街,曲江会。小鲤鱼过龙门指挥棒,三位一体五、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字退之,河南南阳(邓县)人,768824,祖籍河北昌黎。生活在安史之乱后,主张约束佛老,复兴儒学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孔孟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任博士时,写师说、进学解,中国教育史 第五章 隋唐,主张严选考官,坚持会讲制度学生不愿与直讲吃饭任潮州刺史时,以薪俸办
27、学 讲课生动有趣:“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二)性三品与教育作用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下矣性仁义礼智信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情不可变。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中焉者可导而上下。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教育的作用在改造中品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中国教育史 第五章 隋唐,(三)教学思想1、勤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口勤、手勤,脑勤 2、博与精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并用无遗“提其要,勾其玄”,反对“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3、创新能者非他,能自树立, 不因循者是也师其意不师其辞行成于思而
28、毁于随 (四)人才观1、发现人才的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2、合理的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3、恰当的管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中国教育史 第五章 隋唐,鸣之不能通其意4、不平则鸣(五)师道观1、教师任务传道、授业、解惑2、教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思想角:1、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2、怎样看待韩愈的人才发现观?,中国教育史 第五章 隋唐,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9031
29、276)一、重文国策的强化二、三次兴学三、书院教育四、科举考试的完善五、朱熹及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9031368) 壹:宋代一、重文国策的强化1、重文国策2、尊孔崇儒儒家伦理纲常的地位。至圣文宣王,拜谒孔庙3、崇道扬佛(僧徒40万,尼近6万)4、弘扬理学理学以儒为基本,结合道家的独立意识和佛教精巧的思辩性二、三次兴学1、时代背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2、庆历兴学庆历三年(1943),范仲淹参知政事(1)诏令州县兴学(2)定苏湖教法为太学范式(分斋、胡瑗、改变浮华,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风气,经义、治事二斋,习六经 “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三、书院教育
30、1、特质与源头民办官助,注重修书、藏书、育人、研究。起源与稷下学宫有关系,寺庙教育、精舍。书院名字的出现。2、北宋的著名书院白、岳、应、茅、石、嵩。3、发展轨迹 与官学形成此消彼涨关系宋初初兴宋中叶沉寂南宋大盛。4、教学与管理 (1)行政单一(2)自学为主,讲学为辅,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3)立读书课程重检查(4)讨论、论辩5、学规与学风 自由研究、独立意识、轻视科举、淡泊功名。师生感情四、科举考试的完善1、增加名额 唐3040人; 宋太宗缺官,举人12万,成绩不好也给出身,录取500多真宗三年录409人,诸科430人,又录取超龄、考5次、诸科8次者,共800人苏辙:“今世之取人,诵文书
31、,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2、实行特奏名、特赐各科出身 为防止考生滋事(黄巢、王仙芝),规定凡举人经15次考试,均终场者,,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特赐本科出身3、实行殿试制度 武则天在洛城殿开宝五年,科考录28人,太祖怀疑李昉舞弊,另进行殿试。黜落11人,录取195人 张元事件4、完善考试制度实行互相钳制 A、差遣制B、内外帘官制 C、复试太祖:“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名以闻,令复试之。”D、糊名弥封 E、誊录,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F、“锁院制”G 、别头试 H、完善报考制度 “自本贯保明给据,具其姓名,先申礼部,各州揭以示众。犯者许告捉。”宝祐三年
32、又作出规定:“初请举者,从所司给帖,赴省别给一历,如命官印纸之法,批书发解之年及本名、年贯、保官姓名,执赴礼部。又批省之年,长二印署,无历则不收试。”五、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其教育活动朱熹(11301200),字元晦,更名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婺源人,生于福建南剑尤溪县,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幼时颖悟庄重,4岁时便喜问,8岁读孝经10岁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1岁受业家中,父原为吏部员外郎,反秦桧辞职,课子读书19岁中进士20岁授同安县主簿,24岁到任教育活动与为官分不开。整顿同安县学,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订立学规、刊刻四书、著作四书集注(二)人性论与教育的作用“天命之性
33、”和“气质之性”,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天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复性”(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明人伦” “学也者,学此而已。” 大学和小学小学是“打坯模”阶段。“古者小学已自成了,到长来已自在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打坏了,打晚了,“要填补实是难”。“教事”为主“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 眼前或以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注意习惯培养读书“身体正对书册,详缓看字,详细分明读之,须要,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
