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懂文识题,三重比对突破瓶颈,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考 试 大 纲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选材范围 考试重点,1.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命题特点,题型特点,题量特点,选材特点,客观题,3道,多社会科学类论文,近三年新课标卷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点分析,201
2、7年全国1卷 1D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强加因果。“非政府组织提出气候正义的概念”,张冠李戴,文章并不能确定是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气候正义”的概念。必然代或然。 B,以偏概全。 C,文意理解错误。 2、C 文意理解错误。 3、B绝对化错误。,2017年全国2卷 1A 2A 3B 2017年全国3卷 1C 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2C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 3B“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错误。,三、解题方法,重点训练三种能力:筛选、比对、分析,筛 选,筛选,就
3、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题干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注意:题干要求、答题区域及暗示方向,比 对,指比对题文。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之后,要仔细、严谨,逐字逐句的比照,看哪个词被换了或删了,句子的意思是否发生了变化,与题干的意思是否符合。,分 析,分析设题陷阱,三重比对法,(一)比对词语(概念) (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比对词语(概念),例1:【选项】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
4、从谈起。 (2013全国卷第1题B项),【原文】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设题陷阱类型一:混淆对象 (指代错误,偷换概念 ),解题对策,典型代词:“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之”等 联系上下文,弄清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例2:【选项】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期发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2015全国卷第2题C项),【原文】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
5、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便钱、交子、钱引、见钱公据、关子和会子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设题陷阱类型二:混淆范围 (范围扩大或缩小或丢失,频率升高或降低) a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大都,许多,绝大部分;极少,罕见等); b表频率高低的词语:总是,往往,常常,通常;有时,偶尔等),例3:【选项】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原文】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设题陷阱类型三:混淆程度 (常见情况:夸大或缩小影响、结果,过于绝对),解题对策,重点关注表程度轻重的词
6、语: 很,非常,相当,一点,明显地、绝对、极度、十分、重要、最、顶级、太、更、极其、格外、分外、总、特别、稍微等,比对关系,例4:【选项】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2014全国卷第3题B项),【原文】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设题陷阱类型四:混淆逻辑 条件关系不当必要条件变充分条件、丢失条 件;因果关系不当强加
7、因果、因果颠倒,混 淆条件与目的,自相矛盾,解题对策,重点关注表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因果关联词:A.事实因果:因为(由于)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因此、所以、故此、故而、因而、从而、以致、导致、致使、使、以至、以至于。 B.推论因果:既然就(那么、那就)。 条件关联词:只有才(必要条件)只要就(充分条件),比对依据和结论,例5:【选项】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13.全国卷第2题A 项),【原文】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
8、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设题陷阱类型五: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解题对策,重点关注: 表示时间的词:已经,曾经,过去,了;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表示“必然”:一定,必然、必定、必将、能、会、可以、应该; 表示“或然”:或许、也许、大约、大概、可能,估计,如果,一旦、未必等,【小结】,注意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暗示) (1)“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2)“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3) “根据”“原因” 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比 对,比对
9、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三重比对五种“混淆”,混淆对象 混淆范围 混淆程度,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混淆时态,混淆逻辑,1. 【选项】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原文】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比对结果:将“基本常识”偷换成“常识”,概念错误(混淆对象),练习,2. 【选项】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原文】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
10、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比对结果:原文“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而选项表述为“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逻辑上正好相反。混淆逻辑,3. 【选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文】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结果:原句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混淆逻辑),4、2017全国卷1第3题 【选项】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原文】就代际
11、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比对结果:原句用的是“应实现”,选项用“只有实现了才能”表述,这改变了原句关系。混淆逻辑(时态、条件关系),5、2017全国卷1第1题 【选项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原文】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比对结果:1、原文没有“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样表目的性质的意思,属无中生有; 2、原句是“进行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选项用“提出了气候正义”无中生有、曲解文意,5、2017全国卷1第1题 【选项B】
12、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 【原文】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比对结果:原句“比如说”只是举例说明如何限制排放,实现国际公平;国际公平与国内公平涉及到多个层面,限制排放只是其一以偏概全、表述绝对,5、2017全国卷1第1题 【选项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 【原文】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比对结果:原句说气候正义是为了保护后代利益,“非为其设定义务” 曲解文意,可
13、能误读: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6、2017全国卷1第2题 【选项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原文】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比对结果:原句以大量篇幅“就代际公平而言”从代际公平的角度阐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混淆关系(论据与论点的关系),7、2017全国卷2第1题 【选项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原文】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
14、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比对结果:原句有“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说明与外来文化尚有关系。 曲解文意,7、2017全国卷2第1题 【选项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 【原文】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对结果:原句有“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而不是整个明代。混淆范围,7、2017全国卷2第
