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互联网与夫妻个性解放.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363859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与夫妻个性解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互联网与夫妻个性解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互联网与夫妻个性解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互联网与夫妻个性解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互联网与夫妻个性解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互联网与夫妻个性解放马来平 1(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 互联网促进了夫妻平等、推动了婚姻自由、扩大了性自由。在一定的意义上,它正在使夫妻个性解放在中国悄然发生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具有开启人类欲望闸门的性质,它在尽可能满足人类欲望的同时,又不断产生和重塑着人类的欲望。因此,其目标十分高远,欲使中国人在文明社会所应有的伦理原则的引导下,沿着回归人的原始本能和人的欲望各得其所的道路不断奔向夫妻个性解放的理想目标。互联网之所以能对夫妻个性解放产生影响,说到底是因为它引发了一场人类交往方式的革命。一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应对互联网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通过建立健全

2、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不断改进、提高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引导网民自觉预防和抵制互联网的消极影响,吸引网民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事务和提高自身素质上来。关键词 互联网 夫妻个性解放革命 回归原始本能 交往方式的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迅速普及,互联网正全面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休闲方式等;同时,随着互联网大规模地进入家庭和网民数量的急剧攀升,互联网以其虚拟、即时、隐蔽、互动和开放的特点对夫妻个性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正确认识这种影响及其实质,以及它所引发的有关理论问题,不仅对于当前我国的家庭伦理建设乃至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于一向

3、关心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科技哲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夫妻个性解放问题及其历史与现状(一) 何谓夫妻个性解放九十年前,在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梁漱溟先生完成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这部“震古烁今之著作” (蒋方震语)中,他对民主的解读可谓一语中的。他说, “德先生”其实可以归结为九个字:个性伸展,社会性发达。“社会性发达”即是善于利用各种公共组织,共谋社会发展。那么,什么是“个性伸展”?在梁先生那里, “个性伸展”基本上和个性解放同义,主要含义有两层:“第一层便是公众的事大家都有参与做主的权;第二层便是个人的事大家都无过问的权。 ”2公共事务人人有权参与,私人的事个人

4、当家做主,这一解释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无疑,夫妻个性解放是人的个性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夫妻个性解放的含义也应大致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夫妻双方都有参与做主的权,这实际上就是夫妻平等;另一方面,夫妻任何一方个人的事,另一方乃至所有他人都无过问的权。在夫妻关系的范畴内,夫妻个人的事很多,但其荦荦大端有三:爱情、婚姻和性。这些事他人无权过问,意味着夫妻任何一方都有自己所应有的“爱”的自由、婚姻的自由和性的自由。当然,这些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有限度的;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让每一对夫妻生活得快乐和幸福。1作者简介:马

5、来平(1950- )男,山东巨野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科学社会学、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史。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C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第 365 页。一些人对夫妻个性解放心存疑虑。他们认为夫妻个性解放是西方国家的提法,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又会造成人的身心疲惫、孤独和忧郁。所以,在他们看来,提倡夫妻个性解放不利于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进而会累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西方社会人情淡薄、家庭动荡的严酷现实证明了这一点。对于这个问题不妨这样来看:1、不可因为西方社会夫

6、妻个性解放出现的弊病而一笔抹杀夫妻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夫妻个性解放的本意是尊重和保护夫妻双方的本能、天赋秉性和正当欲望。夫妻双方个性的舒展将会使夫妻双方生活得更加舒心、快活和幸福;同时也有利于夫妻双方个人潜能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2、不可因为西方社会夫妻个性解放出现的弊病而一厢情愿地断定,只有东方的传统家庭伦理才能够救治西方夫妻个性解放的弊病。西方社会的弊病与东方伦理是否应当复兴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西方社会弊病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既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不可避免的某些客观因素。东方伦理对救治西方社会弊病或许有用,但只是救治西方社会弊病的无数智慧中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智慧的地位

