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萧 红, 一位牡丹花般的女子,“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萧红简介,2.萧红人生经历,3.萧红与萧军,4.萧红与鲁迅,5.主要作品,7.代表作品分析,目 录,6.创作特色及成就,萧 红 简 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
2、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人 生 经 历,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
3、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4、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18日,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21日,所住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萧 红 与 萧 军,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两人的感情经历:,初次相识: 萧红
5、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相知相恋: 萧军发现萧红不是一个平常的女性,她的经历和见解都让他惊讶,竟让他“感觉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在我面前的只剩下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我马上暗暗决定和向自己宣了誓:我必须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拯救她!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那夜,他们谈了太多,有关文学,有关人生,有关爱情,临别时候,两人已经将彼此的心深深地许在了一起。,营救萧红:,因
6、为萧红欠下的房租实在是太多了,有600多块。萧军付不起,他一筹莫展。1932年的7月份,哈尔滨连续降水27天。店主逃跑,在洪水袭来的黑夜,旅馆将倾的那一刻,三郎趁乱救出了萧红,带着她逃离了那个恶浊的旅馆。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初秋的一个雨夜,萧红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里顺利生下一名女婴。,旅馆共患难:每天只吃一顿饭,就是这一顿饭都吃不饱。能当的东西都当掉了,能借的门路也都求借了,两个人的生活晦暗到了极点。饥饿、寒冷、贫穷、借钱、求职是他们那段时期生活的主旋律。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萧军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
7、养活了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生活转机:萧军找到了一份家教工作,萧军不收学费,只要求对方提供一处住所,对方答应了。这辗转漂泊了不少日子,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落脚处,筑成了一个家。萧红在萧军宽厚臂膀里得到了小憩。他俩用萧红河萧军来做他们各自的名字发表作品。二萧在哈尔滨度过了一段安宁而充实的时光。,结识鲁迅:他们亲自执笔写信给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呈到了鲁迅先生的案头上,使得萧红得以与萧军并驾齐驱蜚声国内外文坛。,感情危机:萧红这种在文学上的飞速进步,在萧军心里,或多或少,我想都会形成一个落差。萧军暴躁的性格,与萧红忧郁的心情之间的不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显现出来,这种不和谐深深刺痛
8、了萧红的心。“往日的爱人,为我遮避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让我怎来抵抗?”萧军出轨,与友人妻子之间产生了关系。,拯救爱情:萧红出走日本,希望通过暂时的离别挽回两人之间的爱情。她在日本依旧深深地思念记挂萧军。萧红从1936年7月18日踏上到日本渡船给萧军的第一封信到1937年1月4日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萧军写了35封信。,最终分手:萧红回来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无法愈合,最终分开。萧红跟随端木蕻良。萧军选择参加抗日。,萧军与萧红的文学创作:,文学启蒙:萧军是报社的编辑,时有文章发表,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他还积极鼓励她并几近手把手地扶持她进行文学创作,萧红开始以“悄吟”为笔名进行创作。她的初
9、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萧红迈入了文坛的门坎,苦难的素材:在他们住进欧罗巴旅馆生活开始贫困生活后,萧军身兼多职,在外拼搏,赚取口粮。萧红则一个人待在旅馆等待他回来并且进行了些文学创作。主要记录琐屑生活的散文,散文集大部分的文章都围绕着饥饿、寒冷、贫穷、借钱、求职等主题在写。有商市街、饿、飞雪、当铺等作品产生。,文学合作:萧红为与萧军一起进行创作,改笔名为萧红。两个人名字的意思为“小小红军”。199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旅居日本:旅居日本,萧红过着寂寞、孤独的
10、日子,但她还是写出了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萧 红 与 鲁 迅,良师益友,结识鲁迅:在青岛,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推荐作品: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
