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节 骨肿瘤 与肿瘤样病变,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 (bone tumor and tumor-like disease),凡是起源于骨骼组织各种细胞的肿瘤通称为骨肿瘤 肿瘤样病变是指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与骨肿瘤相似而并非真性肿瘤。,骨肿瘤,是骨某部位异常增生的赘生物,称骨肿瘤 骨肿瘤 原发 良性恶性继发 良性恶变继发(转移),影像检查在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意义,地位重要(肿瘤的有无) 可显示部位、肿瘤大小、侵犯范围 可显示临近骨质及软组织改变 可初步判断良性、恶性、原发和转移 结合临床、病理、影像特点,推断组织学类型,认识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的复杂性,大多数肿瘤缺乏特征性,诊断必须三位一体
2、(临床、病理、影像),骨肿瘤的诊断原则,应是临床、放射线和病理的三结合。发挥X线的特长,加强临床体检,结合病理特点。 思路:根据X线表现,结合临床资料。首先区别是感染还是肿瘤;如系肿瘤,要考虑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原发还是继发。能确定肿瘤要推断组织学来源,判断侵犯范围。,骨肿瘤,观察骨肿瘤的影像时该按以下进行 发病部位 病变数目 骨质变化 骨膜反应 周围软组织变化 年龄 症状与体征 实验室检查,良性骨肿瘤,骨瘤(Osteoma),为膜内化骨的良性肿瘤。 自患骨向外隆起的成熟骨组织。 见于成年,不恶变,无症状。 X线表现:呈圆形,半圆形附于骨板或带蒂状突于窦腔的骨性肿物(有骨皮质、骨松质) 可见颅面
3、骨、鼻窦、四肢,骨软骨瘤 osteochondroma,又名外骨软骨生骨疣(90单发者) 为具有软骨帽的骨性突出物。 病理:肿瘤体、软骨帽、纤维包膜 部位:好发软骨化骨的骨骼,长骨干骺端,一般单发。 年龄:起病儿童、少年、就诊青年,成年停止生长。 临床:无症状或隐隐作痛,骨软骨瘤:X线表现,起病于干骺端背离关节生长。 肿瘤细蒂或广基与患骨相连(蒂型和广基两型)突出骨外 肿瘤边缘与正常骨皮质连续,瘤体内见骨小梁,顶端可见钙化。 外伤可骨折 肿瘤较大可压迫邻近骨骼,引起畸形和骨发育障碍,骨巨细胞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为局部侵袭性肿瘤。 起源:骨内非成骨性间充质组织 组
4、织学:级良性、级良恶性间、级恶性 年龄:2040岁 临床:隐痛、胀痛、软组织肿块 好发:四肢长骨骨端及骨突起处,骨巨细胞:X线表现,位于骨端 呈皂泡样囊性膨胀溶骨破坏(分房征) 偏心性生长,横径大于纵径; 与正常骨组织界线清楚。无硬化带,骨巨细胞:恶性X线表现,生长迅速,皮质断裂 溶骨性破坏 骨膜增生, 软组织肿块。,巨细胞瘤鉴别诊断,骨囊肿,成软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恶性骨肿瘤,骨肉瘤(osteosarcoma),起源于未分化的骨纤维组织 分型 骨母细胞型 软骨母细胞型 纤维母细胞型 混合型 血管扩张型,硬化型(成骨型) 溶骨型 混合型,骨肉瘤(osteosarcoma),特点:肿瘤细胞
5、可以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 主要成分: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肿瘤骨、肿瘤性软骨组织及纤维组织 发病年龄:青少年1525岁,骨肉瘤 osteosarcoma,好发部位:四肢长骨干骺端、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常见 转移:约90肺转移,常11.5年死亡。 症状表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局部皮肤苍白、静脉怒张、全身中毒症状 实验室:白血球、血沉快、贫血、AKP ,骨肉瘤X线表现,骨质破坏 肿瘤骨 肿瘤软骨钙化 软组织肿块 骨膜增生,骨肉瘤X线表现:成骨型,肿瘤骨: 象牙质瘤骨(斑块状) 棉絮状瘤骨(云絮状) 针状瘤骨 无明显骨破坏 有葱皮状骨膜反应及codmans三角 软组织肿块,
6、骨肉瘤X线表现:溶骨型,肿瘤骨少 溶骨性骨破坏,偏于一侧,边界不清 有时有骨膜反应及codmans三角 软组织肿块 病理骨折,骨肉瘤X线表现:混合型,成骨型与溶骨型的X线征象并存,既有成骨又有溶骨,骨肉瘤: CT,同X线所见,发现肿瘤骨较敏感,瘤骨密度差别较大,CT值从几十至数百Hu或更高。 增强:肿瘤实质部分(非骨化部分)明显强化,使肿瘤与内部坏死灶及周围组织容易区分,骨肉瘤: MRI,对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瘤软骨T2WI上显示最好,均为低信号,形态同CT。 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对软组织肿块较肿瘤骨增强明显。 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可显示肿瘤与周围肌肉、血管、神经的关系,亦能显示肿瘤在髓腔
