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 学案.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16757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本 10 六国论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3.结合北宋的时代背景,阐述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1.字音辨识(1)思厥先祖父( ) (2)暴霜露( )(3)草芥( ) (4)洎牧以谗诛( )(5)革灭殆尽( ) (6)当与秦相较( )答案 (1)ju (2)p (3)ji (4)j (5)di (6)tn2.通假举要(1)暴秦之欲无厌:_(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答案 (1)同“餍” ,满足 (2)同“倘” ,如果3.词语解释(1)率赂秦耶:_(2)固不在战矣:_(3)思厥先祖父:_(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5)终继

2、五国迁灭:_(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8)是又在六国下矣:_答案 (1)都,皆。(2) 本来。(3) 其。(4)既然这样,那么。(5)灭亡。(6)数,运数。理,理数。皆指命运。(7)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 (8)在六国之后。4.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义:_今义:父亲的父亲。(2)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4)至于颠覆古义

3、:_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答案 (1)祖辈与父辈。(2) 智谋和力量。(3) 旧事,成例。(4) 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至” “以至于” 。5.一词多义(1)兵Error!(2)得Error!答案 (1)名词,兵器/ 名词,战争、战事/ 名词,军队(2)动词,适宜,得当/ 动词,能,能够/ 动词,得到6.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动词a.以地事秦:_b.义不赂秦:_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_(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不能独完:_始速祸焉:_答案 (

4、1)a.侍奉 b.坚守大义 c.礼遇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2)使退却 (3)保全 招致7.虚词辨析(1)与Error!(2)以Error!(3)则Error!答案 (1)动词,结交、亲附/连词,和/ 介词,同、跟 (2)介词,因为/介词,用/副词,才/ 目的连词,来/介词,用/介词,用/介词,因为/ 介词,用/介词,凭借 (3)两个“则”连用,连词,表并列/连词,那么/与前面“然”字连用,构成连词性结构,相当于 “既然这样,那么”/连词,那么8.翻译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文:_(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译文:_(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_

5、答案 (1)六国被攻破而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2)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3)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 敌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9.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课外名句苏洵名句择之以才,待之以礼。苏洵广士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苏洵审敌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苏洵审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衡论远虑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管仲论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

6、苏洵上韩枢密书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 ,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苏” 。 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范。二、背景展示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州 (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汴京(今开封)。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

7、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三、文学常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就属于史论。文白对译六 国 破 灭 , 非 兵 不 利 , 战 不 善 ,六 国 被 攻 破 而 灭 亡 ,不 是 因 为 武 器 不 锋 利 ,仗 打 得 不 好 ,弊 在 赂 秦 。 赂 秦 而

8、 力 亏 ,破 灭 之 道 也 。弊 病 在 于 贿 赂 秦 国 。贿 赂 秦 国 ,自 己 的 实 力 就 要 亏 损 ,这 是 它 灭 亡 的 途 径 。或 曰 :六 国 互 丧 , 率 赂 秦 耶 ?有 人 说 :六 国 彼 此 都 灭 亡 ,难 道 都 是 因 为 它 们 贿 赂 秦 国 吗 ?曰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回 答 说 :不 贿 赂 秦 国 的 国 家 由 于 贿 赂 秦 国 的 国 家 而 灭 亡 。盖 失 强 援 ,因 为 不 贿 赂 秦 国 的 国 家 失 去 了 其 他 国 家 有 力 的 援 助 ,不 能 独 完 , 故 曰 :弊 在 赂 秦 也 。就

9、不 能 单 独 保 全 ,所 以 说 :弊 病 在 于 贿 赂 秦 国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秦 国 除 了 用 攻 战 的 办 法 而 夺 取 土 地 外 ,还 得 到 许 多小 则 获 邑 , 大 则 得 城 。 较 秦 之 所 得土 地 ,小 的 就 得 到 邑 镇 ,大 的 就 得 到 城 池 。把 秦 国 受 贿 赂与 战 胜 而 得 者 , 其 实 百 倍 ;所 得 到 的 土 地 同 战 胜 而 得 到 的 土 地 比 较 ,那 实 际 上 多 到 百 倍 ;诸 侯 之 所 亡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六 国 贿 赂 秦 国 所 丧 失 的 土 地 与 战 败 而 丧 失