11、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引荐文坛:1934年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奴隶社”的创建:1935年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 “奴 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生活照顾:1936年,因为萧军的感情出轨,这件事对萧红产生了很大的刺激。她经常发烧、失眠,口干,胃痛,肚子痛。鲁迅和夫人许广平经常照顾她并且给她情感上的安慰。,知己深交:鲁迅家客人不少,但纯真活泼的萧红到来,总让鲁迅开朗快乐许多。为了和萧红聊天,鲁迅是宁可不休息的,有时聊天到十二点都没夜
12、车了,鲁迅就让许广平送萧红,叮嘱要坐小汽车,还要许广平把车钱付了。,痛怀故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萧红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主 要 作 品,早期诗歌创作:可纪念的枫叶、静、春曲、偶然想起、栽花、幻觉、沙粒,三本
13、散文专集: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牛车子,三部中长篇小说: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创 作 特 色及 成 就,萧红独特的创造在于她打破了现代文学中小说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萧红是从荆棘丛中杀出了一条血与泪的路,但她并未把创作当成个人情感的宣泄,
14、取材上并未困囿于女性生活,而是着眼于群体女性群体、民族群体、人类群体,艺术视野恢弘开阔,写作思想处于理性的自觉状态,语言明丽、和谐、沉静,没有幽怨、阴郁、罹怒,关于民族、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人性所有的感慨和无奈都沉在苍凉的底子里,使她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女作家。,作品分析,赏析:这篇长篇组诗作者1937年1月3日在东京写作。每一小节都是萧红生活的剪影。似乎可以看到萧红面对生活面对诗歌创作时内心深处仍未散去的天真,然而生活的苦涩却又于那字字真诚中凸显渗透出来。,生死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一、内容简介 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
15、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二、生死场人物分析生死场男性群体地主二爷:他不是传统的凶残的符号,但也不是美化的人性的象征。加租的冷酷无情是通过有理有利的语态背后显
16、示出来的;他用微薄的钱赎回要自己命的赵三,形体举止都那么悠然自适,从内心里透出恩威并施的优越感。他从容地对日本鬼子施展内在的威严时,被没有顾忌的暴力毁灭才最后完成了始终超于乡村农民的精神优势者的形象。农民二里半:木讷、猥琐也很有特点。在他身上,生的屈辱像甩不开的空气如影随形。他就因为年轻时繁殖的冲动,导致婆姨未婚生育,在众乡民眼中丢了人,他为了抬起头来,接待了“亲善”的鬼子兵,却遭到妻子被亲善兵强奸致死的更为屈辱的结果。他由于抬不起头,所以对儿子成业与金枝的未婚先孕感到丢人显眼。在这个典型的中国农民身上,精神的重负和宿命的阴影造就了蹒跚的身姿、猥琐的心态。赵三:更为真实的触摸到人生的质感。既有
17、勇武的斗争性,又有出人头地的袖色彩,使他产生率众谋杀地主的壮举。当他沉醉在胜利的喜悦和炫耀勇气之时,人生的误会就跌宕而生。先是被杀的二爷赫然出现,击碎了他的英雄梦;接着是犯罪的恐惧笼罩全场,农民的惧怕占据上风;而后是囚禁的孤独使他遁入畏缩的自责心理状态中不可自拔。至此,一个真实状态的人生突破了外在行为的障蔽呈现出来。传统意义上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关系被放入背景,一个真实生活着的农民的心理动机和情感状态自然呈现。他先前只能以谋杀的反抗形式来显示壮举,对于他的众人之首的地位只能如此,但怯懦和犹豫也伴随而生;现在他必然俯首帖耳,因为救命之恩,对于农民而言,就是不可理解的产物。,生死场女性群体 孤独无
18、助的女性群体在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女性的自然存在是动物性存在,如麻面婆、月英等,生死场中的这些女性们都是以动物的方式生存着,萧红在表现这群女性的生存方式时采用了动物化的象征性语言,锐利而发人深省。麻面婆,萧红总是用那些蠢笨的动物来形容她:“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 起牛的眼睛来更大”“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 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金枝是“米田上的稻草人”,是“一个垃圾桶”;月英是“一只患病的猫儿”。文中几乎每一位女性都有动物般的样子,即使月英, 这位村里最美丽最温柔的女人也不例外。这些有意无意的描写在昭示了女性悲剧的
19、同时,也象征了女性以动物的方式支配生命的特征,一种凄惨与悲凉扑面而来,女人的生存状态就如动物般。同时,连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女性生命意义及价值体现的“生育”,在作品中的描写也是令人发指的。文中常采用人与动物对照性描写,把女性的生育处境描写得如同动物,甚至不如动物。这种对比,所揭示的是二者之间的“同质性”,人类虽不同于动物,但在存在实质上二者是一样的,隐藏在背后的则是女性整体生存状态的非人性、动物性,让人触目惊心。无爱的女性世界。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始终在无爱的痛苦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她们结婚,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宿命;无爱的婚姻使她们失落了人格,最终凋谢。受着“刑罚”的女人
