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修订版).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91164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DF 页数:96 大小:96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修订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修订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修订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修订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修订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附件 1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National Guideline for Detection of HIV/AIDS ( 2015年修订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 一五 年 十 二 月 I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National Guideline for Detection of HIV/AIDS ( 2015年修订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 一五 年 十 二 月 II 前 言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 数十年 ,随 着 感 染 者 和 临 床 病人的 不断增加、感染人群的变化,艾滋病检测 工作量逐渐加大,对监测和检测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承担艾滋病检测的实验室已遍及全国各级医疗、疾

2、病预防控制、采供血、妇幼保健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军队等各个系统。为了尽早发现 HIV感染者和艾滋 病 病人,及早提供咨询、治疗,同时为适应基层艾滋病检测 工作 需 求 ,在新的形势下,根据 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 1998 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 20124号) 、 “四免一关怀”等国家 艾滋病防治 重要方针政策 和十三五防治工作重点 ,在 广泛 征求 各省、市 疾病 预防控制 机构 和医疗机构 意见的基础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艾滋病专家及省级专家的参与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

3、防控制中心对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009年版)进行修改、增补和完善,制定出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015年版)(以下简称规范),使其既能满足目前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际需 求 ,又能体现检测技术的发展。 本次 规范修订工作立足于我国目前检测状况,结合发达国家使用的指南, 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了修改、增补和完善:( 1) 完善 了不同的 检测策略,并将其 整合 为独立的 一章;( 2) 增加 了 HIV-1新III 发 感染检测一章;( 3) 新增 补充试验概念 ,其内容 包括抗体 确证 试验 ( WB,RIBA/LIA等 ) 和核酸试验(定性和定量试验) ;( 4)增 加 了 第

4、4代试剂(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的检测流程 ; (5)增加核酸检测流程 ; (6)完善了检测 报告。将抗体筛查和复检报告整合为 HIV抗体筛查检测报告,增加HIV-1核酸检测报告和婴儿 艾滋病 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报告,取消了流行病检测 HIV抗体检测报告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和阳性人数统计报表、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事故汇 总表;( 7) 取消实验室生物安全一章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一章 。 所有 附表的 检测报告仅供使用实验室参考。 本 规 范 由 中 国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批 准 ,下发至全国艾滋病 检测 实验室及有关单位。本规范将为国家、相

5、关 部委 下发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各项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具体指导艾滋病实验室技术人员开展日常工作。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 规范 参加编写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云南省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北京市疾病预防IV 控制中心。 本 规范 编写组人员 :

6、蒋岩、汪宁、李敬云、钟平、尚红、 邵一鸣、肖瑶、朱红、邢文革、姚均、潘品良、邱茂锋、 马艳玲、 梁姝、 郭志宏 、王哲 、葛红卫、 王盈 、 李金明 、 徐晓琴、常文辉、 吴建军 、张福杰、吴昊、苏雪丽 、廖玲洁 。 本规范 参加编写 主要国际 机构 :世界卫生组织 ( Po-lin CHAN、张岚 )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GAP项目 ( Colin Shepard、郝玲 、 齐明山 ) 。 本规范编写工作联系人:肖瑶。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同时终止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009年版 )。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 本规范解释权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致谢:感谢盖茨基

7、金 会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给予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 目 录 第一章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6 1 范围 . 6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 6 3 样品种类及相应的用途 . 7 4 操作步骤 . 7 4.1 采样前准备 . 7 4.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8 4.3 样品的保存 . 10 4.4 样品的运送 . 11 4.5 样品的接收 . 12 第二章 HIV抗体检测 13 1 范围 . 13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 13 3 HIV抗体检测实验室要求 13 4 HIV抗体检测的目的和要点 14 4.1 HIV抗体检测的目的 14 4.2 HIV抗体检测的要点 1

