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省级国土规划编制要点国土资源部2017年 8月目 录一、总则 1(一)规划定位 .1(二)规划任务 .1(三)规划范围 .2(四)规划期限 .2二、工作组织 2三、技术路线 2四、主要内容 6(一)现状分析与形势研判 .6(二)战略目标与格局 .7(三)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 .7(四)联动发展 .12(五)国土综合整治 .13(六)重要支撑体系 .14(七)规划实施保障 .15(八)平台建设 .16五、成果要求 .16(一)国土规划文本 .16(二)国土规划图集 .18(三)国土规划编制说明 .19(四)国土规划专题研究成果 .20I附件 1:规划指标体系表 .22附件 2:规划文本参考框架
2、.24附录 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26附录 2:国土空间划分思路 .29附录 3:国土综合整治主要内容 .31附录 4:规划成果参考图 .340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 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以下简称“ 纲要” ),指 导省级国土规划 编制,统筹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格局,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特制定省级国土规划编制要点。一、总则(一)规划定位省级国土规划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对省域国土空间开发、 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保障体系建设等作出的总
3、体部署与统筹安排,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对省级相关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具有引领和协调作用,是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二)规划任务省级国土规划以纲要为指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坚守底线思维,按照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在全面摸清国土空间本底条件的基础上,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研判国土开发保护形势,确定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整治的战略目标和总体布局;优化生态、农业和城镇等主体功能空间,促进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促进形成安全、和
4、1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三)规划范围省级行政区域内全部国土空间,包括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四)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 2015 年,规划目标年为 2030 年,远景可展望至 2040 年或 2050 年。二、工作组织建立工作机制。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加强部门协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工作要求,与发展改革、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农业、林 业、水利、海洋、测绘、交通、 经济 和信息化、财政、旅游、文化等多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省级国土规划编制工作。注重专家领衔和公
5、众参与。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领域专家作用,建立规划专家咨询制度,就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和规划方案开展咨询论证。积极利用多种平台和方式,提升公众参与的便利性和主动性,听取公众建议。三、技术路线建立工作组织机制,明确人员分工安排,开展基础数据、图件等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组织准备和技术准备。2以土地调查成果数据为底数,结合海洋调查统计数据,参考地理国情普查、水利普查、基础地质调查、自然资源专项调查以及经济社会等数据,分析国土空间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集约利用状况,研究国土空间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相互影响,研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形势;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
6、评价,摸清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的底盘,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协调国土空间底盘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在不同情境目标分析和方案比选的基础上,制定国土空间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剖析国土空间集聚特征和复合关系,以 2015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现状图为底图,统筹优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等功能空间布局,促进国土空间集聚开发、分类分级保护和综合整治。重点结合省域国土空间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推进广域合作、区域协同、城乡统筹、 陆海联动发展,进一步促进国土空间开
7、发开放和协调发展。以自然资源和能源保障、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支撑,深化国土空间发展的资源保障和支撑体系建设。围绕规划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落实,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开3发保护等制度,配套人口、产业等政策,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强化国土空间本底数据分析,辅助规划主要内容决策,推动规划实施监测监管,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4人员、组织安排 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与问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主要目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格局自然资源重要能源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城镇空
8、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实施机制规划协调平台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形势研判战略目标与格局现状分析与形势研判空间优化与管控国土综合整治协同发展 支撑体系建设分区分类整治广域合作区域协同城乡统筹陆海联动规划实施配套政策图:技术路线图5四、主要内容(一)现状分析与形势研判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梳理各类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历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变化趋势、演变规律以及空间集聚分布特点,研究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内在联系,厘清本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土地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结合海洋调查统计数据,参考地理国情普查、水利普查
