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通辽实验中学 2018-2019-1 学期高二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 48 题,每题 1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战国时代的士 ,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称。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 ”“士”在当时充当的主要角色是( )A.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 B.诸侯争霸和兼并的倡导者C.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者 D.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2.“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 )A.仁 B.礼C.孝 D.忠3.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得不到
2、满足,就有争夺。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该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C.韩非子 D.庄子4.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该学派是( )A.道家 B.墨家C.儒家 D.法家5.西方史学家提出,战国时期的“中国秩序是在思想出现以后才恢复的,该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 。材料中的“”应是( )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6.战国时期的某学派成员,“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该学派是( )A.墨家
3、 B.儒家C.法家 D.道家7.杂家是战国时期产生最晚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 2 -墨,合名、法。 ”由此可见, “杂”是指( )A.势力弱小 B.不入主流C.因循守旧 D.兼收并蓄8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9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指A. 发展工商业 B. 统一思想,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消灭异端学说 D. 繁荣学
4、术文化10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 “天地” “阴阳” “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11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
5、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12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哗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 。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A. 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 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C. 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13战国“百家争鸣” 、秦始皇“焚书 坑儒” 、汉武帝“独尊儒术” 、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 ,这从本 质上反映了A.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B.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D. 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
6、闷- 3 -14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 。据此,董仲舒的思想A. 融合了道家思想主张 B. 为封建统治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C. 强化了“天”的意志 D. 创建了以血缘为本的家国同构体制15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 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家 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贵儒”又“尊道”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7、奉行三教并行政策16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 ”此处程颐所说的“理”A. 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B. 指儒家伦理C. 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D. 源于人的内心17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 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 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 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 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18王阳明认为:“凡看
8、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19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2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
9、孽。 ”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4 -A. 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 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C. 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 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21 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 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 孟子加以注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A. 四书是南宋朱熹所著 B. 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C.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2.右图人物在五四时期被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
10、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23右图中的条幅是 2008 年 5 月 27 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A李赞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2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 ,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
11、代民主法治精神25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C.李贽的焚书 藏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2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5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27.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
12、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 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28. 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 、 “人臣称人君” 、 “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29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 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己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
13、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A. 老子和苏格拉底 B. 孔子和柏拉图 C.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 韩非和柏拉图30.“他们(智者学派)的一切学问,无论伦理学也好,修辞学也好,论辩术也好,都蕴藏着一个哲学的原则,一个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原则” 。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A. 发现“自我” ,探究哲 学意义上的“人” B.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C. 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 D. 个人主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31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
14、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 。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A. 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 B. 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C. 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 D. 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322016 年 4 月 21 日在雅典举行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圣火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相传普罗米修斯瞒着宙斯偷取火种带到人间。他怀有一种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并拯救人,至少能够毁灭奥林匹斯众神。这希腊神话传说A. 注重人的价值和作用 B. 契合了基督教原罪说- 6 -C. 成为古希腊史的佐证 D. 体现了现代奥运宗旨33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
15、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A. 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 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C. 掲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 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34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 ,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A. 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B. 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C. 阐述了社会契约论 D. 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35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
16、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该学者旨在强调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C. 宗教改革更 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文艺复兴没有体现出人文精神36.“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该观点A.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C. 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D. 没有看
17、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37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我是凡人,只要凡人的幸福。 ”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两人思想的实质是A. 人比上帝和君主重要 B. 反对宗教信仰,强调人的追求C. 打击天主教神学思想 D. 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教会权威38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 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欧洲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其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对于欧洲人民从天主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张扬人文主义的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关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的实质意义,最为恰当的是( )A. 确立了“教
18、随国定”的原则 B. 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权威- 7 -C.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391534 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 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A. 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B. 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C.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40恩格斯说:“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 ”这是因为A. 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
19、芽 B. 率先开辟了新航路C. 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 D. 最先开展宗教改革411500 年,欧洲出现了 1000 多家印刷厂,出版了大约 4 万册书。其中一半是宗教类书籍,其他的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经典作品、法律手册、哲学著作以及大众读物等。这一现象说明A. 大众对于获取知识的渴望 B. 罗马法在欧洲开始其复兴C. 只有一半欧洲人关心宗教 D. 意大利文艺复兴走向高潮42宗教改革中晚期,市民、农民不满已取得的成就,自发冲击天主教会。马丁路德撰文公开煽动诸侯贵族像打疯狗般地绞杀农民。因此,路德被认为是“出卖市民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和“背叛农民革命的叛徒” 。据此可知A. 路德主张温和的宗教改
20、革运动 B. 宗教改革最终背弃了资产阶级C. 宗教改革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 D. 路德改变了对世俗统治者态度43 “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 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场运动A.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44 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 ”该学者的观点是A. 卢梭
21、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B. 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C. 人天生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D. 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8 -45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 ”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 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C.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46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新的精神世界”是指A.
22、法家的法治思想 B. 道家的无为思想 C. 儒家的仁政思想 D. 墨家的非攻思想47.1878 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 。这里的“微光”指的是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48伏尔泰认为:启蒙的旗帜是“理性” ,启蒙的基石是“进步” 。卢梭则认为: “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 ”他们观点的不同
23、说明A. 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 B. 启蒙运动的深化C. 两人主张的政体不同 D. 人文主义的兴起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49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 9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 ,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 ,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
24、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0 分)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 理的途径有何差别?(6 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
25、的具体表现。(9 分)32 (27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
26、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 ,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 10 -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 “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7 分) 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 有何进步意义?(8 分)(2)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
27、,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12 分)- 11 -通辽实验中学 2018-2019-1 学期 高二月考历史试题1.D2.A3.B4.A5.C6.A7.D8.B9.B10.D11.C12.C13.A14.B15.B16.A17.B18.A19.B20.C21.D22.B23.B24.C25.D26.A27.B28.A29.B30.D31.C32.A33.B34.A35.C36.C37.D38.B39.C40.C41.A42.A43.A44.A45.C46.C47.A48.B31 (25 分)(1)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10 分) 。(2)差别:朱熹, 主张格物致知
28、,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答上 1 点即可);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答上 1 点即可)。(6 分)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 用。(9 分)32 (27 分)(1)思想: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思想(或答三权分立,彼此制衡);(3 分)影响: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4 分)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4 分)意义: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进步作用。(4 分)(2)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人民主权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 分,每一点答上 1 点即可得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