8、4 5 常规 HIV抗体检测方法 . 15 5.1 试剂和样品 . 15 5.2 方法 . 15 6 结果报告 . 17 6.1 筛查报告 . 17 6.2 WB及 RIBA/LIA报告 . 18 7 质量控制 . 18 7.1 酶免或发光法抗体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 . 18 7.2 快速法抗体检测质控 . 22 第三章 HIV-1新发感染检测 . 24 1 范围 . 24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 24 3 新发感染检测实验室要求 . 24 4 目的 . 24 5 新发感染检测方法 . 25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 5.1 方法学原理 . 25 5.2 方法 . 25 5.3 样品的入选标准

9、和排除标准 . 26 5.4 结果 处理和解释 . 27 5.5 数据分析 . 28 6质量控制 . 30 6.1 人员培训 . 30 6.2 样品质控 . 30 6.3 试剂质控 . 31 6.4 实 验过程质控 . 31 第四章 HIV-1抗原检测 32 1 范围 . 32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 32 3 HIV 1P24抗原检测的意义 . 32 4 实验室要求 . 32 5 检测方法及程序 . 33 5.1 试剂 . 33 5.2 样品 . 33 5.3 定性检测 . 33 5.4 定量检测 . 35 5.5 结果报告和解释 . 35 6 质量控制 . 36 6.1 定性检测 . 36

10、 6.2 定量检测 . 37 第五章 HIV核酸检测 38 1 范围 . 38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 38 3 核酸检测的意义 . 39 3.1 HIV-1感染诊断 39 3.2 治疗效果监测 . 40 3.3 病程监控及预测 . 40 3.4 耐药性监测 . 40 4 HIV核酸检测实验室要求 41 4.1 实验室的设计及工作基本原则 . 41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3 4.2 实验室人员和要求 . 41 4.3 实验室生物安全 . 41 5 HIV-1核酸检测方法及程序 41 5.1 HIV-1核酸定性检测 41 5.2 HIV核酸定量检测 43 5.3 集合核酸定性检测 . 45 5

11、.4 HIV核酸即时检测 47 6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47 6.1 实验室分区和环境 . 47 6.2 仪器设备质量控制 . 48 6.3 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 48 6.4 外部质量控制 . 48 第六章 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策略 . 49 1 范围 . 49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 49 3 疫情监测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49 3.1 HIV匿名无关联检测流程 49 3.2 HIV匿名关联检测流程 50 4 临床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50 4.1 使用抗体检测试剂的检测流程 . 50 4.2 使用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的检测流程 . 51 4.3 补充试验检测策略 . 53

12、 5 血液筛查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58 6 婴儿 HIV-1感染早期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61 6.1 核酸检测策略( RNA/DNA) . 61 6.2 抗体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 63 第七章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 . 65 1 范围 . 65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 65 3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的意义 66 3.1 群体耐药监测 . 66 3.2 个体耐药检测 . 66 4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实验室要求 67 4.1 实验室功能分区 . 67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4 4.2 实验室人员和要求 . 67 4.3 设 施和设备 . 68 5 HIV-1基因型

13、耐药检测方法及程序 68 5.1 样品 . 68 5.2 检测原理 . 68 5.3 检测方法 . 68 5.4 耐药分析 . 69 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70 6.1 室内质控 . 70 6.2 外部质控 . 71 第八章 CD4+和 CD8+T淋巴细胞检测 . 72 1 范围 . 72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 72 3 CD4+ 和 CD8+T淋巴细胞检测的意义 73 3.1 HIV感染临床分期 73 3.2 HIV感染儿童免疫抑制分级和治疗辅助指标 73 3.3 疾病进展监测 . 73 3.4 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评估 . 73 3.5 抗病毒治疗适应症选择及疗效评价 . 73 3.6

14、 CD8+T淋巴细胞为抑制性 /细胞毒性 T细胞 74 4 CD4+ 和 CD8+T淋巴细胞检测实验室要求 74 4.1 人员 . 74 4.2 功能分区 . 74 4.3 设施和设备 . 74 5 常规 CD4+ 和 CD8+T淋巴细胞检测的方法和程序 . 75 5.1 样品采集、运输和接收 . 75 5.2 方法 . 76 5.3 试剂 . 78 5.4 实验资料的记录 . 78 5.5 结果报告 . 78 6 质量控制 . 79 第九章 HIV-1的分离培养 . 81 1 范围 . 81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 81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5 3 HIV-1分离的意义 81 3.1 H