9、、基础地质调查、遥感影像、气候气象等数据,结合本省(区、市)资源环境禀赋及存在的问题,遵循系统性、 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等要素开展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并借鉴其它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明确省域国土空间开发的资源环境短板。3.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影响国土空间开发的资源、区位、人口、交通、产业和经济等因素,对省域空间建设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明确不同空间适宜性等级,为国土空间划分和格局确定提供基础依据。64.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形势分析结合区域发展战略
10、,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主要形势。(二)战略目标与格局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与目标一是明确总体战略。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协同区域发展, 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城镇村密集地区协调规划建设、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统筹配置等方面要求,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二是明确规划目标。落实纲要的目标任务,梳理各类空间性规划的目标,围绕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和促进形成美丽国土的总体目标,确定规划主要目标,并可分解到地市级行政区。2.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在国土开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城镇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战略目标基础上,结合全省(区、市)资源
11、优势及发展特色、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功能布局及经济发展,确定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格局,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区域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三)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7活方式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等主体功能空间,制定空间管控规则,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为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奠定基础。1.优化城镇空间,促进集聚开发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存量与增量、协同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思路,充分考虑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人文景观保护和文化传承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科学
12、确定以城镇和工业建设为主体的城镇发展空间。一是确定城镇开发格局。结合区域定位、产业基础、发展战略等因素,明确城镇职能定位、规模等级和结构,构建完善城镇体系,确定城镇开发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国土空间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二是确定城镇空间,制定管控规则。根据国土功能定位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考虑生产力布局、城镇职能定位、区位比较优势、人口规模等级、产业基础等因素,提出城镇空间调控规模及布局,明确城镇空间主导功能、用途、土地利用强度,确定城镇开发边界。重点从用地质量和效益提升、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管控要求,引导人口向发展基础好、 资源环境承载力大、空间集聚能力强的城镇
13、空间有序转移。三是引导重点城市建设规模和布局。依据国土空间建设适8宜性评价、山水地貌特征等因素,结合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各级各类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按照人均用地控制要求,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按照不同城市规模等级,合理确定重点城市开发建设规模,预留城市发展弹性空间,引导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优化,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产城融合及集约高效发展,重点保障民生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度。四是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配置产业空间,促进产业空间结构、布局、增速与水土气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打造结构升级、分布合理、功能互补的二、三产业空间
14、,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向重点开发区、园区集中,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国土空间利用质量。2.明确农业空间,保护优质耕地以集中连片优质耕地评价为基础,统筹林、园、牧、渔等各类农业用地,结合农业现代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农村建设要求,科学落实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体的农业空间。一是确定农业发展格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为依托,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加强农业主产区和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夯实9农业基础地位。二是确定农业生产空间,制定管控规则。依据耕地质量等级、集中连片度、配套农业
15、基础设施等因素,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分别就陆地和海洋国土提出农业生产空间调控规模及布局,明确主导功能和用途。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进 一步明确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及养殖水域滩涂区等农业生产空间。依据相关管护政策,重点从质量提升、生态建设、结构调整、 监测评价、建设占用准入等方面提出管护规则,强化耕地保护和建设。三是优化乡村建设空间布局,提出管控要求。结合城乡统筹、农业 生产、产业布局以及特色小镇和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居住、二三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结构和布局