7、内及骨骺、关节腔的蔓延,骨髓瘤(myeloma),又名多发性骨髓瘤(mutlple myeloma) 起于髓内,属原始网状细胞。 常见于40岁以上 好发于头颅、脊柱、肋骨、骨盆以及长骨 临床:全身痛、贫血、软组织肿块、骨折 尿中Bence-Jones蛋白(),骨髓瘤:X线表现,骨骼普遍骨疏松。有病理骨折 松质骨内多发穿凿样的骨破坏区,15mm。部分见膨胀分房性破坏 偶见骨质硬化 CT可见软组织肿块 偶见骨增生及骨膜反应。 部分见膨胀分房性破坏,骨髓瘤: CT,能显示骨质细微破坏与骨疏松 并可观察肿瘤向椎体后侵犯否 增强后肿瘤强化,骨髓瘤:MRI,T1WI:呈多发、散在点状,界线清楚的低信号,分
8、布于高信号内。呈“椒盐状”(特征性)。 T2WI:呈高信号。 脂肪抑制序列,病灶高信号较T2WI明显。 增强后肿瘤强化。,骨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bone,自骨外恶性肿瘤(癌、肉瘤)经血行转移致而发病 常中年以后发病,4060岁。 常见原发病有:乳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及肾癌,其次为肺癌、消化道癌及鼻咽癌。 常发部位:胸、腰椎、肋骨、股骨上段,次为髂骨、颅骨、肱骨,肘、膝以下少见。,骨转移瘤:X线表现,溶骨型: 多发生在长骨之骨干,邻近干骺端; 松质骨内呈现大小不等溶骨破坏,皮质断续不连; 一般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 易病理性骨折, 发生在椎体常被压缩变扁,椎间隙正
9、常。,骨转移瘤:X线表现,成骨型 常为多发,表现骨量增多,位于松质骨内呈斑片或结节状,密度高而均匀,皮质完整; 多发生在腰椎与骨盆,椎体不被压缩,反而变大,椎间隙正常; 软组织内也可沉着如棉絮状。 混合型:兼有以上两型特征。,骨转移瘤: CT,溶骨型:对骨破坏密度同平片,能清楚显示局限软组织肿块的大小、范围,以及与邻近器官关系 成骨型:在骨内斑点状、棉球状、片状、结节状,一般无肿块,少有骨膜反应。,骨转移瘤:MRI,由于对含脂肪的骨髓组织的肿瘤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因此 能检出平片和CT、甚至核素骨显像不易发现的病灶 能发现尚无骨破坏的转移瘤 能明确转移瘤数目、大小、分布、有否邻近组织受累 T
10、1WI上低信号,T2WI高信号,肿瘤样病变,肿瘤样病变是指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与骨肿瘤相似而并非真性肿瘤。,骨囊肿 (simple bone cyst),原因不明、常与外伤有关 年龄:青少年多见 部位:长骨干骺端、单发多见、肱骨股骨近端,桡骨远端,可随骨发育生长移向骨干 病理:囊内棕黄色液体,纤维包膜,薄层骨壁,骨囊肿 (simple bone cyst),X线表现 多见管状骨 始于干骺端 囊性膨胀性骨破坏 中心、纵行生长 线样硬化边 病理性骨折,骨囊肿:CT & MRI,CT 病灶内为均匀液体密度,骨壳完整,易骨折 MRI 囊内容物在T1WI上为中等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如囊内有出血或
11、含胶状物质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软组织肿瘤,软组织肿瘤,良性:有包膜、界线清楚,密度均匀 恶性:浸润生长、界线不清、密度不均匀 平片:诊断较困难,脂肪瘤,血管瘤,软组织肿瘤:CT,对证实肿瘤存在、定性及周围关系明显优于平片 脂肪瘤:呈低密度,界线清楚 血管瘤:密度不均匀,有点状钙化,明显增强,软组织肿瘤:MRI,具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参数,多方位扫描,成为软组织肿瘤主要检查方法。 脂肪类在MRI所有序列中病灶信号与皮下脂肪同步,T1WI高信号,T2WI中等信号 纤维类T1WI、 T2WI均低信号 血管瘤T2WI明显高信号,周围见纤维形成之低信号特征性,小结,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基本影像学特点,需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诊断要点。 思考题: 1、影像学检查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2、观察骨肿瘤时应注意什么? 3、骨软骨瘤、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肉瘤、骨髓瘤基本X线表现? 4、骨转移瘤分类及X线表现? 5、常见肿瘤骨?,课间休息,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