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课件+试题)(打包14套)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课件试题打包14套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zip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课件试题打包14套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zip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3柳永词二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2.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3柳永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3.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4苏轼词二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3.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4苏轼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4.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4.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5.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5.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6.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7爱国词四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6.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7爱国词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7.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8登临词二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7.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8登临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8.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9言情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8.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9言情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9.ppt
  • 全部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3柳永词二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2.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3柳永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3.ppt--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4苏轼词二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3.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4苏轼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4.ppt--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4.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5.ppt--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5.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6.ppt--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7爱国词四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6.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7爱国词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7.ppt--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8登临词二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7.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8登临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8.ppt--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9言情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38.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9言情词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201809201139.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13 柳永词二首最早的歌坛偶像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副作用” ,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些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人 面 不 知 何 处 去 , 桃 花 依 旧 笑 春 风 。美字体赏美文才子、风流与沉沦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 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斜阳里,寒蝉凄切。满腔离愁的2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词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特别让当局难以容忍的是结尾的一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年轻人真有些狂。自己落了榜,不知丢人伤面子,还故作清高,换什么“浅斟低唱”。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的辛酸。落榜后的后生写了几句调皮的诗句本没有什么。问题是你不是一般的后生,你是柳永,你柳永的词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歌,就有人吟。柳永不知自己的名字和词作已经覆盖了远近的市井巷陌,楼堂馆所;不知道那带有磁性的词句和清新的韵律已经征服了天下的歌迷和追星族。更不知道,在某些阴暗的角落,有人在窥视他的行迹,有人在分拆他词作中的不安定因素。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簿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狠狠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对手太强大了。被除名的柳永咽泪装欢,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浪迹江湖。深入歌楼舞场,堂而皇之地贯彻落实仁宗的圣旨,夜以继日地“浅斟低唱” 。这一招,也够毒。他玩得皇帝羞辱难堪,喘不过气。 (有删减)【课内挖掘】才气、魅力与情种: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 ,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3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 ”从此,他改名柳三变,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课外运用】走进武夷山(节选)当人们一提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千年古句时,就自然想起北宋盛世的柳永,我也是成长在福建武夷山脚下,深深地为有这样的武夷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柳永是武夷之子,他永远属于武夷山。