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B11ICS 65.020.20B 31备案号:27419-2010DB11/T 7012010有机食品 黄瓜设施生产技术规程Organic food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cucumber facility production 2010-03-09 发布 2010-07-01 实施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北 京 市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11/T 7012010I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产地环境 .25 生产技术 .26 污染控制 .67 采收、包装、标识、贮藏和运输 .
2、68 管理体系 .6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有机黄瓜生产允许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 .7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有机黄瓜生产允许使用的植物保护产品物质和措施 .8DB11/T 7012010II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种植业分会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相革、刘志琦、董民。 DB11/T 70120101有机食品 黄瓜设施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设施有机黄瓜生产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污染控制、采收、包装、标识、贮藏和运输及管理体系
3、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日光温室、塑料棚、连栋温室等保护设施的有机黄瓜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最高允许浓度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9630.1 有机产品 第 1
4、部分:生产GB/T 19630.4 有机产品 第 4 部分:管理体系NY/T 761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多残留的检测DB11/T 562 有机蔬菜 生产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保护设施 protective facility在不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寒冷、高温、多雨季节,人为创造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微环境所采用的定型设施。3.2 日光温室 green house由保温蓄热墙体、北向保温屋面(后屋面) 和南向采光屋面 (前屋面)构成的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夜间用保温材料对采光屋面外覆盖保温,可以进行作物越冬生产的单屋面温室。3.3 有机黄瓜
5、organic cucumber按照有机生产方式生产、处理和销售的黄瓜。3.4 常规 convention生产体系及其产品未获得有机认证或未开始有机转换认证。3.5 缓冲带 buffer zone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有目的设置的、可明确界定的用来限制或阻挡邻近田块的禁用物质漂移的DB11/T 70120102过渡区域。3.6 标识 labeling在销售的产品上、产品的包装上、产品的标签上或者随同产品提供的说明性材料上,以书写的、印刷的文字或者图形的形式对产品所作的标示。4 产地环境4.1 生产基地应选择边界清晰;生态环境良好;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块。4.
6、2 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4.3 生产基地内的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 GB 15618 中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 GB 5084 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 GB 3095 中的二级标准;保护地农作物的大气污染最高允许浓度符合 GB 9137 的规定。5 生产技术5.1 保护设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连栋温室等。5.2 土壤肥力等级划分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含量高低而划分。具体等级指标见表 1。表 1 设施黄瓜土壤肥力分级表土壤养分测试值肥力等级 全 氮g/kg有机质g/kg碱解氮mg/kg速效磷(P