15、IV抗体不确定或 HIV-1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鉴别诊断及诊断 . 81 3.2 HIV表型耐药检测及其他 HIV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 81 3.3 HIV 感染的辅助诊断 HIV-1感染窗口期。 . 81 4 实验室要求 . 81 4.1 实验室 . 81 4.2 设备 . 81 4.3 材料 . 81 5 HIV-1分离的方法及程序 82 5.1 样本 . 82 5.2 靶细胞 制备 . 82 5.3 建立共培养 . 82 5.4 监测病毒生长 . 82 5.5 病毒鉴定 。 . 82 5.6 判定结果和解释 . 82 6 质量控制 . 83 附表 1 HIV抗体筛查检测报告 84 附表

16、2 HIV抗体确证检测报告 85 附表 3 HIV-1核酸检测报告 86 附表 4 HIV抗体确证检测报告(特定条件) 87 附表 5 CD4+T淋巴细胞检测报告 88 附表 6 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报告 89 附表 7 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报告 . 90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6 第一章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 范围 本章规定了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检测的 全血 、 血清 、 血浆 、细胞 、 口腔黏膜渗出液 、 尿液 以及 滤纸干血斑( DBS)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适用于 HIV抗体、抗原、核酸、 基因亚型、 耐药检测 、 CD4+和 CD8+T淋巴细胞数测定及 HI

17、V分离培养。 2 规范性 文件 引用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 -293有效版本。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 CD4+T淋巴细胞检测质量及保证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版 ) 。 HIV-1病毒载量测定及质量保证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版)。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版)。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HIV Testing Services. WHO July 2015.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第 4

18、5号令 ,2006年 2月 1日。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7 3 样品种类及相应的用途 3.1 全血 、 血清 、 血浆 、 口腔黏膜渗出液 、 尿液 以及干血斑样品可用于HIV抗体检测。 3.2 全血、 血清 、 血浆 、病毒培养上清液 可用于 HIV抗原 检测。 3.3 抗凝全血可用于 CD4+和 CD8+T淋巴细胞测定 。 3.4 血浆 、 DBS可用于 HIV-1病毒载量、基因型、耐药检测 。 3.5 淋巴细胞富集液、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 PBMC)及全血可用于 HIV核酸定性与定量、 基因型 检 测和 HIV-1分离培养。 4 操作步骤 4.1 采样前准备 根据检测项目的具体要求,

19、确定采集样品的种类、处理、保存及运输的时限和方法,按照临床采血技术要求操作,遵守生物安全相关要求。检查所需物品是否已备齐,是否在有效期内,有无破损,是否足量,特别应检查受检者信息与样品容器表面的标记是否一致,并注明样品采集时间及唯一编码。采集血液样本宜选择合适的室内(外)采血空间,受检者坐(卧)于合适的位置,准备采血用具、皮肤消毒用品、采血管及试管架、硬质废弃物容器等。 口腔黏膜渗出液 样本应使用试剂盒提供的专用采样工具, 尿液样本 建议 使用可保持尿液稳定的专用采尿管。 4.1.1 样品的编码和记录 4.1.2 应制定样品编码的标准操作程序( SOP), 规 定 样 品 编 码 的 原 则

20、和方法,为样品制定唯一性编码(编号),保证其唯一性。 4.1.3 采血前,先对试管或滤纸进行标记,核对后编码。要将标签贴在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8 试管的侧面,推荐使用预先印制好的、专门用于冷冻储存的耐低温标签。干血斑滤纸应使用具有资质的产品。 4.1.4 口腔黏膜渗出液 样本应采集口腔渗出液 ,不是唾液。 4.1.5 尿液样本准备好带有唯一编码的采尿管,并保留唯一编码。 4.1.6 应使用专门的样品记录本或登记表记录样品,同时录入电脑保存。 4.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2.1 血液 4.2.1.1 抗凝全血:消毒局部皮肤,用加有抗凝剂( EDTA钠盐或钾盐、枸橼酸钠、肝素钠)的真空采血管