武夷山与柳永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今年故地重游,不是为赏名山秀水,润祥云柔雾,而是奔拜理学名家,观柳永风采。在云雾缭绕中登天游峰,在丽日灵光下漂九曲溪,在酥雨浸润里探武夷精舍,置身人间仙境,仿佛时空交错,眼前的绿水青山和历史的浓云沉雾时远时近,忽清忽浊,让我的脚步并不轻松。丹山碧水的武夷山以明丽的自然风光、美妙的神话传说、浑厚的历史文化、耀眼的名人大家而誉满九州,驰名中外。武夷人柳永独具一格,位列其中,名副其实。仿佛不经意间,我一下就撞进了柳永的世界,约略是因为脑海中对柳永的记忆和思索明显多于属于武夷山的其他。我曾经想探寻柳永的故居,当得知时过千年之后,柳氏老宅已荡然无存时,心情自然沉重。山还在,水还流,人早去,楼已毁,青烟化作浮云,世情凝成惆怅。好在有了一个纪念馆,这倒成了唯一可至的寻觅之处。柳永纪念馆遥对着丹霞峻拔、苍松环簇、气势磅礴的幔亭峰,坐落在高可触云、四壁陡峭、屹然耸立的大王峰脚下。这里位处武夷山的第一峰,九曲溪的第一溪,让人频发居高思危之心、逝者如斯之情。4走进纪念馆,游人竟是极少,多的是微风摇树、细雨滴叶的声音,这正宜于孤身探幽,独步静寂。庭院精巧,错落有致,长廊悠悠,芳草萋萋,丹峰拥翠,修竹扶疏。馆前耸立的柳永全身塑像神采飞扬,眉宇间才情俱显,面对双峰,持卷凝思,为仙而吟。馆内门厅照壁正面高悬毛泽东手书的巨幅柳永佳词《望海潮》 ,背面为柳永名词《雨霖铃》的词意石雕画。馆内东、西、后厢房内,有柳永生平馆、柳词书画馆和当代名家所赋的文辞。柳永是现今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又字耆卿。因排行第七,故又名为柳七。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巧工辞章,年轻时曾有“金鹅峰下一支笔”之称。除了散见于他人著作中的词作外,据史可查或是口口相传的,大约只有这些。历史是客观的、公正的,只是由人写成,堆积成浑厚的典籍,难免不失偏颇。正史中找不到柳永,野史的记载也是支离破碎,挂一漏万,我们甚至无从得知柳永的相对确切的生辰年月。这就不单单是柳永的悲哀了,更是历史的悲哀,也是史观的缺憾。武夷山名家辈出、名人备至。南宋著名学者胡安国、抗金名将刘子羽也出生在这里。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在这里生活、著书、讲学长达五十年,也算得上是武夷山人了。李商隐、杨时、范仲淹、陆游、辛弃疾、徐霞客、戚继光等历代名人在这里留下了百家千篇赞美武夷山的词文歌赋。柳永于武夷山更是不可或缺,人因山而灵性迸发,山因人而名声再扬。我想武夷山之所以能被评为世界“双世遗”与这些人文景观是密不可分的吧!一、基础巩固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B.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C.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楼:危险的楼D.强乐还无味 强乐:勉强寻欢作乐解析:C 项,危楼:高楼。答案:C2.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无言/谁会凭/阑意 B.嬉嬉/钓叟莲娃C.钱塘/自古/繁华 D.衣带渐宽/终/不悔解析:A 项,无言/谁会/凭阑意。答案:A3.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5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解析: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答案:A二、迁移发散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八声甘州柳 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甘草子柳 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尾两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在写法上有何新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景象:秋暮、衰荷、乱雨、冷月。原因:“无侣” 。6(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言语” ,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浪淘沙·夜雨梁 寅 ①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注:①梁寅(1309—1390 年),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元末明初学者。(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 “红日” “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为“花发恐飘零” “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 ,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三、创新语用7.柳永的《雨霖铃》像由一幅幅极富美感的镜头组合成的电视短剧,请展开想象,将“执手相看泪眼”这一镜头进行细致的描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对情人即将生离,他们手拉着手久久不放,四目相视,情意缠绵,柔情脉脉,似乎都想把对方的身影烙印在自己的心头。她面若银盘,那两叶修长的柳眉渐细渐淡地隐进鬓角,那双顾盼生神的大眼睛此时浸满了泪水,更显得楚楚动人。秋风撩动着她的衣裙,使她更像临风飘飘的仙子。望着眼前英俊潇洒而又才华横溢的他,她心中有千言万语,待要说时却朱唇难启,胸中翻江倒海,只落得以泪洗面,相对无言。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学国学1.子曰: “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 —— 选 自 《 论语 ·泰伯 》【 古文今译 】 孔子说: “ 学了三年 , 还做不了官的 (人 ),是不易找到的。 ”夯基础一、背景介绍1. 《 蝶恋花 》此 词 原 为 唐教坊曲, 调 名取于梁 简 文帝 “ 翻 阶蛱蝶恋花情 ” 句。又名 《 鹊 踏枝 》《 凤 栖梧 》 等。双 调 ,六十字,仄韵。 这 是一首表 现 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达了主人公 为爱 情勇于自我 牺 牲的精神。114 苏轼词二首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 “香而软” ,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当他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去 年 今 日 此 门 中 , 人 面 桃 花 相 映 红 。美字体赏美文喜欢苏东坡(节选)方 方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2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 ,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 。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 、 “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 、 “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课内挖掘】1.东坡续诗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2.师生吃面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地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地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3【课外运用】寻找苏轼的灵魂暗想,在疏星度河之夜,人未寝,水殿风来,暗香已满,试问人,夜如何?目光穿透荧荧的窗纸,看槛外月波淡淡,玉绳低转,屈指算西风,又叹流年偷换。透过千年的红尘,眺望苏轼远去的背影,寻找已经走远的灵魂……竹杖芒鞋于一身,吟笑徐行且一路,他渴望的是披一袭蓑衣,让心灵沐浴着自由的春光,任凭那湖海烟雨、任凭那山高水阔都泰然度此平生,苏轼的灵魂轮廓是潇洒的,在潇洒中却丝毫不少侠气如虹,在他看来,倒行归隐山水中才是最为逍遥的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淘没淘得千古的英雄人物,我无从得知,可我却知道,这句词过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的感叹是无尽的愁,乌台诗案的痛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疤痕,彼时的他多么希冀自己的人生只是南柯一梦,可过往的马蹄声告诉他,这是事实,悲痛之余,把樽中的美酒洒向江中,祭拜那亘古长空的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吟诵舌尖这句已嚼烂的词,突然感到一种不可言表的情愁。