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记者问心得体会华阳中心学校 高友琴今年的答记者问当中,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问出了很多国人内心的不安:规划和未来是美好的,可是政策到底能够贯彻几分却着实让人担忧,即所谓“知易行难”。正如该记者在提问中所提到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概念早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就一直提到今天,真正地贯彻落实,最难的地方在哪里?总理的回答诚恳而切中要害,其中提到的两个比 gd 更为重要的数字是应当引起我们深刻反思的。“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所谓创新机制,其实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在教育和科技。我一直强调,中国的振兴不单在经济总量,而根本在人才和科技进步,并且要建立和完善鼓励科
2、技进步、人才成长的机制。通过改革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我以为有两个数字比 gdp 更为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这两条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中国经济周刊 2011 年 3 月 8 日的时评中有一篇题为“教育经费占 gdp4%目标 18 年未实现 欠账超 1.6 万亿”的文章,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比起对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动辄万亿的慷慨投资规模,10 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还未到 4%。在捉襟见肘的经费面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根据世界银行XX 年的统计,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 gdp 的均值为 4.8%,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 gdp 的均值为 5.6%。”众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的极大投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然而教育经费的增长目标却历时 18 年仍未完成,着实令人痛心。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仅是几条高速铁路,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国民身上,教育则无疑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国家硬实力逐渐上升的同时,如何通过教育提升软实力以塑造国家形象,扩大文化影响力,是我们应当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