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部久l t l弓发醍论坛丈辑奥运人口与医疗保障胡伟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国首都北京开幕,为期16天。此次奥运会将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健康奥运”的目的。要办好一届出色的奥运会,达到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的。有奥运会,就有奥运人口,也就有奥运经济。我们必须对奥运人口的流动以及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包括奥运会期间的医疗卫生和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对现有医疗卫生能力和状况有清楚的分析,对奥运会期间医疗卫生和救援的相关工作和任务有足够的、高标准的安排、准备和管理。一、奥
2、运人口及其特点的一般研究意义所谓奥运人口,可以从广义范围和狭义范围两方面来划定。从广义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时段的与奥运会相关的人口:第一时段是奥运会前准备阶段的相关人口,第二时段是奥运会期间的大批有关人口,第三时段是奥运会结束后的相关人口。我们主要是从狭义范围来看,那就是指奥运会期间的奥运人口。奥运人口主要是奥运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口,它会涉及和影响到经济、科技、政治、外交等领域的一些人口。这些领域的有关人口在奥运会期间会加入到奥运人口之中。奥运人口的年龄性别特征,主要是年轻人口,男性要比女性多一些。它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体育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新闻人员、体育管理人员以及体育官员等,还有奥运经济人口
3、。奥运人口是奥运会主办国必须研究的人口群体,研究奥运人口有重要意义。奥运人口的活动和奥运会对主办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尤其是发展奥运经济,包括建筑业、电信业、广告业、旅游业、交次2006奥运人口与医疗保瞳首都儿,。7与发展论坛文辑通业、餐饮业、体育用品业等。这可以促进大批劳动力就业,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的文明道德水准。奥运人口的活动和奥运会对主办国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专业体育人员大量增加,竞技水平大大提高。在专业体育项目活动的带动下,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发展,人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过去,世界上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现在,国际奥林匹克远动会在中国举办,
4、这不仅大大改变了这种看法,而且为中国人口身体健康的进一步提高开创了新的局面。但是,奥运人口的活动和奥运会又会给主办国带来许多方面的挑战。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事,奥运会的参赛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观众比其他任何体育赛事都要多得多,从而引发了巨大的人口流动。奥运人口流动有很多特点。1奥运人口流动增加的短期突然性。由于奥运会期间赛事集中、赛场分散、人数众多,因此奥运人口流动有突发性的鲜明特点,可以说奥运人口流动是短时间内的突然增加或暴发的。虽然奥运会只有16天,但要估计和准备l2个月的奥运人口流动量突然增加或暴发,这是许多工作的基数或基础。2奥运人口流动增加的时间阶段性。奥运人口流动在时间上具有阶段
5、性,一般可分为奥运会前夕阶段、奥运会阶段和奥运会后续阶段。尤其是奥运会期间,将会有巨大的奥运会人口流动,还有对阶段中的奥运人口流动需求提供的优质服务和各项供给,过了这个阶段如何使用的问题。3奥运人口流动增加的空间高集中性。奥运会举办期间,奥运比赛场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场所呈集中状态。一般在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期间,运动员、观众、旅游者、记者、官员等在空间上会更加集中。观看比赛时,奥运人口流动也是比较集中的。奥运人口流动空间的高度集中,给交通、安全、医疗、供应、管理等都带来许多方面的问题。4奥运人口流动增加的需求的不确定性。从奥运物流和医疗物流需求来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据研究,一般奥运会
6、举行期间,40的仓库空间用来储存已知的需求物资,另外60的仓库空间用来储存未知的物然 品。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管理者必须不断重新设计仓库物品的数量和摆盥 放,以适应新的需求。据科技部课题组推测,2008年,与奥运直接相关的苄 物流需求量为4172亿元。口 5奥运人口流动增加的人身健康要求的高安全性。奥运会的主体是跫 参赛人员和参与人员,都是宾客;奥运会的客体是赛事中的比赛器材、新疆 闻器材、生活资料等,大都是关键物品。奥运会的主、客体的流动都要求高障 度的安全性。据不完全估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汇集来自200多个参赛苒酃儿f,歹发展沧坛史辑国和地区的运动员、官员、记者和观众数百万人,使用器
7、材超过120万件。奥运会在比赛正式开始前将有200多个参赛代表团,有超过100多万件自备比赛器材的运送存储和赛后的运输。在参赛人员的行李安置上,仅是运动员和裁判员就有近2万人、8万件行李需要准确运送。必须要求高度的安全性。以下我们专门来研究奥运人口医疗卫生和救援问题。二、奥运人口活动期间医疗卫生救援的特殊重要性除了奥运人口的一般特点及其需求以外,奥运人口的医疗卫生救援的特殊重要性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方面。1奥运人口流动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造成奥运医疗救援难度加大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第1届奥运会以来,奥运会目前已经举办了28届(第6届奥运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取消,第12届与第13届奥运会由
8、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取消),历届奥运会参赛人数、观众和游客等的奥运人口总量都在不断增加。第28届奥运会于2004年8月13日至29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共有11 099名运动员,参加了这届奥运会总共28个大项37个分项301个小项的比赛。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相比,减少了拳击项目的1个小项、男子摔跤项目的2个小项和女子花剑团体项目,增加了女子摔跤4个小项和女子佩剑个人项目。参与报道本届赛会的新闻记者共有21 500名,其中摄影文字记者5 500名,广播记者16 000名。共招募到160 000名志愿服务者。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预计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方面来中国主要是来北京的奥运