对自由的思念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化作优美的文字,在高楼徘徊了千年不绝……苏轼的灵魂是无迹可寻的,因为他的灵魂是气体……只能在这里祝愿苏轼有一个好的今生来世……一、基础巩固1.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中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杨柳岸晓风残月。解析:A 项属于豪放风格的词,B、C、D 三项均属婉约派。答案:A2.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4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 “不觉”指不在乎。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 ;“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晖,映照我身。解析:“吟啸”是指“吟咏、吟诗” ,既指低吟,又指长啸。答案:B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解析:并没有“归隐田园的决心” 。答案:B4.下面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三年,与弟辙同试礼部,苏轼及弟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B.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诗歌《惠崇春江晚景》 ,散文《赤壁赋》 。他的书法在宋代书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D.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解析:C 项,应是“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开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答案:C二、迁移发散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如梦令·有寄苏 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 ① 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5注:①玉堂,翰林院。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又回到京城任翰林学士时所作。(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苏轼“别”什么地方, “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做的回答有怎样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 ,而用“一犁春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达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思念之情。(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都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的轻松愉悦的情感。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东 坡苏 轼雨洗东坡月色晴 ①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 ②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在黄州任职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7.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 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6(1)词中所写的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什么时候?如何得知?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2)上阕描写“莺语” “草色” “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阕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三、创新语用8.根据所给句子,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前后句的内容、句式相应。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纵使风吹浪打,仍能“胜似闲庭信步” ;纵使身陷重围,仍能“我自岿然不动” ;____________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面对箪食瓢饮,颜回不改其乐;面对封官拜爵,关羽不为所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大气者的人生,破釜沉舟,没有遗憾。纵使千军万马,依然面不改色;纵使四面楚歌,依然壮怀激烈;大气者的人生,悠然自在,享乐清贫。面对官宦五斗米,污水不沾帛衣;面对金钱利禄,陶渊明清高不慕。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学国学1.子 谓 南容: “ 邦有道,不 废 ;邦无道,免于刑戮。 ” 以其兄之子妻之。—— 选 自 《 论语 ·公冶 长 》【 古文今译 】 孔子评论南容说: “ 国家有道时, 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 , 他也可以免去刑戮。”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夯基础一、作者名片苏轼 (1037—1101 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 )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 三苏 ”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 )因 “ 乌台诗案 ” 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集有 《 东坡乐府 》 等。时 期 主要 风 格 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 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 约 、豪放并 举 苏轼 、 柳永、李清照南宋前期 壮 怀 高唱 辛弃疾、 陆 游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 张 炎115 李清照词二首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词人。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纵横豪放,掷地有声。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位女性,她意义非凡。丈 夫 不 作 儿 女 别 , 临 歧 涕 泪 沾 衣 巾 。美字体赏美文李清照和张爱玲李清照和张爱玲是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上才绝一代的璧女,若将两人放在同一时空,必定是一对漂亮的并蒂莲,立于文学史册上竞芳吐艳,各现妙姿。尽管隔山隔水隔着遥远的时空,两位绝代才女在身世爱情及晚年命运遭遇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不得不让我们承认,上天给了她们惊艳的才华之后,果然在爱情及生活中再不多给一些。原来上天就是这样“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从身世上看,两人皆出身名门。两人都经历了两次婚姻,都是一次成功,一次失败。所不同的是,李清照第一个成功,第二个失败;而张爱玲则是第一个失败,第二个成功(假如那种平凡的婚姻也算成功的话),两人在文学上都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不二才华,一个是宋词坛上一高手,便连男人也难轻易撼动其独一无二之地位。一个是民国时期当红作家,其写作天才更是愧煞多少男儿汉,感叹巾帼不让须眉。李清照词常有惊人之句,细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一剪梅》中,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写情愁之无处不在,多如汪洋,侵袭了一个女子的全部身心,此句通俗易懂,抒情却又别致灵俏,给人印象极为深刻。2在《醉花阴》中,更是有一句话令人读之如闻天乐,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点绛唇》中,那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则活脱脱将一个小女儿害羞而不畏缩,可爱而不昵人的情态勾勒得一览无余,活灵活现。