7、和效果如何,是一个有待今后实践予以检验的问题。在这里任何感情用事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对于夫妻个性解放的正确态度或许是:既要大力推进夫妻个性解放,又要把握好夫妻个性解放的度;同时也应适当注意吸收包括东方传统家庭伦理在内的人类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分。具体说来,对于爱而言,每个人都有爱的自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可以大胆去爱,只是不能“强人所爱”或把自己的爱强加于人。爱情应当是自愿的、相互的。不顾他人感受,片面强调单方面的爱,是与“爱的自由”的本意背道而驰的。对于婚姻而言,首先,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缺少爱情基础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爱情的消失即是婚姻的死亡。其次,婚姻是权利和义务的统

8、一体。每个人都有结婚、不结婚、离婚和追求婚姻幸福的自由,同时对恋爱对象或配偶,以及父母、子女等所有家庭成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和义务。丢弃责任和义务的婚姻自由不是彻底的婚姻自由。对于性自由而言,它应当包含以下要点:(1)性欲是人的生理本能,天经地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性欲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2)性应以真诚的爱为前提,而不应是动物式的泄欲。文明的性自由与自由的爱是相统一的;(3) “与自由的爱相统一的性自由”不是不要忠贞,相反,它深藏着对爱的崇敬和执着,深藏着对爱情的忠贞;(4) “与自由的爱相统一的性自由”并没有降低对道德自律的要求。把性本能提升为“与自由的爱相统一的性自由” ,已经

9、包含了对道德的自觉意识和对个人自制力的较高要求。(二)中国夫妻个性解放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一向重视夫妻关系。 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程氏易传说:“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 ”它们一致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伦理乃至社会伦理的起点;儒家把夫妻关系赫然列为“三纲”之一则充分表明,传统伦理是把夫妻关系视为家庭伦理乃至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部分的。中国流行数千年的封建伦理是一套相当发达和严密的观念、准则和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而每一社会角色又都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其中最为根本的行为准则即是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的

10、“三纲” ,以及用“仁、义、礼、智、信”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五常” 。就夫妻关系而言,除了“夫为妻纲”外,还有“三从四德”和“男主外,女主内” “从一而终” “男女授受不亲” “万恶淫为首” ,以及包含“淫:乱族”等条款的所谓“七出”休妻规则等规范予以约束。由于封建伦理体系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以统治者利益为最高利益,并极其重视家族利益,因此,尽管这套伦理体系中的许多内容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但弊端也是严重的,其要害在于摧残和压抑人的个性。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陈独秀对“三纲”的尖锐批判中可略见一斑:“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本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

11、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已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1也正基于此,陈独秀认为:“宗法制度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如尊长卑幼,同罪异罚之类) ;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东洋民族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残酷衰微之象,皆以此四者为之因。 ”21陈独秀.一九一六年A,陈独秀文章选编 C,上

12、,北京:三联书店,1984,1031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A,陈独秀文章选编C 上,北京:三联书店, 1984,98正是由于中国在夫妻个性解放问题上历史包袱十分沉重,因此,中国夫妻个性解放的道路比较曲折、漫长。尽管历代进步士人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为个性解放的呐喊不绝于耳,但直至 20 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全面批判封建伦理,力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和恋爱自由,才终于使中国夫妻个性解放问题有了声势浩大的破冰之旅。客观地说,在夫妻个性解放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突出贡献是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夫妻伦理基础,使得中国的夫妻伦理的天平开始向个

13、人本位倾斜,即向以个人的自由、幸福和价值实现为最高目标的方向发展。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包括夫妻个性解放在内的中国人的个性解放有了较大发展。这主要表现为继承和巩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否定以家族为本位的封建夫妻伦理的成果,并在夫妻生活中更全面、更深入地体现了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时代精神。不过,在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整个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框架下,夫妻个性解放领域还存在明显的“左”的思想倾向的干扰,以致于在有关个人与集体、个性与道德关系的处理上,以及在爱情的自由和性观念的开放等方面还有大量束缚人的个性的地方。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民主进程的加快,人