34、,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写字“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大学小学教育的扩充、深化和完成要在小学基础上加光饰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四)道德教育1、智德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包容,淡化传统的德育中心2、道德教育的目的存天理,灭人欲,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3、方法(1)居敬(不放肆)穷理涵养德性、理智:二者并进,前因后果,主敬是因,穷理是果,如同下雨与日出 (2)内外夹持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守口如瓶,防意如城。”(3)立志守恒立下做圣贤的目标,“才学便学做圣人是也。”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4)辨非惧耻 人欲、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已发之后,进行反省、求放心。“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知耻之
35、耻(5)动静兼养静坐验其敬与不敬,动作则察其义与不义(五)知识教育1、重读书与重书本知识,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经典者是天理的集中体现“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2、求知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物而穷其理”,“格物以致其知”,由一事一物之理而至万事万物之理,达到豁然贯通,天理通明,构成了朱熹教学 过程论的基础和完整体系。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上升和转化3、为学目的“学问思辨,所以穷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必须“遍格众物”“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4、方法(1)自动自得 “读
36、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 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 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2)循序渐进教人有序,而不可躐等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3)启发诱导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大疑则可大进”,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出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
37、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若用功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耳。”“群疑并兴”,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4)知行结合 徒明不行,明无所用,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致知为轻,力行为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力行为重。”,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5)博专结合 博,天地万物之理;专,着重有用之事业,份内之事。“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得所得。出盖房子为例,要“阔开基,广开址”,要“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但要
38、做到“开阔中又著细密,宽缓中又著谨严”。反对贪多嚼不烂的坏学风,“读书贪多,最是大病。”5、读书法 (1)循序渐进(量力性) “以二书观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出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宁详勿略,宁下勿高,宁,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拙勿巧,宁近勿远。”“这也急不得,也不可慢。”(2)熟读精思(巩固性) “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 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
39、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己之学也。”“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求别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看文字,须看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3)虚心涵泳(客观性原则)“心物观物,勿以己观物。”“以书观书,不可先立己见。如听讼,先有主张仅只是寻甲的不是。” “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4)切己体察(联系
40、实际原则)“学者读书须是将圣贤 言语体之于身。”批评当时的学校“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5)着紧用力(积极性) “看文字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6)居敬持志(目的性) 读书“须一捧一条痕,一掴,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一掌血”。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面一般。”“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思想角:1、从宋代三次兴学运动中称得到了哪些启示?2、宋代的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比较,高考改革能不能有所借鉴?3、朱熹关于自学的论述,你觉得哪些是可取的?,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贰:元代的教育一、重武轻
41、文的文教政策1、以武功迭兴2、宗教宽容和思想控制基督、佛、回。犹太、喇嘛、道。但严禁言论、集会、结社、自由讲学3、种族歧视4等,蒙、色、汉、南4、遵用汉法程朱二、官学办理1、国子学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2、地方学校路府州县4级办学3、专门学校诸路医学、诸路蒙古字学、诸路阴阳学4、管理制度升斋各分法、贡生制三、书院官学化元代书院共227所,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 官学化措施,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四、蒙汉有别的科举制度种族歧视、门荫特权是蒙古选官的主要制度。荐举与科举只是一种补充而已。元汉布衣卿相是罕见的。7次廷试,录取500人左右思想角:不重视文化教育,仅靠武功能否使国家长治久安?
