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巨细胞瘤,概述(introduction),骨巨细胞瘤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及复发倾向的原发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在我国很常见,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位居第三。病理改变可分为三级: 级基本为良性,具低度侵袭性,刮除术后可复发。多次复发后可变为恶性。 级呈恶性肿瘤的表现,易复发和转移至肺。 II级介于两者之间。,概述(introduction),一、骨巨细胞瘤的起源细胞来源不清,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骨巨细胞瘤起源于骨髓未分化的结缔组织。二、骨巨细胞瘤具有特殊的属性。 (一)肿瘤分良性、生长活跃和恶性。 (二)局部手术刮除后易复发。 (三)肿瘤病理分级与生物学行为不一致。,好发部位,临床表现(C
2、linical manifestations),一、发病情况 男女相似或女稍多于男 好发于20-40岁(约占75%) 病灶一般单发,极少多发 二、临床特征 病史 :部分病人可有外伤史。 症状和体征: 1、疼痛及压痛:逐渐加重。 2、肿块:逐渐增大,压之硬或有羊皮纸感。 3、关节活动受限。 4、恶性者常生长迅速,皮肤潮红,静脉怒张。 5、脊柱病变可有脊神经或脊髓受压表现,严重者截瘫。,影像学表现(Imageologic menifastations),骨组织出现局灶性溶骨性破坏。主要表现为病灶在骨端,局部有骨破坏,骨端有膨胀,骨皮质破坏,侵入软组织。,溶骨型 多房型,Campancci 等学者根
3、据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将它分为三个等级, I级:病灶属静止型,肿瘤周围无骨膜及软组织改变; II级:病灶属活跃型,尽管肿瘤周围的骨皮质变薄,但仍保持完整的骨膜; III级:病灶属侵袭型,肿瘤周围的皮质骨消失,并有软组织肿块形成。,鉴别诊断,(1)骨囊肿 1、症状轻,好发于青少年,骨干及干骺端,常为中心部位。 2、骨破坏区长轴与骨干一致,轻度膨胀,一般膨胀宽度干骺端,逐渐移向骨干。平片周围常见骨硬化环,囊内很少见典型皂泡改变。 3、平片和CT显示病灶密度较骨巨更低,CT值接近水。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 4、MRI一般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软骨瘤 1、好发于短管状骨。 2、平片:发
4、生于长骨颇似骨巨细胞瘤,但常有硬化环和瘤内软骨钙化。 3、CT:肿瘤呈略低于肌肉的软组织密度,可见环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瘤组织轻度强化。 4、MRI示瘤组织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部分T1、T2均呈低信号。,(3)溶骨型成骨肉瘤 1、年龄较小,青年多;好发于干骺端。 2、平片示瘤内无骨性间隔,骨皮质常破坏、一般不膨胀,常有骨膜增生。 3、CT显示骨皮质破坏优于平片,呈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内有时见瘤骨。可显示骨膜增生。 4、MRI示T1WI呈偏低或中等信号,T2WI呈中等或偏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治疗方案,局部刮除术是常用方法,但易复发。30%在2年内复发,50%在5年内复发
5、。所以5年以后复发症考虑有恶性变可能。刮除术加物理(如液氮)或化学处理,再用松质骨或骨水泥填充瘤腔,疗效较好。若复发,应作广泛切除和大块骨或假体植入。恶性应截肢。化疗无效,放疗易发生照射后肉瘤变。,骨巨细胞瘤病例讨论,性别:女 年龄:50岁 主诉:右手隐痛1年余,肿痛2月。,现病史:患者于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的疼痛,常隐隐作痛,长时间活动后可引发,休息后可缓解,无向他处放射样疼痛。未予重视,未进行治疗。2个月余前,患者右手出现红肿伴疼痛,曾于当地医院治疗,予中药外敷(具体治疗不详),无明显效果。后于汕头市中心医院行MR检查,报告为:右手第三掌骨骨质破坏并骨旁软组织肿块形成,考虑原发于掌骨
6、恶性肿瘤。今为求进一步治疗,赴我院治疗检查,门诊拟“右手第三掌骨骨质破坏“收治入院。患者自起病以来,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等不适。胃纳、睡眠、精神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查体:右手背红肿,局部皮肤暗黑,皮温稍高。右手背触压痛明显,可触及软组织肿块,分界不清,不可推动。右上肢各指末端感觉、血运可,右手拇指活动可,其余四指活动因疼痛受限。右手拇指肌力正常,其余四指肌力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Hoffmann征(-),诊断:右手第三掌骨侵袭性骨巨细胞瘤,手术方案:右手掌截肢术,小结,骨巨细胞瘤诊断的要点 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期,大多在骨骺愈合后 邻关节面生长,易向骨突部位发展 长径与骨干垂直 边缘多无高密度硬化或更模糊 骨性间隔较细 几乎没有骨膜反应和钙化,无成骨现象 治疗:局部切除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