14、们愈来愈认识到,夫妻个性解放是充分发挥和开发夫妻个人潜能与创造力的前提,是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人的解放”这一社会发展最高目标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说,不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对于社会,促进夫妻个性解放都至关重要。因此,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在夫妻个性解放的问题上迈出新的步伐。二、互联网正在引发新一轮夫妻个性解放革命20 世纪末,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至 2008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 2.53 亿(其中宽带网民数 2.14 亿;移动互联网渐成趋势,手机网民数量正在激增中) ,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

15、人数增加了 9100 万,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同比增长达到 56.2%。仅 2008 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就达 4300 万人,预计今后数年内,年增长率将仍呈快速递增趋势。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与现实世界交叉、互补的工作区、生活区、服务区、社交区和自由讨论区,其功能堪与现实世界相媲美。互联网正在对现实世界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夫妻个性解放问题。互联网对夫妻个性解放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事实表明,互联网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正在使夫妻个性解放在中国悄然发生一场革命。(一)促进了夫妻

16、平等何谓夫妻平等?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尽一致。我认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夫妻平等参与社会事务;其二,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其三,夫妻平等享有家务决策权。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对上述夫妻平等关系的实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为夫妻双方平等参与社会事务开辟了广阔道路近年来,公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事务的现象日益普遍。其一,中国政府正在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步伐,政府门户网站正在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据 CNNIC 调查,截至 2007 年底,访问过政府网站的人数已达网民总数的 25.4%。中国网络媒体正在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越来越多的公民习惯于通过网络发表政见,各地各级政府

17、也也纷纷改变行政方式,关注网民意见并主动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其二,截至 2008 年 6 月底,网络新闻使用率达 81.5%,用户规模达到 2.06 亿人,网络新闻阅读率比 2007 年 12 月增加了 8.8 个百分点,在网络应用中超过网络娱乐,排名跃升至第二位,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媒体。其三,花样翻新的网络形式也大量涌现。例如,作为网络日志的“博客” ,充当知识买卖中介的“威客” ,便于网民之间物品交换的“换客” ,以音频和视频取代文字和图片作为传播载体的“播客” ,由网民自发参与挖掘新闻线索、对新闻进行评论和编辑并号称制作“草根新闻网站”的“掘客” ,跟帖参与社会精英之间辩论的

18、“哄客” ,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拍客” “粉客”“沃客” “维客”和 BBS 论坛等。所有这些网络形式的使用均无性别界限。其四,女性网民数量上升较快,截至2008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中女性比例上升到 46.4%,比 2007 年底上升了 3.6 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的性别构成逐渐趋于均衡。目前,互联网在中国男性居民中的普及率为 19.9%,女性为 18.3%。上述情况表明,网络以空前未有的力度促进了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而网络的天然祛性别特征,决定了它为夫妻双方平等参与社会事务开辟了广阔道路。2、为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创造了条件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步使越来越多的家务劳动网络化。网上购物、网

19、上付款、网上炒股、网上家政、网上医疗等网络活动日益普及;同时,网络正在逐步应用于养老、抚幼和家庭教育等领域。例如,为老人安装自动呼叫系统、远程监控和抚育幼儿、远程幼儿教育等。CNNIC 的报告显示,人们的网上行为也开始与实际生活靠近,网上购物、网上付款等实际应用开始走俏。至 2008 年 6 月底,在我国网民中网络购物的使用率为 25%,用户人数达到6329 万,此前半年内用户量增加了 1688 万,其中普及率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其使用率达到 45.2%。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手段极大地推动了网络购物的发展,网民对二者的使用率分别达到 23.4%和 22.5%,尤其是网上支付,半年内用户增量达到 2

20、379 万人,增长率达到 71.7%。受 2007 年中国股市火爆的影响,网络炒股工具的使用率为 16.9%,尽管目前使用率开始下降,但总体用户量仍然略涨了 466 万。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家务劳动量大大减少,许多家务劳动变成智力活动或体力上的举手之劳,淡化了对性别的特殊要求或不再需要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成员为此付出巨大的劳动量。由此可见,互联网为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创造了良好条件。3、为夫妻平等享有家庭事务决策权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多的知识性工作,如建筑设计、工程制图、动漫创作、咨询服务、疾病治疗、保险代理、律师委托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从而为妇女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正如一位未来学家所说:“信息社会着