21、抽取适量静脉血,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中,轻轻颠倒混匀 6 8次,备用。 4.2.1.2 末梢全血:消毒局部皮肤(成人和 1岁以上儿童可选择耳垂、中指、无名指或食指。 1岁以下儿童采用足跟部)。用采血针刺破皮肤,用无菌纱布擦掉第一滴血。收集滴出的血液,备用。 4.2.1.3 血浆:将采集的抗凝全血 1500 3000r /min离心 15分钟,上层即为血浆,吸出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 4.2.1.4 血清:根据需要,用不含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抽取 5 10ml静脉血,或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无抗凝剂的试管中,室温下自然放置 1 2小时,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

22、再用 1500 3000r/min离心 15分钟,吸出血清,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 4.2.1.5 淋巴细胞富集液:将采集的抗凝全血 1500 3000r/min离心 15分钟,吸取血浆层下的淋巴细胞富集液,置于合适的 容器中,备用。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9 4.2.1.6 PBMC: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吸出 PBMC层,置于合适的容器中 , 备用。 4.2.1.7 抗凝剂 的选择: 根据检测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 CD4+和CD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 EDTA钠盐或钾盐、枸橼酸钠、肝素钠; HIV-1病毒分离、核酸定性 /定量检测可选用 EDTA钠盐或钾盐或枸橼酸

23、钠。 4.2.1.8 样品采集后处理、保存、运输的时限和条件,因不同的检测项目而异,应参见不同检测项目要求。 4.2.1.9 采血完成后的穿刺针头必须丢弃于 放置 尖锐危险品容器 内,妥善处理,防止发生职业暴露。 4.2.2 滤纸干血斑 4.2.2.1 根据需要,可将采集的各种血液样品制备成滤纸干血斑,用于检测。最常用的是用抗凝全血、末梢全血和血浆制备滤纸干血斑。 4.2.2.2 用移液器从样品管中吸取 100L抗凝全血(或血浆),对准滤纸印圈的中心处,将样品滴在滤纸上,或将穿刺后自皮肤伤口流出的末梢全血直接滴加在滤纸印圈的中心处。 4.2.2.3 根据需要, 连续在数个印圈上滴加样品。 4.

24、2.2.4 于室温下自然干燥至少 4小时(潮湿气候下至少干燥 24小时),不要加热或堆叠 血斑,勿与其它界面接触。 4.2.2.5 血斑 充分干燥后,将其放入密封袋中,每张干 血斑 单独 保存,避免血斑之间的相互污染,同时放入干燥剂及湿度指示卡,密封 包装,保存备用 。 4.2.3 尿液和 口腔黏膜渗出液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0 4.2.3.1 尿液 :推荐使用专用采尿管,保持尿液稳定。尿液样品可采集随机尿,女性经期应取中段尿。 4.2.3.2 口腔黏膜渗出液 :使 用试剂盒提供的容器收集样品。存 放时间和是否冻存以试剂盒说明书为准。 口腔黏膜渗出液 应采集口腔渗出液 ,不是唾液。 4.

25、3 样品的保存 4.3.1 用于抗体和抗原检测的 血清或血浆样品,短期( 1周)内进行检测的可存放于 2 8,一周以上应存放于 -20以下。 4.3.2 用于核酸检测的血浆和血细胞样品 4天内进行检测的可存放于4, 3个月以内应存放于 -20以下。 3个月以上应置于 -70以下保存。 4.3.3 口腔黏膜渗出液 样品应即刻使用,需要保存应以 产品 说明书为准。 4.3.4 尿液样品,使用专用采尿管,室温下可保存 2周,一年之内存放宜在 2 8。长期保存(一年以上) 的 样本冻存条件、是否添加防腐剂等以 产品 说明书为准。 4.3.5 用于 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全血样 品 , 室温保存,时间

26、不超过24小时。如果用 CD45设门,样品保存不超过 72小时。 4.3.6 筛查阳性样品应及时 进行补充试验 ,筛查阴性样品,可根据具体需要决定保存时间,建议至少保存 1个月。特殊用途或专项项目的样品根据具体要求确定保存时间。补充试验阳性样品 按照国家 生物 样品 管理 的有关规定执行 。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1 4.4 样品的运送 4.4.1 全血、 血浆 的运送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参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 45号令 ,2006年 2月 1日执行 )。 4.4.2 血液样品运送时应采 用三层容器对样品进行包装, 随样品应附有与样品唯一