42、马 上得之,能否马上安之?,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宋元,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13681644)一、极端专制的文教政策二、官学制度三、书院特质的复归四、科举程式的形成和八股考试五、王守仁和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13681862)一、极端专制的文教政策1、文治为重 “世治宜用文。”“朕为治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2、尊经崇儒理学为官方思想的支柱。排斥了不同学派。尊孔崇儒 笼络汉儒(书征、博学鸿词科、大成至圣)3、提倡程朱理学 朱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庙,辑朱子全书,定“四书”为教材,“六经”为“万世不易之理”。4、文化专制(1)厂卫制度,
43、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2)廷杖(3)文字狱(4)严格控制思想言行(绳愆厅、置卧碑文)(5)禁止自由民主言论(孟子问题)大兴文字狱,严禁结社会盟,取缔自由讲学,不准投拜师门。清风不识字,咏黑牡丹,为民所止、南山集二、官学制度1、中央官学制度国子监、宗、武、医、阴阳学。2、地方官学制度府州县设学,又设卫儒学、都司儒学、武学、社学、医学、阴阳学3、国子监(1)教学组织六堂三级。初级:正义、崇志、广业;中级:修道、诚心;高级:率性,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2)入学资格:举监(落第举人)、贡监(岁贡、选贡、恩贡);荫监(荫功)例监:捐纳。夷生:日本、琉球等(3)教学与管理:坐监、历事;教学有讲
44、书、读书、背书、作课、习字贵族学校地方儒学教育行政学政。府教授,州学正,县教谕学生分为廪膳生、增广生、附生三、书院特质的复归(一) 明代书院的转型1、轨迹 2、东林书院无锡。北宋杨时讲学之所。顾宪成、高攀龙,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东林精神:以清议为武器,抨击阉党,议论朝政,裁量人物,反对明哲保身,提倡不畏权贵、刚正不阿讲会方式:定期讨论;讲会时和以诗歌;论学又论政。主张天下的事,天下的人共议,众人共治;是教学中心,舆论中心,政治中心。3、明末四毁书院(二)清代书院特质的消亡 1、发展轨迹2、管理(1)迁址省会建书院;在福建设正音书院(2)封疆大臣控制(3)山长纳入官制体系(4)学生出路,中
45、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5)考试给奖(6)官府拨发经费官府派人管理经费3、读书应试成了书院的任务。少数形成了特色,专讲考据词章,专攻经史,刻意训诂,考据学四、科举程式的形成和八股考试1、程序(1)童试(县府预备考试、院试秀才)(2)乡试(3)会试(4)殿试2、南北卷之分 3、八股文体4、士人心态与血淋淋的科场案,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江南贡院号舍(1),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江南贡院号舍(2),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两广贡院号舍,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川北道贡院考生点名处,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考篮,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赶考的挑子,中国教育
46、史 第七章 明清,考试的灯具,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夹带布褂 (1),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夹带布褂 (2),五、私学教育1、蒙学类别(1)门馆或家塾(2)村塾、族塾由村或全族出资延聘塾师(3)坐馆或教馆贵人独资延师2、高级私学诂经学舍、学海堂(由阮元所创,以考据为务;实证)3、教材与教学六、王守仁和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余姚人;谥“文成”,父亲王华曾官至吏部尚书21岁中乡试26岁留心武事,学习兵法28岁举进士35岁时上疏被廷杖40,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升任兵部尚书教育 “文政武功
47、”紧密配合34岁开始讲学授徒(二)学习论致良知学习的目的就是“致良知”学习的过程是“致良知”的过程学习的成效也要看能否“致良知”,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致”是“存其心”、“求其心”、“守其心”“致”是去人欲反对盲从六经 “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反对迷信古圣先贤提倡“惟是之从”,圣人亦是学知,人胸中各有各的圣人反对道学教育对个性的束缚,提倡点化、解化和谏师(三)“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
48、属,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行并进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事上磨练克治实功时时处处以立志为事(四)儿童教育A、揭露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方法“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寻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参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学,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 明清,童“偷薄庸劣,日趋下流”B、儿童教育原则顺应儿童性情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C、歌诗、习礼、读书的教学内容“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凡诱之以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章节也。”习礼,“导之以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以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以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