10、 的 土 地 比 较 ,其 实 亦 百 倍 。则 秦 之 所 大 欲 , 诸 侯 之 所 大 患 ,那 实 际 上 也 多 到 百 倍 。那 么 ,秦 国 最 想 要 的 ,六 国 诸 侯 最 担 心 的 ,固 不 在 战 矣 。 思 厥 先 祖 父 ,暴 霜 露 ,斩 荆 棘 ,当 然 不 在 于 战 争 了 。想 想 他 们 的 先 人 祖 辈 ,冒 着 霜 露 ,披 荆 斩 棘 ,以 有 尺 寸 之 地 。 子 孙 视 之 不 甚 惜 , 举 以 予 人 ,才 有 了 一 点 土 地 。他 们 的 子 孙 对 待 土 地 却 不 很 爱 惜 ,拿 它 来 送 给 别 人 ,如 弃 草 芥

11、 ,今 日 割 五 城 ,明 日 割 十 城 ,然 后好 像 丢 弃 小 草 一 样 ,今 天 割 让 五 座 城 池 ,明 天 割 让 十 座 城 池 ,然 后得 一 夕 安 寝 。 起 视 四 境 ,而 秦 兵 又 至 矣 。才 能 得 到 一 夜 的 安 眠 。第 二 天 起 来 一 看 四 周 的 边 境 ,秦 国 的 军 队 又 到 了 。然 则 诸 侯 之 地 有 限 , 暴 秦 之 欲 无 厌 ,既 然 如 此 ,那 么 诸 侯 的 土 地 有 限 ,贪 暴 的 秦 国 的 欲 望 又 不 会 满 足 ,奉 之 弥 繁 ,侵 之 愈 急 。 故 不 战送 给 他 东 西 越 多

12、,侵 犯 他 们 就 越 厉 害 。所 以 ,不 用 作 战 ,而 强 弱 胜 负 已 判 矣 。 至 于 颠 覆 , 理 固 宜 然 。谁 强 谁 弱 谁 胜 谁 负 已 经 决 定 了 。六 国 以 至 于 灭 亡 ,是 理 所 当 然 的 。古 人 云 :“以 地 事 秦 , 犹 抱 薪 救 火 ,薪 不 尽 ,古 人 说 :“用 土 地 侍 奉 秦 国 ,就 好 像 抱 着 柴 去 救 火 ,柴 不 烧 完 ,火 不 灭 。” 此 言 得 之 。火 就 不 会 灭 。”这 话 对 了 。齐 人 未 尝 赂 秦 ,终 继 五 国 迁 灭 , 何 哉 ?齐 国 不 曾 贿 赂 秦 国 ,最

13、 后 也 随 着 五 国 灭 亡 了 ,为 什 么 呢 ? 这 是与 嬴 而 不 助 五 国 也 。五 国 既 丧 ,齐 亦 不 免 矣 。因 为 齐 国 亲 附 秦 国 而 不 帮 助 五 国 。五 国 已 经 灭 亡 ,齐 国 也 不 能 幸 免 了 。燕 、 赵 之 君 ,始 有 远 略 , 能 守 其 土 ,燕 国 与 赵 国 的 君 主 ,起 初 有 长 远 的 谋 略 ,能 够 守 住 他 们 的 国 土 ,义 不 赂 秦 。是 故 燕 虽 小 国 而 后 亡 ,斯坚 持 正 义 而 不 贿 赂 秦 国 。所 以 燕 国 虽 然 是 个 小 国 却 后 灭 亡 ,这 就用 兵 之

14、效 也 。 至 丹 以 荆 卿 为 计 ,是 用 兵 的 功 效 。等 到 燕 太 子 丹 用 派 荆 轲 刺 秦 王 作 为 对 付 秦 国 的 策 略 ,始 速 祸 焉 。 赵 尝 五 战 于 秦 ,二 败 而 三 胜 。才 招 致 祸 患 。赵 国 曾 经 与 秦 国 交 战 五 次 ,败 了 两 次 ,胜 了 三 次 。后 秦 击 赵 者 再 , 李 牧 连 却 之 。 洎 牧 以后 来 秦 国 两 次 攻 打 赵 国 ,李 牧 连 续 打 退 它 。等 到 李 牧 因 受 诬 陷 而谗 诛 , 邯 郸 为 郡 ,惜 其 用 武 而被 杀 害 ,赵 国 邯 郸 才 变 成 秦 国 的