27、性编码相对应的送检单。送检单应标明受检者姓名、样品种类等信息,并 应 放置在第二层和第三层容器之间 。 4.4.2.1 第一层容器:直接装样品,应防渗漏。样品应置于带盖的试管内,试管上应有明显的标记, 标明样品的唯一性编码 或受检者姓名、种类和采集时间。在试管的周围应垫有缓冲吸水材料,以免碰碎。 4.4.2.2 第二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可以装若干个第一层容器。要求不易破碎、带盖、防渗漏、容器的材料要易于消毒处理。 4.4.2.3 第三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 二层容器的运输用外层包装箱。外面要贴上醒目的标签,注明数量、收样和发件人及联系方式,同时要注明“小心轻放、防止日晒、小心水浸、防止

28、重压”等字样,还应易于消毒。 4.4.2.4 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和血浆样品应在冻存条件下运送用于CD4+和 CD8+T淋巴细胞测定的样品应在室温下( 18 25) 运送 。用于病毒载量检测的样品应在 -20以下运输。 DBS和尿液样品应在室温下( 18 25)运送,可通过邮寄方式运送。 4.4.2.5 运送样品必须有记录。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2 4.5 样品的接收 4.5.1 样品包裹必须在具有处理感 染性材料能力的实验室内、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 打开 ,打开 包裹时应 穿戴防护衣、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用后的包裹应及时进行消毒。 4.5.2 核对样品与送检单,检查样品

29、管有无破损和溢漏。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样品移出,对样品管和盛器消毒,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上一级实验室技术人员。 4.5.3 检查样品的状况,记录血液样品有无严重溶血、微生物污染、血脂过多以及黄疸等情况。记录干血斑和尿液样品包装是否完整,如果污染过重或者不符合接收要求,应将样品安全废弃。并立即将样品情况通知送样人,要求重新 采集样品。 4.5.4 接收样品时应填写样品接收单。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3 第二章 HIV抗体检测 1 范围 本章规定了 HIV抗体的检测方法、结果报告及质量控制。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检验检疫、采供血及卫生保健机构。可作为对 HIV感染者诊断和监

30、测的实验室依据。 2 规范性 文件 引用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93-有效版本 ) 。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HIV Testing Services. WHO July 2015 Statement from the Surveillance and Survey Working Group and the Laboratory Working Group to the Office of the Global AIDS Coordinator.26 Nov.2006. Guidelines for using H

31、IV testing technologies in surveillance. UNAIDS/WHO.2009. 艾滋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技术手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2011年版。 3 HIV抗体检测实验室要求 应符合 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 的 有关 要求。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4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按本规范相关章节规定执行。 4 HIV抗体检测的目的和要点 4.1 HIV抗体检测的目的 4.1.1 HIV抗体检测可用于诊断、血液筛查、监测等。 4.1.2 以诊断为目的的检测是为了确定个体 HIV感染状况,包括临床检测、自愿咨询检测、根据特殊需要进行的体检等。 4.1.3 以血液筛

32、查为目的的检测是为了防止输血传播 HIV,包括献血员筛查和原料血浆筛查。 4.1.4 以监测为目的的检测是为 了解不同人群 HIV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包括各类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 4.2 HIV抗体检测的要点 4.2.1 根据目的选择检测方法及检测策略。 4.2.2 严格遵守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 SOP)。 4.2.3 结果判定以试剂盒说明书为标准。 4.2.4 筛查试验有反应,须作补充试验。 补充试验是通过检测 样本中 是否存在艾滋病病毒抗体 、抗 原 或者核酸而 确定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补充试验包括抗体确证试验(免疫印迹试验 , 条带 /线性免疫 试验 , 特定条件 *下的

