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庭神经元炎病例分析与诊疗,病例介绍,50岁女性,发作性眩晕4天。发病细节:4天前出现眩晕、视物旋转感,伴恶心、呕吐,不能站立,不敢睁眼,行走需家人扶持。卧床翻身时出现眩晕加重,无翻身的动作眩晕稍减轻,持续时间长。无耳鸣、听力下降; 来诊时情况: 眩晕明显,走路仍需扶持,起、卧床时眩晕加重,病例介绍,既往情况: 既往体健血压正常无糖尿病、冠心病、服药史 发病前: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体格检查,左向水平眼震闭目难立征不能配合共济查体无异常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双侧听力正常,辅助检查,双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耳鼻喉会诊无异常头颅MRI:多发点状缺血;颈部血管彩超正常血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无
2、明显异常,首先对头晕、头昏鉴别,头昏:头重脚轻、身体发飘、头晕眼花、头脑昏沉、头脑不清醒、晕晕乎乎、头闷等含糊不清的异常感觉。无旋转、倾倒、翻滚、平衡等运动幻觉。(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周围外界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运动性幻觉,是平衡障碍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主观反映。表现为自觉周围物体或自身旋转、晃动、上升或下降的移动。天旋地转;物体移动;坠落;翻转、坐船摇晃感;(发作时不愿睁眼;不能坐立;不能行走、影响日常生活!),眩晕发生机制,当身体平衡系统发生病变导致头晕,平衡系统由视觉、本体觉、前庭系统构成; 前庭系统起于内耳前庭感受器,当机体旋转,速度发生变化,前庭器官感受到的信息沿前庭神经
3、向颅内传导,通过内耳孔,来到脑干,由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发出信息,向脑干其他核团以及大脑前庭投射区放射,保持身体平衡;,眩晕的分类,1、周围性眩晕:前庭感受器至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病变引起。2、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皮层前庭代表区病变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前庭周围性病因占 44% 70%(位置性眩晕 梅尼埃病 前庭神经元炎 病因不明) 前庭中枢性占 711%,发病率为周围性的1/41/5血管性、外伤、肿瘤、脱髓鞘、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鉴别,详细询问病史的主要问题,眩晕、头晕单发、复发持续时间位置性平衡障碍眩晕与听功能眩晕与
4、头痛 眩晕与睡眠,前庭神经元炎病因,病发前数天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家中或周围有时可见有同样的病人,故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部分病人可查得慢性耳、鼻和咽喉部感染灶。,病理生理,可能因为感染导致前庭神经元水肿、伴迷路水肿、内耳末梢器缺氧,引起剧烈的眩晕、恶心、呕吐,但无耳聋与耳鸣。,诊断,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突发眩晕、水平性眼震,无耳鸣、耳聋等特点。 实验室检查: 怀疑听神经瘤者应摄内听道平片;颈性眩晕可摄颈椎片;脑电图对眩晕性癫痫的诊断有帮助;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变等可选择做头颅CT 或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协助定位诊断前庭神经病变有一定帮助。,鉴别诊断,1.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5、-耳石症 BPPV 临床特点 头位变化时发作眩晕,少伴恶心呕吐; 每次发作时间特点: 以秒来计,多在10s以内 发作时是眩晕,不发作时可为头晕或昏沉感; 眩晕的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可复发性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鉴别诊断,2.梅尼埃病 该病病因与内耳迷路积水有关,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典型症状包括患耳波动性感音性耳聋、耳鸣、耳胀满感。当耳鸣、耳胀及耳聋加剧,会产生短暂的眩晕发作,眩晕常较剧烈,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听力下降早期为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病程呈反复复发缓解,发作间期眩晕完全消失,病程早期急性发作后听力可完全恢复正常。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听力损伤
6、持续存在,并波动性加重。在85的患者中,本病只影响一侧耳。但另一侧耳通常在36个月内也受累,自然病程中,60患者会最终缓解。,鉴别诊断,3.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诊断依据 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三高” 起病急,症状持续短,多在数分或1h内,不超过24h; 症状有头晕/眩晕、行走不稳、言语含糊、吞咽困难,口周麻木等。 可突然进展至意识障碍,要高度“警惕”; 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检查:MRI的DWI像。,鉴别诊断,4.精神性眩晕 临床特点: “眩晕”或头晕几乎天天存在,呈持续性无变, 伴随症候多躯体化症状, 受外界及情绪变化影响大, 患者愿意穷尽检查和治疗 应行精神状态评估。,治疗,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头、颈部活动、声光刺激,眩晕缓解后鼓励患者活动,前庭康复训练。 2.激素治疗 ,同时加用钾盐。 3.对症处理 对于前庭损害而产生的眩晕症状应给予镇静治疗,眩晕、呕吐剧烈者可肌注盐酸异丙嗪或地西泮。症状缓解不明显者,可重复上述治疗。 4.眩晕减轻后可继续选服异丙嗪或氟桂利嗪连服数天,以巩固疗效。同时可口服维生素B1、B6 肌注维生素B12 ,必要时可行高压氧治疗。针灸也有一定的疗效。,预后及预防,预后:本病预后良好,很少复发。预防:没有传染性,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很容易被患者忽视。1.注意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2.早期综合治疗,减轻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