21、重脑力而不是体力,妇女跟信息社会真是天作之合。 ”(奈斯比特语)所有这些变化都显著提高了妇女对家庭、社会的贡献,促进夫妻双方经济地位的平等,进而为夫妻双方平等进行家庭和社会事务决策提供了保障。(二)推动了婚姻自由1、 择偶范围扩大互联网使人类的交往跨越时空、遍及全球,人们初婚或再婚的择偶范围也随之空前扩大了。择偶范围的扩大,既有利于恋爱自由、结婚自由,也有利于离婚自由。2、 夫妻双方的私人空间扩大较之纸质信函、电话、电报等传统通讯方式,互联网所提供的电子邮箱、手机短信平台和网络聊天工具等通讯方式要隐秘、安全得多,因而也更加私人化。所有的网上活动较之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夫妻双

22、方私人空间的扩大意味着双方个人自由度的扩大,显然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婚姻自由。3、 婚姻形式多样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人们在是否结婚和怎样结婚等问题上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因而中国社会的婚姻形式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的家庭形式之外,单亲家庭、丁克家庭、混合型家庭、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形式日渐增多。互联网不仅使家庭形式又添虚拟家庭这一“新丁” ,而且还对所有这些新型家庭形式的涌现和健康成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新的家庭形式遭遇社会排斥,较少有合理辩护的机会和场合,而互联网的各种论坛和对话形式为新型家庭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能见度极高的辩护平台。这对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

23、新型家庭形式的继续多元化和合法化十分有利。 (三)扩大了性自由1、延长了夫妻厮守的时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兴起一场工作方式的革命:越来越多的工作从工厂、办公室回到家中。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新的生产体制将把千万职工从工厂和办公室中解放出来,回到以先进的电子科学为基础的家庭工业时代,从而重新突出家庭作为社会中心的作用。 ”1他把电子家庭的出现列为第三次浪潮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说,这一点正在中国和不少的国家里获得证实。据 CNNIC 调查,中国网民在家上网的比例持续上升,从 2007 年 12 月的67.3%( 即 1.4 亿网民)上升到 2008 年 6 月的 74.1%。而且中国家庭上网规

24、模自 2000 年以来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家上网并不一定意味着在家上班,但借助电脑和网络在家上班的群体迅速扩大却是不争事实。电子家庭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一是增加了夫妻工作上互相帮助、情感上充分交流的机会,延长了夫妻厮守的时间。2、丰富了夫妻的精神生活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夫妻的精神生活。网络影院、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和网上旅游等新型休闲娱乐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流行。近几年,在网络的所有应用中,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等三大娱乐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一直名列前茅。据 CNNIC 调查,截至 2008 年 6 月,网络音乐使用率为 84.5%,用户量高达 2.14

25、 亿人;网络视频的使用率为 71%,用户量达 1.8 亿人;网络游戏使用率为 58.3%,用户1美 阿尔温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 1984,20规模达到 1.47 亿人。这表明,娱乐是中国网民包括已婚男女的主要互联网活动之一。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有利于性的调节和舒展。3、提高了性开放程度长期以来,中国人在性生活领域一直比较拘谨。改革开放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性压抑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性生活技巧、老年人的性生活、同性恋,以及几乎所有婚外性活动的排斥。互联网不仅为夫妻的性生活经验、技巧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方便,而且催生了“网婚” “裸聊”等虚拟“性活动” 。这些“性活

26、动”因其新奇性、浪漫性和刺激性而颇具诱惑力,因而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正面意义上说,虚拟“性活动”的流行对于夫妻双方性观念的开放与宽容、性欲释放的多样性与安全性、性生活内容的丰富与质量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 * *上述几方面的事实说明,互联网正在使夫妻个性解放问题在中国悄然发生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改革开放在内的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场夫妻个性解放革命。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发生的夫妻个性解放革命是在批判封建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就其内容而言,它带有突破数千年封建伦理重重包围的性质,因此,它的目标是初步的和十分有限的。