20、们。在萧红笔下,对于身处苦境中的农妇来说,生命意志最高表现形式的生育却被描写成纯粹的肉体苦难,人物动物化与符号化:萧红的生死场中写出了一群人在乡村中动物式的无意识生活,他们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动物的“本我“生存,被本能的欲望和需求所驱使,无论是亲人还是夫妻之间,他们都在人的文明之外呈现非人的状态。作品中的人物生命意识很淡漠,于是作者尽力地用死去唤醒活着的人,妄图给他们还原一个“人“的称谓,但最终却将生写成了死,让生命在死亡紧紧的跟随中遗失。作为经历了太多坎坷的女性,萧红看到女人的平面存在是因为男人首先将女人当成工具当成符号来对待,于是她将男人也最终符号化,抹平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而生命也因为生的
21、缺失和死的绝对存在变成了一种符号,最终人也变成了符号。,作者描写了在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狗在房后草堆上生产着、“大猪带着成群的小猪喳喳地跑过”,接下来,便对照写起人类的生儿育女,产妇“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男人“拿起身边的长烟袋投向那个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产妇”;而在男人那里,每次遇到妻子生产,他们非但不安慰和体贴,还醉酒撒野。男人们不仅命令在苦痛中挣扎的产妇拿这拿那,还毫无人道地用水泼向产妇,“大肚子的女人胀着肚子,身上浇着冷水跪在满是灰尘的土炕上,一动不敢动, 仿佛是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丈夫”,这些描写令人震撼。可以看出女人们还比不上动物,她们除了必须忍受生育疼痛
22、之外,还要承受丈夫的指责甚至于打骂,身体和心理都经受着酷刑。,三、文章特色 1、叙述描写多视点萧红生死场中的叙述和描写很少有一成不变的时候 ,为了情节发展和刻划人物的需要,萧红有时以局外人的身份描写人物 ,有时又以作品人物的视点去揭示性格有时以甲为叙述的中心,有时又以乙为描写的对象。二里半为了寻找山羊和邻居发生了纠纷时,作者写道: “那个红脸长人,像是魔王一样,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晕花起来,他去抽拔身边的一棵小树小树无由的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来,一支搅酱缸的耙子,耙子滴着酱。他看见耙子来了,拔着一棵小树跑回家去,草帽是那般孤独的丢地井边,草帽他不知戴过了多少年头。”“红脸长人”、“耙子”、“草帽”
23、,这些形象与其说是作者客观的描摹,其实写出了二里半的主观感受。萧红紧紧抓住贫苦的农民二里半因丢失一只山羊而痛心、焦躁的主观视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他的典型性格及内心世界。 2、思想内容多元素 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思想蕴藏量大,内容较为丰富, 大主题套小主题的现象时有发生,作品中既能看到地主老爷的盘剥压榨 ,又能看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既能看到都市的腐败,又能看到农村的衰亡既能看到老一辈的挫折,又能看到新一代成长既能看到妇女的艰辛、老人的凄惨,又能看到男人的兽性、孩童的天真。,四、作品成就: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
24、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一、内容简要:呼兰河传以闭塞的呼兰城为背景,展示了这里的风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树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也有荒凉、贫穷、冷漠、愚昧和野蛮,人们顺应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许有任何个性
25、、差别和改变,扼杀一切不驯与生机是全体居民共同的责任,而做这些又完全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善意。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太大方了”,“不象个小团圆媳妇”,就被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被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后又被视为有鬼怪附身,被当众剥光衣服,放到热水缸里烫三遍又用冷水浇三遍而这一家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善良,“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二、艺术特色 首先,呼兰河传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以一般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它不具备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
26、,一种别样的美。小说的后三章又可做为三个短篇,各自独立,但作者又因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一体。仿佛在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忧郁的调子。其次,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三、文学成就 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40年,但其深刻、独到、穿透人性的思想内涵,超越了时限和地域,令一代代读者体验到它对心灵的观照价值,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的第九名。,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