33、替代检测 , 免疫层析或免疫渗滤试验) 和 核酸 试验(核酸 定性和核酸定量 试验) 。 替代检测包括三种酶联免疫试验、三种快速试验或酶联免疫加快速试验 * * 特定条件: 高 流行 地 区 ( 流行率 大于 5%) 、 高危人群 ( 如男男 同性恋 , 吸毒人群 ) 、 三种试剂 均 经过 使用地区中心实验室 评价。 4.2.5 筛查试验无反应,不应做补充试验。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5 4.2.6 对筛查及补充试验对象均应做好咨询工作。 5 常规 HIV抗体检测方法 5.1 试剂 和样品 必须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在有效期内的试剂。推荐使用临床质量评估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

34、方法及试剂。 样品可采用血清、血浆、 全血 、 滤纸干血斑、 口腔黏膜渗出液 和尿液。 5.2方法 5.2.1 筛查方法 5.2.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这类试验可使用血液( 包含血清、血浆和滤纸干血斑 )、 尿 液 样 品 ,ELISA多为 HIV抗体检测试剂。 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可同时检测血液中 HIV-1P24抗原和 HIV-1/2抗体。 HIV抗原 /抗体包被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检样品和酶标记的 HIV抗原 /抗体,加底物显色,用酶标仪测定结果。有效试验的阴性和阳性对照必须符合试剂盒规定。 5.2.1.2 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 ( CIA/IFA) 这 类试验

35、采用发光或荧光底物,可使用血液 (包 含血清 和血浆 )、尿液样品,既可检测抗体,也可联合检测抗原抗体。 HIV抗原 /抗体包被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检样品和酶或荧光标记的 HIV抗原 /抗体,加发光或荧光底物,用发光或荧光仪测定结果。有效试验的阴性和阳性对照必须符合试剂盒规定。 5.2.1.3 快速检测( RT)及其它试验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6 这类试验可使用血液、 口腔黏膜渗出液 ,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应急检测、门诊急诊检测 、 VCT及检测点 等 。一般可在 10 30分钟内得出结果。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PA): 是 HIV抗体检测的一种简便方法。将 HIV抗原致敏的明胶颗粒,与待

36、检样品作用。当待检样品含有 HIV抗体时,明胶颗粒与抗体发生凝集反应,根据凝集情况判读结果。 PA试剂有两种 :同时检测 HIV-1和 HIV-2抗体以及分别检测 HIV-1和 HIV-2抗体。有效试验的阴性和阳性对照质控,需符合试剂盒的规定。 免疫渗滤试验:斑点 ELISA和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快速试验:均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 HIV抗原点状 或线状 固定在膜上,加待检样品 ,利用微孔滤膜的可滤过性,使抗原抗体反应 。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示出有色斑点 或条带 。反 应时间在 10分钟以内。有效试验的质 控点必须显色。 免疫层析试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 HIV抗原线状固定在膜上,待

37、检样品沿着固相载体迁移,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示出有色条带。有效试验的质控带必须显色。 反应时间在 30分钟 以 内。 5.2.2 抗体 确证 试验 5.2.2.1 免疫印迹试验( WB) WB可使用血清、血浆和滤纸干血斑 。 WB采用间接法检测样品中的抗HIV-1/HIV-2特异性抗体。采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把分子量大小不等的HIV-1蛋白分离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分离的不同蛋白带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 (或 PVDF膜) 。将此膜切割成条状,每一 膜条 上 均含有经电泳分离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7 过的 HIV抗原。待 测 样品 经适当稀释后 , 加至 硝酸纤维素膜上,恒温震荡,使其充分

38、接触反应,血清中若含有 HIV抗体,就会与膜条上 抗原 带相结合。加入抗人 -IgG酶结合物和底物后,根据出现条带情况 ,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判定标准,判断待测样品为阳性、阴性或不确定 。 5.2.2.2条带 /线性 免疫 试验( RIBA/LIA) RIBA/LIA采用间接法检测样品中的抗 HIV-1/HIV-2特异性抗体。试剂 盒 的 膜 条上包被有 HIV-1/HIV-2不同的重组抗原片段,加入待测样品后,其中的相应抗体与抗原 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随后加入抗人 IgG(碱性磷酸酶标记)与 HIV特异 性 IgG抗体相结合;加入显色底物后,在碱性磷酸酶的催化下,特异性抗体 的结合部位 出现