16、,重点从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新产业和新业态引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节约集约与用地效率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提出管控要求,促进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3.明确生态空间,实施分类分级保护以生态保护重要性、敏感性和脆弱性评价为基础,按照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要求,科学划定以生态用地为主体的韧性的10生态空间。一是确定生态安全格局。为保障关键生态过程的完整性,确保各类生态系统持续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根据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以及河流水系、岸线、草原、湿地、防护林、草地等重点生态区域的分
17、布和保护的重要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二是确定生态空间。依据生态保护重要性、敏感性和脆弱性评价, 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草原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等相关规划区划,分别就陆地和海洋国土提出生态空间调控规模及布局,明确生态空间主导功能及用途。考虑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等不同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划分生态空间类型,并进一步明确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和一般保护的生态空间,实行分类分级管护。三是制定生态空间管控规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批准的保护规划,重点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18、境保护和修复、防灾减灾、开发强度控制、人口迁移引导、现状建设用地腾退、新增建设项目准入等方面,提出差别化的分类分级管护要求和政策措施,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服务和维护功能。4.优化海域空间,统筹海域发展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前提下,提高海11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科技,维护海洋权益。按照城镇、农业和生态等主体功能空间用途管制要求,统筹海洋资源和海域空间合理利用。一是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矿产与能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特殊利用区等海洋功能区布局,科学实施沿海滩涂、海岸线开发,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壮大海洋经济;二是保护农渔业区,保证重点
19、大型渔港及渔业物资供给和重要苗种繁殖场所等重要渔业设施基地建设用海需要,保证局部近岸海域和海岛周围海域生物物种放流及人工鱼礁建设的用海需要,确保重点渔场不受破坏;三是重点加强海洋保护区和保留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对重点海洋资源、重点区域实施特殊保护。(四)联动发展1.广域合作立足省域实际,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三大战略” ,与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地区区域规划做好衔接,推进边境地区稳定发展,加强省际与国际合作,在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交通物流、金融商贸、信息安全等领域提出广域合作的方向,建立共享机制,促进国土空间开发开放。2.区域协同针对本省(区、市)生态保护、
20、城镇和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的12重点区域和特殊区域,提出协同发展的方向和途径。结合省情,探索资源共享、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协同机制,分类分区域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指引,以及市级层面落实省级国土规划的主要目标。3.城乡统筹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城乡统筹的重点和方向,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引导人口有序转移,推动产业集约发展,促进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城乡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美 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4.陆 海联动统筹陆地和海洋国土空间的开发定位、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加 强陆地与海洋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21、、产业布局、通道建设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协同共治,构建良性互动的陆海联动发展格局。(五)国土综合整治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 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针对省级行政区域内国土空间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 态环境治理等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自然人文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统筹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环境治理、地质及海洋灾害治理、水土保持、海域利用等,划分不同类型国土13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合理安排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工程的规模、布局和时序,修复国土功能,提高国土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六)重要支撑体系1.重要资源
22、保障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总量管理、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全面节约等制度完善的要求,对本省(区、市)土地、水、海洋、森林、草原、非能源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作出安排,明确目标、时序、总量、布局、结构、强度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2.重要能源保障在分析省域内石油、天然气、煤炭、页岩气、铀矿等重要能源资源以及水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新型能源利用现状,客观评价能源支撑保障能力基础上,优化本省(区、市)能源系统,补齐能源发展短板,按照稳定、通畅、安全的要求,明确省域能源网络体系、布局原则和标准,提出重点项目安排。3.
23、基础设施支撑立足加快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省域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分析评价省域内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设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研究城镇发展趋势、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14对重大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促进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和省内省外共建共享,提出重点项目安排。4.防灾减灾体系分析评估省域内防灾减灾现状和问题,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提出灾害防治重点区域,构建省域内应急预案与长效管理体系,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部门联动与综合协调机制,提升灾害综合应对能力,明确防灾减灾骨干工程。(七)规划实施保障1.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围绕省级规划的目标推进和任务落实,建立