27、例如,在夫妻平等方面,它仅仅主张女性不受压迫、不受歧视;在恋爱自由方面,仅仅主张允许青年恋爱,把恋爱作为青年男女走向婚姻殿堂的必要环节,不再把男女谈情说爱看作是伤风败俗的事;在婚姻自主方面,仅仅主张作为终身大事,婚姻应由当事人做主而不应听命于家长和媒妁之言;等等。与此不同,中国眼下正在发生的这场夫妻个性解放革命,就其内容而言,具有开启人类欲望闸门的性质。它在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欲望的同时,又不断产生和重塑着人类的欲望。因此,它的目标十分高远。它欲使中国人在越来越宽容、越来越人性化的文明社会所应有的伦理原则引导下,沿着回归人的原始本能和使人的欲望各得其所的道路不断奔向夫妻个性解放的理想境界。目前这场

28、革命所展示给我们的,仅是序幕而已。三、互联网对夫妻个性解放起作用的根源及其他(一)互联网对夫妻个性解放起作用的根源是什么互联网为什么能对夫妻个性解放起作用?说到底是因为互联网引发了一场人类交往方式的革命。这场革命从不同的侧面加速了夫妻个性解放。1、交往主体的虚拟化与夫妻意志自由的扩张在传统交往方式中,交往主体通常都有某种物理成分在场,如面对面交往的身体在场、电话交往的声音在场、书信交往的笔迹在场等,而在网络中,交往主体仅仅注册了一个 ID(Identity)帐号,是虚拟在场的。交往主体的虚拟化使得夫妻双方作为交往主体,消解了现实世界中的性别、种族、国籍、年龄、肤色、职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使他

29、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处于一种人为的随机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实世界的责任、义务和伦理约束等;同时,交往主体的虚拟化使得夫妻作为交往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设计自己,以迥然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新面貌出现于网络世界,甚至可以不断变换身份,以多种形象展现风采。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使夫妻双方在网络世界里自由地分享他人的知识成果和各种资源,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自由地与他人合作,自由地实现自我超越。2、交往手段的数字符号化、交往形式的无形社区化与夫妻社会性的扩张在网络世界里,交往主体所运用的交往手段是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的语言不同,网络语言的突出特征是数字化和符号化。符号化是指创造了一批表情达意、简便

30、实用的特殊符号,如“886” (拜拜喽) “:) ”(微笑)等。网络语言的运用,使得夫妻双方在信息的接受、传递、交流等方面实现了快速、便捷、跨越时空,以致达到了全球性范围内的“普遍可及”与无所不在。网络世界交往形式的突出特征是“无形社区化” 。一般来说,可供网络交往主体运用的网络媒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同步互动的“网聊”等;二是异步互动的博客、BBS、电子邮件等。不论哪一种网络媒介,其结果都必然是网络交往的“无形社区化” ,即在网络上形成一个以个人空间、论坛社区等为交流空间,具有某种共识和一定友情的虚拟群体。交往形式的无形社区化使得夫妻双方的社会性有了质的飞跃。虽然网络交往不具有现实世界中面对面

31、交往的大量优点,但是,由于无形社区具有全球开放、信息资源共同开发和共享,以及某种认同感等特点,遂使夫妻双方在网络社会中的融合度远远超过现实社会,在许多方面拉近了个人与社会的距离,增进了社会的有机团结,夫妻双方获得社会援助的机会更多、更便利了。3、交往主客体关系的“去中心化” , “阶层重组”与夫妻独立性、创造性的扩张网络空间中网民之间所形成的主客体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有二:一是“去中心化” ,二是“阶层重组” 。与现实世界依赖于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机构进行组织协调的格局某种认同感相反,网络世界中网民之间的协调是自发和分散的,而且消除了现实社会中以财富和权力为尺度所进行的阶层划分,取而代之的是以所