15、一 个 郡 ,可 惜 赵 国 用 武 力 抗 秦 而不 终 也 。 且 燕 、赵 处 秦 革 灭 殆 尽没 能 坚 持 到 底 。况 且 ,燕 、赵 两 国 处 在 秦 国 把 其 他 国 家 几 乎 消 灭 干 净之 际 , 可 谓 智 力 孤 危 ,战 败 而 亡 , 诚 不 得 已 。的 时 候 ,可 以 说 智 慧 、力 量 都 孤 单 、危 险 ,战 败 而 灭 亡 ,实 在 是 不 得 已 。向 使 三 国 各 爱 其 地 , 齐 人 勿 附 于 秦 ,以 前 假 使 三 国 各 自 能 够 爱 惜 他 们 的 国 土 ,齐 人 不 亲 附 秦 国 ,燕 国 的 刺 客 不 行 ,

16、 良 将 犹 在 ,则 胜 负 之 数 ,存 亡 之 理 ,刺 客 不 动 身 赴 秦 ,赵 国 的 良 将 还 活 着 ,那 么 胜 败 存 亡 的 命 运 ,当 与 秦 相 较 , 或 未 易 量 。如 果 能 够 与 秦 国 相 较 量 ,或 许 不 容 易 判 断 。呜 呼 ! 以 赂 秦 之 地 封 天 下 之 谋 臣 ,以 事 秦 之唉 ! 如 果 六 国 用 贿 赂 秦 国 的 土 地 封 赏 天 下 的 谋 臣 ,用 侍 奉 秦 国 的心 礼 天 下 之 奇 才 , 并 力 西 向 , 则 吾 恐 秦 人诚 心 礼 遇 天 下 的 优 秀 人 才 ,合 力 向 西 对 付 秦

17、国 ,那 么 ,我 恐 怕 秦 国 人食 之 不 得 下 咽 也 。 悲 夫 ! 有 如 此 之 势 ,而 为 秦 人 积寝 食 不 安 ,内 心 惶 恐 。可 悲 啊 ! 有 这 样 的 形 势 ,却 被 秦 国 积 久 而 成 的威 之 所 劫 , 日 削 月 割 ,以 趋 于 亡 。 为 国 者威 势 胁 迫 ,土 地 天 天 削 减 ,月 月 割 让 ,而 走 向 灭 亡 。治 理 国 家 的 人无 使 为 积 威 之 所 劫 哉 !不 要 使 自 己 被 敌 国 积 久 而 成 的 威 势 胁 迫 啊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 其 势 弱 于 秦 , 而 犹 有 可 以

18、不六 国 与 秦 国 都 是 诸 侯 ,他 们 的 势 力 比 秦 国 弱 ,却 还 有 可 以 不赂 而 胜 之 之 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下 而 从 六 国 破 亡贿 赂 秦 国 而 战 胜 它 的 形 势 。如 果 凭 着 偌 大 的 天 下 ,却 跟 随 六 国 灭 亡之 故 事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的 成 例 ,这 就 又 在 六 国 之 下 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后,感慨地说:“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 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

19、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1)六国论从论证方式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在首段提出总的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之后,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在图中处填写出相应的分论点。(2)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作者根据六国灭亡的情况,分成两类进行论述,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仿照分论点中的形式,在图中处填写出这两类情况。答案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不赂秦者不能独完依附秦国以求苟安(齐) 以战求生(燕、赵)1.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0、,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答:_答案 (1)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并把它化为两个分论点:一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然后从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来论述。第 3 段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点出割地赂秦之害:割地赂秦使秦获地比战攻更多,而其欲望永不满足;诸侯因割地赂秦而弱,至于破灭。第 4 段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不合力抗秦导致破灭韩、魏、楚割地赂秦,齐附于秦,燕、赵孤危战败而亡。(3)最后得出结论,点出主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时表明自己的写作目的:讽喻宋不要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2

2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_答案 (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几组对比。祖辈与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 。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的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 。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2)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语

22、言非常形象、贴切,充分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3)假设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4)类比论证。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比为六国,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探究作者写六国论的意图。答:_答案 (1)作者的写作