39、肉眼可见的 条带 ,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判定标准,判断待测样品为阳性、阴性或不确定 。 5.2.2.3 其他方法: 可 用于确证的 特定条件下的 三种酶联免疫、三种快速试验或酶联加快速试验 , 免疫层析 和 免疫渗滤 试验 。 6 结果报告 6.1 筛查报告 HIV抗体筛查试验 报告使 用附表 1( HIV抗体筛查 检测 报告 )。 筛查试验 无反应报告为“ HIV抗体阴性”;有反应 必须 进 行复检, 复检 两次检测均 无反应报告为“ HIV抗体阴性”,复检 检测均有反应或 一个有反应 一个无 反应 需进行“补充试验”; 报告为“ HIV感染待确定 ”, 不 能 出 具 阳 性 报告。 全国艾

40、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8 HIV抗体筛查报告需由一名检验人员和一名 审核 者签字。 6.2 确证报告 6.2.1 WB及 RIBA/LIA报告 HIV抗体 WB及 RIBA/LIA试验结果 报告使 用附表 2( HIV抗体 确证 检测 报告 ) 。 ( 1) 符合 HIV-1抗体阳性判断标准,报告“ HIV-1抗体阳性”,并按规定做好检测后咨询和疫情报告。符合 HIV-2抗体阳性判断标准,报告“ HIV-2抗 体阳性”,并按规定做好检测后咨询和疫情报告。 ( 2)符 合 HIV抗体阴性判断标准,报告“ HIV抗体阴性”。如疑似“窗口期”感染,建议 进一步做HIV核酸检测或 2-4周后随访,尽早明

41、确诊断。 ( 3)符 合 HIV抗体不确定判断标准,报告“ HIV抗体不确定”,在备注中应注明“ 2-4周后复检”或 尽快做 核酸检测。 ( 4) HIV抗体确证检测报告 应在收到样品后的 7个工作日内发出。 6.2.2 特定条件的用于确证的 三种酶联免疫、三种快速试验或酶联加快速试验 报告。 见 附表 4。 7 质量控制 7.1 酶免或发光法抗体检测的 室内质量控制 7.1.1 试剂盒内部对照 试剂盒内部对照质控品即为试剂盒内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试剂盒内部对照用于判断每次实验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室内质控品使用。每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19 一次检测临床样品时,必须有试剂盒内部对照,而且只能

42、在同批号的试剂盒中使用。如内部对照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 7.1.2 室内质控品 为非试剂盒组份的外部质控品,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而设置的 ,质控品定值必须为弱阳性。外部质控品的作用是判断该批临床样品检测的可信性。因此,每次实验必须包含室内质控品,出现失控时,必须重新试验。室内质控品可以购买 或实验室自行制备。 质控品应稳定、无菌、且不含有影响试剂反应的防腐剂。 7.1.3 Levey-Jennings质控图 7.1.3.1 质控图参数 外部质控品的均值和标准差应建立在实验室常规使用方法对外部质控品重复测定的基础上。一般采用在不同批次检测取得至少 20个数据;如果仅做少量批次的检测,也至少

43、做 5个批次的检测,每个批次中不少于 4个质控血清测定结果,以建立一个临时性的均值和标准差,当达到20批次数据后,替代临时性的均值和标准差。 ( 1)算术平均值 ( x) : 代表一组质控品测定 S/CO值的均值。为了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应该采用至少 20次 ( 天 ) 测得的外部对照质控品的 S/CO值计算平均值。 ( 2)标准差 ( s) :是描述样品与均数之间离散程度的一个指标,是与质控品 S/CO值均值有关的预期范围。一组 S/CO值的标准差以 s表示。 ( 3)变异系数 ( cv) :是反映各次 S/CO值相对于均值离散程度的一个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检测的重复性或精密度。 全国艾滋病