32、拥有的智慧、知识和信息为标准而进行的新的阶层划分:少数网络主体凭借自己高人一筹的书写水平赢得了声誉和尊重,他们的帖子点击率高、一呼百应,于是成为网络红人、网络领袖;而大量网络主体只看帖,不发言或很少发言,在网络世界默默无闻,被戏称为“潜水族” 。网络世界的“去中心化”和“阶层重组”使得夫妻双方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扩张,这有利于夫妻双方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信息和智慧张扬个性、追求幸福、提升自我、实现价值。(二)如何看待网恋的作用网恋是互联网活动中与夫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活动之一,因此,如何看待网恋对现实婚恋的影响是互联网与夫妻个性解放中的基本问题之一。首先对现实世界中的恋爱和网恋进行一下比较

33、。在现实世界中,恋爱过程有两个步骤:一是恋爱对象对彼此的自然条件的认可,自然条件包括相貌、学历、职业、家庭背景等;二是恋爱双方的思想交流、品德考察、性格适应、感情培养等。其中,在自然条件认可方面,不同的人对各种自然条件的侧重点不同,自然条件认可的方式也不同。有一种自然条件认可的方式比较特殊,即一见钟情。一见钟情的实质是相信直觉,把对方的相貌、气质或某种行为作为确立恋爱关系的决定性条件。与现实世界的恋爱相比,网恋的过程也有上述两个步骤,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网恋双方自述的自然条件不乏虚假信息,甚至连性别都有可能是假的。所以,在网恋中,自然条件的认可是形式上的,双方并不怎么介意。就第二个阶段而言,可大

34、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持认真态度的网恋。在对方身份不明的情况下进行认真的思想交流、品德考察、性格适应、感情培养等。一旦时机成熟,就从网上走到网下。其结果,或者由于对方的真实身份距自己的期望值较远而“见光死” ,或者由于对方的真实身份与有关条件与自己的期望值基本吻合,于是恋爱在现实世界得以继续进行下去;二是持游戏态度的网恋:目的不在恋爱结果,而在恋爱过程;坚持不下网线。较之现实世界,网恋突出的优点是择偶范围广泛,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不受现实社会的限制,可以进行得比较深入、充分;缺点是只能限于口头和书面交流,缺乏真实情景和实践活动。上述情况表明,网恋的作用有正负两个方面。正面的作用主要是指,它可以弥补现

35、实世界恋爱的不足,而成为促进现实世界的恋爱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负面作用主要是指,由于网恋主体的虚拟性,容易出现感情陷阱、色情欺骗等不良后果。另外,如何看待已婚者的网恋、网婚活动?不少人认为,网恋、网婚属于精神出轨或精神外遇,是现实婚恋关系的杀手,应严加禁止。我认为,这大可不必。目前,绝大多数人满足于现实婚恋,专注于工作、学习,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搞网恋、网婚,十分正常;同样,已婚者网恋、网婚也并非统统异常。这是因为,网恋、网婚在本质上属于意识活动范畴,而意识活动是无法禁止,也不应强行禁止的。更何况随着人类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步增强,网恋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人们婚恋必不可少的正常渠道!有的网恋、网婚源

36、于现实婚恋的缺陷。现实婚恋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有时可能使当事人有苦难言而又无可奈何,于是他们选择到虚拟世界里寻求机会。应当看到,网恋、网婚具有某种游戏性质,是有一定积极功能的,如精神慰藉、情感体验和休闲娱乐等。不过,已婚者网恋、网婚应以不损害他人和自己的长远幸福为限。网恋网婚者应认清其游戏性质,当发现自己或另一方有可能真正痴迷、情感过分投入时,应当立刻提醒自己或他人及时结束游戏,以免伤害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恋人或配偶,否则将会受到网络伦理、网络法律或现实世界里的伦理与法律的约束或制裁。(三)如何看待互联网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不少人认为互联网为夫妻越轨提供了便利,引发、加剧了婚姻动荡,是造成离婚率上