7、 2O5)mg/kg速效钾(K 20)mg/kg低肥力 0.71 15 6080 4070 70100中肥力 11.3 1525 80100 70100 100130高肥力 1.31.6 25 100120 100130 1301605.3 种子和种苗选择5.3.1 应选择有机黄瓜种子或种苗,应制定获得有机种子和种苗的后续计划。当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子或种苗。5.3.2 应选择适应北京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对病虫害具有抗性和耐性、优质、商品性好、风味好的黄瓜品种。5.3.3 不得使用转基因种子、种苗和砧木。5.4 育苗5.4.1 播种前的准备5.4.1.1
8、 育苗设施:根据季节不同选用温室、大棚、温床等育苗设施,夏秋季育苗应配有防虫遮阳设施,宜采用工厂化育苗,应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5.4.1.2 营养土:因地制宜地选用无病虫源的田土、腐熟农家肥、草炭、草木灰、有机肥(或蚯蚓粪)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营养土和矿质肥料,要求疏松、保肥、保水,营养全面。孔隙度约 60 %,pH 5.57.5,有机质含量 30 g/kg50 g/kg,全氮含量 2 g/kg,速效氮含量 150 mg/kg200 mg/kg 以上,速效磷 150 mg/kg200 mg/kg,速效钾 300 mg/kg。5.4.2 育苗钵优先使用育苗钵或穴盘育苗;优先采用纸筒式育苗技术。
9、DB11/T 701201035.4.3 种子处理5.4.3.1 温汤浸种:将种子放入 50 55 温水中浸泡、搅拌,至水温降至室温。 5.4.3.2 干热灭菌:种子以 2 cm3 cm 厚度摊放在恒温干燥器内,60 通风干燥 2 h3 h,然后在 75 处理 3 d。5.4.3.3 硫酸铜溶液浸种:先用 0.1 %硫酸铜溶液浸种 5 min,捞出种子,用清水冲洗 3 次后,再催芽播种。5.4.4 禁用物质和方法不得使用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种苗。不得使用化学包衣种子。5.4.5 浸种催芽消毒后的种子浸泡 6 h8 h 后捞出洗净,置于 25 保温条件下催芽。5.5 播种5.5.1 播种
10、期:根据栽培季节、育苗手段和壮苗指标确定适宜的播种期。5.5.2 播种量:根据种子大小及定植密度确定5.5.3 播种方法:当催芽种子 70 %以上露白即可点播或穴盘播种。5.6 苗期管理5.6.1 温度:夏秋育苗主要靠遮阳降温。冬春育苗温度管理见表 2。表2 冬春育苗温度管理指标时期 日温() 夜温() 短时间最低夜温不低于()播种至齐苗 2530 1618 15齐苗至分苗前 2025 1416 12分苗至缓苗 2830 1618 13缓苗后至定植前 2528 1416 13定植前5 d7 d 2023 1012 105.6.2 光照:冬春育苗采用反光幕和补光灯等增光、补光措施;夏秋育苗应采用
11、遮光降温。5.6.3 肥水管理:苗期以控水控肥为主。分苗水应浇足。在秧苗 34 叶时,可结合苗情追提苗肥。5.6.4 扩大营养面积:秧苗 23 叶时加大苗距。5.6.5 炼苗:冬春育苗,定植前一周,白天 2023 ,夜间 10 12 。夏秋育苗逐渐撤去遮阳物,适当控制水分。5.6.6 壮苗指标:子叶完好、茎基粗、叶色浓绿,无病虫害。冬春育苗,45 片叶,株高 15 cm 左右。夏秋育苗,23 片叶,株高 15 cm 左右。5.7 定植5.7.1 定植前准备5.7.1.1 整地土壤应疏松,土壤颗粒小而均匀。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做畦。结合整地施入基肥。5.7.1.2 棚室消毒在定植前应进行棚室消毒,消
12、毒时不得使用禁用物质和方法。5.7.2 定植时间和方法5.7.2.1 定植时间10 cm 内土壤温度稳定达到 l2 以上。5.7.2.2 定植方法及密度采用大小行栽培,覆盖地膜。根据品种特性、整枝方式、气候条件及栽培习惯,每公顷定植3.754.5 万株。长季节栽培每公顷定植 2.73 万株。5.8 田间管理5.8.1 栽培管理DB11/T 701201045.8.1.1 应制定黄瓜生产和轮作计划;可利用豆科作物、绿肥、禾本科作物、免耕或土地休闲等方式恢复土壤肥力。5.8.1.2 应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滴灌、渗灌等,不得大水漫灌。5.8.1.3 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5.8.2 环境调控
13、5.8.2.1 温度根据黄瓜生长发育对环境要求适当调整和控制温度。5.8.2.2 光照采用透光性好的功能膜,冬春季节保持膜面清洁,白天揭开保温覆盖物,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夏秋季节遮阳降温。5.8.2.3 空气湿度采用地面覆盖、滴灌或暗灌、通风排湿、温度调控等措施调控温室的空气相对湿度。5.8.3 肥水管理5.8.3.1 灌水采用膜下滴灌或暗灌。定植后及时浇水,3 d5 d 后浇缓苗水。冬春季节不浇明水,土壤相对湿度冬春季节保持在 60 %70 %,夏秋季节保持在 75 %85 %。5.8.3.2 肥料肥料种类和处理:不得使用人粪尿和含有转基因产品的肥料。优先选用有机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和经过有
14、机认证的商品肥;来源于动物和植物的废弃物和农家肥(包括农场外畜禽粪便)应经过彻底腐熟且达到有机肥腐熟标准;矿质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应选用长效肥料;应在施用前对其重金属含量或其它污染因子进行检测。允许使用和限制使用的肥料种类见附录A。如使用附录A未列入的物质时,应按照GB/T 19630.1附录D的准则对该物质进行评估。施肥量:根据保护地肥力水平、生育季节、生长状况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每生产1000 kg黄瓜,需从土壤中吸取氮1.9 kg2.7 kg,磷0.8 kg0.9 kg,钾3.5 kg4.0 kg。三者比例为1:0.5:1.25。5.8.3.3 施肥技术肥料施用的方式包括基肥、追肥和叶