15、1题 【选项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原文】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比对结果:原句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而不是“推动”。混淆关系(误解文意),8、2017全国卷2第2题 【选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 【原文】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比对结果: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而不是“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混淆
16、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9、2017全国卷2第3题 【选项】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原文】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 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 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比对结果:原文没有因果推论出“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的意思。混淆关系(强加因果),10、2017全国卷3第1题 【选项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原文】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
17、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比对结果:原文只是说“一个重要措施”,选项却是“如果就”,表述绝对化。混淆关系(条件关系错误),10、2017全国卷3第1题 【选项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原文】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进行综合的甄选。,比对结果:原文只是说“然后进行综合的甄选”甄选就是进行一定的取舍,并不是说选项的意思“必须完好保存 ”,表述绝对化。混淆关系(条件关系错误),10、2017全国卷3第1题 【选项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原文】
18、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比对结果:原文是说“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 选项 “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需要这个东西,不是说我是这个东西,或者成为这个东西,逻辑有问题 。混淆关系(逻辑关系错误),11、2017全国卷3第2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强调的是论证 【选项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原文】,比对结果:原文是说“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 选项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在综合甄选的前也好、后也好,我们并没有看
19、到具体的举例和甄选的标准,因此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这属于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12、2017全国卷3第3题 【选项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原文】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比对结果:原文是说“活化乡村记忆,就是” 选项 “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偷换概念,边练边悟,比对过程中,发现: 1、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 2、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混淆范围、混淆关系、张
20、冠李戴、偷换概念 、 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 3、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比对筛选一选三问以杜绝: 首先进行一个绝对化的筛选,把可疑的东西判断出来,有的时候绝对化的选项可能直接呈现出错误; 三问:一问有没有原文进行匹配,二问有没有对原文进行一定的篡改或者进行一定的扩大、删减等等,三问有没有逻辑的偷换; 一个杜绝是坚决地杜绝你自己的主观猜想,所有的东西都要从原文出发,如果原文没有的,我们不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来进行随意构建。,边练边悟,13、2017山东卷第6题 【选项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
21、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原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比对结果:原文是说“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 选项 “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 混淆对象,14、2017山东卷第7题 【选项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原文】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
22、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比对结果:原文是说“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选项 “这种观点不可信”。A比B更可信,并不是B就不可信。 曲解文意,15、2017山东卷第8题 【选项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原文】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比对结果:原文是说“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选项 “只属于青山的”。 曲解文意,【对应文段】D 二段:“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
23、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2016全国1】,命题陷阱:模糊范围、曲解文意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扩大了范围。,【对应文段】B 四段:“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命题陷阱:模糊范围 据文意,并非所有旧史学都“经不住史证”,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扩大了范围。,【对应文段】D 五段:“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说文的权威性受到
24、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命题陷阱:曲解文意 “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五段可知,甲骨文发现前有了“传统的文字学”,“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是使凭依更加充实。,【对应文段】B 二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2016全国2】,命题陷阱: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前者(传统故事)”和后者(早期小说)有流传形式上的差异,即口耳相传和小说家们创作再加工,“本质区别并不明显”。,【对应文段】C 四段:
25、“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命题陷阱:因果混乱、张冠李戴 “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意味。”属于强加因果,“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的应是小说家本人,而不是“人们”。,【对应文段】B 四段:“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命题陷阱: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26、现代小说家“调整讲故事的方式”并不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属于无中生有;“将虚构挪到故事之外”并不能说降低小说的虚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也让人难以理解。,【对应文段】C 二段:“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2016全国3】,命题陷阱:无中生有 文中只是表明王国维认为有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连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都怀疑,是“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并没有认为那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就不会”。,【对应文段】D 二段:“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
27、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 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命题陷阱: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据文可知可以发掘史料,只是不能作为历史事实。史料和历史事实有差别。,【对应文段】B 一段:“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二段:“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命题陷阱:曲解文意 “神话传说是文学”,“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不是“神话传说”,而是“有些文献”。,解题秘笈,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 先读全文做标记,依据特点通大意; 再读题干明方向,落实原文对应句; 最后巧比看差异,得出答案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