44、检测技术规范 20 ( 4)控制限:由实验室根据对外部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例如,按照 12S质控规则,控制限为外部质控品 S/CO均值加减 2个标准 差;按照 13S质控规则,控制限为外部质控品 S/CO均值加减 3个标准差。 7.1.3.2 质控规则 实验室在报告结果之前必须评价质控数据,可通过图形记录的检查或由计算机审核结果来决定。目前有许多质控规则,常用的是 12S和 13S规则。 ( 1) 告警( 12S): 当 外 部 质 控 品 的 S/CO值超出 x+2s范围时,系统处于告警状态,应予注意,是否可以继续检测需要进一步观察。若将 12S做失控标准,有较高的假失控概率

45、,所以一般不采用。 ( 2)失控( 13S): 当 外 部 质 控 品 的 S/CO值超 出 x+3s范围时,系统处于失控状态,本次实验结果不能被接受,可能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或外部质控品 稳定性下降所致。 7.1.3.3 质控图的分析及失控处理 实验室应建立质控图分析及失控情况处理的程序。 当出现失控时, 必须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除问题的方法,并消除原因。 7.1.4 室内质控其他方式 “即刻法”质控 “即刻法”质控方法是在对同一批外部质控品连续测定 3次后,即可对第 3次以后的检验结果进行质控。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7.1.4.1 将质控品的测定值 从小到大排列: x1, x2, x3

46、 xn( x1为最小值, xn为最大值 ) 。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1 7.1.4.2 计算 x和 s。 7.1.4.3 计算 SI上限值 和 SI下限值。 SI上限= X最大值 -x S SI下限= x-X最小值 S 7.1.4.4 将 SI上限、 SI下限与 SI值表(表 1)中的数字比较。 表 1 SI值表 N N3sN2sn n3sN2s3 1.16 1.15 12 2.55 2.29 4 1.49 1.46 13 2.61 2.33 5 1.75 1.67 14 2.66 2.37 6 1.94 1.82 15 2.71 2.41 7 2.10 1.94 16 2.75 2.4

47、4 8 2.22 2.03 17 2.79 2.47 9 2.32 2.11 18 2.82 2.50 10 2.41 2.18 19 2.85 2.53 11 2.48 2.23 20 2.88 2.56 ( 1)当 SI上限和 SI下限n3s值时说明该值已在 3s范围之外,属“失控”。 “即刻法”只能在前 20次内使用,超出即可采用 L-J质控图方法。 7.2 快速 法抗体 检测质控 7.2.1 试剂内对照 在质控窗口内出现质控带,该质控带是试剂自带的内部过程质控,说明实验操作全部完成并且实验所用材料处于工作状态。清洁的检测区背景是内部阴性过程质控。如实验完成后未呈现红色 质控带,说明试剂

48、盒内质控无效,该试验结果无效,样品须重检。 7.2.2 室内质控品对照 外部 质控品 可采用商用质控品或自制质控品。 质控品应包含抗体阳性样品和阴性样品。自制质控品可使用本室保留的阳性样品 , 。下列情况需做质量控制:更换试剂批号;更换检测人员;更换包装;更换试剂厂家。 除此之外,建议每个检测日检测一次阳性和阴性质控品;如果日检测量大于 50份样品,至少应作 2次质控。 出现以下问题,提示存在质量隐患,应引起重视:运输包装、内盒或试剂盒的物理损伤;在单包装内存在混杂物质;标签出现错 误、缺失或字迹模糊 ( 特别是产品名称或出产厂家名称,批号和货号,失效期或/和生产日期 ) ;缺失目录;泄漏或污

49、染;不适宜的存放条件;保护包装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3 纸破损或污染;未达到质量控制标准 ( 阳性 /阴性控制结果以及质控条带出现与否等标志 ) ;试剂质量问题 须报告省确证中心实验室 。 7.2.3 开展抗体相关检测的实验室须参加有资质 机构组织的 能力验证,或室 间比对。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4 第三章 HIV-1新发感染检测 1范围 本章规定了 HIV新发感染的检测方法、程序、结果报告及质量控制。适用于开展新发感染检测的各 类实验室。 2规范性 文件 引用 Technical update on HIV incidence assays for surveillance and monitoring processes.WHO/UNAIDS.2015.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the BED assay for incidence estimation and surveillance in resource-limited countries. Atlanta, 5 Jun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