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语文-萧红.ppt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3347077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萧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学语文-萧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学语文-萧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学语文-萧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学语文-萧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萧红,萧红(1911-1942)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黑龙江省呼兰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深受五四以来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的影响。曾在鲁迅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生平 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

2、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祖父关爱,文才初显,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3、祖父离去,辍学在家,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她曾经在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样写道:“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离开家,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离家出走遇真爱,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的情

4、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在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萧红困居旅馆,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钟情。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芳华二十出佳作,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

5、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穷途陌路遇恩师,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才情突显进文坛,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

6、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生死一场将名扬,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生死场,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

7、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裂痕,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东北作家群,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 1

8、937年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终结与开始,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2月,临汾形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西安。萧军后经延安也来到西安。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经怀孕。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被视为萧红文学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39年1月

9、,萧红又回到重庆。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一声不甘唱尽冷暖,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1941年12月8日,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去探望她。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

10、,不甘。” 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马伯乐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作品特色,1、语言特色 生疏、新鲜 直率、自然 稚拙浑朴、 独特醇厚 2、文体风格 自传型 抒情型,语言特色 生疏、新鲜,王阿嫂的死中的首段文字: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这里,不说霜覆盖了草叶和菜叶。而说草叶和菜叶都盖上霜;不说山上的树黄了叶子,而用一个修饰语来修饰中心词“树”,让它去“等候”太阳

11、;不说太阳被朝霞挡住,而说它“走进朝霞去”。显然,前者都是日常的语言,而后者则多少都超乎规范了。这就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生疏感和新鲜感一种“明丽和新鲜”,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 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早晨和晚上都是一样,田间憔悴起来。(生死场) 花儿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后花园),这些句子明显不同于一般小说的叙述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增添了阅读的难度。但是,如果把这种语言结构放到整个作品的情绪场中,就会感到它们是任何别种“文字组织”都无法代替的,因为换上另一种常规语言不仅不足以表达作品的内在“情调”,而且只会破坏这种“情调”。可见,正是这种超常规的文字组织才给

12、读者以生疏而新鲜的感觉,从而使萧红的小说更具“情味”。,直率、自然,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鸟上天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借用了儿童语言的简

13、短朴素的形式特点,率意而言,显得真诚坦率。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它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稚拙浑朴、 独特醇厚,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这里,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

14、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常。“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萧红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它同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却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在萧红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意义之上的东西。”,文体风格,萧红认为“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

15、的情绪”。写作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传性的怀旧笔调 2、第一人称限制叙述 3、散文化的结构4、诗意的抒情,萧红最成功、最富艺术魅力的作品,大多是那些融进她个人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如后花园、家族以外的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它们均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自传性的怀旧笔调,通过回忆的方式,“以我观物”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从总体上看,萧红小说的叙事角度是多样的,有全知叙事角度(生死场、马伯乐等),也有旁知叙事角度(王阿嫂的死等)。然而,她的大部分小说名篇(如家族以外的人、手、牛车上、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则重点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限制叙述角度。萧红小说中的“我”,实际上

16、都有作家自己在不同时期的影子,作品中的“我”决非是强加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而是作为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作为生活的见证人而存在。,呼兰河传,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全书采用信马游岗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全书七章。一二章介绍小城风貌、地理环境和风俗民情,从宏观上勾画出呼兰城的本质特征物质上穷困匮乏,精神上愚昧保守。三四章描写家院及“我”与祖父朝夕相守的童年生活

17、,突出了冷酷刻板的封建环境对天真童心的摧残压抑。后三章笔触从家庭伸展到街坊邻里,叙述了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磨倌冯歪嘴子三个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传第二章: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 跳到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的鼓啊,个个都打得漂亮! 若是一个阴雨的夜啊,鼓声更加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这里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抒情,它不但有诗的意境,连

18、语言、韵律、节奏也都诗化了,整段文字不是在叙述故事情节,也不是在进行情景描绘,而是创作主体悲凉心理情绪的流动,直接感染着读者。此外,萧红还常用诗歌惯用的“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来抒情。如呼兰河传第四章:“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语句段落的重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强化了小说诗的情感和氛围,读来荡气回肠,富有韵味。,作品的影响,萧红根据自己的秉性、气质、个性和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及诗之间的独特的“萧红体”小说,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严丝合缝的结构章法,赋予小说以诗的神采和散文的风韵,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获得了另一种独特意义的存在,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