24、规划实施的监测监管和实施评估体系、完善规划实施绩效考评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督察监管,坚持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检查相结合,健全规划实施制度与实施机制。2.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按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的要求,遵循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原则,完善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管理制度、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按照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国土空间格局要求,制定人口流动、产业投资、金融财税和资源配置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发展。3. 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1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是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包括
25、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性;二是国土开发布局环境合理性分析,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分析,对规划提出的省域国土开发、保护和整治总体格局、重大任务、重大工程进行评估,对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提出有关对策和措施。(八)平台建设基于“国土 资源云” ,采取分布式的 应用与服 务架构,以国土资源“一 张图” 为基 础,制定统一数据库标 准体系,收集整理省级部门与国土空间相关的现状、规划数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建设覆盖土地、海洋、地理测绘、不动产统一登记、地质矿产、地 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土资源全业务领域、集合相关省级行业部
26、门数据于一体的国土空间数据资源体系,并运用云技术,搭建基础数据、目标指标、空间坐标、技术规范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开放、共享、服务,为省级国土规划编制提供基础分析,为决策分析、监测监管、行政审批等各类管理业务提供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撑(具体请参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总体方案)。五、成果要求(一)国土规划文本16规划文本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1)国土空间现状和面临形势。阐述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资源环境承载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形势。(2)战略目标与格局。明确省域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3)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广域合作、
27、区域协同、城乡统筹、陆海联动等方面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4)国土开发格局与管控引导。明确省域国土开发总体格局,省级城镇体系及基础设施网络架构,城镇和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措施。(5)国土保护格局与管控引导。明确国土保护总体格局,提出生态空间的分级分类保护要求,农业 生产空间的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要求。(6)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部署。明确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等国土综合整治的主要模式、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7)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建设。明确支撑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源保障、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案。17(8)规划实施保障措施。(9)附表:重大
28、项目清单表。规划文本参考框架见附件 2。(二)国土规划图集省级国土规划图集应包括规划成果图和基础分析图,成图比例尺结合省域面积自行确定,具体制图规范另行确定。其中,规划成果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各地可结合实际编制一张或系列图件表达:(1)国土空间格局图。表达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图面要素应包括:城镇建设开发轴带与方向、城镇体系规模等级与功能定位、生态保护屏障与轴带、水源涵养与水源地保护布局、重要生态功能区布局、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布局、优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以及养殖水域滩涂保护的基本格局等。(2)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图。表达省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分布和配置的综合图,以及各类空间分
29、级分类的分项规划图。图面要素应包括:分级分类的生态空间分布情况,农业空间中优质耕地和粮食生产主要功能区以及其他一般农地区分布情况,城镇空间集聚区域和分布格局,铁路、公路、河湖水域等空间廊道分布情况等。(3)基础支撑体系规划图。表达支撑国土空间格局架构的铁路、公路、引调水等主要18线性基础设施,交通枢纽、水利设施、港口码头、机场等主要点状基础设施等。图面要素包括:规划和现状的水利、铁路、高速公路、客货运铁路和轨道交通路线及站场、机场、港口、综合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空间位置。(4)国土综合整治布局图。表达各区域类型整治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图面要素应包括: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分布,生态功能区
30、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土地退化、矿山环境治理、海岸带治理等以生态修复为主的综合整治空间布局,城镇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等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为主的综合整治空间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以促进农业生产为主的综合整治空间布局,以及其他需要标注的空间要素。(5)土地、水、矿产、海洋等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专题规划图。(三)国土规划编制说明编制说明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规划编制基础。包括编制背景、依据,数据采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基础评价的主要方法、过 程和结论等。(2)规划协调衔接。现有规划的衔接情况,规划方案中有关规划区发展定位、规划目标、空间格