37、涨的罪魁祸首。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应当看到:1、 中国离婚率的确正在上涨据统计,我国离婚率从 1978 年起直线上升,不到 10 年就突破了 1,到 2001 年已达到 1.96,24 年间提高了 5.6倍。 1目前,离婚率的这种上涨趋势有增无减,而且,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离婚率上涨的空间还很大,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这种上涨的趋势还会一直持续下去。2、 离婚率上涨并不绝对是坏事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包办婚姻、草率恋爱、婚后思想品德蜕变等因素都是扼杀爱情的常见因素,而一旦夫妻双方缺乏爱情,那么,离婚就是理所当然的。在一定意义上,适当的离婚率是性观念开放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目前

38、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欠完备,还无法承担由于离婚率过高所带来的养老抚幼等问题,所以,对于离婚问题持适当的抑制态度是恰当的。3、 造成离婚率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中国离婚率上涨的原因涉及到经济转型、农民工进城等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问题,绝不仅仅与网络的发展有关。以北京近年来的离婚率为例, “据婚姻登记部门的统计,2006 年全北京有 24952 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其中有 1/5 的婚姻关系维持不到 3 年;1/3 在结婚 5 年内离婚;结婚不到 1 年就离婚的有 970 对,有 52 对离婚的夫妻结婚还不到 1 个月。其中最短的婚姻关系只维持了 23 天” 。 1在这些夫妻中, “80 后

39、”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80后”中间出现闪婚、闪离和离婚率偏高等现象,不能说与网络完全无关,但更重要、更根本的原因恐怕还要到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偏差等深层次因素中去寻找。4、 互联网对离婚率的上涨负有一定责任应当看到,互联网对于加剧离婚率上涨是负有一定责任的。除了网络为夫妻越轨提供平台之外, 至少,网络还有以下几方面的负作用:(1)网络色情活动所助长的性泛滥威胁婚姻稳定。网络兴起后,网络色情活动也随之抬头。近年来,网络色情传播在我国已呈现以下趋势:其一,色情网站数量快速增长;其二,色情网站的网民出现低龄化、高知化的趋势;其三,色情图文下载便捷化;其四,网络色情传播娱乐化、规模化和商业化。 2

40、性泛滥为婚姻出轨提供了温床,必定会对婚姻的稳定造成某种威胁。(2)网络犯罪危害婚姻稳定。一些人蓄意对他人电脑系统或资料库进行攻击和破坏,或者利用网络进行经济犯罪、刑事犯罪等活动,如传播病毒,传播有害数据,盗用信用卡,发布虚假广告或信息以及侵害版权、名誉权、著作权、隐私权等。网络罪犯的出现对于这些罪犯以及受害人的婚姻的稳定性无疑具有极大的破坏力。(3)网络痴迷人群不利于婚姻稳定。一些人上网成瘾,成为网络痴迷者,尤其在青少年中这种现象较为严重。本来网络是人类创造的符号化世界,可是对于网络痴迷者来说,符号化世界反过来却成为奴役人类的异己力量,使他们失去了自我、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甚至以虚

41、拟世界代替了现实世界,结果,沉迷于网络不仅损害了身心健康、葬送了前途,而且冷落了家人、破坏了自己婚姻的稳定性。但是,互联网对婚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容易被人为夸大。较之传统的婚姻破裂,由互联网所引发的婚姻破裂较为新奇,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因而容易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这和科学家剽窃、抄袭或修改数据等越轨行为发生的频率容易被人为夸大是一个道理。5、认真应对互联网对婚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从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的角度看,互联网对婚姻稳定性有负面影响是正常的、难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可以掉以轻心。相反,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尽管具有虚拟性,但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

42、和革新势不可挡,而且,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互联网对婚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低估。应对互联网对婚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因势利导。通过制定与不断完善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等手段引导网民自觉预防和抵制互联网的消极影响;通过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不断改进和加强,吸引网民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事务和提高自身素质上来。总之,我们坚信,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其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正像以往的科技成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样,经过人文文化的介入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和克服的。1唐秀华、夏淼.客观看待离婚,共筑和谐家庭 对中国离婚状况的分析J.西北人口,2006(02)1杜新达.北京“80 后”离婚率飙升,北京晚报N.2007.4.72胡道立.论网络色情对社传播对社会两性观念的影响J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5(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