9、人口会比上届还要多得多。由于近年来国际恐怖活动猖獗,雅典奥运会进一步加强了安全保卫T作,组委会共动用了45 000名保安工作人员。参与保卫_I作的有来自警察、军队、海岸警卫队、消防队、私人保镖等人员和经过专门训练的志愿服务人员。尽管安全措施极为严密,但直到8月13日赛会正式开幕时,全部520万张门票还只卖出了不到一半。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有了改变,尤其是晚间的田径比赛,能容纳7万人的看台场场爆满。其他赛事的赛场在大会最后一星期中也几_-y-是座无虚席。我们对北京奥运会的反恐形势要有足够的估计,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2006年10月24日在北京说:“尽管北京奥组委迄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从往届奥运
10、会获得的经验是,不要放松警惕极为重要,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是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他强调:“我们必须确保不忘记关注奥运会中不那么有形的因素,这将最终决定中国和北京奥运会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反恐怖,应对突发事件,防止传染病,等等,都是“不那么有形的”。棵2006奥逗人口与医疗保障首都人玎与发展论坛文籀据报道,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将达10 500名,预计还有20万人左右的奥运会注册人员和约700万人次的观众,他们将是奥运会医疗卫生和救援的主要对象。需要服务的内容包括:运动医学、医疗急救、公共卫生保障、灾害和风险管理、兴奋剂控制。根据历届奥运会经验,医疗卫生服务志愿人员数量(
11、约4 000人)仅次于奥运会竞赛组织人员(约5 000人),其专业4-1=要求是在参加奥运会所有志愿人员中要求最高的。而目前北京市;h-大小医院7 000所,应该说从总数上是可以满足举办奥运会的需要的,但是,由于其分散性,使我们的工作难度加大,协同调度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奥运医疗救援管理正在逐渐被各国奥组委所重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已经开始重视奥运会中各医疗卫生相关部门的调度。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成立了由医疗专家、军事专家和体育专家组成的医疗委员会专门指导医疗部门进行工作。2000年悉尼奥运会更是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自从美国2001年“9ll”事件以后,各国更加重视对突发恐
12、怖袭击的救护T作。除众多的参赛人员和观众外,预计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内将每日增加130万人次的交通楚,对于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 600万人的北京市而言,如何去有效配置城市医疗等各项资源、保护奥运会期间的人身安全和城市环境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人员的巨大流动必然给疾病的控制和卫生监督检查带来巨大挑战。2奥运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高效配合各项资源、信息的收集、整合需要一个信息平台来综合凋度。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顺利举办需要包括医疗、体育、反恐、经济、社会等各部门的协调处理,涉及卫生、体育、军事、经济等各个行业,健康疾病信息的收集和处置,目前已成为困扰各国奥运会组委会的一个重
13、大问题。特别是随着生活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看比赛,还对比赛地区的医疗、安全等条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2008年奥运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奥运会是考验一个国家对处理重大特大事项、综合调度应变能力的明显标志。我国目前医疗水平不高,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要面对将来几十万、几百万奥运人口的就医要求,难度还很大。这就要求尽早摸清医疗卫稳 生底细,实现医疗信息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提高工虫 作效率和就医效率,把医药生产商、设备提供商、政府主管、医院、急救中心苄 等在内的各个医疗救援单位联系起来,尽快把医疗服务平台建立起来。口 3奥运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反恐形势更加严峻匿
14、最近几届奥运会都特别重视反恐怖。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马德强 里火车爆炸案震惊了世界,数百人的伤亡让世界义一次把目光转向恐怖袭障 击。死亡人数如此巨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急救不及时,政府防范措一134肖酃久ll与发睽论坛迂辑施不足,各医疗部门信息处理能力差等。所以,反恐尤其是奥运会期间的反恐,已经不再只是政府的任务,医疗部门也应被纳入反恐正规军。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医疗救护更应被放在一个突出位置。要减少伤亡,必须要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医疗机构接诊水平,降低医院的误诊、漏诊率。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要使医疗卫生和救援队伍现代化、信息化,把先进设备技术引进来,并训练有素。三、北京医疗机构
15、和医疗服务能力现状与问题目前,北京市拥有大小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万家,三级甲等医院50多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40多家,其中包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天坛医院、同仁医院以及北京市积水潭医院等诸多各具特色的大型医院,其医疗水平和设施在全国首屈一指。然而医疗相关设施却有总体基数大、部分相对不足,医疗层次差别多、相互联系不够的特点。要保证北京奥运会医疗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创建奥运人口医疗卫生救援整合管理体制。从北京市的医疗卫生体系来看,到2005年年底,除部队外,北京市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 8l 8个(不含农村卫生室),其中医疗机构4 682个。其中,非营利医疗机构占总数的63