31、局的衔接情况等。(3)规划目标定位。规划定位和发展战略的确定依据,规划目标确定和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19(4)规划空间格局。国土空间格局的确定依据。(5)国土空间划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等的确定依据和分级分类管控的思路。(6)国土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矿产、海洋等综合整治修复区域和重点项目制定的依据。(7)支撑体系。资源、能源、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支撑体系确定的思路。(8)规划方案论证。对规划方案进行组织、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的结论,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预防及减缓措施、评价结论采纳情况等。(9)其他。规划需要具体说明的其他重要问题。(四)国土规划专题研究成果根
32、据规划主要内容要求,结合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区域特点,开展国土规划专题研究,并形成成果集。附件:1.规划指标体系表2.规划文本参考框架附录: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2.国土空间划分思路3.国土综合整治主要内容4.规划成果参考图20附件 1规划指标体系表类 型 指标名称 单 位 属 性常住人口 万人 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人 预期性经济社会 发展城镇化率 % 预期性用水总量 亿立方米 约束性万元生产总值地耗下降率 % 预期性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约束性资源环境约束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预期性耕地保有量 公顷 约束性森林覆盖率 % 预期性草原综合植
33、被盖度 % 预期性国土保护湿地面积 公顷 预期性国土开发强度 % 约束性城镇工矿建设用地 公顷 预期性国土开发公路与铁路网密度 千米/平方千米 预期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 公顷 预期性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公顷 预期性国土整治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公顷 预期性注:1.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与纲要做好衔接。 纲要明确的约束性指标,作为省级国土规 划严格落实的约束性指标;其他预期性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2.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部分预期性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3.根据当前土地利用现状地类修订拟定的“湿地”归类表,湿地由水田、红树 林地、森林沼泽、灌 丛沼泽、沼 泽草原、盐田、河流水
34、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 陆滩涂、沟渠、沼泽地等 14 个具体地类构成。214.建设用地指标测算要贯彻节约优先战略,开展省域国土开发利用现状评估, 对人均指标进行对 比分析,在此基 础上综合考 虑存量用地、城 乡统筹、区域协同发展等因素,合理确定 规划指标。城 乡建设 用地总量原则上 2020 年以后不增加,区域协同等国家重大 战略用地需求应保尽保。22附件 2规划文本参考框架前 言第一章 基本形势第一节 回顾与审视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第二章 空间战略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基本原则第三节 主要目标第四节 战略格局第三章 联动发展第一节 广域合作第二节
35、区域协同第三节 城乡统筹第四节 陆海联动第四章 集聚开发第一节 开发格局第二节 城镇空间第三节 产业空间23第五章 分类保护第一节 保护格局第二节 生态空间第三节 农业空间第六章 综合整治第一节 城镇地区第二节 农村地区第三节 生态功能区第四节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第五节 海岸带和海岛第七章 支撑体系第一节 自然资源第二节 重要能源第三节 基础设施第四节 防灾减灾第八章 实施保障第一节 实施机制第二节 配套政策第三节 信息平台24附录 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一、要素筛选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生命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资源环境要素,分析高程、坡度、难以利用土地、山洪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活
36、动断层、岩溶塌陷、水土流失、水资源量、重要生态用地、规划禁止建设区、永久基本农田、农用地等级等因子对国土开发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影响程度与资料获取情况筛选要素。二、单要素限制性评价各种因素对开发建设的影响或限制程度不同,如重要生态空间、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草原等对开发建设的限制性较高;相同因素的不同级别对开发建设的影响也不同,如质量等级高的耕地对建设开发的限制性强于质量等级低的耕地,突发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建设开发的影响高于中低易发区。因此,根据对建设开发的限制程度将因素分为两类:强限制性因子与较强限制性因子。强限制性因子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优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行洪通道、采空塌陷区、严重污染
37、场地及严重受污染耕地等,以及永久冰川、戈壁荒漠等难以利用区域。较强限制性因子包括:园地、林地、草地、耕地后备资源、活动断层、地形坡度、蓄滞洪区及资源环境超载区等。25三、综合限制性评价结合因子的限制性分级结果,根据单一因子影响程度进行城乡建设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分级。即假设其他因子均为最适宜开发建设的前提下,针对需分级因子不同类型的影响程度,按照限制影响由强到弱分别确定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弱限制建设区和无限制建设区。具体指标体系及因子类型分级情况见下表。表:建设开发限制性评价因子表准则层 因子层 分类 限制性等级高程 海拔 4100 米以上 禁止25以上 限制8-25 弱限制坡度0-8 无限
38、制自然地理植被覆盖指数 全年最大值小于 10% 限制高易发区 限制中、低易发区 弱限制滑坡崩塌泥石流 易发区非易发区 无限制严重沉降区 限制较严重沉降区 弱限制地面沉降一般沉降区、轻微或稳定区 无限制严重影响区 弱限制全国活动断层影响分区 较严重、轻微或稳定区 无限制塌陷地 限制采场、固体废弃物、中转场地及矿山建筑 弱限制矿山占用土地非矿山占用土地 无限制高易发区 弱限制岩溶塌陷易发分区 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 无限制生命安全其他 山洪灾害、行洪通道、严重污染场地、严重 受污染耕地 禁止规划禁止建设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中禁止建设区 禁止核心区 限制地质遗迹及地质景观 保护区及缓冲区 弱限
39、制生态安全 生态用地 级保护林地,生态红线范围内林地;湖泊水面、河流、水库水面、滩涂、沼泽、冰川、沙地,及其他草地、盐碱地、裸地禁止26准则层 因子层 分类 限制性等级有林地、天然草地、人工牧草地 限制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弱限制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 禁止优质耕地(优于县域平均质量等) 限制粮食安全 一般农用地 一般耕地、设施农用地、园地、耕地后备资源 弱限制注:限制性因子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限制性因子适宜性等级仅为示例,各地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 结合实际选取不同因子及分级。最后,运用木桶原理,按照因子“短板”级别确定最终限制性评价分级,形成综合限制性评价空间分布图,明确各区域的主导限制因素和限制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