15、面肥。应重施基肥。基肥:基肥施入的种类包括腐熟的农家肥、动物性蛋白肥料如鱼粉或骨粉和矿质肥料,根据黄瓜品种、养分需求和土壤肥力,调配营养元素平衡。氮肥为总施入量的60 %80 %,磷肥为总施入量的80 %以上,钾肥为总施入量的60 %80 %。应根据生育期长短和土壤肥力状况调整施肥量,每公顷施农家肥45 t以上或蚯蚓粪15 t30 t,结合整地施入。追肥:施肥的种类包括腐熟的农家肥、氨基酸类或腐殖酸类的冲施肥、沼液沼渣等,施肥的数量应控制在施肥总量的 20 %30 %。追肥的方式包括撒施、沟施和随水冲施。 叶面肥:作为根外施肥的补充形式,主要种类包括氨基酸类或腐殖酸类叶面肥、微量元素肥料、沼液
16、等,施肥的有效成分总量(以 N 计)不得超过总施肥量的 10 %。5.8.4 植株调整5.8.4.1 插架或吊蔓:用尼龙绳吊蔓或用细竹竿插架。5.8.4.2 整枝:根据品种特性、栽培方式、栽培密度选择适宜的整枝方式。 5.8.4.3 摘心、打底叶:主蔓结瓜,侧枝留一瓜一叶摘心。2530 片叶时摘心,长季节栽培采用落蔓方式。病叶、老叶、畸形瓜及时打掉。5.8.5 病虫害防治5.8.5.1 主要病虫害主要病害:猝倒病、立枯病、 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黑星病、枯萎病、蔓枯病、灰霉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等。DB11/T 70120105主要虫害:蚜虫、叶螨、白粉虱、烟粉虱、潜叶蝇、蓟马等
17、。5.8.5.2 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5.8.5.3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可选用的方法:1) 抗病虫品种:应针对当地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抗病虫品种。2) 培育壮苗:应通过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3) 控温控湿:应控制好温度和空气湿度,适宜的肥水,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应通过放风和辅助加温,调节不同生育时期的适宜温度,避免低温和高温为害。4) 采用深沟高畦、清洁田园等措施避免霜霉病等病害侵染发生。5) 控制结露:根据保护地内温度与结露的关系,降低盖苫温度,控制结露。6) 耕作改制:应实行严格轮作制度,与非瓜类作物轮
18、作 3 年以上。7) 科学施肥:应减少氮肥的使用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叶面喷施钙肥、硅肥等营养元素增强黄瓜的抗病虫能力。8) 设施防护:应采用防虫网、遮阳网等措施。5.8.5.4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可选用的方法:1) 色板诱杀:每公顷悬挂 450600 块黄板或蓝板诱杀蚜虫、潜叶蝇和蓟马;宜采用银灰色膜驱避蚜虫。2) 杀虫灯诱杀害虫:利用频振杀虫灯、黑光灯等诱杀害虫。3) 高温闷棚:选晴天上午,浇足量水后封闭棚室,将棚温提高到 46 48 ,持续 2 h,然后从顶部慢慢加大放风口,使室温缓缓下降。可每隔 15 d 闷棚一次,闷棚后加强肥水管理。秸秆平铺,加足量水后黑膜覆盖防治土传病害。5.8.5
19、.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可选用的方法:1) 宜采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控制蚜虫、粉虱等害虫。2) 宜采用病毒、线虫、微生物活体制剂控制病虫害。3) 可采用除虫菊素、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防治虫害。5.8.5.6 药剂防治允许使用附录 B 所列出的物质。使用附录 B 中物质应符合 GB 4285 和 GB/T 8321 的要求。使用附录 B 未列入的物质时,应按照 GB/T 19630.1 附录 D 的准则或相应的标准对该物质进行评估。1) 猝倒病、立枯病:除苗床用高锰酸钾处理外,还可用木(竹)醋液、氨基酸铜等药剂防治。2) 灰霉病:优先采用氨基酸铜、无机铜制剂等制剂。3) 霜霉病:优先采用氨基
20、酸铜、氢氧化铜等制剂。4) 白粉病:优先采用氨基酸硅、氨基酸铜、碳酸氢钠和植物乳化剂等制剂。5) 细菌性角斑病:优先采用氨基酸硅、氨基酸铜、碳酸氢钠等药剂防治。6) 炭疽病:采用氨基酸铜、氢氧化铜等药剂防治。7) 蚜虫、粉虱:采用除虫菊素、苦参碱、印楝素等药剂防治。8) 潜叶蝇:采用除虫菊素、软钾皂等药剂防治。6 污染控制6.1 应在有机生产区域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6.2 应有有效隔离有机地块与常规地块的排灌系统。DB11/T 701201066.3 喷药、施肥设备和器具在用于有机生产前,应得到充分清洗,去除污染物残留。6.4 应选择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类材料作为保护地的覆盖物、地膜或防虫网,不得使用聚氯类产品。6.5 依据 GB 2763 中农药种类检测,所有化学农药都不得检出,检出限值依据 NY761 所规定。7 采收、包装、标识、贮藏和运输7.1 采收7.1.1 适时采收:根据商品化要求采收。7.1.2 采摘方法:采收时戴手套、保留瓜柄、瓜刺、轻拿轻放。7.2 包装、标识、贮藏和运输包装、标识、贮藏和运输按照DB11/T 562相关要求执行。8 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按照 DB11/T 562 相关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