16、,营利医疗机构占37。北京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665张,卫生技术人员1024人,执业医师432人,注册护士366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对基层社区覆盖率达到8l。从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来看,在2005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有7 5843万,全年出院病人次数1218万,住院手术人次数486万,医院床位平均使用率755。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i甲医院就医的京外人员占40。从公共卫生和应急服务机构来看,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2个,卫生监督机构1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北京市急救中心已向北京市紧急救援中心转型,已建成11个远郊区县急救分中心,136个城区、48个乡镇急
17、救站。城市急救网络服务能力为:120急救系统的城市急救半径为47公里,平均反应速度为13分钟。412家一级医院、140家二级以上医院的传染病接诊室、专用门诊、传染病留观室已建成。(以上三段的数据见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第3738页。)北京市医疗_-12生和紧急救援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奥运人口的医疗需求仍然不相适应。在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医疗质量上总体来看仍然不高。医院越奔2006奥还人口与医疗保障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文辐来越多,越来越大,而老百姓看病越来越难,越来越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和疾病类型的转变,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又不完善,人民
18、群众的医疗需求受到限制。如果再猛然增加几十万、几百万奥运人口的医疗需求,北京人口与奥运人口的医疗需求能同时兼顾吗?2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布很不平衡,医疗卫生和急救资源配置很不合理。优质的医疗卫生和急救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和近郊区,尤其是在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大约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70;而奥运会场馆大都在朝阳区等地。医疗卫生和急救事业的城乡差距有愈来愈大的趋势,如果到北京郊区旅游的奥运人口众多并出现了急救需求怎么办?3医疗卫生制度仍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监督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健全。尤其是能够解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医疗、救援市场体系还未建立。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不顺,基层医疗卫生监管力量薄
19、弱,医疗卫生监管法制建设滞后。当奥运人口涌人时,医疗、救援怎样能管理好呢?四、奥运人口医疗卫生与紧急救援管理对策做好奥运人口医疗卫生与紧急救援工作,需要采取“早做准备、平战结合”的方针和对策。首先要把北京市大街小巷的清洁卫生搞好,把公共场所和个人的清洁卫生搞好。到奥运会期问,在医疗卫生和急救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卫生安全;二是紧急救援工作。1所谓公共卫生安全,主要是针对类似“非典”的强传染病而言的。届时,奥运人口的频繁流动将极大地增加我们的压力。为确保突发性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切实保障民众和游客的基本正常生活,我们要做好疾病预警,尤其是传染病预警工作,如提
20、前成立奥运会医疗卫生救援服务机构,启动公共卫生风险研究项目,在应对公共事件时,应发挥相关医院、急救中心以及红十字会等的积极作用和专业优势。目前,我们急需提高的是医疗相关机构的自动化水平,包括医疗信息的迅速收集和实现传染病的软件预警工作,提高全民的医疗救护水平。对于公共卫生燕 安全事件发生地定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蛊 实现科学定位,其手段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固定电话、手机交换、公众芋 举报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以及“110”、“119”、“120”的相关信息,还可以通口 过对卫星拍摄图片的比较,实现突发卫生事件发生地的定位与应急反应互釜 动,方便疾病预防与控制,加强卫生监
21、督执法,提高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强 时准确地掌握传染性疾病(如非典型肺炎)监测的敏感性、准确性,做到障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136拍器裕久|lj“2|捷沦坛逆书;2奥运会期间的紧急救援T作则是一-4、更为艰巨的课题,主要针对奥运会期间的恐怖袭击。紧急救援丁:作主要分为两个过程,除了实现待救援地的紧急定位,还有就近紧急救援。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可以iI:我们迅速确定事件发生地点,应急反应指挥中心可以就近做n反应。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个人手机、同定电话,通过利用“110”、“119”、“120”等手段得到信息,然后,应急指挥中心利用现在的高科技实现定位确定卫生事件发生地,并指挥紧
22、急救援人员通过匕机、铁路、地铁、公路等就近安排,迅速到达事件发生地。先进的技术手段j快速的反应能力,可以使我们在最早的第一时间内到达公共n生事件发生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无谓伤亡。其次,要实现奥运会期Illj的Iiq三安全和紧急救援,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物流、金融、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针对奥运会期间的巨大人口流动,可以推行病历K方式,利用现有的各种金融卡,使其集金融、医疗功能于一身,方便实现紧急就医和急救。奥运人口的医疗卫生救援是一项巨大的系统r程,它不足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者几个医院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7-1-f好我圈宏观凋控的优势,通过对医疗、信息、物流、金融、交通等部J的综合渊度,搞好奥运人口的医疗卫生救援_r-作。全而办好奥运会,促进片都经济发展、D成rl:s繁荣和社会和谐,为中国及世界的体育、文化、外交事业留下独特的成就和印象,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略)翻2006奥迈人口与医疗保障奥运人口与医疗保障作者: 胡伟略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