23、意图是借六国灭亡的事件来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2)六国中,韩、魏、楚贿赂秦国,导致“赂秦而力亏” ;燕、赵、齐 “不赂者以赂者丧” 。如果不贿赂秦国,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宋朝在澶州之战中取得胜利,然而统治者却与对方订立“澶渊之盟” ,输币、纳贡求和,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对于燕国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只是为

24、了给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证,自圆其说而已。你是如何看待苏洵这一说法的?答:_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作者由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结果推论出它们灭亡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因为“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只是为了证明他的论点,至于这一史实的细节,我们可以不加细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同这种说法。(观点二) 这种说法过于片面。燕国的灭亡是因为“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这种说法欠妥。作者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

25、了,令人难以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 “以荆卿为计”只不过是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庸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观点三) 这种说法只是作者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证,自圆其说而已。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对待古人。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历史和阶级局限影响的结果。但正如人们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

26、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 ”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自圆其说进行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北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刺,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切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史论佳作。假设论证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

27、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技巧点拨1.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2.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 ,其他的还有“如果就” “假使那么” “倘若” “若” “试想”等。3.假设论证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材料多层假设推论反问结论”的形式。迁移运用请以“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为话题,以杜甫为例,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不少于200 字的片段。答:_答案 (示例) 缩小痛苦,百折不 挠,人生才可能璀璨。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折与坎坷当作人生

28、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 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 “诗圣”的称誉。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 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运用示例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29、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叶永烈先生也在镜子小史中云:“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 ”观照历史,以史为鉴,能够让我们站在时光之河的高度俯瞰过去,规划未来。特别是为政者,更应该熟悉历史,从历史中找到更有利于民众、更有利于苍生的方法,古为今用,灵活变通,开创美好未来。那么,就不会需要苏洵“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担忧与不安了。二、课外素材青蛙效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这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有一种说法,叫作“青蛙效应” ,是指先将青蛙置于常温水中,而

30、后一点一点地注入热水,青蛙就会在浑然不觉中,舒舒服服地被 烫死。 这个事例表明,生物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下容易麻痹大意。这也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自然发展规律如此,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同样如此。选材感言 “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 ,苏洵的预见是有前瞻性的。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管仲论宋苏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 讫简公, 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

31、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 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 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 庆矣。仲以 为将死之言可以 絷威公之手足耶?夫

32、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 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

33、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 不足信也。吾 观史 ,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参考译文管仲做丞相辅佐桓公,(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 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和预

34、 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 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 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呢?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 。此 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 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他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

35、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以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与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 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 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的危害,不言而喻啊!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 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比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 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

36、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各 诸侯的盟主。 为什么呢?因为 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 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的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天下并非没有贤人,确实是有 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 时 ,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 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的文字,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 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 ,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 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 应该

37、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读后启悟 这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 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文章细致分析了 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所致,实为管仲死后,无 贤人执政,并批 评了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代为“不知本” 。同时以晋国在文公死后有 “老成人” 执政为例来对照论述, 还以史 荐蘧伯玉、萧何荐曹参作对比证 明。全文析理精 细,反复对比,层层深入,笔锋流畅犀利, 见识独特,很有说服

38、力。论语经典名句赏读1.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 为政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赏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 “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 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 ”符合仁、礼要求的,就是 义。 “勇” ,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必 须符合仁、 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2.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

39、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赏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 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 孙 氏用八佾舞在庭院中奏乐舞蹈,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3.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译文孟孙氏、叔 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 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赏析本章同样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

40、”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 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 “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4.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 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赏析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 乐必须反映人 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一、基础知识检测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

41、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日削月割 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 D.礼天下之奇才答案 A解析 A 项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B 项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C 项义: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D 项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2.下列各句中, “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答案 C解析 C 项为副词,A、B 、D 三项均为介词。 C 项副词,才。A 项介词,因为。B 项介词,用。D项介词,把。3.下列各句中,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秦(贿赂)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B

4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C.(秦)奉之弥繁,(诸侯) 侵之愈急D.至丹以荆卿(刺秦)为计答案 C解析 (诸侯) 奉之弥繁, (秦)侵之愈急。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文:_(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_答案 (1)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诚心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寝食不安,内心惶恐。(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跟随六国灭亡的成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 。(2)六国论中用抱柴救火的比喻强调事秦的严重后果的句子是“_,_,_,_” 。(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句子是“_,_ ,_” 。答案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