文笔拿捏精准细微,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张爱玲也有许多名句,被一代又一代的张迷口提心念,广为流传,像《半生缘》里,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像散文《天才》里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 ,更像《红玫瑰白玫瑰》里的“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如此这般,等等,等等。李清照和张爱玲在才华上姐妹并肩,可堪伯仲。可惜在婚姻生活中诸多不如意,让才女们常常暗自神伤。不过也许正是人生的诸多不如意,才让她们感叹之余,有此诸多的奇思妙句吧。【课内挖掘】李清照与赵明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我国古代的大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当时的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幼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不仅都善诗能文,而且都爱好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的字画)学。李清照帮助赵明诚一起搜集碑文字画,收藏金石器皿,还和他一起,对家中所收藏的商周时期的彝器、汉唐时期的石刻拓本进行整理研究。闲暇时,夫妻俩诗词唱和,情意深长。据说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词《醉花阴》 ,寄给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做官的赵明诚。赵明诚读后叹赏再三,自愧不如。为了胜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一共写了五十首词。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阴》夹在其中,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细细地读了几遍,说:“只有三句极好。 ”“是哪三句?”赵明诚追问。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 1127 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赵明诚离开任所去奔丧。宋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江宁知府。第二年,李清照也为避乱来到江宁。赵明诚来江宁时,曾把家中最名贵的金石字画装了十五车,一起带来。李清照走后,留在家乡的文物和老家的房子,全都被金兵烧毁了。夫妻团聚不久,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他独自骑马去建康(当时江宁已改名为建康)听命,不幸于途中患病,到建康后竟与世长辞了。丈夫的去世,对李清照的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她埋葬了丈夫,去临安投靠弟弟李沅。公元 1134 年,她对《金石录》做了最后的修改整理,写下了著名的融叙事、抒情于一体的《金石录后序》 。她把书献给朝廷,请求出版。【课外运用】3李清照,心中的美神每个人都有爱恋着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从没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一、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鹧鸪天·桂花》及《永遇乐》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鹧鸪天·桂花》这是一首咏物词,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内在独特的人格理想。B.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运用了拟人、排比等手法,论定桂花是秋季名花之冠。C. 《永遇乐》一词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今昔对比、他人与“我”对比、乐与悲的对比等表现主题思想。D.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诗人自惭形秽,不想见人,既是真实写照,又语带讥讽,人们“只把杭州作汴州” ,词人怎能与之同乐,怎能乐得起来呢?解析:B 项,这几句话中没有排比手法的运用。答案:B2.下列对词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4A.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译:(桂花)它色泽暗淡呈浅黄而体性温柔,虽被人疏远淡忘却总把浓香留给人间。B.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遗憾诗人对桂花也太没情思了,为什么在那么多赞赏香花美草的诗作中看不见收录桂花的文字呢?C.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译:落日像熔化的金水,金光灿灿,傍晚的云彩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可我又置身在哪呢?D.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译:可如今我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也就懒得晚上出门去(夜间出去,既怕被别人瞧见自己愁眉苦脸,也怕看见别人的兴高采烈)。解析:B 项, “骚人”此处指的是屈原,而非诗人的统称。答案:B二、迁移发散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忆秦城·咏桐李清照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注:本词作于作者南渡之后。(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断香残酒情怀恶” ,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 ,该句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2)叠句“梧桐落” ,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词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 ①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 ② 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 ③ ,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5无计相回避。注:①香砌,飘满落花的石阶。②真珠帘,珍珠帘,华美的珠帘。③攲(yǐ),倾斜貌。(1)这首词的上片描摹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寒声碎” “愁肠已断无由醉”中各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词的上片描摹了“坠叶” “香砌” “寒声” “玉楼” “珠帘” “银河” “月华”等秋夜意象,突出了景物的冷寂。②表达了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感情。(2)“寒”和“愁” 。 “寒” ,寒冷或寒意,既是时令的寒冷,又是处境的孤寒(心境的孤寒)。“愁” ,愁思或愁意,既是酌酒垂泪的愁意,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又状写出作者孤眠愁思的痛苦。5.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1)范词的上阕写景的句子,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和李词上阕的“风柔日薄春犹早”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山映”三句: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表达了作者的乡思离情。 “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抒发了作者的欣喜之情。(2)两首词的主题相同,都抒发了乡思离情。但风格上范词的抒情比较直接,李词的抒情是委婉含蓄。6三、创新语用6.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 字。采莲子〔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场景]湖边。采莲船上。[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摇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